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养儿童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培养儿童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发布时间:2012-10-3 13:53:41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浏览量:249 【字体:大 中 小】在这一年的讲课时间里,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绘画水平是不同的,表现能力好的和表现能力差的学生差距非常大。表现力好的孩子大多是在外面报了美术班的,他们的画风非常成熟,表现力强,画什么像什么,可是,他们的画死板、没有创造力。我曾经问过一个三年级的小孩子,你在外面的美术班学的是什么,他告诉我他画的是素描的几何形体。一个 8 岁的小孩子学习素描,让我十分的吃惊,我甚至觉得他也许并不懂得什么是素描。再进一步的了解中,我觉得孩子
2、们画画好像不再是为了兴趣。在查阅了大量的社会报道后,我发现,目前儿童美术教育存在着一些误区。 中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从 70 年代末起步,发展到今天已将近 20年。现代化带来的经济繁荣和举国上下重视教育的风气,以及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这项事业得到蓬勃迅猛的发展。如今,全国接受业余、专业等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的少年儿童要以千万计,各种美术培训班、学校应运而生。然而,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着普遍性的偏差和误导,儿童美术模式化、成人化、需同化的倾向相当严重。目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有三种教学模式比较流行。第一种是“简笔画”教学法。一些教师以简笔画教材为范本,将造型、构图、色彩等定型化、模式化。导致儿童的作品犹如
3、一个模子倒出来的,画人则大多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巴,房子则三角形加长方形。千人一面,毫无生气和创造性。 在美术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临摹。临摹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学画方法,确能帮助儿童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我认为应拓宽临摹概念,以原作为主,形式、内容、构图、表现对象基本相似即可,色彩亦可加以变化,这样能给学生一个创造天地,加强创造意识,使他们求异思维、想象力、情感的表现有舒展的可能,并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二种是“反复训练式”教学法。教师擅长于某一画种,如水墨山水,或水墨花鸟画。所教的弟子则反复训练这一技法,以致于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培养了一批和这位教师一样风格的小画家,或是能画出“徐悲
4、鸿的马” “齐白石的虾”的所谓“神童” 。 第三种是“专业技能训练式”教学法。这些教师将专业绘画知识和技能训练作为儿童学习绘画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孩子考专业院校而最终成为画家。于是过早地将专业院校的课程硬搬过来教天真活泼的孩子,机械地让他们画素描,去临摹成人的作品,讲一些连专业院校的学生都弄不明白的绘画规律和高深理论,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打瞌睡。画出的作品,只是功夫扎实的课堂练习,缺少“灵气” 。 在网上浏览时,看到一篇报道: 每逢双休日,在许多城市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一群群肩背画夹、行色匆匆的孩子。5 月 30 日,周六,上午九时,记者随二年级小学生郭虹一同走进北京西城区一所校外美术辅导班。
5、这个班有近三十个学生,年龄最小的六岁,最大的十岁。 “今天上人物素描课。 ”一位看似已届退休年龄的美术教师问道, “谁知道什么叫素描?”只见坐在最前面的郭虹张着小嘴儿呆呆地看着老师,其他孩子也是一脸茫然。老师显然知道这些幼小的学生不懂素描是什么,便接着讲:“你们将来想成为画家就必须学会画素描。 ”这位老师随即叫上一个学生作模特并告诫其他学生从现在开始不要再画儿童画了。他指着几幅专业画家的素描范画讲,要准确画出对象的形体、动态,不仅画出衣褶,还要画出里面的结构从孩子开始东张西望和做起各种小动作不耐烦的样子可以看出,他们听不懂。临下课,老师举起一幅学生的“素描”批评道:“这幅画的缺点是将衣服上的花
6、朵画得太突出,太夸张了。 ”其实老师说的未必正确,因为儿童作画的特点主要是凭直觉,而直觉中有一个很可贵的因素就是“错觉” ,这“错觉”里恰恰蕴含了超越客观尺度的艺术真实。毕加索曾说过,我要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这也是许多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为什么在我们的少儿美术教育中要扼杀它呢? 记者采访了近百个正在各类美术班学画的小学生,他们都上过或正在上石膏头像写生、人物素描、速写和国画写生。 “你们喜欢上这些课吗?” “不喜欢” , “没意思” 。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去过美术馆,也从未上过艺术欣赏课。老画家、美术教育家王琦先生对此颇多感慨:“我到过许多国家,在参观美术博物馆时,几乎都能看到由老师引领的一队队
7、中小学生。美育就是要通过教孩子欣赏好的艺术作品而懂得什么是美。 ”一位小学美术教师告诉记者,现在的美术统编教材,内容单一,与学生的兴趣脱节。另一位多年从事校外少儿美术辅导的老师也坦言,喜欢画画本来是孩子的天性,可现在少儿美术教学的确存在“重技轻美”现象,使学生感到枯燥,明知这样教法不利于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但也无奈。 我想起了丰子恺先生的一段话:“我教艺术科不求学生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待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这正是艺术教育之于孩子最大的效用,可是如今由于升学率等功利性因素的影响,少儿美育一接触到实际便出现偏颇。 当然,并不否定儿童在学绘画时,
8、要掌握一定的绘画知识和技巧的重要性。但是,学习笔墨技巧并不是学习绘画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既然叫儿童美术教育, “教育”两个字才是最重要的。首先,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掌握技法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通过教育,使儿童得以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宗旨。 我认为,儿童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其目的不是造就几个专业技术人员、画家,而是培养有美感的、高素质的 21 世纪的人才。让他们从小学会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上,见到美,也懂得利用身边平凡的事物,创造美。使他们对生活有一种积极快乐的态度,而不只是现实的价值,更使他们能以美的感受,面对人生,使他们的心身得以全面健
9、康地发展。那么,什么是艺术感觉呢?艺术感觉又叫艺术气质,人有没有艺术感觉,其差别是很大的。有人认为艺术感觉主要是天生的,我认为艺术感觉更重要在于后天的培养,特别是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艺术感觉包括“多情善感” “浪漫超脱”等等。 具有艺术气质的人是比一般人更“多情善感” 。 “多情”就是感情丰富。感情是艺术的最重要因素,没有情就没有艺术,人的感情,一方面是天生的,另一方面是后天培养的,特别是一些崇高、美好的感情,是要靠情感教育来培养的。比如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等等。通过教育、孩子由不懂到懂,由感情较平淡到浓烈,更纯正,所以在美育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情感教育,把着眼点,放在培养
10、孩子美好、健康、丰富的感情上,让他们懂得爱懂得恨,富有同情心,用人类各种各样美好的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 某一教师案例: 教师教孩子画花,有一小朋友就马上去摘了一朵花给老师,这位老师不仅仅是拿这朵花作示范,教学生怎样画花,而且还告诉小朋友,花妈妈看见自己的孩子被折断了腿,非常伤心,花孩子也非常痛苦,不久将死去。小朋友受到了情感教育,还画了一幅花妈妈拥抱花孩子的画。 平时人们的感情都是处于相对平静、抑制状态,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有意识营造一种气氛,努力将孩子的感情激发出来,使之动情,冲动,激情澎湃。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抒发,表现自己的感情。 “善感”就是容易动
11、情,容易被感动。有艺术气质的人往往都感情丰富,所以见到什么都能掀起他心中情感的波澜,或是将感情移到别的事物上,这在美学上叫移情作用。小孩子的感情纯真丰富,在他们的眼里,很多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太冷静,也应该充满激情、用高尚美好的感情去感动他们。 “善感”还有比较敏感的意思。有艺术感觉的人,对美的感受力特别强,能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力可以进行培养训练的,感受要靠人的感官,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感官训练。 美术最重要的感官是视觉,要教学生学会观察,包括色彩、造型、结构等。除此之外,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还有通感等等的训练也很重要。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听、去摸、去
12、闻然后把自己感觉到的说出来,最好能画出来。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感受力一定会比别人更细腻、更敏锐。 对美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感受力,这是美育应该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要能感受美,就要懂得欣赏美,所以艺术欣赏课是必不可少的。欣赏的内容应该广泛,自然风景美,动物美,人体美,建筑美,服饰美,生活美等等,以及各类艺术的美。至于美术这门艺术,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美术的形式感。美术方面的形式感包括空间感、均衡感、色彩感、透视感,形象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变形和比例的把握等等。教师要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这些感觉,然后让学生学会用这些美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于是新的美,新的艺术就被创造出来。 教师还要有
13、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各种各样事物的兴趣。尤其是对儿童来说,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感受力的基础和前提,爱好多,情趣广泛,艺术感觉才会好。只有孩子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了,他才会注意地看、听、摸、耐心地体验观察的感受。兴趣也是感情的基础。情趣情趣、情和趣是分不开的,对什么东西有感情,就会对它十分感兴趣,对什么东西越感兴趣,对它的感情也就会越深。兴趣越广泛的人感情也就越丰富。 “浪漫超脱”主要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态度。培养艺术感觉,应该有意识地与现实拉开距离,美学上称为审美距离,只有拉开距离,才能以美的眼光看待事物,从而发现美,挖掘美,欣赏美。比如现实生活中的猪又脏又臭,又懒又笨,看见它只会联想到吃猪肉,而教师
14、教学生画猪,却是以审美的态度,给猪涂上美丽的色彩,加上漂亮的花纹装饰,猪的神态也画得乖巧可爱,变成了学生的好朋友。这时的小朋友,对他们所画的猪完全是一种审美态度,加进了感情因素,再不会有谁想到要吃猪肉。 什么叫自我感觉呢? 自我感觉包括自信心,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这些都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所谓自信心,就是自己认为自己还不错,自我感觉良好。儿童由于不能对自己进行评判,所以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特别是教师和家长的评价,认可,如果教师和家长都说他不行,孩子就会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有的教师和家长不懂得这一点,轻易指责儿童,而且往往以成人的标准和过高的要求去错误地评判他们,这样做只能使他们丧失自信心。所
15、以,教师的职责就在于保护和激发他们潜在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和家长应多采用鼓励,表扬的方法,发现和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看到他们的进步,使他们对自己产生自信心,绝不能轻易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只有在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下,人的潜在能力才得以充分地发挥出来。当然也不能一味地不切实际地乱表扬,要把成功教育和挫折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又要教会他们懂得如何正确面对挫折,努力克服困难,才能培养身心健康的人。 所谓独立意识就是不依赖别人。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比较娇气,孩子的依赖性比较强。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独立意识,要求他们不依赖别人,独立完成自己的作业。要即时表扬那些勇敢的,不要
16、家长帮助的孩子,让那些娇气的孩子有学习的榜样。有目的地训练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学会走路。自主意识也叫主体意识。就是自己有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自由和有独特的个性。儿童由于幼稚,所以往往处于被动(受体)的地位,孩子总是被要求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无条件,无选择地接受教师传授给他们的知识技能,采用机械的填鸭式教育,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 现代教育(素质教育)应该以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目的,充分尊重和保护他们的个性。艺术更需要个性,没有个性就无所谓艺术。教师应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方法等等,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切不可强求一律。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审美个性的独特性,越有个性的艺术就越美,越能发现独特的美的人就越有审美能力,越有创造力。所以,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用启发的方式,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得到全面的发展。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并教给他们具体的创造性思维方式,让他们得以自由地运用。 总之,教育不仅仅是教孩子一些知识,训练一下他们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了育人。美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孩子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上,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