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区域分析复习.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943149 上传时间:2019-03-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分析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区域分析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区域分析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其基本属性:(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2. 区划:即以一组一致性和相似性的地理、经济、社会指标划分出各种不同特征的均质区域。3. 区域的本质特性: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自组织性、稳定性) 。4. 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包括:自然规划、经济规划、社会规划、人口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科技规划等七大类。5. 我国区域规划面临的问题:规划与立法;比较与竞争

2、;集聚与扩散;刚性与弹性;协调与整合;沟通与管制。6. 区域分析: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地分析。7. 区域分析主要内容: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背景条件的分析;区域经济分析;区域发展分析。8. 区域分析方法:地理学比较法;经济学的分析法;数学的模拟法。9. 比较法在规划中的应用:认识区域特征,确定区域发展的优势;发展目标与具体指标的制定;重点开发地区和经济建设项目布局地点的选定。10. 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据其能否再生分为:可再生自然资源、可更新自然资源、不可再生自然资源。11. 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

3、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12. 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自然资源量的评价;自然资源质的评价;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评价;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或方向及其技术经济前景的评价;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13. 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作为生产者:a 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b 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c 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作为消费者:a 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

4、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供给;b 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c 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14. 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包括五方面:区域人口数量分析;人口增长分析;人口质量分析;劳动力供应分析;人口的分布分析。15. 人口的增长分析分为: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即人口再生产是一般区域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不仅要分析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还要具体分析决定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出生率、生育率和死亡率等指标。人口的机械增长分析:区域人口机械增长是指区域人口的净迁入。通常用机械增长率表示,等于一地区年内迁入和迁出人口的差数占总人数的比例。16. 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从人口过程的

5、本身来讲,影响一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区域人口的自然增长水平和机械迁入水平。从区域条件与区域发展的角度考察,一个区域人口分布状况是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17. 区域发展中技术进步的度量:科技人力资源;研究与发展(R&D)经费;科技活动产出;高科技产业。18. 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主要方法:因子的确定;对因素因子的属性进行调查并进行标准化处理;因素因子的确定;因素因子分值的计算。19.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社会消费;资源状况;科技水平;基础与传统;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20. 【看】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区域内各产业

6、部门之间的关联协调如何;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现状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是高还是低。21. 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国家产业政策;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生命周期;区域资源状况的变化22. 区域优势类型:有形区域优势和无形区域优势;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局部和全局;空间和时间;现实和潜在;比较和竞争。23. 区域投资环境的要素包括: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科技与管理环境;资源环境;文教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社服。24. 农业生产特征:明显的地域性,严格的节律性,较长的周期性和生产的不稳定性。25. 农业区:指在农业生产上具有相似性的地区。26. 农

7、业区划:把农业区间的差异性和区内的一致性,系统地揭露和反映出来。是一个因地制宜指导农业生产的科学手段。27. 区域农业发展基础的分析:区域自然条件的分析;原有农业基础的分析;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分析;当地工业基础:工业支援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情况。28. 农业发展的需要量:消费需要量;生产需要量;储备需要量;外调需要量。29. 我国的商品粮基地:松嫩平原(黑龙江吉林) ;成都平原 (四川);江汉平原( 湖北);太湖平原(江苏及浙江);三江平原( 黑龙江);珠江三角洲(广东);洞庭湖平原(湖南);鄱阳湖平原(江西) ;江淮地区(安徽江苏河南)。30. 农业技术改造四个问题:电气、水利、化学、机械。31

8、. 关于工业地点布局,选点与选址的区别:工业选点:在一定地区范围内选择工业企业的建设地点。工业选址:进一步在选定地点的范围内,具体确定工业企业坐落的位置。32. 基础设施分类:区域性基础设施一般指四大系统:交通运输系统,给水排水系统;动力系统和通信系统等部门。33. 【看】基础设施作用: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基础设施是经济布局合理化的前提;基础设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基础设施是国防建设的组成部分。34. 基础设施发展理论:先行论优先发展基础设施;滞后论优先发展直接生产部门、滞后建设基础设施部门;同行论基础设施与其它国民经济部门按比例投资

9、、共同发展。35. 交通运输现状分析:现状:a 基础设施现状= 网+线+重要点+影响范围;需求:(流向、流量、客流量、周转量等)可分析连通度、环度之类的。 【具体的靠个人发挥了】36. 城镇体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37. 城镇体系基本特征:整体性、等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38. 城镇体系发育阶段,按城镇体系组织结构演变分为:低水平均衡阶段;极核发展阶段;扩散阶段;高水平均衡阶段。39. 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方法:确定评价的指标体系;选择综合评价模型;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计算确定各项指标的标准值;按照综合评价模

10、型计算后分等级编绘评价图。40. 城镇化水平:一般理解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论及城镇化的质量水平。41. 城镇体系布局规划中的“点” 、 “圈” 、 “区” (“带” ) 、 “线”各指什么?【maybe 论述】“点”指每一个具体的城镇。在城镇体系职能结构和等级规模结构规划中,对规划期的各类各级城镇都进行了分析评价和性质规模论证,在此基础上,首先明确区域的若干经济增长极核城市,这类城市是指区域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和可能出现的新城市。“圈”指中心城市圈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副中心城市圈。在大城市较强的吸引辐射双重作用下,城区周围小城镇的经济结构、社会经济技术联系都会显示出各种向心力和呈现卫星

11、城镇性质。“区”指城镇密集区。这样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密度也较大。地域范围要超出城市圈,可有若干个大中城市在其中起核心作用。城镇密集带的发展壮大对整个规划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有重大作用。“线”指沿着交通干线形成的区域产业带和城镇发展轴线。一般省域和地市域都可以划出 23 个级别的城镇发展轴线。一级发展轴线以区域内重要的国道、高等级高速公路、铁路、重要的内河航道等为轴线。沿线应包括大多数县城及其以上的中心城市、还包括多数规模较大、比较重要的城镇。二级发展轴线多以省道、一二级公路、内河航道等为轴线,包括部分重点发展和促进发展城镇。三级发展轴线大多是县城内城镇发展轴线,主要以二级公路为轴线。42. 区域规划模式:政府控制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市场主导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