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月成:艺术创作要正视社会的大“理”2011 年 9 月 26 日,采访张月成先生记中国美协网/记者:王洁1、 中国画历来讲究“读”,而不只是“看”。您怎么理解?张月成:看,通常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美术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而“读”是指如何感知作品上所刻画的主题,或者说作品中所辐射出画家的某种观念、思想、情绪,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如何进行美感解读和思考。应该说,这才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真正目的。2、 正因为中国画历来讲究“读”,而不只是“看”,中国画的精髓应该是写意,但是一般人很难理解,同时画家又要面向市场,于是写实和超写实的作品流
2、行于市,您怎么看?张月成:其实,写实和超写实只是时代进程中艺术学科里不可缺失的一种绘画表现形式,是艺术家通过收集、整理、表现、创意的语言和手段。因此,对于写实和超写实的作品流行于市不要大惊小怪,毛泽东早在四十年代就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创作方针。这一现象,就艺术发展来说是必然的表现。然而,如何使中国画在“入市”与“出市”问题上要有一个“度”的把握。我以为,今天的艺术家们要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超越的根本原因,是创作态度和创作意识的问题。既不能把现代的理性精神抛得老远,作品纯粹依赖阴阳、八封为救身圈,使读者阅读他们的作品,犹如隔岸观火,不能亲近和企及。更不能过多地受世俗生活的侵蚀,使艺术趋
3、向于口语化、平面化、通俗化。要在二者取折中的办法,使作品在真性情的同时,还要有净化灵魂的催化剂。唯有如此,才能摆脱目前的危机,才能使作品的艺术性和市场潜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3、 您认为当今社会中国画怎么与时俱进,怎样做到既要传承又要创新?张月成: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采取的是正面的,积极的态度才是。我们一贯主张“文以载道”,而这个“道”,其实就是主张艺术要正视社会的大“理”,要引领大众的道德和修为。让艺术家们从狭隘的创作视角中脱离出来,在关乎自身的同时,去关爱他人,关心他人的生存、生命、生活而这个“道”也可以称之为“与时俱进”。对此,强调艺术家要有强烈的社会担当是紧迫的,更是必须的。至于如何使
4、作品做到既传承又创新这个问题,我以为,不论是传承还是创新,不要把画面当作一个容器,它应该而绝对是艺者技法的展示、传递信息的一个载体,是艺者心灵欲诉、思想抒发的窗口,借助传神入画的笔墨功底,突出画面内容的语言表达力,这是中国书画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发展方向。 4、 中国画的创作过程始终伴随着一种对立统一的辨证观,这种辨证观来源于中国古典哲学的太极观。石涛深悟此道,因此石涛强调“一画“有二义。您的看法?张月成:十分感谢您就这个问题的提问,因为,借此我可以再次重温到很多有关古人感受来。“一画”看似简单,但它却能“含万物于中”,是绘画艺术的根本大法。正象石涛所说:“化一而成氤氲,天下之能事毕矣。”。它既是
5、现象达到本质最基本的手段,又是绘画创作的基本因素。因此,石涛用“一画”来概括绘画艺术的要领和奥秘是有着深刻哲学道理的。佛家语:“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以至无穷。”并认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和“一画”论不尔和。从根本上应证了“一画”的思想应该是可行的。5、 您一直强调:“中国画的创作过程就是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您是怎么做到的?张月成:艺术创作过程,是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矛盾制造的越尖锐,解决矛盾的办法越巧妙,艺术作品的感染力越强,美的容量就越大。在制造艺术品的矛盾过程中,既要有思想,又要有技巧。要有深刻的人生体验,丰富、细腻的情感,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有高超的提纯力。因此,
6、我以为每个人心中的世界不可能是一样的。我们要找出这个不一样,强化这个不一样,画面矛盾就区别于古人。区别了古人,区别了师友,就确立了自己,自己制造的画面矛盾,浸透了自己的情,不可取代、摹仿、复制,这才是艺术个性。齐白石不深爱自己的土地、家园,就没有先生画中田园的泥土味,八大若不是亡国的皇室后裔,就没有他画面中的苦涩和冷寂就是这个道理。6、 当今画坛派别林立,画法推陈出新。面对当前中国的绘画语境现状,艺术家应以怎样的精神与姿态去进行创作?张月成:把艺术仅仅当作“纯艺术”,认为它的目的就是追求美,这显然是一种不完整的艺术观。在艺术研究中,追求美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美在艺术里面只占一定的地位,而不是绝对的。一件艺术品除了他的艺术美与善之外,还有其社会责任、道德等问题。应该将自身同责任感与义务感的思想以及大众心理的一些伦理价值结合起来。从伦理上净化人,从精神上升华人,这才是艺术生命长久不衰的真正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