1、剪 纸 是 中 国 最 为 流 行 的 民 间 艺 术 之 一 , 根 据 考 古 其 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 死 者 一 起 下 葬 或 葬 礼 上 燃 烧 , 还 被 用 作 祭 祀 祖 先 和 神 仙 所 用 供 品 的 装 饰 物 。 这 一 习 俗 现 在 在 农 村 的 葬 礼上 还 比较普遍。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 和 灯 笼 等 , 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人们最常见的是贴
2、窗户上作装饰的剪纸,叫做窗花。人们逢年过节在窗户贴上新窗花,以示除旧迎新。在结婚等喜庆的日子,人 们 也 会 贴 上 祝 福 的 窗 花 ,以示吉祥、幸福。窗花的形式很多,有装饰窗格四角的角花,也有折枝团花,更有自由的各式适合花样,如动物、花草、人物,还有连续成套的戏文或传说故事窗花。中国的剪纸艺术名扬海外,很多作品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2 008 年 北 京 奥 运 会 时 , 咸 阳 市 一 位 剪 纸 艺 术 家 巧 妙 地 把 剪纸艺术与奥运会运动项目结合起来,精心创作出 纸 上 奥 运 系列作品,还被确定为奥运会指定礼品。剪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它的历史至少可追朔到公元
3、 6 世纪。南北朝墓葬中的动物花卉团花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剪纸,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剪纸的前身可追溯到汉唐妇女使用金银箔剪成方胜贴在鬓角为饰的风俗。早期的剪纸多见于丧葬、祭祀等仪式中,大约跟道家的灵媒神务有关,例如杜甫的彭衙行中就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明确记载。时致今日,苗人后裔仍有年节剪鬼神之形贴于牛栏、门楣之上的巫术习俗,西南山区的集市上多有由专门的剪纸作坊批量生产的神符备售,各家各户的灶台楼阁细处也是每年一换。民间剪纸至今依然保存了丰富的支脉,许多地方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乡民都会自备剪纸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等处,以表祈祷福寿,吉祥如意之意。全国各地都 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
4、方风格流派,比较著名的就有高密剪纸、佛山剪纸等等。总体而论,北方剪纸粗犷豪放、淳朴简练,南方剪纸则更倾于秀雅繁茂、精致和美。 其中不乏群众耳闻乐见的题材,像八仙过海、百年好荷、麒麟送子、老鼠嫁女等等。民间艺术向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例如刺绣,它的图案先用纸画好裁出,俗称纸样,然后才粘贴到面料上起绣;又如皮影人物的刻绘,也和剪纸的造型一脉相连。可惜的是,由于开风日盛,年轻人多数谋生在市,目下擅长剪纸的多是边村远城中的老年妇女,随着她们的逝世,剪纸艺术日渐濒临消亡。相关人士正在努力挽救,一面收集各地的创作以充库存,另议为剪纸艺术创造一个商品化的环境,使它能够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以望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5、。 按内容: o 分人物、花鸟、文字、静物、风景等。 按其制作原料和方法: o 铜衬、纸衬、铜写、银写、木刻套印、铜凿、纯色等。 风格独特的蔚县剪纸 时间:2012-05-12 来源:未知 点击: 212 次 蔚县剪纸源于明代,是一种风格独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民间艺术,其制作工艺在全国众多剪纸中独树一帜,这种剪纸不是“ 剪 ”,而是 “刻”,它是以薄薄的宣纸为原料,拿小巧锐利的雕刀刻制,再点染明快绚丽的色彩而成,其基本制作工艺为:设计造型-薰样-雕刻-染色。 蔚县剪纸是全国唯一的一种以阴刻为主的点彩剪纸,素以刀工精细,色彩浓艳而驰名,所谓“阳刻见刀,阴刻见色,应物造型,随类施彩”而成。蔚县剪
6、纸当地俗称 “窗花 ”,大部分出自世世代代不知名的农民艺术家之手,种类有戏曲人物,鸟虫鱼兽,还有对农村现实生活的描绘等,这些作品构图饱满,造型生动,色彩璀烂,浑厚中有细腻,纤巧里显纯朴,把它贴在纸窗上,透过户外阳光的照射,分外玲珑剔透,五彩缤纷,显得特别的鲜灵活脱,别具着一种欢快,明朗,清新的情趣。 蔚县剪纸题材广泛,意寓深长,生活气息浓郁。无论是反映人们对吉祥幸福的祁纳还是来源于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及人物;无论是北方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风情的再现,还是用于四时节令、婚寿礼仪等庆典,都体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加上疏密有致的造型设计、细致入微的精湛刀工、绚丽鲜艳的
7、独特点染,每一件作品都十分生动、有味、耐看。百幅戏剧脸谱,剪纸挂历,台历,金箔剪纸等多种产品,进一步提高了蔚县剪纸的观赏性,收藏性和实用性,使蔚县剪纸这门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更加灿烂,辉煌。产品畅销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内外客户的喜爱。 改革开放给古老的蔚县剪纸注入了新的活力,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以北大校园风光为主题的蔚县剪纸作为校庆纪念品,受到国内、外学者、专家的赞誉。河北省的刻纸技法要求下刀准确,运刀流畅,尤其是“拉胡须” 的技法,那一根根细微匀称的毛发和胡须,都能看出其难度,作品染色与刻制有机的结合,形成强烈对比又和谐和统一,鲜艳明丽不愠不火的优美色彩效果。
8、邯郸、丰宁一带的剪纸不同于蔚县和三河艺人卖艺经营的方式,仍保持着乡村妇女自剪自娱的创作状态,因此较少模式的束缚。尽管也是求工刻意,但更多了一些自由自在的生机。从全国来说,剪纸的形式大体上可分为单色和彩色两大类,南北剪纸又因风格各异而有所不同。阜阳剪纸兼有南北方剪纸的艺术特色,即粗犷之中蕴纤巧,质朴之中见秀丽,刚柔兼备,情趣醇和。其作品有单色的、填色的、染色的,有粗壮单纯的、细致精繁的,还有借鉴西洋绘画的线条组合形式的。真是绚丽多彩,百看不厌。安徽剪纸“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 利用薄片材料剪刻镂花,在有纸以前就已经不乏,如汉代的金银箔刻花。但确切意义上的剪纸,当然是在有纸以后。我国是
9、发明纸的国家,早在西汉时代已开始造纸。至此,利用纸便于剪刻镂空的性能符合民俗所需的剪纸艺术,随之在民众之中产生。然而,目前发现最早的剪纸实物,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 386 一581 年)五幅团花剪纸。这几幅剪纸,采用重复折叠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挡的处理手法,与今天的民间团花剪纸极其相似。唐代以后的剪纸实物已属罕见。有皮革刻花冠饰和漏版印花图案可作佐证。宋代出现了行业性质的剪纸和用于工艺装饰的剪纸,其较为多见的例子是吉州窑宋代瓷器上的剪纸纹样。另外,宋代皮影盛行,也有用纸制作皮影的,称为“纸窗影子” 。现在某些地区仍有类似皮影风格的剪纸,可见这两种相近似的艺术形式相互间的影响和汇流。明清剪纸传世作品有刺绣底样、扇面装饰、窗花等,风格趋向精细秀丽。俗中求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