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年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三实验班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594482 上传时间:2018-04-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三实验班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7年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三实验班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7年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三实验班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7年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三实验班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7年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三实验班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7 届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三实验班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论述类) ,回答小题。儒家最关心的是群体生存秩序问题。群体生存秩序在观念领域中的反映。即所谓的“人伦”或广义的“伦理” ,其实就是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这套制度规范,儒家称之为“礼” 。一部周礼 ,其实就是一整套社会规范建构和制度安排。 在这个意义上,儒学就是“礼学” 。对于儒家的“礼” ,社会上甚至儒学界内部都存在着认识上的严重误区,这导致当前儒学复兴中普遍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就是往往用前现代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来评判现代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现代人的行为方式。这是由于人们未能明白,在周孔孟荀的原典

2、儒学中,作为社会规范及其制度的“礼”既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又有特殊性和变动性。一个简单的事实是,任何社会群体都需要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都需要一套“礼” ,就此而论, “礼”是普遍的、永恒的。孔子指出:“无礼则乱。 ” 荀子讲得更为具体:“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因此,孔子要求人们“克己复礼” ,即克制个体的情欲、而遵守社会群体的规范及其制度。 “不学礼,无以立” ,即是说,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规范及其制度,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必定为这个群体所不容。这一点直到现代自由社会依然是成立的,因为自由的保障是法治,

3、而法治意味着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法律及其制度成为社会的最高规则,即没有任何人或组织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如果仅仅这样理解“礼” ,那还是偏颇的,因为不同历史时代的不同生活方式需要不同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这就意味着“礼”具有特殊性和变动性。 论语记载,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的意思是说:夏、商、周三代的“礼”有所不同;都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增加或删减的。确实,中国社会的制度规范经过三个最大的历史形态宗族王权社会的制度规范、家族皇权社会的制度规范、个体民权社会的制度规范。在这些大的社会形态中,还存在着许多

4、具体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的局部变革。在这个意义上,儒学本质上是“革命”的。孔子的这个思想概括为“礼有损益” 。对于现存既有的制度规范体系、即“礼”的系统来说,所谓“损”就是去掉一些旧的内容,所谓“益”就是增加一些新的内容,结果就是一个新的伦理政治体系。而具有极强的保守性、对扰性和排他性的原教旨主义的最大问题,就是不懂得孔子所讲的“礼有损益”的道理。(摘编自黄玉顺论“生活与哲学”与“生活的儒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所谓的“人伦”或广义的“伦理” ,是群体生存秩序在观念领域中的反映,实质上就是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B. 对于儒家 “礼”的认识,目前存在着“严重误区” ,

5、即用现代的“礼”来评判现代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现代人的行为方式。C. 认为“礼”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是基于任何社会群体都需要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D. “不学礼,无以立” ,强调的是,个体要想立足于社会,就必须遵守社会规范及其试卷第 !Undefined Bookmark, 页,总 13 页 2制度。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儒家最关心的是群体生存秩序问题,而“礼”则是关于群体生存的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儒学就是“礼学” 。B. 荀子认为,人为了满足欲望就会争抢,争抢就会引发混乱,因此需要制定“礼” ,这和孔子的“无礼则乱”一样,都强调了

6、“礼”的重要性。C. “礼”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历史时代的不同生活方式需要不同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因而“礼”具有特殊性和变动性。D. “殷因于夏礼” “周因于殷礼” ,孔子认为殷、周都是沿袭前朝旧礼而不进行变革,才对社会群体造成了伤害。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自由的保障是法治,法治及其制度是法治社会的最高规则,任何人或组织都必须遵守,否则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B. “儒学本质上是革命的,这一论断得以确立的主要依据是, “礼”在三个最大的历史形态内部都存在着具体的局部变革。C. 原教旨主义具有极强的保守性、对扰性和排他性,不懂得对原有的制度体系进行去旧增新而成就一个新的伦理政治

7、体系的道理。D. “克己复礼”能保障个体被群体容纳。 “礼有损益”能构建新的伦理政治体系,二者在维护社会群体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答案】1 B2 D3 B【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本题要求找出不属于该书观点的一项。题中 B 项儒家最关心的是群体生存秩序问题,而 “礼”则是关于群体生存的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儒学就是“礼学”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 ,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8、,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干“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答题关键词“理解和分析” “ 不符合” , 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题中 D 项表述错误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 “内涵、外延不准” “误划类别” “张冠李戴” ;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 “偷换概念” “曲解文意” ;推理注意“强加因果” “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

9、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中 B 项荀子认为,人为了满足欲望就会争抢,争抢就会引发混乱,因此需要制定“礼” ,这和孔子的“无礼则乱”一样,都强调了“礼”的重要性。阅读下面的文章(实用类) ,回答小题。花落春仍在俞平伯二十世纪斜长的旧影中,有一帧文化人的老照片令我难忘:1902 年,苏州城内一座古旧的老屋前,82 岁的经学大师俞樾古怪的悬臂倒提着一柄拂尘,另手牵起懵懂中的重孙俞平伯。小伢只有三岁,一双稚眼微侧透出好奇,老者则桀骜地俯视世相,不平之气凛然生出。俞平伯这颗读书种子长大后,写白话诗,写燕知草 ,又做红楼梦研究 ,复研究古诗词,料不到本是书

10、斋之梦却意外惹出弥天大祸, “文革”之中被流放到豫南农村。一门书香的德清俞氏家庭,于是与河南结了奇缘。中国科学院学部文学所第一批“五七”干校学员,包括俞平伯、何其芳、钱钟书、吴世昌等人在内,是 1969 年 11 月 16 日晨乘火车抵达信阳的,先在罗山丁洼稍作整顿,继又转到息县的包信和东岳集。俞平伯这时正是古稀之年,他的夫人大其四岁。当时经济开发未被提上日程,偏僻的豫南农村山河依旧,古风犹存,俞平伯呼吸到了许久不遇的新鲜空气。1970 年元旦,干校开始肃清“五一六”分子的斗争会后,他们夫妇被分配定居到东岳集。实在地讲,与干校其他学员比起来,俞平伯夫妇过的是一种特殊生活。老两口可以合居一室与村

11、民为邻,另起炉灶。他们被放逐,在于一种精神和文化的遭侮辱而非别的。杨绛女士随后也来了,但她和钱钟书却分别过着准军事化的集体生活,偶尔才有“菜园相会” 。老夫妻又间作劳动,但是那不像干校里的项目,好长一段时间,主要是利用当地富产的红麻 资源和乡民们一起搓制麻绳。淳朴有序的豫南乡情和民俗浸润着夫子的心,俞平伯不觉已陶然而忘机。他还满腔热忱地教房东孩子识字:“危言漫与屠龙技,讹谬流传逝水同。惭愧邻娃来问字,可曾些子益贫农。 ”(邻娃问字 )返璞归真,老人对过去从事繁琐的学术考证和漫无边际的文字生涯仿佛生了悔意。除了在东岳绩麻,俞平伯作为干校的老学员,也曾学种菜,积绿肥。政治生活要参加“天天读” ,定

12、期写检查,不时还参加放样板戏电影的“威虎山大会” 。1970 年 4 月 27 日,为祝贺第一颗人造卫 星发射成功,还应领导之嘱,专门赋诗二首。另外还和何其芳一道养过猪。可是,俞平伯不能忘情的依然是书。1970 年 1 月 10 日,因下意识地闲览随身带来的水经注 ,稍过一次读书瘾,被人发现,大会上即遭批判,为此连写两份检查才算过关。东岳屋外的风景虽然恬适又惬意,室内的光景毕竟又使人压抑,简陋龌龊,有时更觉得寂寞难挨。俞平伯独自又发 出自虐性的抗议:“炉灰飘坠又飘扬,清早黄昏要扫床。猪矢气熏柴火味,者般陋室叫延芳 。螺蛳壳里且盘桓,墙罅西风透骨寒。出水双鱼相照活,者般陋室叫犹欢 。 ”(陋室

13、) 1971 年 1 月 11 日,俞平伯得到返京通知,东岳老乡为之庆幸并依依送别。毕竟,俞平伯夫妇在东岳集度过了整整一年难忘的岁月,因为和农民与土地贴在了一起,不仅使强加在自己身上的厄运意外得以解构,并且寻觅到了一种精神的皈依。当年在北大读书的时候,俞平伯也曾亲历和参加了“五四”运动,旋即出洋又归来,却一头扎到故纸堆里了,他不仅和同时代的其他人不一样,甚至和他的曾祖父,当年因一句“花落春仍在”的诗文令座师曾国藩激赏不已的俞樾老先生也不一样,俞平伯虽然也曾读经,孔子教训的读书、齐家,他笃实又安分地终生实践着,然而却丝毫没有治国与平天下的干世之志。或许他及早就参透了文化与政治相容又相克的玄机,所

14、以在新文化运动还是时尚之时,便在其白话诗忆里,吟出了“我们低首在没奈何的光景下,这便是没有奈何中的奈何”的谶语。他也曾想不通,委实也有忿怨,1988 年 4 月 5 日,他将手书儒林外史里的一首诗寄赠新加坡的周颖南:“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严霜烈日都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 ”借来吴敬梓的话,俞平伯巧妙地概括了从春在堂主人俞樾到自己在豫南农村的家世。俞平伯的一生,折射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人的尴尬与苦悲。(节选自文人的闲话 ,有删改)相关链接:俞平伯,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清代朴学大 师俞樾曾孙。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他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研中国古典文

15、学,执教于著名学府,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和具有高尚情操的知识分子。1954 年 9 月,俞平伯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然仍不放弃试卷第 !Undefined Bookmark, 页,总 13 页 4对红楼 梦的研究。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是( )。A. 文章开篇从一帧老照片写起,既暗示所写事情的真实性,引出写作对象,又交代俞平伯出自一门书香的德清俞氏家庭。B. 淳朴有序的豫南乡情和民俗不仅使俞平伯忘掉世俗、与世无争,而且使他后悔于过去从事繁琐的学术考证和漫无边际的文字生涯。C. “寻觅到了一种精神的皈依”是指与农民、土地的贴近解构了俞平伯因流放而造成的厄运,

16、他的心灵得到安慰和升华。D. 文化与政治相容又相克,俞平伯一方面参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另一方面又精研中国古典文学,自然会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5本文重点写了豫南生活在俞平伯的生命历程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请简要概括俞平伯夫妇在豫南所过的生活。6文章说:“俞平伯的一生,折射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人的尴尬与苦悲。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答案】4 B5 接受整顿与批判。在罗山丁洼稍作整顿、参加“五一六 ”分子的斗争会;参加“天天读” ,定期写检查,不时还参加放样板戏电影的“威虎山大会” ;因偷过读书瘾被批判并写检查。接受劳动改造。搓制麻绳、种菜、积绿肥、养猪;帮助贫农。教房东孩子识字;排遣内心的苦

17、闷。闲览水经注 ,偷过读书瘾;用诗对寂寞难挨的生活发出自虐性的抗议。6 从文本看,在俞平伯身上所折射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人的尴尬与苦悲 ”,一方面指的是自身条件的优越,学养的深厚,学问的高深,个性的独特;另一方面又指遭遇的坎坷、命运的逆转、现实的冷酷。就俞平伯的尴尬而言,他在北大读书时也曾亲历和参加了“五四”运动,而在出洋又归来后,却一头扎到故纸堆里了;他虽然也曾读经,孔子教训的读书、齐家,他笃实又安分地终生实践着,然而却丝毫没有治国与平天下的干世之志。就苦悲来说,古稀之年来到豫南农村,一方面他感到此地古风犹存、空气新鲜、风景恬适,大有一时的返璞归真之感;另一方面又不能忘情于过书瘾,感到室内的

18、压抑、寂寞、难挨,甚至于独自用诗发出自虐性的抗议。【解析】4试题分析:这是对文本内容、手法的综合考查。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 ,选项中 B 项中的“”推断错误。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

19、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确。本题中错误的选项基本都属于,曲解文意,只要回到文本中一一对照,便可发现错误。5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题干“本文重点写了豫南生活在俞平伯的生命历程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请简要概括俞平伯夫妇在豫南所过的生活。 ”解答时,重点抓住“俞平伯夫妇在豫南所过的生活” ,找到相关答题区

20、间,筛选关键语句,概括形成答案。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 。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应该集中在中间段落中。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 ,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

21、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6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答题关键 “中国文化人的尴尬与苦悲” “结合材料” ,联系文章内容和社会实际答题,适当加入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即可。点睛: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

22、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要点须全面;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 。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 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 ,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阅读下面的文章(文学类) ,回答小题一匹马两个人迟子健一匹老马拉着两个老人,朝二道河子方向走。马是瘦马,走起路来就难免慢慢腾腾的。两个老人,是一对夫妻。老头子跟老马一样瘦,老太婆则

23、像个大树墩一样胖。他们都是小眼睛,是那种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尤其是老太婆。因而有的时候,马觉得老太婆是没长眼睛的人。二道河子离他们居住的村庄有二十里路。这条路,马不知走了多少趟,也不知走了多少年,只记得以前背上吃了主人数不清的鞭子。马还记得,他们的儿子第一次被人用手铐带走时,哪怕是走在没有辎重的平道上,它也要挨上几十道鞭子。而他第二次戴着手铐被人带走后,他们对它则温情多了,夜里不忘了喂点豆饼给它吃,女主人还常常用一把刷子给它理鬃毛,仿佛把它当成了他们的儿子。同以往一样,坐在车辕的男人垂着头袖着手打盹,车尾的老太婆则躺着睡觉。他们不用担心马会走错路,因为去二道河子只这一条路。

24、他们也不用担心马会受惊,因为这个季节没有其他的车辆过来。马呢,它知道两个人都在迷迷糊糊地睡,所以它若遇见笔直的路段时,也抽空打一下盹,它老是觉得累。马打了一个响鼻,示意二道河子已经到了。果然,老头子下了车,他先用乎抚摩了一下汗涔涔的马,无限怜惜地说:“唉,瞅瞅你这一身的汗,真让我不忍心再使唤你了。 ”说着,他回头去看车尾的老伴。“老太婆,你到哪里了,我看不见你,你给我个音呀!” 老头子叫道。老头听不见老太婆的声音,他急了,仔细地看看周围,也不见人影。他这才明白,老太婆丢了。他责备自己太粗心,边掉转车头,折回去寻找。马听见老头呼唤老太婆,已经明白了。尽管它已经累得眼花缭乱了,还是加快了步伐。可是

25、老头还是嫌它走得慢,他没有鞭子,就下车折了一根柳条,不停地抽它。马虽然疼痛难耐,但仍闷着头,拼命快走。老头子并不领情,心急火燎地持续抽它。试卷第 !Undefined Bookmark, 页,总 13 页 6大约走了四里路,他们发现了老太婆,她横躺在路上。老头叫了一声:“你怎么睡在路上了,吓死我了。 ”马满身是汗,疼痛难忍,四条腿没有一条不在打哆嗦。它不像老头子那么乐观。果然,老头子发现老太婆的额头都是血,而地上也是血迹斑斑。老头试了试她的鼻息,一点呼吸都没感觉到,再摸她那双粗糙的手,已经冰凉如秋日的河水。当老头子看见路面有一块凸出来的像笋尖一样的带有血迹的石头时,他咆哮着,使劲踢那石头,而石

26、头就龇着血红的牙望着老头子。老头子从车上取下镐头,奋力砸那石头,石头迸溅出一串串火花,瞬间分崩离析。他们朝那村庄走去。一块这么不起眼的石头就要了她的命,老头子想不明白。她落地后是不是呼唤他了?可惜他耳朵不如年轻时灵便了,而且马车一旦走起来,听到的只是马蹄声。他这样一想,就有些怨恨马了。而马呢,也走得心事重重。它在责备自己。一定是因为它走路不如以往利索,腿常常抖一下,车也随之颠簸一下,相必她就是这么被颠倒地上的。而且,在拉扯的过程中少了分量,它应该有所觉察的,可它什么也没有察觉到。它是个废物了。马觉得自己最好就此不要吃草了,就这么晚结算了。老马就在那一天水草未尽,老头子也是粒米未食(节选自迟子健

27、一匹马两个人有删减)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开头一段如特写镜头,把读者带入悠远的情境中,让读者对老马、老路有初步认识;同时引领全文,使文章显得有章法。B.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两位老人“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显示出他们生活的懒散和内心的空虚。C. 老头子垂着头袖着手打盹儿,老太婆躺在车尾睡觉,老马也抽空打个盹儿,这些描写都为老太婆出现意外和没及时察觉埋下伏笔。D. 在朝村庄走去的路上,小水细腻地刻画了老头子和老马深深自责又责怨对方的心理,这这使他们的形象更加鲜明。E. 本文讲述了一匹马和两个人的故事,老人和老马相伴的平静生活被

28、一块石头突然打破,情节简单,语言质朴,缺耐人寻味。8小说讲述的故事“凄凉但不乏温情 ”,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9除使用传统叙事视角外,小说还刻意选取了“马”的视角。从 “马”的视角叙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7 CE8 “凄凉”表现为人生的悲苦无常:儿子两文人狱,老大婆猝然去世,老头子晚年孤单、凄凉。“温情”:表现为人与人、人与马之间的深情:老头子对老太婆感情深厚,老马与老两口相依相伴。令人感到温暖。9 把马人格化,马的心理活动与人的心理活动相结合,更好地推动情节、强化情感。用“马”这一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人们熟悉的世界。给人以新奇的阅读休验。“马”的视角与传统视角相结合,互为补充印证

29、,增强小说的表现力。【解析】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 项, “让读者对老马、老人、老路有初步认识”使文章显得有章法分析有误;B 项, “显出他们生活的懒散和内心的空虚”分析有误;D“责怨对方”分析有误。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的分析。 “凄凉但不乏温情 ”,主要结合小说情节内容、形象描写来分析,小说中老马拉车,老马挨打,老人的儿子入狱,老人孤独无依,老太婆猝然离世,都让人产生悲苦、凄凉之感。但老头寻找老太婆的急切,看到老太婆死去时的语言、动作、心理,表现了老头子对老太婆感情深厚;老马在寻找老太婆时“尽管它已经累得眼花缭乱了,还是加快了步伐” , “马虽

30、然疼痛难耐,但仍闷着头,拼命快走” ,在朝那村庄走去深深自责,表现老马对主人的深情;这一些人间的真情,让人感动。9试题分析:本文除使用传统叙事视角外,小说还刻意选取了“马”的视角。从“马”的视角叙事,从小说的内容看,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体现世间的深情,凸显主旨;从读者的角度看,主要是视角新颖,吸引读者并给人以新奇的阅读体验。小说的叙事视角的选取,同样是为情节、人物、主旨服务,解答时要扣紧这几点;还要注意叙事角度的选取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接受与联想,更好地调动读者的参与感受。点睛:小说的叙述视角有两层含义,一是叙述者的叙述视角,也就是作者的叙述视角;一是人物的叙述视角,即小说中的人物的叙述视角。

31、前者,主要表现为人称的变化,即第一、二、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后者,就是小说中从某一人物角度看人看事。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梅之焕,字彬父,麻城人,侍郎国桢从子也。年十四为诸生。御史行部阅武,之焕骑马突教场。御史怒,命与材官角射,九发九中,长揖上马而去。万历三十二年举进士,改庶吉士。居七年,授吏科给事中。东厂太监李浚诬拷商人,之焕劾其罪。寻上言:“今天下民穷饷匮,寇横兵疲。言官舍国事争时局,部曹舍职掌建空言,天下尽为虚文所束缚。有意振刷者,不日生事,则日苛求。事未就而谤兴,法未伸而怨集,豪杰灰心,庸人养拙,国事将不可为矣。请陛下严综核以责实事,通言路以重纪纲,别臧否以惜人才,庶于

32、国事有济。 ”时朝臣部党角立,之焕廉觚自胜,尝言:“附小人者必小人,附君子者未必君子。蝇之附骥,即千里犹蝇耳。 ”天启元年以通政参议召迁太常少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丁内外艰,家居。当此之时,魏、客乱政,应山杨涟首发忠贤之奸。忠贤恚甚,拷杀涟。由此悍然益诛锄善类。谓涟被逮时过麻城涟罪人也之焕与盘桓流涕当削籍其实涟未尝过麻城也无何逆党梁克顺诬以赃私诏征赃庄烈帝即位,乃免征,起故官,巡抚甘肃。大破套寇,斩首七百余级,生得部长三人,降六百余人。明年春,寇复大入,患豌豆创,环大黄山而病。诸将请掩之,之焕不可曰:“幸灾不仁,乘危不武,不如舍之,因以为德焉。 ”遂不战。逾月,群寇望边城涕泣而去。冬,

33、京师戒严,有诏入卫。且行,西部乘虚犯河西。之焕止留,遣兵伏贺兰山后,邀其归路,大兵出水泉峡口,再战再败之,斩首八百四十有奇,引军东。明年五月抵京师,已后时矣,有诏之焕入朝。翌日又诏之焕落职候勘,温体仁已栖政矣。初,体仁讦钱谦益,之焕移书中朝,右谦益。至是,体仁修隙,之焕遂得罪。之焕虽文士,负材武,善射,既废,无所见。所居县,阻山多盗。之焕无事,辄率健儿助吏捕,无脱者。先是,甘肃兵变,其溃卒畏捕诛,往往亡命山谷间,为群盗,贼势益张。至是,贼数万来攻麻城,望见之焕部署,辄引去。帝追叙甘肃前后功,复之焕官,荫子,然终不召。明年病卒。(节选自明史梅之焕传 )【注】豌豆创:天花。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

34、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谓涟被逮时过麻城涟罪人也之焕与盘桓流涕当削籍其实涟未尝过麻城也无何逆党梁克顺诬以赃私诏征赃B. 谓涟被逮时过麻城涟罪人也之焕与盘桓流涕当削籍其实涟未尝过麻城也无何逆党梁克顺诬以赃私诏征赃C. 谓涟被逮时过麻城涟罪人也之焕与盘桓流涕当削籍其实涟未尝过麻城也无何逆党梁克顺诬以赃私诏征赃D. 谓涟被逮时过麻城涟罪人也之焕与盘桓流涕当削籍其实涟未尝过麻城也试卷第 !Undefined Bookmark, 页,总 13 页 8无何逆党梁克顺诬以赃私诏征赃1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子是古代亲属称谓,始见于后汉书 ,唐宋时人开始将亲兄弟乏子称作从

35、子;叔父、伯父称为“从父” 。B. 诸生是在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的统称,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进士等。C. 东厂是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明成祖时设立,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明中后期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常合称为“厂卫” 。D. 荫子指子孙因先代有官爵而受封。明代时文官一品至七品,皆得荫一子以世其禄;清代规定“凡官死事者,皆赠以衔而荫其子焉。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梅之焕为官正直,敢于直言进谏。东厂太监陷害拷打商人,梅之焕就弹劾他的罪行,不久又上疏皇帝指出国家面临的危机和朝政存在的各种问题。B. 梅之焕洁身白好,从不拉帮结伙。他认为依附小

36、人的一定是小人,依附君子的未必是君子。附在马身上的苍蝇,即使走了千里路也还是苍蝇。C. 梅之焕带兵有方,屡败敌寇。他在甘肃任巡抚时多次大败敌军,击毙、擒获很多敌人;晚年废职回家还组织乡勇协助当地官员捉拿强盗。D. 梅之焕文武全才,最终却被报复免职。当初温体仁攻击钱谦益,梅之焕写信告诉了钱谦益,温体仁嫉恨在心,借之焕保卫京师迟到一事让他停职等候调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请陛下严综核以责实事,通言路以重纪纲,别臧否以惜人才,庶于国事有济。(2)诸将请掩之,之焕不可,曰:“幸灾不仁,乘危不武,不如舍之,因以为德焉。 ”【答案】10 B11 C12 C13 ( 1)请求陛下严格

37、考察,要求做到实事求是,疏通言路来加强组织纪律,区别善恶好坏来爱惜人才,希望对国家有所帮助。 (2)各将请求乘机歼灭他们,梅之焕不同意,说:“对别人的灾祸感到高兴是不仁义的,乘别人的危难去攻击不符合武德,还不如放弃它们,来树立我们的恩德。【解析】10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首先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同时可以借助句中的一些标志词进行判断,如:“也”一般用在句尾,“无何”之后常有停顿, “之焕”作主语,之前经常停顿等等。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C 项 “进士” ,明清时期,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殿试后,录取的人按成绩分为一、二、三甲,进入这三甲的人都统称“进士

38、”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 项梅之焕不是写信告诉钱谦益,而是上书给朝廷,保护了钱谦益。点睛: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梅之焕写信告诉了钱谦益,温体仁嫉恨在心”错误。1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重点字词翻译:(1) “严综核”译为严格考察, “通言路”译为疏通言路, “臧否”译为好坏, “济”译为帮助,区别“无济于事” 。(2) “掩”译为歼灭, “之焕”译为梅之焕, “幸灾”译为对别人的灾祸感到高兴, “因”译为趁机。点睛:对特殊的地名、

39、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三、诗歌鉴赏(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小题。孤雁儿李清照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箫箫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注】 孤雁儿写于李清照晚年,赵明诚去世之后。鹧鸪天暮春 黄升沉水香销梦半醒。斜阳恰照竹间亭,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莺宛转,燕丁宁。晴波不动晚山青。玉人只怨春归去,不

40、道槐云绿满庭。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梅心惊破”句,是拟人法。词人赋无情之物以知春的灵性。词人着一“惊”字,就将梅花开放的形状和神情都活现出来了。B. 孤雁儿一词开篇就写主人公躺在藤床纸帐里,早上睡醒起来,情绪即不大好,心中说不尽的郁闷忧愁,从而奠定了全词伤春的基调。C. “戏临小草书团扇” ,这句摹写闺中佳人在精美的生绡白团扇上临摹字贴、戏学草书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主人公追求高雅生活的闲情逸致。D. 李词以景衬情,将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婉的意境 。黄词用叙事的手法,把女主人公的寂寞情怀、怜花心事,曲折深入传给了读者。E. 两首词都写到了

41、“沉香” ,李词借时断时续的香烟更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黄词则用炉香渐消,天还未暮以突出永昼难消与心境之孤寂。15两词中的女主人公都充满了愁思,但心境不同,请结合语句进行分析【答案】14 BC15 孤雁儿 中含蓄地写出了对亡夫的思念之情:“梅心惊破 ”, 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春天虽然来临了,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个人悲欢已见笔底;词末三句写出寻寻觅觅之形及怅然若失之感,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借梅花寄托对亡夫的悼念之情。 鹧鸪天暮春主要是表达女主人公青春被禁锢的失落与寂寞。词的上片,写女主人公春昼梦醒的无聊之状,表现女主人公的寂寞情怀、惜花心事。下片进一层写景抒情,表现了女主人

42、公留春无计、怨春不语的失落心境。【解析】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 B 项“藤床” ,一种用藤条绷在木框上制成的床,轻便舒适。 “纸帐” ,用藤皮茧纸制成的帐子,稀布为顶,取其透气。主人公躺在藤床纸帐里,早上睡醒起来,情绪即不大好,心中说不尽的郁闷忧愁。床、帐、香炉,是一般闺情词的常见意象,词人也从这些物事写起,并直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大抵起句便见所咏之意,不可泛入闲事,方入主意。 ”此词正是这样,一开篇即奠定了忧愁的基调。C 项“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 ”,这两句摹写闺中佳人的生活情景,寄寓春愁,别具特色.临,临

43、摹字贴;戏,戏学草书.这种闲情偶寄,反映了女主人公特有的身份与情愫.娟秀的字体,书写在精美的生绡白团扇上,是聊以自遣之举;而自拣残花,插入净瓶,则更属满腹春愁的寄托了。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试卷第 !Undefined Bookmark, 页,总 13 页 10干中关键词“都充满了愁思,但心境不同”“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手法,具体分析情感。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44、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 ,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 。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

45、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四、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杜甫

46、在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2)韩愈在师说里认为当时的一些士大夫看不起技师、工匠等下层百姓,但“ ”,这岂不是咄咄怪事。(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客”的口吻用“ , ”描写了曹操兵发东吴时,船队浩浩荡荡地行进在江面上的情景。【答案】 (1)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2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秋江景物” “怪事” “船队浩浩荡荡” ,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渚” “舳舻” “旌“的写法。五、新添加的题型

47、17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当下正处在信息化时代,一个人既不懂得网络技术又不愿意去学,如此身无长物便很难跟得上当下飞速发展的时代步伐。新华日报曾说过“一些高校图书馆公布的借阅排行榜让人大跌眼镜”:当经典书籍被束之高阁落满灰尘的时候,图书馆里的流行小说短短几个月就会被翻烂。被誉为“中国天眼”的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从选址、创新设计到研发制造、组织施工,经历了 22 年的风雨同舟,于 9 月 25 日正式启用。旁边一位中学生模样的青年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不仅没关打气,还可附庸风雅。 ”没有强大的创新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国家实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