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派盆景艺术的制作手法探微张幸靓摘要:本文从海派盆景的选材,制作中的攀扎和摘叶几个有方面的特色,阐述了海派盆景艺术博采众长的艺术风貌。并从中提出了知识关联的重要性。关键词:海派盆景,选材,制作,攀扎,摘叶 在此次假期中,我有幸来到了上海植物园的盆景园进行了一番实习,通过观摩老师傅们所精心制作的成品,以及自己亲手参与修剪盆景的实践,对于盆景艺术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尤其是对盆景艺术中的海派盆景的制作手法。盆景是以大自然中的植株,山石等为主要材料,通过缩龙成寸,集中概括的典型化构思和园林造型艺术手法,栽种和布置在盆中,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使人产生“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进而得以再现
2、自然美景,寄托作者情感,表达创作追求的一种艺术品。盆景不同于盆栽:盆栽仅仅是一种栽培方式,在盆钵中栽植树木花草一般未经艺术加工。而盆景则是栽培技术与造型艺术高度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优美的造型风格。同时,盆景中的树木山石必须与盆钵、几架相配合,互相协调衬托,才能构成真正完善的盆景艺术作品。盆景艺术类型复杂,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但其主要形式则分为树桩盆景和山水盆景两大类。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地区的自然地貌特征,山川景观风格和所出产的盆景用石的质地和形态;在各地气候条件影响下形成的植被生长情况不同;各地文化传统和人们的审美情趣有所区别;传统的园艺加工方法不同和盆景艺术家的兴
3、趣爱好和艺术追求不同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盆景的创作,就像文学艺术的众多风格流派一样,也形成了一些风格流派。苏北派盆景:以扬州为代表,风格特点是严谨壮观,贵在自幼培养,采用以扎为主的造型方法,兼北方之雄和南方之秀。苏南派盆景:以苏州为中心,盆景制作历史渊源,清秀古雅为其艺术风格.四川派盆景:“天府之国”为四川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基础,也使其形成了雍容华贵,曲折多变的风格。岭南派盆景:以广州为代表,在盆景制作中溶入了岭南画派的艺术特色,特别是根据“起伏收尾” , “一波三折”的画理,采用了“蓄枝截干”的艺术造型方法。海派盆景:海派盆景是中国盆景中的一个新兴流派,盆景选材十分广泛,所用树种达一百余种之多,
4、其中以金叶五针松最为著名。其最大的风格特点即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正如周伯真在 1964 年所写的“上海桩景风格问题的探访”一文中提出的“师法自然,提炼革新,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欣欣向荣。 ”二十字法,高度概括了海派树桩盆景的风格特点,而海派盆景的制作手法则正是围绕着这些鲜明的风格特点,开创出了多种与众不同的制作技巧。一盆景的选材选材是海派盆景制作的重要环节。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绘画中,早就有意在笔先之说,唐张彦远在评论顾恺之的用笔时说:“顾恺之之迹,紧劲连绵,循环超乎,格调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神气也。 ”而盆景创作却与之相反,对于盆景创作者来说,是
5、往往先到山中选择材料再根据其形态特征而创作构思的。尤其是树桩盆景,树的体量不同,桩的千姿百态,都会带来不同的创作灵感与巧妙构思。枯木逢春对于盆景,多数人都认为欣欣向荣,枝叶繁密的就一定是盆景充满生机活力的标志,但殊不知枯木却别有其意味。如下图的那棵对交白蜡,就属于盆景中的老桩选材,虽然尚在整形阶段,但其中的韵味十足。这棵海派盆景,借用了“岭南光枝”的形式,但又不是完全使用“光枝” ,而是使了一招“枯木逢春” 。制作者甚至刻意还在枯木的一头留下了一片败叶。相形于枯枝败叶,其中的那一片新绿显得尤为新鲜可贵。但若缺少了那光枝黄叶,则这个桩景则是索然无味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正是
6、这个盆景的真实写照,也用另一种方式诠释了什么是生机勃勃,什么是欣欣向荣。若不经意间将其当成一截枯枝放过了,岂不是缺少了一件特别的艺术品?图对交白蜡朽木可雕古语曰:“朽木不可雕也。 ”但在盆景艺术的制作中,朽木却是不可或缺的材料。图中的是盆景园中的一棵真柏。看似一段朽木,却被巧妙地制作成了一个悬崖式的桩景。整个作品犹如一条虬劲的卧龙,柏木苍翠欲滴,饱满圆润。 “虽老矣,神龙依旧;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种“朽木可雕也”的制作方式,正是制作者在选材时充分意识到了其苍老古拙的上品之意,并融入了苏南派的垂枝式和劈干式,才造出了如此精品。选定这些朽木,正是看中在他们悠悠的岁月中经历了长期风雨侵蚀,忍受
7、了无数霜冻雪压和摧残伤害后所留下的痕迹和见证。挖掘出潜藏在其内的经摧残而不败,受伤害而不亡的顽强生命力,令人感叹的精神风貌。如果是普通的老桩,盆景制作者一般还需通过顿节,蓄枝截干的手法使其凸显出其斑痕累累,皮裂骨现的形态;有时还要通过雕刻,布苔等使树皮破裂班驳;更巧妙的是:为使其自然天成,制作者往往会涂上糖液引诱蚁虫蛀蚀树干或用化学药品将其腐蚀,使之成为朽木。某些巨木型的树桩还可以采用劈桩法,刻意使伤口外露,造就出残缺之美,显得古意盎然。图真柏二盆景的制作中的攀扎在盆景制作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整体的和谐奇巧,对于枝干的制作尤为重要。通过攀扎适当地改变枝干的位置,形态,来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使整件
8、作品显得疏朗而潇洒轻盈,虚实而层次分明。在枝干的加工造型过程中。海派盆景吸收了各地的攀扎技法,苏南派的“六台三托一顶” ,四川派盆景的棕绳攀扎,岭南派的“起伏收尾” , “一波三折”等要素,创造出了自己的技法。 图罗汉松上图是一棵尚在成型阶段的罗汉松。在他的躯干和枝条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攀扎的痕迹。众所周知,自然生成的植物,多为枝干挺直向上,呈简单重复状。如要希望形成盆景这种苍古老拙,婆娑如影,飘逸潇洒,缩龙成寸,单纯地靠天成,恐怕是有些为难了,人为之力在此就十分重要了,而攀扎正是海派盆景制作中人力的主要方法经过攀扎处理后的植物,片与片之间层次分明,遥遥相望却又相互呼应;自然型的结构,源于自然又高
9、于自然。根据不同的材料,适当地借用其他派别的攀扎方法,如罗汉松多用扬州派的云片攀扎法,黑松,景松多用苏南的“六台三托一顶, ”等等。海派盆景艺术在攀扎中,结合了川派使用的棕绳,进而使用铁丝,只要将铁丝的一端固定在根的基部或交叉处,另一段绕树枝徐徐作螺旋状旋转,最后将铁丝稍向后转,使之头尾固定。对于树皮易于挫伤的植物,在接口处要包上桑皮布。铁丝攀扎,易于造型,且样式丰富。而综绳造型时则相对比较单一了。但是铁丝如若没有被及时地拆除,则会造成嵌入树皮中,形成异状的隆起,影响了盆景的美观。也许,在以后的实践中,盆景制作者们能创造出更好的攀扎材料,使盆景枝干既可方便地整容又可免受“皮肉之苦”啊。三盆景制
10、作中的修剪如果说要将一棵枝叶繁茂的盆景的叶片全部摘除,而目的是为了使之枝叶繁茂,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是无稽之谈。但这正是园艺中一种特殊的处理植物的方式。而盆景尤为盛之。桩景的叶子最为适宜观赏的时期是刚展开新叶的时候。经过夏季阳光的长期照射,叶子呈现枯黄状态,大大降低了观赏价值,对于萌芽力较强的树种,在夏季将叶子全部摘除,同时追肥并经常喷水,大约半个月后,新叶初展,娇嫩欲滴,一片盎然生机映入眼帘。图水梅摘叶前 图水梅摘叶后图中的植物是上海植物园从新加坡进口的水梅,以其枝叶繁茂,花香袭人,枝干苍劲为盛。由于上海地处海洋性气候,而水梅的故乡是在亚热带,因而,进口的几年中原来的几十棵已经只剩下了七棵上图即
11、是其中之一。为了能更好地保护这些“外来珍品” ,植物园的盆景制作专家们经过了几年的研究实践,决定了采用传统的摘叶方法,但其目的并不在与使其爆出新芽代替夏季脱水的枯叶,而是为冬季蓄收营养,免受冻害之苦,再等来年蓄势待发。对于我这个外行来说,本以为摘叶应该是修剪中最简单的一种工序了,只要将枝上所有的叶片都摘下来即可,手掐为佳,工具亦可。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虽说要求是“光秃秃”的,可不能真光,新爆的芽一定要留下来,要不,可真的是光秃秃的了!加上水梅其小枝过多,要摘个干净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别以为光秃秃的水梅不再具有盆景的观赏效果。据师傅们说,在花展上,他有时会成为插花的一个好基座枯枝生花,别样冬天
12、。俗话说:“一方水养育一方人。 ”海派盆景发展到今天,有些人会认为那是一个偶然,短短几十年的工夫,就发展到了如今的一个较高的知名度。但事实证明,这并非偶然。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正是因为他特殊的地理环境,中西文化和经济的背景及人文因素所成就的。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这种“有容乃大”的精神也影响到了上海的盆景制作艺术,使之能兼各家之长,立海派之意“师法自然,提炼革新,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欣欣向荣。 ”终成一派,名曰“海派。 ”一个月的海派盆景艺术制作的学习实践,说短其实很短,只是让我对其有了一个初识,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了解与认识,但也就是这一个月的实习机会,让我从一个对于海派盆景艺术及盆景制作技法完全陌生的人开始了对他的了解。并使我感悟到:一种技艺的形成背后必有其特定的因素在影响着他,而我们对一门知识的掌握,也绝离不开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因为知识是相通的。 参考资料:1 盆景的制作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2 中国盆景艺术创作与欣赏 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73 盆景手册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04金华盆景网园 林 41 张 幸 靓200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