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4.1管理信息系统分析的目标和内容 4.2管理信息系统的调查分析 4.3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流程分析 4.4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流程分析 4.5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字典 4.6处理逻辑的描述 4.7新系统逻辑模型分析 4.8系统分析报告,【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了解使用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分析系统时所涉及的内容和目标,掌握系统调查的方法和组织结构的调查内容,能够进行业务流程分析及业务流程图的绘制,熟悉数据流程分析及数据流程图的绘制,并能够进行数据字典、处理逻辑和系统分析报告的编制,尤其要学会在实际的系统分析中运用上述知识。,第四章 管
2、理信息系统的分析,4.1管理信息系统分析的目标和内容,系统分析是在系统规划的指导下,对现行系统进行深入详细的调查研究,确定新系统逻辑模型,在逻辑上界定新系统的功能,但并不涉及新系统的物理实现,也就是要解决系统“干什么”,而不是“怎么干”的问题。 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了解用户需求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以现代管理思想为指导,对系统现有的管理方式、管理功能和业务流程进行分析与研究,明确用户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管理信息系统,用户希望从管理信息系统那里获得哪些支持。,建立新系统逻辑模型在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新系统的解决方案,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在逻辑上描述了新系统的目标及其功能和性能,给出
3、了新系统的总体结构及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存储和信息流程,并以此作为下一阶段进行物理设计、解决系统“怎么干”的依据。 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内容有:现行系统的详细调查系统详细调查是系统分析的第一步。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而深入的调查,了解现行系统的组织机构、业务流程、功能体系和信息要素,彻底分析清楚组织内部的管理状况和相应的信息处理过程。,调查采用“自顶向下”的工作方式,从系统所涉及的最高管理层开始,逐层向下调查,确保对整个系统所涉及的管理工作有全面的了解。详细调查应强调用户的参与,主要参与人员有:各部门的主管、基层业务人员和系统分析员。在调查过程中,应客观地了解组织的现状和环境,以便全面掌握组织存在
4、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系统分析中决定性的一步,需求分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系统开发的后期工作,决定着整个系统的质量。需求分析的任务主要包括:用户对系统的功能要求、性能要求、环境要求、可靠性要求、安全性要求、开发费用、开发周期和资源约束等内容。,建立新系统逻辑模型通过对现状的调查分析,得到现系统的逻辑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考虑现代管理理念及信息处理技术的特点,全面分析并改进现系统中的数据处理流程、处理过程和处理方法中不合理的部分,必要的时候可以结合业务流程重组(BPR),构成新系统的逻辑模型。,返回本章首页,4.2管理信息系统的调查分析,访问在收集资料、开调查会的基础上
5、,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某些环节还不清楚时,可进行个别访问。这样可以使系统开发者领悟用户的真实需求。 参加业务实践对于系统中的某些关键业务环节,如果缺乏必要的规范性了解,开发人员可以参加一定的业务实践,以便了解业务实质,提出在IT技术下可以采用的合理方案。,组织结构是一个组织的组成以及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隶属关系或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组织结构的调查分析就是用各种方法分析组织内部的部门划分,在此基础上分析各部门的职能及部门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包括隶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传递等关系。 组织结构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部门之间的复杂关系,有利于划清部门之间的职能界线。,某企业部门职能表,返回本章首页
6、,4.3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流程分析,业务流程分析的任务主要有: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绘制出各个业务部门的业务流程图;与管理人员讨论业务流程图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利用现代管理科学和理念,分析现有业务流程是否合理,是否可以优化;与现行系统的管理层及业务人员讨论,按照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目标,提出改进业务流程的方案;绘制改进的业务流程图。,TFD是业务流程分析的重要工具,是一种描述组织内各部门之间、部门与人员之间、人员之间的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信息流向的图表。 业务流程图的基本符号如图所示:,返回本章首页,4.4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流程分析,数据汇总、整理的步骤是:将系统调查中所收集到的数据资料,按业务过
7、程进行分类编码,按处理过程顺序排放在一起。 按业务过程自顶向下地对数据项进行整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将所有原始数据、需要存储的数据和最终输出的数据分类整理。在分类整理中要注意原始数据是如何转换成存储数据的,而存储数据又是如何被处理成输出数据的。确定数据的格式、类型、字长和精度。对所有收集到的数据均要按照用户管理工作的需要分析这些数据的格式、类型字长和精度。,数据流程分析是将数据在组织内部的流动情况抽象地独立出来,舍去具体组织机构、信息载体、处理工作、物资和材料等,仅从数据流动过程来考查实际业务的处理模式,主要包括信息的流动、传递、处理和存储等分析。 数据流程分析目的是要发现和解决数据
8、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数据流程分析可以采用自顶向下、逐层分解、逐步细化的结构化分析方法,通过分层的数据流程图实现。,数据流程图是以直观的图形方式描绘数据在系统中的流向和处理过程,是整个组织中信息流动及信息存储的地图,是系统设计的基石。 数据流程图由四种成分组成:外部实体、数据流、处理逻辑和数据存储。,外部实体,数据流,处理逻辑,数据存储,外部实体(External Entity)是指独立于系统,而又与系统有联系的实体,通常是组织内、外的人或其他组织,或向本系统提供数据或接收本系统数据的另一系统,是系统的数据来源或数据终点。 数据流(Data Flow)是一束按特定方向从源头流向终点的数据,表
9、示数据的流动方向。 处理逻辑(Process)对数据进行逻辑加工处理,即对流入的数据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后,再输出新数据的过程。数据存储(Data Store)表示数据的存储位置,是数据的载体,可以是磁带、磁盘和文件等。,数据流程图绘制步骤:画出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首先从收集的数据中确定系统的输入数据流和输出数据流,也就是确定系统的边界。 画数据流。首先找出系统的数据流,如果一组数据一起到达某地并同时被处理,这些数据即为一个数据流。 给数据流命名。数据流命名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数据流程图的可理解性。一个系统数据流程图中的不同数据流不能有相同的命名。,给处理逻辑命名。处理逻辑的名称是对处理过程的描述
10、,一般是动词加名词或动宾短语命名。当一张数据流程图绘制完成后,接下来还需要分析每个处理逻辑过程是否存在内部的数据流,即能否用多条数据流来代替它、能否将处理逻辑细分成多个更详细的处理逻辑。,在绘制数据流程图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数据流程图的绘制一般由左至右进行。从左侧开始绘制产生数据流的外部实体,然后画出由外部实体产生的数据流,再画出处理逻辑、数据流、数据存储等元素及其相互关系,最后在流程图的右侧画出接受输出数据流的外部实体。数据流至少有一端连着处理框。就是说数据流必须经过处理,数据流不能从外部实体直接传送到数据存储,也不能从数据存储直接传送到外部实体。,数据存储的流入流出数据流协调。每
11、个数据存储必定有流入和流出的两种数据流,缺少任何一种则意味着遗漏某些加工。流入流出处理逻辑的数据流协调。每个处理逻辑至少要有一个流入的数据流和一个流出的数据流。只有输入没有输出则处理逻辑无需存在,只有输出没有输入的处理逻辑也不可能存在。合理命名、准确编号。在数据流程图绘制过程中,对外部实体、数据流、处理逻辑以及数据存储都必须合理命名。,数据流程图是分层次的,数据流程图的绘制必须遵循自顶向下、由粗到细、逐层分解的原则。,建分层数据流程图过程中,有以下注意点:父图与子图平衡。建立分层数据流程图,要保证分解前后的输入数据流和输出数据流的数目相等,即父图中某个处理的输入输出数据流必须与整个子图中的输入
12、输出数据流相同,数据流程图的这种特点通常称为父图与子图的“平衡”。 编号。 每个处理逻辑和每张数据流程图都要编号,以增强数据流程图的可理解性。,层次数的确定。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流程图层次并非越多越好,而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目的是使数据流程图反映实际工作且易于理解。 底层数据流程图的确定。数据流图在逐步的分解过程中,如果展开的数据流图已经基本表达了系统所有的逻辑功能和其必要的输入输出,处理已经足够简单,系统开发人员已经了解该处理的具体功能和实现的步骤,就不必再分解了,也就得到了底层数据流图。,返回本章首页,4.5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字典,数据字典是数据流程图中所有元素的定义和说明的集合。
13、这些元素是: 数据项数据项又称数据元素,是系统中不可再分解的数据单元,是系统处理的基本数据单元,是数据流、数据存储的基本组成元素。在数据字典中,数据项条目包括数据项名称、别名、类型、长度和值域等属性。 数据结构数据结构用于描述某些数据项之间的关系。一个数据结构可以由若干个数据项组成,也可以由若干个数据结构组成,还可以由若干个数据项和数据结构组成。数据字典中,数据结构条目包括数据结构的名称、编号、简单描述及其组成等。,数据流数据流描述数据项或数据结构在系统中的传输路径。数据流条目包括数据流来源、去向、组成和流量等属性。 数据存储数据存储指数据暂存或永久保存的地方。数据存储条目包括:名称、编号、流
14、入/流出的数据流、组成、存取分析和关键字说明等。,处理逻辑处理逻辑条目是对数据流程图中最底层的处理逻辑加以说明。处理逻辑条目包括:在数据流程图中的名称、编号、对处理过程的简单描述、处理过程的输入/输出、数据流及其来源和去向、主要功能的描述等。 外部实体外部实体是信息系统数据的来源与去向。外部实体条目包括:实体名称、对实体的简单描述和有关的数据流等。,数据字典的建立有两种方式,即可以由手工方式生成,也可以由计算机方式生成。 手工方式是将各类条目按要求写在卡片上或者写在纸上,并分类建立一览表。 计算机方式是在手工方式的基础上,将各条目整理、存储在计算机中,由软件进行管理。,返回本章首页,4.6处理
15、逻辑的描述,为了将整个系统功能表达清楚,必须采用一些可以描述复杂处理逻辑的工具对其进行详细描述。这些工具主要有结构化语言、决策树和决策表等。 一、结构化语言结构化语言是一种描述处理逻辑功能逻辑的规范化语言,它不同于自然语言,也不同于任何一种程序设计语言,它是介于程序设计语言和自然语言之间的一种语言形式。 结构化语言限定使用顺序、选择和循环三种基本结构,由外层语法和内层语法两部分组成。,二、决策树决策树是一种图形化的处理逻辑分析工具,适合描述具有多种判断的处理。,三、决策表决策表是一个二维表格,它能清楚地表述复杂的条件组合与相应决策之间的对应关系,常用于描述有多种条件交叉组合的处理逻辑。决策表由
16、条件、行动、条件组合及结果四部分组成。,返回本章首页,4.7新系统逻辑模型分析,新系统的业务流程建立工作包括:原系统业务流程分析、新系统业务流程设计和确定新系统的人机界面。原系统业务流程分析。原系统业务流程分析的目的在于建立适合新系统的业务流程。新系统业务流程设计。经过对原系统业务流程的分析,已经了解到旧系统业务流程的弊端,在新系统的业务流程设计中就需要克服这些弊端,建立一个优化的新系统业务流程。 新系统的人机界面确定。完成新系统的业务流程设计后,还需要进一步确定新系统的人机界面,也就是确定所设计的新系统范围。,数据的属性分析主要包括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数据静态分析数据的静态分析是指分析数据的类
17、型、数据的长度、取值范围和发生的业务量。数据动态分析数据动态分析就是对数据的动态特性进行分析。数据的动态特性有三种:固定值属性、固定个体变动属性和随机变动属性。 在系统分析中不仅需要确定数据的存储文件,还需要确定数据资源在整个系统中的存储分布,哪些数据资源存储在本地存储设备上,哪些数据资源存储在网络服务器或系统主机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一般采用下列几类管理模型:成本管理模型成本管理模型包括成本核算模型、成本预测模型和成本分析模型,所用的方法有:数量经济模型、投入产出模型、回归分析模型、指数平滑模型、量本利分析模型以及各类比较模型。库存管理模型库存管理模型包括库存物资的分类法、最佳经济批量模型
18、以及一些程序化的管理模型。,生产计划管理模型生产计划管理模型包括编制生产计划大纲、生产作业计划,主要方法有: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网络计划模型(PERT)、投入产出模型、数学规划模型以及经验方法等。财务管理模型财务管理模型主要包括财务预测模型、投资决策模型和投资回收期模型等。经营管理决策模型经营管理决策模型包括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处理(模型算法等),决策者的经验、背景和分析判断能力,环境约束条件等。,返回本章首页,4.8系统分析报告,系统分析报告是系统分析阶段的成果,是对系统分析工作的总结和整理,是下一阶段系统设计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系统分析报告一般包括:引言、现行系统概况、新系统逻辑方案和实施计划四大部分。 系统分析报告是系统分析阶段的技术文档,也是这一阶段的工作报告,要提交评审组评审通过后才能作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文件。 评审组一般由系统分析专家、开发单位、用户和用户方高层领导组成。,评审组主要针对系统分析报告中的“新系统逻辑方案”部分进行讨论,如果评审组认为符合用户要求,就可通过;如果认为与用户的要求有较大出入,则需要修改系统逻辑方案,修改后要重新进行评审,直到通过为止。 系统分析报告一旦评审通过,则成为有约束力的指导性文件,成为用户与开发人员之间的技术合同,作为下阶段系统设计的依据。,返回本章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