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一生要知道的中国艺术李斯与泰山刻石刻制时间:公元前 219 至 209 年刻石作者:李斯书写字体:小篆李斯(前 284 至前 208 年)姓李,名斯,字通古。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 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 灭诸侯、成帝 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 说关东六国,离 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 237 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 赵政所采纳,不久官 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 绾、 冯劫议 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
2、为丞相。他建 议拆除郡县城 墙, 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 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 书 、百家 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 伪 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 208 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泰山刻石秦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 年) ,是泰山最早的刻石。此刻石原分为两部分:前半部系公元前 219 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共 144 字;后半部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 209 年) 刻制
3、,共 78 字。刻石四面广狭不等, 刻字 22 行,每行 12 字,共 222 字。两刻辞均为李斯所书。现仅存秦二世诏书 10 个残字,即“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又称“泰山十字” 。据清道光八年(1828 年) 泰安县志载,宋政和四年 (1114 年)刻石在岱顶玉女池上,可认读的有 146 字,漫灭剥蚀了 76 字。明嘉 靖年间,北京许某将此石移置碧霞元君 宫东庑,当 时仅存二世 诏书 4 行 29 字,即“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 。清乾隆五年(1740 年)碧霞祠毁于火,刻石遂失。泰山刻石拓片秦泰山刻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 ,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 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元赫经赞道:“拳如钗股直如筋,曲铁碾玉秀且奇。千年瘦 劲益飞动,回 视诸家肥更痴。 ”岱史称:“秦虽无道,其所立有绝人者,其文字、 书法世莫能及。 ”临泰山刻石鲁迅认为秦泰山刻石“质而能壮,实汉晋碑铭所从出也”,此刻为一级文物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