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王维辋川集的思想艺术陈曦【内容摘要】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田园山水诗人,中年以后,他购得蓝田辋川宋之问别墅,过着亦官亦隐,傲啸山林的生活。期间,诗人创作了著名的山水诗系列:辋川集二十首。他以即地命题,即景赋诗的方式,有计划地描绘一个景观群落,并且赋予各个景点以自己深沉浓郁的思想情感。读组诗,顺着诗人游止,诗人喜怒哀乐情感的复杂变化一一展现:由报国无门的悲郁之情转为澹远超脱之情,再由澹远宁静的超俗之情回归到至禅至佛的至高境界。字里行间,深沉地埋藏着诗人的高洁理想。山水的自然风貌里饱含着诗人的复杂多变的思想感情,如天然浑成,不露斧痕。【关键词】辋川集 山水诗 思想情感 愤世 遁世 入禅王维是盛唐时
2、期的著名诗人,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后人称王右丞。他的诗清而弥腴,淡而自远,自成一家。尤其是他的山水田园诗清逸淡远,意境深远。其中以辋川集二十首为主要代表之一。辋川集作于开元末年,王维中年以后,隐居辋川,过着亦官亦隐、啸傲林泉、隐避消俗的山居生活,诗人十分喜爱辋川风景,每每流连,用他那画家的眼睛去捕捉辋川的美景、用音乐家的耳朵去悉听大自然优美的旋律。彼时,他不但创作了一幅使人赏之去病的辋川图,而且还与他的友人斐迪赋诗唱和,为辋川二十景各写了一首诗,共得四十篇,结成辋川集 。王维的二十首诗大多数写得空灵隽永,成为传世佳作。本文着重讨论王维的辋川集二十首。王维的辋川集组诗十分精巧别致,颇有特点:其
3、一,全是五绝。其二,以辋川山谷中各处游景作每首诗的题目。其三,诗前有自序,说明这是王维自己编辑的组诗。在辋川集的序言里,将集子中所描写的孟城坳等二十处地名逐一罗列出来,这是辋水一带的自然景观,也就是二十个风景点。他以即地命题,即景赋诗的方式,有计划地描绘一个风景区,一个景观群落,这方式是前无古人的。诗人的性格、心境和当时所处的特殊环境,综合地投射于二十首绝句之中。我们在诗集所展现的图画中,可看到诗人喜怒哀乐情感的复杂变化;顺着诗人游止,可以描出诗人心灵的轨迹。王维的经历颇为坎坷。作为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期的盛唐,士人们普遍有着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王维也不能例外。青年时期的王维,有“偏坐金鞍调白羽纷
4、纷杀射五单于”的豪情万丈;由于他的积极进取,二十一岁就进士及地了,后受贤相张九龄提携,作右拾遗。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后,李林甫执政,王维数犯大忌,政治无望,生命有忧。当时,他的处境并不“适意” ,甚至可以用糟糕来形容。出于“留得青山”的目的,他过起了半官半隐生活。但,失望、希望、羞愧、愤恨、惆怅、沉郁,内心的矛盾无法止息,一切的剧烈的心理动荡都化作“寂静” “清幽” ,在这个时期写出的辋川集势必带有诗人悲愤幽郁的感情色彩,并成为辋川集的感情基调。诗人竭力以清秀绝俗的辋川山水来消释它,但心头阴影的笼罩终难冲出,使作品带有一种摆脱不了的矛盾:诗人“空悲” 、 “惆怅” ,便“独坐” 、 “长啸”以
5、超脱,以至于逐步进入一种禅意。此间,诗人的心境有起有伏,很见波澜。它经历了两大转折点:即由怨愤到超脱;又由安适转为平静入禅。1、愤世辋川集二十首中,流露的首先是诗人受压制、受排挤、不得不退隐的孤愤郁闷的心情。孟城坳 、 华子冈两篇中,诗人与政治较为接近,写出一种从“入世”走向“出世”的悲愤。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孟城坳此诗开篇明义,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该诗作于王维购得辋川宋之问别墅后不久。宋之问在高宗朝曾以文才出众而闻达于世,他媚附权贵,曾显赫一时。但终遭贬谪,客死他乡。王维来到辋川,看到古木、衰柳、旧宅,不由地感慨万端,产生了复杂的感情。前两句感叹只见衰柳而不见当年栽
6、柳之人,后两句说:谁知今后继我为辋川主人的又是何人,我何必为它昔日的主人而叹息呢!此时,李林甫专权,张九龄被放逐,诗人的一切抱负都成了泡影。 “衰柳”曾为初唐宋之问所有,这里是睹物思人,遥寄感慨:宋之问媚附权贵,显赫一时,至今何在?我王维也居孟城口,是走宋的道路吗?这里隐含了王维不愿依附权贵的性情。 “我”这个“来者”评价宋这个“昔人” ;以后的“来者”如何评价我这个“昔人” ,不得不慎啊!明代胡震亨评此诗:“非为昔人悲,悲后人谁居此耳。总达者之言。 ”。诗人的“空悲”悲的是自己的心,更有一份潜隐的苦愤。这种摆脱不了的思绪牵扯着诗人,使他在辋川吟咏中,不能尽心尽兴。诗人为孟城坳所触发的感慨似乎
7、在登华子冈时犹存余波,甩以他没有具体刻划华子冈的景色,而是使若干无尽无极的印象连成寥廓怅惘的意境: 飞鸟去不穷,连山夏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华子冈鸟儿永飞不止,群山目不能尽。诗人徘徊于秋山暮色之中, “惆怅”至极!景无限,情无限;情无穷,景无穷!从上下华子冈,诗人可能联想到自己政治道路上的由高而低,由上而下,因而“惆怅情何极” 。但自此,我们似乎也看到诗人在徘徊之时,思索着某些人生的哲理:鸟儿飞上飞下,总在朝前,山峦起伏不定,总在延绵;人啊,道路曲折,难道就在挫折面前只顾惆怅吗?惆怅有何极限?怎可长此而往?由此想,诗人是否在另一面隐含了自劝劝人的意向呢?诗人的“空悲” 、 “惆怅”到了
8、鹿柴 、 木兰柴 、 斤竹岭 、 文杏馆 、 宫槐陌等几首诗中被隐藏地更深了,竟似有了一种脱尘超俗、完全投身于静谧之境界之感。这几首诗所描写的境界是何等的清幽、静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空山里寂静无人,深林里飘荡着断续的人声愈发彰显山之“空” ;一缕夕阳透射在密林深处的青苔上,是那样的恍惚而凄清。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双目迷远,思绪恍惚:这等的远离尘嚣的空寂、孤独,是我所追求的吗?一个具有政治抱负的人竟然身入空山,纵情山水,这是一个悲剧。看着返影,望着青苔,这多无聊。而这仅仅是无聊吗?山中偶有的人声,仿佛诗人脑子里的人声。在极为寂静的时候,脑子突然静下来,极易重现
9、过去的印象。把表面的场景写得越静,越能更好地表现耳畔实际沉留的往事的剧动:政治场上的争斗多么激烈,若不是抽身得早,该是什么结局呀 再看文杏馆:文杏裁为梁,香茅结成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山馆结构精致、屋宇精美,筑于高峻之地,略带夸饰地写出山馆的结构的精致。栋里彩云化为人间雨,强调了山馆的地势之高,又令人产生极为漂渺的遐想:山馆与世隔绝,诗人的才华不能得以施展。诗人甚感悲凉,只得寄意淡远,以景物之静来平自己之心。还有木兰柴中秋山残照将敛,夕岚飞鸟相伴;斤竹岭中林荫藏碧泉的幽远,栾家濑中清流惊白鹭的宁静这一幅幅风景图,使人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让人感到泣神凄骨,寒气凛凛,映照出诗人的孤独和隐
10、愤,抒发了作者受排挤的苦闷。但从诗中,我们也可以让人领受到幽谧、宁静的自然美趣。这些诗作都是从静处着意,写出了诗人努力沉浸在静谧之中,细细体味山水这灵秀,以解愤世之苦,寻求心灵安慰和精神寄托,解除心理的痛苦。2、遁世孟城坳 、 鹿柴等诗句描写诗人初进辋川是带着郁闷惆怅的心情,想寄情于山水却又无法真正摆脱尘世烦恼,矛盾至极。那么诗人游至“茱萸沜” 、 “临湖亭” “北垞”时,则流露出一种闲适、怡然的好心情。 临湖亭 、 北垞等诗句一改之前的“愤世” ,而表现出一种“乐世”之情,这是诗人感情的一个转折点。柳浪 茱萸沜 宫槐陌 临湖亭 南垞 白石滩 北垞等诗着力描绘了辋川别业诗人心目中的桃花源的安宁
11、、和美和清净。从诗篇中透露的意象看,诗人从清寂苍凉的心境中拔出了一些,正应了前面的不必“空悲” ,何须“惆怅”之意。这些诗尽管还是饱含清幽的色调,但是已有了人的气息,有了亮色,有山客可以谈人生论世理,有各色鲜翠可以娱目悦心,有清水溪流可以荡舟对酒,一派生活乐趣,这是一种与官场争斗迥异的清新生活。先看茱萸沜: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山中倘留客,置此芙蓉杯。诗人盛情邀请朋友们到他的别墅做客,此间,诗人展开丰富想象,以鲜艳的花朵比喻红绿的“结实” ,并进一步设想用这奇美的“结实”作酒杯,以招待远来的客人。借茱萸之典,祝朋友无灾无难、生活平安。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洒,四面芙蓉开。临湖亭临湖
12、亭表现的情景,令人心旷神怡:轻波荡漾,小舟徐徐;微微和风,荷花盛开;色调何等清新明快!在如此仙境般的美景中,主客临轩对酒,其兴又何其雅致!南垞中,诗人不写南垞之景,却写船上所见之北垞:三五人家,掩映于波光林霭之间,一水盈盈,可望而不可即。 诗句“写得渺漫如在目前。 ”白石滩与诗人表现理想生活的山居秋暝有异曲同工之处。 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的动人情景,在这里以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山居秋暝写浣女夜归家, 白石滩则是写浣女夜槌衣。虽显示的角度不同,但清泉、明月、绿蒲一样清新动人,浣女一样活泼可爱。在这种优美和平的环境里,诗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欢乐和满足。里
13、境浅出、上述诗中,诗人在美景中混然忘我,心情闲雅恬淡。诗作表露出的诗人的心境与前华子冈 、 鹿柴等诗中的大相庭径。前面表现是怨愤,这里有的是舒心。前面的静透出冷寂,这里的静却流露着出温暖。诗人在桃花源式的环境中,心境是轻松愉快的,他的积郁不平似乎也被辋川的风月销磨殆尽。诗人似乎过着安逸的生活,成了“识道”的“高人” 。但诗人是否停止思绪?当我们反复颂读,走入诗人内心,我们再去思索这些诗,却能体味另一番道理: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这似乎暗示他人:归隐山林吧,不要与那些行污品秽之人沾在一起。从这些诗的意象中,我们可以想见诗人的一种人生态度:人生之路错综复杂,在必要的时候要能进能退,进也罢,退也好,重
14、要的是要保持好的节操,修炼美的品行。太弱,会导致失去人格;太刚,则易折易败。刚柔相济,以求来日,重展抱负,也不失为一种正确态度。王维的为人是很精明的,明知把不愿依附权贵的思想说透容易招祸,正像他不敢决然彻底引退而过半官半隐的生活,以避免明显地表示与李林甫不同流合污之意一样,他在游览辋川时竭力把内心意向隐得更深。从这里,我们感到这样一种信息:摆脱官场羁绊,注重自身修养亦是古人所崇尚的。诗人表示“不学御沟上,春风伤别离”(柳浪),不愿与李林甫之流合污,宁愿追求山林的清洁生活,也不屑于学宋之问的随风飘摇如柳。这是一种高尚人格的追求。 栾家濑 、 金屑泉等诗正是这种心曲的表露。 3、入禅在王维隐居的辋
15、川,诗人亲山近水,不断地发掘山水的美学价值。再加上人生后期,王维信佛, 旧唐书本传说“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 。唐代正是佛教高度“繁荣”的时代,士大夫学佛佞佛风气极盛,加之王维受虔诚佛教徒母亲的影响,中年时便成为一个笃诚的学佛者。禅宗崇尚山林胜景的风格,让诗人逐步地进行自我引导,自我启示。他把自己对佛法的理解融会到人生观中,把宗教情感化为诗思,在后期欹湖 、 辛夷坞 、 竹里馆 、 漆园 、 椒园里创造出一种“佛”的诗的意境,并逐渐真正地融于山于之舒心。这是他思想的第又一次转变。看其中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该诗写幽居竹林中的感受。诗人独坐在幽深的
16、竹林里弹琴长啸,还能欣赏到幽篁的美景,自在自得,虽无人知晓他的存在,但却有明月来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孤独,明月的清辉带给他一种寂静的快乐。物我合一而物我两忘,禅意与诗情水乳交融。再看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寂静的山涧里,辛夷花自开自落,自生自灭,不假外物,不关世事,也无人知晓。这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也是诗人王维主客观契合一体的独特意境,简直就是佛家空无寂灭观念的象征境界。王维在这里所创造的意境,生于象外,是一种诗境与禅境的合一体,它具有极大的暗示性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所以明代文论家胡应麟说,此诗是“入禅”之作, “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 后人给予王
17、维以极高的评价,称之为“诗佛” ,可见他的诗不是枯燥地表现禅理,而是“以佛入诗” ,诗人畅游辋川,将其汹涌澎湃的诗情与他的禅思完美地结合, 辋川集后几首,诗人将禅意转化为诗思,更创造出了山水诗的绝品。4、升华王维终日游历辋川,寄情山水。在经历了几番心理的转折后,王维的心境已渐趋平静,将美好理想与人生追求寄意于高洁之物,以升华自己的高洁之志。欹湖 、 椒园 、 漆园等诗直接化用“楚辞”的意境、手法。 欹湖借九歌凄清美丽的意境想象一女子日暮时分送别夫君的情景,象征自己心灵的另一感慨。箫声呜咽,斜阳脉脉,两情依依,蓦然回首,青山无语,白云自卷。世上绪事,已似过眼烟云,唯我自清高。 椒园一诗化用东皇太
18、一的意境,借“帝子” “佳人” “云中君”等象征要与贤臣一道,为明君尽忠的志向。在这些诗的模糊内涵中,我们可以看出“象外之象” “言外之旨” ,诗人是在表露他要以屈原为榜样,表示要像屈原那样关怀国家而保持品行的高洁。结合整部辋川集看,这一意旨更明显。屈原为表现自己高洁志向,写了一系列香草、奇艾之物,寓示人格的追求。司马迁总结说:“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王维一力追随先哲,在屈原所创造的形象上赋予新的内涵,并独出心裁地另行发掘了一批足以寓示高贵人格的物象,在辋川集中,文杏、檀木、香茅、桂尊、杜若、椒浆、瑶席、金屑泉、翠竹、茱萸、芙蓉、清溪等等,无不是芳香圣洁之物象,如此之多的洁物被溶进王维的独特
19、诗句中,或借故出新,或独出心裁,无不象征了诗人高洁的情操和杰出的才华以及济世拯物的崇高志向。 总观整部辋川集 ,诗人的思想情感在二十首五绝中,按游览的路线发生了几次转折:即由悲郁之情转为澹远超脱之情,再由澹远超俗之情回归到至禅至佛的境界。但尽管诗人隐居避世,诗人的高洁理想还是深沉地埋在字里行间的。这种变化的主调是沉郁的。这种感情上的回复,正是诗人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又不敢公然与之决裂的矛盾心情的如实反映。王维不是一个讲求“无为”之人,他还是一个不满现实的人。不能因为退隐本身就是回避,而把他看作一个充满消极思想和享乐意识的人,从而否定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积极意义。与上述思想内容相映成辉的是这组诗
20、的高度艺术成就。世人常赞扬王维山水诗的“诗中有画”、动静相宜、虚实相辅;这些艺术特色在辋川集中也一一呈现。诗人高超的艺术手法使其如复杂变化的思想感情愈发丰满,天然浑成,不露斧痕。这是辋川集二十首在表现上述情感时的独到之处,亦是它在艺术上最值得称道的特色,在此笔者不作详解。【注释】 王维少年行其三 唐音癸签 ,转引于千首唐人绝句P110 宋顧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转引于千首唐人绝句P114 诗薮内编卷六 转引于 http:/ 新诗大观论坛【参考文献】1、潘百齐 全唐诗精华分类鉴赏集成 河海大学出版社 1989 年 8 月第一版 1995 年 9 月第 4 次印刷 2、富寿蓀 选注 刘拜山 富壽蓀
21、评解 千首唐人绝句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 6 月第一版 3、刘忆萱 管士光 评注 精选唐人绝句一千首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 年 7 月第一版 4、袁行霈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年 6 月第二版 5、 葛晓音 虚实得当 臻于神境说王维的辋川集绝句 诗词曲赋名作赏析山西人民出版社6、纪 勇 试论王维辋川集的模糊美 学林探胜 陕西旅游出版社 7、陆侃如 冯沅君 中国诗史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 年 2 月第一版 8、莫林虎 中国诗歌源流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年 2 月第一版 9、林东海 选释 唐人律诗精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年 1 月第一版 10、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下) 北京出版社 11、 王维”以佛入诗”辨 衡阳师专学报1995 年 5 期12、张步云 唐代诗歌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0 年 8 月第一版上一条: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