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培训手册 - 副本.doc

上传人:buyk185 文档编号:5947092 上传时间:2019-03-21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训手册 - 副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培训手册 - 副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培训手册 - 副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培训手册 - 副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培训手册 - 副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宝应县水稻病毒病综合防控技术推广项目宝应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二 O 一二年九月培 训 手 册目 录第一章 我国水稻病毒病种类以及江苏地区发生现状 11 我国已有发生危害的水稻病毒病种类 12 江苏省水稻病毒病发生现状 5第二章 水稻病毒病传毒介体灰飞虱的生物学特性 71 灰飞虱的地理分布 72 灰飞虱在江苏的分布及生活史 73 灰飞虱的获毒和持毒能力 74 灰飞虱的传毒能力及其卵传规律 8第三章 水稻病毒病田间诊断以及灰飞虱带毒率检测技术 101 水稻病毒病田间诊断技术 102 灰飞虱带毒率检测技术 11第四章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 131 流行因子及规律 132 控制策略 15第五

2、章 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 161 黑条矮缩病发病流行规律 .162 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技术 .18第六章 灰飞虱传水稻病毒病双控技术 201 材料与方法 .202 结果与分析 203 讨论 .22第七章 水稻无纺布育秧机械插秧技术 231 有关指标和要求 232 苗床的选择及床土培肥 233 播种 244 苗床管理 255 机械插秧 256 大田管理 .26第八章 水稻病毒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281 范围 .28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83 术语和定义 .284 调查 .285 预测预报 .296 控制原则 .297 防控技术 291第一章 我国水稻病毒病种类以及江苏地区发生现状水

3、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我国粮食的首位。60%的中国人以吃大米为主。水稻病毒病是一群突发性病害,曾给中国水稻带来毁灭性损失,防治水稻病毒病对保障粮食增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稻区广阔,先后发生的水稻病毒病及其类似病害有 11 种。近年来,在水稻上发生严重对水稻产量造成威胁的病毒病主要有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南方黑条矮缩病三种。1 我国已有发生危害的水稻病毒病种类我国已有发生危害的水稻病毒病根据传毒介体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以叶蝉为传毒介体的病毒病和以飞虱为传毒介体的病毒病。1.1 叶蝉为传毒介体的病毒病1.1.1 普通矮缩病(Rice stunt diseas)此病简

4、称矮缩病,在日本叫稻萎缩病,是水稻上最重要的病毒病害。此病最早于1883 年在日本滋贺县发现,其后扩及日本、朝鲜各地稻区。我国的华东、中南、西南各地也均有发生。该病病毒为 RDV,毒粒直径 6675 nm。传毒介体叶蝉有 4 种即电光叶蝉(Recilia dorsalis),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大斑黑尾叶蝉(N. apicalis)和二小点黑尾叶蝉( N.impicticeps)。此病在水稻秧田和本田期均能发生,为系统性侵染病害。植株感病后,所有分蘖均能发病。症状为植株显著矮缩,分蘖增多,叶色浓绿,叶片粗而刚直,沿叶脉发生白色小斑点,形成断续的点线状(老叶不

5、出现斑点)。病株一般不结穗或穗很小且多秕粒。叶部白斑的细胞内有 X 体存在, X 体近球形内含空泡。1.1.2 黄矮病(Rice yellow stunt disease)水稻黄矮病是由病毒 RYSV 引起。此病于 1910 年首先在日本的西南地区发现,其后扩展至马来西亚、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及我国的滇、粤、桂、湘、赣、苏、浙、台等地。病毒为多角形,颗粒直径约 55nm,传毒介体是黑尾叶蝉 (N. cincticeps)、二小点黑尾叶蝉( N.impicticeps)和二大点黑尾叶蝉(N.apicalis ),三者传毒以哪一种为主,随地区的情况而不同。此病毒除危害水稻外,还能侵染甜茅和看麦娘。

6、症状特征是植株明显矮化,叶片普遍褪绿和过度分蘖,褪绿叶片呈均匀的淡绿或淡黄色,变色首先出现在刚抽出的嫩叶上。以后继续抽出的叶片均呈此状。而抗病品种可能只出现轻微斑驳。早期受侵染的植株可能提早死亡或多数能存活到成熟,但不能抽穗或抽出不正常穗,受害晚的可能不出现任何症状,但其再生稻株会出现典型症状。21.1.3 东格鲁病(Rice Tungro disease)此病于 1963 年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试验田中发现,是由二小点黑尾叶蝉(N.apicalis)传播的一种特异病毒 RTV 引起。病毒为非持久性,不能经卵传播,后来证明大斑黑尾叶蝉( N.apicalis)和电光叶蝉(Recilia do

7、rsalis)也能传毒,但其百分率很低。此病分布遍及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和我国的台湾、福建等地,在东南亚较为普遍,特别在菲律宾是分布最广泛和最具破坏性的稻作病害之一。此病主要发生于晚季稻上,症状是:植株矮缩和叶片变色,呈现出有黄色、橙色等深浅程度不同的多种色彩。日本型品种上多为黄色,印度型品种上多为橙色。其矮化和变色的程度因水稻品种、环境条件、植株年龄及病毒株系的不同而差异很大。叶片变色常自叶端开始,扩展或不扩展至叶片下部,嫩叶可能出现斑驳,老叶则出现各种大小不同的锈斑。1.1.4 稻簇矮病(Rice bunchy stunt disease)水稻簇矮病是由病毒 RBSV 引起。此病毒由黑尾叶

8、蝉和二点黑尾叶蝉 (N.bipunctalus)作持久性传播,病株、叶片汁液的侵染力最强,叶鞘次之,根系最低。病毒粒子球状直径60 nm,分布在我国的福建、广东、江西、湖南等地,国外未见报道。其自然寄主为水稻,不侵染其他作物。症状表现有两种类型:草丛型,与草状矮化病相似,但病叶质软如野草,叶部不褪绿,无锈色斑点,有时尚在顶部节上抽出簇生小叶分枝形成雀巢状。矮缩型颇似普通矮缩病,但叶部始终没有矮缩病的白色条点斑,心叶有脉明和斑驳。1.1.5 瘤矮病(Rice gall dwarf disease)水稻瘤矮病是由电光叶蝉、黑尾叶蝉和二点黑尾叶蝉为介体传播病毒 RGDV 引起的病害。是持久性传毒,介

9、体可终身传毒但不能经卵传播。此病在我国广东省已有发生,他处不详。一般仅个别植株发病,在流行上不太重要,主要危害晚季稻,尤以杂交水稻受害较重。1.2 飞虱为传毒介体的病毒病1.2.1 条纹叶枯病(Rice stripe disease)此病也称缟叶枯病或条斑病,由病毒 RSV 引起。上世纪末,日本即已发生,是日本最重要的水稻病毒病。近年随着水稻播期提前,加速了病害的广泛传播。现在朝鲜南部和前苏联远东,我国的江苏、浙江、上海和中南、西南的一些省市以及台湾省都先后发现,有时还相当严重。以灰飞虱为主要传毒介体。病毒球状直径 30 nm,细胞内具环状或针状结晶物。病毒在虫体内繁殖经卵传播。种子、土壤和汁

10、液均不传毒。此病毒的3寄主广泛,除水稻外,还有大麦、小麦、黑麦、玉米、粟、稗等 20 多种禾本科植物。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之初,病株心叶沿叶脉呈现断续的黄绿色或黄白色短条斑,以后病斑增大合并,病叶一半或大半变成黄白色,但在其边缘部分仍呈现褪绿短条斑病株矮化不明显,但一般分蘖减少。高秆品种发病后心叶细长、柔软并卷曲成纸捻状,弯曲下垂而形成“假枯心” 。矮秆品种发病后心叶展开仍较正常。发病早的植株枯死,发病迟的在健叶或叶鞘上有褪色斑,但抽穗不良或畸型不实,形成假白穗。水稻三叶到分蘖盛期,是灰飞虱传毒率最高的时期。条纹叶枯病可由保毒雌虫经卵传递达 6 年 40 代之久,下一代若虫无需吸食病稻就能传毒。

11、对病毒有亲和力的无毒虫,则需在病株上吸食13 天才能带毒,一般还要经过 7 天左右的循回期,才能传毒。稻苗经过带毒虫吸食 12小时以上,一般再经过 1015 天的潜育期,就能显现病斑。水稻苗期感染条纹叶枯病直接造成死苗,导致基本苗数严重不足。分蘖期和孕穗期感染,植株黄化不能抽穗,发病重的田块可造成水稻群体茎蘖数严重不足,成穗减少,严重影响产量。水稻条纹叶枯病一般年份有 3 个发病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 6 月中旬至 7 月初,由 1 代灰飞虱成虫集中传毒所致。第二个发病高峰出现在 7 月中下旬,由 2 代灰飞虱若虫和成虫在田间传毒所致。第三个发病高峰出现在 8 月中下旬,由 3 代灰飞虱若虫和

12、成虫传毒造成。1.2.2 黑条矮缩病(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此病 1952 年在日本东南部首先发现,是由病毒 RBSDV 引起。本世纪 70 年代江苏、浙江、上海等地也开始发生。灰飞虱是此病的主要传毒介体,后来有人发现白背飞虱也能传毒但不是主要的。病毒粒子有三种状态:分散地或不规则地聚在一起。许多粒子排列成串,外边一层膜成为管状。有规则地晶体排列;一般直径 75120 nm,长者可达 160 nm。病毒不能经卵传毒,除浸染水稻外,还能侵染玉米、大麦、小麦、高粱、稗子、旱燕禾、看麦娘、野燕麦、狗尾草、马唐等。该病俗称“矮稻” ,主要症状表现为分蘖增加,叶

13、片短阔、僵直,叶色深绿,叶背的叶脉和茎秆上初蜡白色,后变褐色的短条瘤状隆起,不抽穗或穗小,结实不良 不同生育期染病后的症状略有差异,苗期发病心叶生长缓慢,叶片短宽、僵直、浓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提早枯死;分蘖期发病新生分蘖先显症,主茎和早期分蘖尚能抽出短小病穗,但病穗缩于叶鞘内;拔节期发病,剑叶短阔,穗颈短缩,结实率低,叶背和茎秆上有短条状瘤突。严重时可导致大面积“矮株”而颗粒无收。介体一经染毒,终身带毒,灰飞虱获毒的最短时间为 30 分钟,12 天可充分获4毒,病毒在灰飞虱体内存活期为 835 天,接毒时间仅 1 分钟,稻株接毒后潜伏期 1424 天,浓绿的秧田发病重,水稻的感病生

14、育期主要在秧田期,以分蘖前的 14 叶期最易感病,移栽到本田后 710 天即可见病株症状,15 天病矮株已十分抢眼。1.2.3 草状矮化病(Rice grassy stunt disease)水稻草状矮化病由病毒 RGSV 引起,其媒虫介体是褐飞虱。此病于 1962 年在菲律宾发现,其后在斯里兰卡、泰国、印度及我国的四川也有报道。该病被认为与 1966 年菲律宾报道的水稻丛矮病是同一病毒。这种病毒不能通过种子传播也不能经卵传递,带毒昆虫比不带毒昆虫寿命较短。在褐飞虱的一个群体中约有 20%40%的个体能传播这个病毒。病毒寄主除水稻外还有 15 种其它寄主植物。症状特点是植株严重矮缩,分蘖较多,

15、株形不正常,叶短而窄,黄绿色,有大量细小的暗褐色斑点或各种不同形状的斑点,嫩叶的病症为斑驳或花叶,有的品种有时为条纹状。1.2.4 锯齿叶矮缩病(Rice ragged stunt disease)水稻锯齿叶矮缩病主要是由褐飞虱传播的 RRSV 病毒引起,病株液汁、种子和土壤均不传毒。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广东、福建、湖南、江西、浙江等地,他处不详。病毒粒子球状,直径 5465nm,底部有较宽的突起。其自然寄主有水稻、蟋蟀草、水蜈蚣和游草,人工侵染的植物有大麦、小麦、燕麦、玉米、甘蔗、稗等 10 多种。1.2.5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

16、rf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引起的水稻病毒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是由我国首先发现鉴定和命名的危害农作物的病毒新种,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Fijivirus eoviridae) ,其传毒介体主要是白背飞虱。 该病毒于 2001 年由华南农业大学周国辉教授在广东省首次发现,2008年被正式鉴定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新种。2009 年全国已有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海南、浙江、福建、湖北和安徽 9 个水稻主产省(区)明确发生,发生面积约 500 万亩,失收面积 10 万亩。南 方 水

17、稻 黑 条 矮 缩 病 主 要 症 状 表 现 为 : 分 蘖 增 加 , 叶 片 短 阔 、 僵直 , 叶 色 深 绿 , 叶 背 的 叶 脉 和 茎 秆 上 现 初 蜡 白 色 , 后 变 褐 色 的 短 条 瘤 状 隆 起 , 不 抽 穗或 穗 小 , 结 实 不 良 , 不 同 生 育 期 染 病 后 的 症 状 略 有 差 异 。 苗 期 发 病 , 心 叶 生 长 缓 慢 ,叶 片 短 宽 、 僵 直 、 浓 绿 , 叶 脉 有 不 规 则 蜡 白 色 瘤 状 突 起 , 后 变 黑 褐 色 。 根 短 小 , 植 株矮 小 , 不 抽 穗 , 常 提 早 枯 死 。 分 蘖 期

18、发 病 , 新 生 分 蘖 先 显 症 , 主 茎 和 早 期 分 蘖 尚 能 抽5出 短 小 病 穗 , 但 病 穗 缩 藏 于 叶 鞘 内 。 拔 节 期 发 病 , 剑 叶 短 阔 , 穗 颈 短 缩 , 结 实 率 低 。叶 背 和 茎 秆 上 有 短 条 状 瘤 突 。 水 稻 发 病 后 典 型 表 现 为 植 株 矮 缩 、 叶 色 深 绿 、 叶 背 及茎 秆 出 现 条 状 乳 白 色 或 蜡 白 色 , 后 变 深 褐 色 小 突 起 、 高 位 分 蘖 及 茎 节 部 倒 生 气 须 根 、不 抽 穗 或 穗 小 , 结 实 不 良 。 剑 叶 或 上 部 叶 片 可 见

19、 凹 凸 的 皱 折 , 一 蔸 中 有 1 根 或 几根 稻 株 比 健 株 矮 1/3 左 右 , 半 全 穗 。2 江苏省水稻病毒病发生现状目前在江苏地区造成危害的水稻病毒病主要是水稻条纹叶枯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这两种水稻病毒病主要是由介体昆虫灰飞虱传播的。2.1 江苏省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现状根据 19972002 年的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江苏地区已成为近年来我国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爆发区。调查显示:2000 年和 2001 年江苏省条纹叶枯病的发病面积分别为 67万 hm2 和 100 万 hm2,到了 2004 年,全省 220 万 hm2 的水稻有近 90%的面积发病,涉及全省的三分之

20、二县(市) 。其中偏重发病(病株率为 10%30%)和重发成灾(病株率30%)的面积分别占 17.1%、3.6%,另有近 0.5%的水稻面积只好毁苗改种其它作物。据一些专家的保守估计,2004 年仅灰飞虱引起的条纹叶枯病一项,就给江苏地区的经济造成了近百亿元的损失(杨荣明等,2002) 。2005、2006 年的产量损失与防治费用等也不低于 2004 年。根据 2007-2008 年相关资料显示:2007 年江苏灰飞虱为害水稻面积为5097.9 万亩次,条纹叶枯病的发病面积为 1651.4 万亩,发病率为 32.4%,灰飞虱平均带毒率为 23.1%;2008 年,江苏地区灰飞虱为害面积 472

21、0.14 万亩次,条纹叶枯病发病面积为 1084.14 万亩,发病率为 23.0%,灰飞虱平均带毒率为 17.2%。2010 年,由农科院植保所周益军研究员领衔的课题组采用先进的免疫检测方法,对从华东地区采集的灰飞虱进行检测后发现,目前江苏、安徽、上海和浙江各地灰飞虱带毒率最低 2%,高的达 58%,平均为 28.1%。由于 2012 年虫量基本与 2011 年同期持平或有所增加,专家预测 2012 将是继 2004 年后的又一个水稻条纹叶枯病大发生年,病害的防治形势将异常严峻。2.2 江苏省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现状由于灰飞虱连年大发生,近年来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江苏有逐年急速加重发生的趋势。200

22、42006 年该病在江苏沿海、里下河局部地区零星查见;2007 年在沿海、里下河及淮北部分地区普遍查见,全省发病面积 30.8 万亩;2008 年,重发地区由沿海、淮北及6里下河局部地区,向南扩展到沿江稻区,全省发病面积猛增至 390.7 万亩,与 2007 年相比发病面积增加了十多倍,重病田病株率超过 90%,危害程度显著重于水稻条纹叶枯病。从目前情况看,江苏大面积生产上使用的水稻品种均容易感染水稻黑条矮缩病,其中淮稻 5 号、淮稻 6 号、华粳 6 号、武运粳 21 号以及一些杂交稻品种上,均出现过病株率超过 50%的重病田,生产上暂时还缺乏适用的抗黑条矮缩病水稻品种。水稻一旦发生黑条矮缩

23、病,没有特效药可以治愈,目前生产上防控该病的主要措施为:麦收前后对秧田密集用药防治灰飞虱;调整播栽期避病;发病后及时采取分苗移栽、移苗补缺、促进健康株分蘖增加田间群体等补救措施。与水稻条纹叶枯病相比,水稻发生黑条矮缩病后补救难度更大。从近几年江苏的发病情况看,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率最高的第一显症高峰常年出现在 6 月下旬至 7 月初,此时发病的秧苗心叶发黄枯死,症状明显,很容易识别,发现秧苗发病后可以及时采取补栽、毁耕重种等措施补救;而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株在麦茬移栽稻移栽活棵后较长一段时间都不容易与正常苗区别开来,通常到 7 月中下旬其叶片上出现“蜡白条”这一特征性病症还不能完全显现出来,而到 7

24、 月中下旬,苏中、苏北地区麦茬移栽稻有效分蘖期已基本结束,即使采取分苗补缺等措施也不能取得太好的保产效果,而毁耕重种水稻更是不可能实行。特别是在淮北地区,麦茬移栽稻面积大,秧苗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麦收前后灰飞虱传毒高峰,水稻黑条矮缩病威胁更大。综上,水稻条纹叶枯病、 黑条矮缩病等均以灰飞虱为介体传播的病毒病,这些病害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在江苏省零星发生, 但近几年来, 特别是 2004、 2005 年,在江苏省有普遍蔓延的趋势,在苏北里下河稻区发生尤为严重。水稻条纹叶枯病更是来势猛、 危害重、 损失大,一般发病田块产量损失在 20% 30%,严重田块甚至绝收。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已成为稳定

25、和提高里下河粮食生产能力的严重威胁。不难看出只要对灰飞虱进行有效地防控,阻断其传毒,才能对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进行有效地防控。本研究立足于宝应县水稻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区,对宝应县山阳镇、柳堡镇、曹甸镇、西安丰镇、小官庄镇千亩连片丰产方实施追踪研究,依照“避、断、治”的项目技术路线,通过以下技术措施:依据品种特性,适当推迟播种,尽量避开一代灰飞虱传毒危害高峰期;推广应用机插秧,应用无纺布覆盖育秧,阻断灰飞虱接毒;7种子处理,秧田、公共绿地、大田前期防治相结合,治虫控病,最终实现对以灰飞虱为传毒介体的水稻病毒病的有效防控。第二章 水稻病毒病传毒介体灰飞虱的生物学特性1 灰飞虱的地

26、理分布灰飞虱广泛分布于亚洲和欧洲,但主要发生于东亚的温带地区。在热带国家如菲律宾、北苏门答腊(Sumatra)和印度支那(Indochina)的高原(upland)水稻上也可发现灰飞虱。然而迄今为止水稻条纹病毒和黑条矮缩病毒的分布仅限于东亚的温带地区,如日本、韩国、海参威和中国。在这些地区,灰飞虱的周年生活史与水稻关系密切。以水稻条纹叶枯病毒(RSV)为例,在日本,北海道(Hokkaido)是可以种植水稻的最北端,1968 年首次鉴定了 RSV,同时首次建立了水稻RSV灰飞虱这一病害体系。在此之前水稻和灰飞虱长期以来只被认为具有紧密的但却是相对简单的宿主关系。在这一地区 RSV 的流行爆发发生

27、在 1972、1977-1979 和 1985-1986 年。在台湾,RSV 于 1969 年首次报道,其流行发生在 1985-1988 年,病害发病程度与灰飞虱的发生量呈正相关。2 灰飞虱在江苏的分布及生活史灰飞虱在我国分布极广,据上海复旦大学灰飞虱转基因研究组对中国大陆各地灰飞虱的实地调查,南起海南省的三亚,北至辽宁省的铁岭,东自上海,西至新疆,所有水稻种植区都有灰飞虱的分布。灰飞虱在江苏 1 年发生 5-6 代,以 3、4 龄若虫越冬为主,稻田套种的小麦是主要越冬源。翌年 3 月到 4 月初成虫羽化,长翅型个体比例极低,成虫在原发生地生活 l0-15d 后,大范围扩散,主要选择在麦田产卵

28、繁殖。1 代若虫于 4 月底到 5 月初孵化,随气温上升和植株衰老逐渐到麦穗上栖息取食并完成发育,成为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传播者;越冬代主要在水稻上繁殖,9 月中旬到 10 月上旬在水稻顶部第 2 张叶片的叶鞘及中脉中产卵,若虫于 10 月上旬开始盛孵,初孵若虫很快爬到稻穗上,在稻粒缝隙间或在穗轴、枝梗栖息,取食。10 月下旬、11 月上中旬水稻收割,发育到 2-4 龄的若虫转移至套种的小麦幼苗上。这是套种麦田最主要的越冬虫源,占越冬总量的 90 以上。在田外野生禾本科寄主上生活的少量若虫在野生禾本科寄主枯死后转移进入麦田,但与麦田庞大的种群数量相比,这些野生禾本科寄主上虫源很少。3 灰飞虱的获毒

29、和持毒能力8以 RSV 为例,在感染 RSV 的水稻病株上连续饲养两年的灰飞虱其后代带毒率为16.7-25%,实验室中饲养 9 代选育出的高获毒能力品系,有 50-60%的介体获毒。另外,经过 11-13 代选择而得到的低获毒力品系,饲毒 8-11 天时仅有不到 10%的个体获毒。灰飞虱对 RSV 的传播可以分为两种途径,其一是垂直传播,即由感染的雌成虫经卵传递给子代(图 1A) ;其二是水平传播,即从感染植株上获毒(图 1B) 。而 RSV 的水平传递途径实际上又包括了“传毒”和“获毒”两个过程。携带 RSV 的灰飞虱吸食健康水稻植株后,健康植株被感染 RSV,即灰飞虱的“传毒”过程;无毒灰

30、飞虱吸食感染稻株后成为有毒灰飞虱即“获毒”过程。灰飞虱获毒后不能马上传毒,需要经过一段循回期才能传毒。通过循回期后,带毒灰飞虱可持续或间歇地将 RSV 传到水稻植株上。图 1 灰飞虱传递水稻条纹病毒(RSV)途径(A:垂直传播;B:水平传播)RSV消化道体腔卵巢及其它内部组织子代灰飞虱带毒唾腺带毒灰飞虱无毒灰飞虱RSV感染的植株 吸食健康的植株B获毒传毒A4 灰飞虱的传毒能力及其卵传规律以 RSV 为例,灰飞虱最短接毒 3min 就可将 RSV 传到水稻植株上,一般情况下灰飞虱的传毒时间为 10-30min。3-5 龄灰飞虱若虫传毒力很强,至成虫传毒力有所下降,雄虫很少传毒,林奇英等(1991

31、)实验指出,灰飞虱接触毒源 10min,即有 5%的获毒率;在 48h 以内,灰飞虱对毒源的获毒率随取食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并以取食 48h 的获毒率为最高;48h 后,获毒率不再上升。灰飞虱获毒后不能立即传毒,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循回期才能传毒,病毒在灰飞虱体内的循回期为 423d,平均为 8.3d。一般在通过9循回期后 12 周内传毒力较强,可连续传毒 3040d,或有明显的间歇现象;接近老龄,传毒能力明显下降个,体间传毒能力有差异,一头带毒虫一生传毒株数 129 株,多数不连续传毒,传毒间隔时间有的仅 1 天,一般 37d,最长可达 25d。带毒灰飞虱刺吸秧苗 3min,就能将病毒传给健康植

32、株,10min 后,就有 10%的传毒率,传毒率随接种取食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一般情况下,灰飞虱的传毒时间为 1030min。同一地区的灰飞虱传毒率短翅型比长翅型高,雌虫比雄虫高,成虫比若虫高,但高龄若虫与低龄若虫的传毒率无显著差异。RSV 经卵传毒率很高,如日本灰飞虱冈山品系东京和 Saitama 品系、Fukuyama 品系卵传率都达到 75。传毒力较强的雌虫往往具有较高的卵传力,例如传毒率为 80-100%的雌虫,其后代平均带毒率为 86.3%。而传毒率为 20%的雌虫后代的平均带毒率为 40.6%。传毒率为 0 的雌虫,带毒率仅为 10.9%。由于后代没有带毒个体出现,因而一般认为未表现

33、侵染力的雌虫及其后代群体已完全丢失了 RSV。无毒灰飞虱在 RSV 病株上饲毒后可以获毒,室内获毒率可达到田间自然获毒率的水平。RSV 在灰飞虱体内的浓度因个体而异,并且其浓度高低反映了灰飞虱的传毒力和卵传率。一般而言,除非是已选出具有高卵传力的个体,RSV 浓度会随着灰飞虱代次的递增而递减。当雌虫从 RSV 病株获毒后,其卵传率一般较高。经卵带毒虫最早在孵化当天即能传毒,从同一带毒雌虫产出的后代中,也有无传毒能力的个体,在无传毒能力的个体中,有些个体血清学反应阳性,进而在下一代产生带毒虫,但大部分完全失去传毒能力,需再次在病株上获毒才能带毒。经卵传递的事实不仅为植物病毒在昆虫体内增殖提供了有

34、力的间接证据,而且为病毒在昆虫体内的垂直传播提供了实例。因此,搞好灰飞虱的防治是控制黑条矮缩病及条纹叶枯病等病毒病的关键,因此要采取“治麦田保秧田、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综合措施,坚持“切断毒链、治虫控病”的防治策略,多个环节压低灰飞虱数量,减少传毒机率。10第三章 水稻病毒病田间诊断以及灰飞虱带毒率检测技术1 水稻病毒病田间诊断技术1.1 水稻条纹叶枯病田间诊断技术水稻苗期、分蘖至拔节期、孕穗期都可受灰飞虱传毒危害、发病显症,最感病生育期在苗期至分蘖期。早期发病株先是在心叶(苗期)或下一叶(分蘖期)基部出现与叶脉平行的不规则褪绿条斑或黄白色条纹,粳稻和部分高秆籼稻心叶逐渐发黄卷曲成纸

35、捻状下垂的“假枯心” ,多数籼稻心叶发病后不卷曲下垂,部分粳稻病株在发病中后期有老叶发红的现象。苗期显症发病,常常导致枯死;分蘖期发病,病株分蘖常减少,重病株多数整株死亡,病穗畸形或不实(图 2) 。识别要点:单株新叶先发病;苗期易形成死苗,后期枯心苗无虫眼和虫粪;田间分布不均匀,有成塘发病的现象,似有发病中心,田边重于田中央。图 2 水稻条纹叶枯病田间症状以及病症识别图1.2 水稻黑条矮缩病田间诊断技术水稻秧苗期感染黑条矮缩病后,稻苗明显矮缩,叶片浓绿。但发病早期矮缩症状不明显,易与僵苗不发混淆。分蘖期感病,成丛矮缩,分蘖增多,叶片僵直,心叶抽生缓慢,心叶破叶叶鞘而出,叶片弯曲皱缩;抽穗灌浆

36、阶段,剥开叶鞘后,茎杆表面有“蜡泪状”银白色短条突起,后变黑褐色。水稻发病后,病株大多矮缩枯死,个别病株虽能抽穗,但穗头十分短小,秕粒多(图 3) 。与条纹叶枯病症状区别主要有:黑条矮缩病植11株矮缩,通常为正常植株株高的 1/52/3;叶色暗绿;叶背和茎杆蜡泪状突起;不抽穗或穗小50%),而在分蘖后接种的植株没有症状或几乎不发病。1.3.4 感病或抗病品种的栽培目前种植的水稻品种对水稻黑条矮缩病几乎没有抗性,这也为病害的流行提供了丰富的寄主资源。1.3.气候条件灰飞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 24-28,相对湿度 80%以上。早春气温高,灰飞虱发育快,成虫迁入秧田危害时间早,传毒天数延长,发病较重

37、。早春气温低则发病轻。“晚秋不凉,夏秋多雨”灰飞虱大量发生。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冬季气温偏高,而夏季高温天气减少,呈冬暖夏凉的气候特征。冬季气温升高使灰飞虱能安全越冬,并促使其活动频率提高,加重了小麦及看麦娘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从而提高了种群带毒率,增加了水稻被侵染传毒概率。2 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技术水稻黑条矮缩病对水稻产量影响极大,近年严重受害田块减产均超过 50%,甚至绝收,因此,切实加大预测、预报和技术指导力度,协调应用“避、断、治”的综合防19治技术措施,有效地控制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为害,才能将危害损失控制到最低限度。2.1 加大监测预报力度 由于地区间、田块间灰飞虱虫量差异较

38、大,发育进度也参差不齐,因此开展田间调查研究,掌握当地虫情是指导防治的基础和依据。认真做好麦田和秧田灰飞虱发生数量的调查,关键时期和发生基数多的地区要增加调查次数,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密切注意灰飞虱田间发生动态,参照历年发生资料,按照相关防治指标,并及时掌握当地水稻品种布局和有关气象资料等,准确为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2.2 改进育秧方式秧田宜选择远离病田,集中连片育秧,适当增加秧田播种量,严格控制 N 肥用量,保持秧苗叶色浅黄、健壮,减少引诱灰飞虱取食和传毒危害。推广应用无纺布覆盖秧苗。2.3 抓好栽培管理历史病区,在生长适期内适当调整水稻播、插期,尽量将水稻发病敏感时期与传毒媒介

39、昆虫发生高峰期错开。晚稻秧田尽可能远离早稻田。加强水肥管理,对发病田要及时排水晒田,施用速效肥,增施磷、钾肥和农家肥,增强水稻抗病抗虫能力。加强田间检查,及时拔除病株。当大田已经明显严重发病,或发病丛率超过 7的田块及时拔除病株(丛),并就地入泥深埋,然后从健丛中掰出一半分蘖苗或将储备秧苗移栽在拔除病丛留下的空穴中,并及时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加尿素,促使稻苗恢复群体生长。2.4 高效的药剂防治做好种子药剂处理,每公斤稻种拌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1520 克,待药液充分吸收后播种。坚持治麦保稻、 治秧田保大田, 重点控制麦田一代灰飞虱成虫向早稻秧田和本田前期迁移或传毒,二、 三代灰飞虱成虫向连晚

40、秧田和本田初期迁移或传毒,选用对成虫击倒快、 持续高效的药剂,改进施药方法,严控灰飞虱密度在防治指标以下。只有通过把各项关键技术措施进行科学组装,形成适合于宝应县稻区特点的中长期测报为基础、改进治虱防矮策略、推广新的防治指标和适用的农业、物理、化学防治相20配套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才能有效地控制了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危害。第六章 灰飞虱传水稻病毒病双控技术针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可同时暴发流行的威胁和两种病害同由灰飞虱传播的共性,以及水稻上缺乏黑条矮缩病抗性品种的现状,根据两种病害危害规律和本地栽培特点设计了主要依靠栽培措施阻断和避让灰飞虱传毒同时控制两种病害的双控技术。主要技术措施是利用

41、机插秧的栽培技术特点辅以适期迟播+秧田无纺布覆盖+适期移栽的控病方法。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设计分别选取 L、S 两个示范区,示范面积 L 示范区 7555hm 2,S 示范区7369hm 2。S 示范区品种为南粳 44、淮稻 5 号,L 示范区品种为宁粳 5 号、淮稻 5 号,5 月 28、29 日播种,秧田用无纺布全程覆盖,6 月 15、16 日揭膜,17、18 日机插。移栽后其他病虫害按常规进行。在示范的同时设立不同的实验处理。其中 L 点设置 4 个处理,分别作为对照和防治21技术试验:武育梗 3 号对照 1(5 月 3 日播种);武育梗 3 号对照 2(5 月 21 日播种);淮

42、稻5 号对照(5 月 3 日播种) ;淮稻 5 号高巧拌种(5 月 3 日播种),6 月 24 日移栽。S 点设置5 个处理:淮稻 5 号对照(5 月 3 日播种);淮稻 5 号高巧拌种(5 月 3 日播种);武育梗 3号对照 1(5 月 3 日播种) ,6 月 15 日移栽;武育梗 3 号对照 2(5 月 21 日播种);淮稻 5 号机插(无纺布覆盖) ,6 月 19 日移栽。1.2 调查方法调查灰飞虱虫量的方法是在麦田、秧田期、大田期,选择不同类型田各 12 块,对角线取样,每块田调查 5 个点,每点用 33cm45cm 的白瓷盘拍 0.22m2。记载总虫量、各虫态虫量,折算单位面积虫量。

43、预测方法则是根据麦田虫量预测一代灰飞虱成虫羽化盛期和迁入秧田高峰期;根据秧田期灰飞虱虫量和迁入峰出现期,预测二代成虫羽化高峰期;根据大田灰飞虱虫量和二代成虫羽化高峰,预测三代成虫羽化高峰期。示范区和各处理从移栽大田后开始观察发病情况。每 l0d 调查一次,记载每个处理总株数和病株数,直至病情稳定为止,并且对各处理最后一次的发病率进行比较。2 结果与分析2.1 L 点试验结果淮稻 5 号对照区黑条矮缩病发病率 67.64%,条纹叶枯病发病率为 2.90%,武育梗 3号对照 I 条纹叶枯病发病率 32.35%,黑条矮缩病发病率为 10.80%,示范区品种宁粳 5号条纹叶枯病发病率 0.10%,与武

44、育粳 3 号对照相比,条纹叶枯病防效达 99.69%,黑条矮缩病发病率 0.50%,与淮稻 5 号对照相比黑条矮缩病防效 99.26%,详见表 l。表 1 不同处理两种病毒病的发病情况(L 示范区与点)处理 播种/移栽时间 条纹叶枯病发病率 黑条矮缩病发病率武育粳 3 号对照 1 5 月 3 日播种、6 月 24 日移栽 32.35 10.80武育粳 3 号对照 2 5 月 21 日播种、6 月 24 日移栽 22.51 12.14淮稻 5 号对照 5 月 3 日播种、6 月 24 日移栽 2.90 67.64淮稻 5 号高巧拌种 5 月 3 日播种、6 月 24 日移栽 1.24 22.69

45、示范区 5 月 28 日播种 0.10 0.502.2 S 点试验结果淮稻 5 号对照区黑条矮缩病发病率 79.90%,条纹叶枯病发病率为 9.72%;武育梗 322号对照 1 条纹叶枯病发病率 24.25%,黑条矮缩病发病率为 56.40%;淮稻 5 号无纺布覆盖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发病率分别为 0、1.96%,远远低于其他 4 个处理,其次是淮稻 5 号高巧拌种处理,其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病株率分别为 1.25%、21.70%。示范区品种南粳 44 条纹叶枯病发病率 0.50%,与武育粳 3 号相比条纹叶枯病防效达 97.94%;黑条矮缩病发病率 0.40%,与淮稻 5 号对照相比黑条

46、矮缩病防效 99.5%,详见表 2。表 2 不同处理两种病毒病的发病情况( S 示范区与点)处理 播种/移栽时间 条纹叶枯病发病率 黑条矮缩病发病率淮稻 5 号对照 5 月 3 日播种、6 月 15 日移栽 9.72 79.90淮稻 5 号高巧拌种 5 月 3 日播种、6 月 15 日移栽 1.25 21.70武育粳 3 号对照 1 5 月 3 日播种、6 月 15 日移栽 24.25 56.40机插秧淮稻 5 号无纺布覆盖 5 月 29 日播种、6 月 19 日移栽 0.00 1.96武育粳 3 号对照 2 5 月 21 日播种、6 月 19 日移栽 23.54 24.12示范区 5 月 2

47、9 日播种 0.50 0.403 讨论两点示范结果表明,采用机插秧的栽培技术特点辅以适期迟播+秧田无纺布覆盖+适期移栽的控病方法,在最大限度减少化学农药(杀虫剂)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实现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的双重治理,同时在防治上可摆脱对水稻品种抗性的依赖,可用于优质但感条纹叶枯病或黑条矮缩病的水稻品种进行优质米的生产,充分发挥江苏水稻品种资源丰富的优势,避免因条纹叶枯病流行而导致武育粳 3 号等优秀品种的淘汰,保护水稻生产上的品种多样化。23第七章 水稻无纺布育秧机械插秧技术近年来,水稻无纺布育秧在水稻生产中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有效控制灰飞虱传毒、减轻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危害的有效途

48、径。水稻机械插秧应用面积不断扩大,无纺布育秧结合机械插秧已成为当前水稻生产中的重要技术措施。1 有关指标和要求1.1 产量指标和产量构成产量不低 9750 kg/hm2,有效穗数:300 万-360 万穗/hm 2,每穗粒数:110-150 粒。结实率:88-92。千粒重:2627 g。1.2 产地环境要求土地平整,灌排方便。土壤肥沃,集中连片,周围无污染源。1.3 无纺布要求水稻育秧专用无纺布,由聚丙烯纤维热压而成,规格为 35-38 g/m2,幅宽 2.0 m 左右。241.4 塑盘规格每 1 hm2 大田需规格长宽高为 58 cm28 cm 2 cm 的塑料软盘 375-420 张,需苗

49、床 6 m2 左右。1.5 品种要求早熟中粳或中熟中粳,品种符合 GB/T 17891-1999优质稻谷三级以上优质梗稻谷品质要求。种子质量符合 GB 4404.1-2008粮食作物种子标准,纯度不低于 99,发芽率不低于 85。1.6 壮秧指标秧龄 18-20 d,叶龄 3.5-4 叶,苗高 12-16 cm,单株发根数 12 条以上,盘根带土厚度 2-2.2 cm。秧苗整齐,苗基部扁宽,叶片挺立有弹性,叶色翠绿;无病虫草害;秧苗发根力强,根系盘结牢固,提起不散,栽后活棵快、分蘖早。播种与成苗均匀,每穴成苗数 2-3 株。2 苗床的选择及床土培肥2.1 苗床的选择苗床应选择土壤有机质丰富、地下水位低、排水条件良好、管理及运输方便的旱地或常年菜地,也可选用冬闲水稻田作苗床。按照秧田与大田 l:(80-100)的比例留足秧田。2.2 苗床培肥苗床要在要秋耕、冬翻、冻融、春耕基础上,采用无机肥与有机肥相结合迸行培肥,保证苗期生长所需的肥料要求。具体为:早春苗床施人畜粪或腐熟土杂肥 30000 kg/hm2 以及 45%复合肥(N 、P 2O5、K 2O 含量均为 15)750 kg/hm 2,施后旋耕 2-3 遍抢晴天堆制,并覆盖农膜遮雨、升温,促使肥土充分熟化。培肥后,苗床土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简明教程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