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近10年生猪养殖业市场格局和价格分析.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5945389 上传时间:2019-03-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10年生猪养殖业市场格局和价格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近10年生猪养殖业市场格局和价格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近10年生猪养殖业市场格局和价格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近10年生猪养殖业市场格局和价格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近10年生猪养殖业市场格局和价格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近 10 年生猪养殖业市场格局和价格分析做为见证者,本老倌站在一个一线生产者的角度,试图就养猪市场十年的变迁,从养猪的生产结构、市场环境和价格等各元素做一个简单的记录。 一、养猪生产格局的变迁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兴起的专业户养猪模式,经过九十年代,到 2006 年大概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通过不断的大浪淘沙,演绎着适者生存的达尔文主义的进化模式。此时由专业户生产的生猪产品,已经超过全国生产量的百分之三十,在一些养猪业发达的地区,甚至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在生猪生产领域基本占据了主导地位。 2006 年的“猪灾 ”虽然由多种因素引发,但也暴露了“ 专业户” 模式的先天不足。一是资金实力不足, 经

2、不起风浪,一场猪灾就让不少专业户轰然倒下。二是防疫意识淡漠,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导致在较大的疫病面前措手不及。三是养殖管理技术薄弱,导至饲料利用率不高,从而推高了养殖成本,降低了赢利能力。因此导致的“07 猪价风波” 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从而强调鼓励规模养殖。凭心而论,这种思维方向引导无可指责,但操作上的失误相信政府最终也会有所反省。 政府从 07 年开始实行鼓励扶持规 模养殖至今已过去三年,三年中,表面上的规模化养殖的确有了较快的发展。 (虽然规模养殖的定义没有明显的界限,本老倌私自的定义为:年出栏五百头以下,家庭劳动力两人即可完成所有工作,仍可视为专业户养猪。自繁自养年出栏五百头以上,

3、外购小猪的年出栏一千头以上,即家庭劳动力无法全部完成所有工作,即可归为规模养殖。其中年出栏三千头以下的算小规模猪场,三千至一万头算中等规模猪场,一万头以上的即可算大型规模猪场。 )但要实现真正的规模化养殖,还任重而道远。记得本老倌在 08 年的一篇博文中曾预言,真正的规模化养猪主导整个养猪行业,预计要二十年左右才能实现。 那么目前的养猪业生产格局,应当算是散养、专业户养殖、规模养殖并存的局面,但又以专业户养殖和中小规模猪场养殖占主导地位。其中散养又以母猪养殖为主,专业户和小规模猪场以供应本地区市场为主,而大型养猪场和养猪企业,即是大城市和肉类加工企业的主要货源供应来源。 二、市场环境的变化 所

4、谓市场环境,在这里主要指社会的消费能力(即市场容量) 外部市场(进出口)影响、市场管理的政策导向等诸方面。从社会消费能力来看,由于近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总体已进入温饱型社会。特别是十年中的后五年,人们吃不吃肉已不再受到钱包的限制,而是以有没有消费的欲望来决定。因此,市场容量扩展的空间已经受到一定限制。猪肉每年消费供求形势,主要受其它肉类比较价格的影响和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较为明显,而对人们收入增减的影响逐渐弱化。 关于外部市场的影响,基于我国既是猪肉生产第一大国,也是猪肉消费第一大国,而且消费习惯是以鲜食为主,因此外部市场的冲击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国猪肉传统只针对俄

5、罗斯、朝、韩等少数国家有少量出口,对进口也有比较严格的限制。而且因进口猪肉价格高昂,口感差,冷冻肉又不适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特别是欧美国家因所谓“人性化” 养殖,小公猪都没阉,猪肉遇热有股骚味,除了哪些“钱多,人傻” 的人表示另类,一般中国人是不吃高价进口肉的。如果说外部市场对中国猪市有什么影响,上游原料市场的影响却较大;蛋白原料(豆粕、鱼粉等)主要依赖进口,其影响不言而喻。玉米虽然主要由国内市场供应,且国家调控手段严厉,但因在养猪饲料中占比高,价格变动的影响却不可忽视。 关于市场价格调控政策,十年来可以一言以蔽之曰一团乱麻。管理层对猪市规律一无所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前瞻性,是调控失败的

6、根源。其手段主要是:鼓励扶持政策、税费政策、价格管制调控政策。 鼓励扶持政策十年内主要有两次大的动作,分别在两次猪价高峰期。第一次在 2003 年,当时的扶持政策是区域性的,主要体现在各地的“菜篮子工程” 补贴和扶 贫项目上,而且以宣传舆论为主,如“要想富,多养猪” 之 类的口号充斥报章杂志,其实际补贴力度与规模与第二次不可同日而语。 第二次是 06 猪灾后的 2007 年下半年,规模和力度都是空前的。从这次的扶持补贴的效果来看,虽然对养猪业的发展短期内起到了数量型促进的作用,但从长远看,对猪市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最为明显的,其一是养猪队伍的重组产生了优汰劣胜,一大批不懂养猪但有人脉关系或公关

7、能力的人为攫取补贴而挤进养猪行业,而原来有一定经验和技术的猪农因失去公平竞争环境,或被挤出行业,或改弦易张,把精力转移到提高“公关 ”能力方面而无心管理,至使疫病流行更加频繁复杂,养猪成本大为提高。其二是土地和资源浪费严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规模猪场” 比比皆是。第三是增加了腐败, “以权谋补 ”、官猪勾结时有所 见。 税费政策基本上随扶持政策共进退,其中针对养殖行业的税收,在 2004 年的农村税收改革中基本已经取消屠宰税和地方附加,所以 04 后主要是地方针对养殖业的各项费用。基本原则是供应不足、猪价高时收取费用项目就进行“清理” ,费率也降低。而当市场供应充足,猪农亏损时就增加收费项

8、目和费率。因此养猪农民感慨:政府政策是扶强不扶弱,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 价格管制和调控,其实政府操控时手中掌握的码有限。因为猪市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价格主要随供求关系而变化。为CPI 的需要而强行管制,只会打破市 场固有规律,进一步恶化供求关系,造成价格波动更为剧烈。如 07 年商务部和财政部对猪市的联手打压,就“压” 出了 08 年上半年的猪价颠峰。收储政策也许是政府手中最为有效的杀手锏,但局限性在于保质期的短暂和收储能力的不足。所以对于短期突发事件影响而引起的猪价波动可能起到缓冲作用,要真正发挥保持生猪市场平稳运行的作用,却是力不从心的。 三、市场价格的变化 新十年猪市价格主要经历了

9、两次大的波动,也就是通常说的两个峰谷周期。 新千年伊始,猪市正处于 97 猪价高峰后的调整阶段,行业的发展和市场价格都较为平稳。2003 年连续两大意外事件,配合当年的通涨形势改变了这种平衡,从而进入一轮猪价高峰。 所谓两大意外事件,一是 2002 年冬季开始的“非典”(即SARS)事件,二是 03 年冬季后引起恐慌的“禽流感”(即H5N1)事件。这两大事件 虽然对国民生产经济活动都造成了重大影响,但对养猪业的影响却截然相反。 “非典” 期间,由于人们对流行疾病的恐慌,减少了各种活动,对生猪及其产品的销售影响是负面的。而“禽流感” 造成了养 鸡业的重大灾难,人们对禽肉的消费意愿也大大降低,因此

10、推动了猪肉消费量的增加,生猪价格进入了十年中第一次高峰期。这次高峰从2003 年下半年猪价回升,2004 年下半年到达峰谷,到 2005年十月份猪价急速回落,整整历时两年之久。其最高猪粮比价一度达到 8:1。 第二次高峰即 0708 猪价牛市。在 06 猪灾中,养猪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人们谈养猪而色变,饲养量急剧萎缩。因而造成 07 年的“猪肉危急 ”,导致政府不得不一方面出手干预,同时也引起对养猪业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一轮高峰从07 年初猪价开始回升,秋后进入峰颠期,峰颠期一直延续到08 年秋季。就峰颠期来看,是历次猪价高峰期延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就价格高度来看,猪粮比价一度达到 10:1 以

11、上,部分地区最高甚至曾超过 12:1,创出不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甚至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的新高。 按一般生猪市场规律,09 年会进入调整阶段,但还不至于亏损。两大意外事件改变了猪市的正常进程,一是三月份的广东瘦肉精事件,接着是四月下旬发生在北美的猪流感事件,对人们消费信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市场价格急转直下,部分地区最低猪粮比价降到接近四比一。这次短期低价运行,对后市影响不可低估:本应正常调整的市场,在两大意外事件的催化作用下,把猪价推到谷底,让部分猪农产生了抄底时机已经来临的错觉。在政府扶持鼓励政策的配合下,加之下半年猪价恢复到合理水平,母猪补栏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至当年年底,全国母猪存栏数达到 4991 万头,比猪灾的 06年还多出近 300 万头! 高悬在猪农头上的“堰塞湖” ,随时都有溃坝的风险。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今年的反常气候,配合着其它因素,使今年生猪疫病格外复杂。高热、五号等疫病在全国反复流行,配合着在“通涨” 形势下的 农产品价格上涨,化解了“堰塞湖 ”的部分 风险,使下半年猪价得以在合理水平运行。 十年来虽然生猪绝对价格变化很大,但参照农产品价格总水平来衡量,基本上维持在较为合理的水平,最低点在 06年二季度,猪粮比价低于 4:1 的水平,最高点在 08 年的秋初,猪粮比价一度超过 10:1 的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