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宫氏族谱 胶东宫姓源于姬姓,得姓始祖为春秋时期宫之奇。史载,武王姬发克商建立周朝,分封天下诸侯时,封同一曾祖的族侄仲为虞君,是为虞仲。又封虞仲之子为;(tong,音“同” )国之君, 宫阝国传数世即为晋国所灭。宫之奇原姓姬,名之奇,又名奇,是宫阝国后世国君的族人。宫阝国被晋国灭时,他离 宫阝奔虞国,将宫阝字去右耳(右“阝”旁的原字型为“邑”字, “邑”为诸侯之国的意思,去邑表示离开故国, “宫阝”去邑为“宫” ) ,改姓宫,名之奇。从此以后,即有了宫姓,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宫之奇到虞国后,就任虞国上大夫,辅佐虞公,是一位贤臣。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这两个著名的成语典故,讲的就是宫之奇
2、的故事。;、;、;、;等都有关于宫之奇的记述。就全国人口数而言,宫氏一族是小姓。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从七省抽样结果,宫姓排在152位;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统计,宫姓排名在212位。宫姓的渊源,在全国范围内,宫之奇的后裔,是宫姓的主体。 另外,宫姓还有以下几个起源:1.南宫氏的后裔,有的改姓宫。2.周官“宫人”的后裔,以官职为姓。 (此两支宫姓,皆为姬姓之后。 )3.共氏、龚氏有的改为宫姓。4.明朝,回族宫火因,以宫为氏。5.清朝,满族恭佳氏,改为宫氏。6.蒙古族,亦有改为宫氏者。 (注:“;” ,可能有的微机不显示,就是“宫”字加右耳旁。 康熙字典解释:宫阝,tong,第二声。
3、古国名) (邑:1.国也,诸侯之国。2.都邑也,都城的郊区为邑。3.邑作偏旁时为右阝 。)始祖宫熙儒,字得先,号四知,五代后周(公元951-960年)时期,授为元州防御使。在后周阐位与宋朝时,解除印绶,偕妻带子,远离京师,隐居于不夜城西昆嵛山前柳林村(即今文登市界石镇柳林庄村) ,是为不夜宫氏的鼻祖。现在胶东的宫姓,都是熙儒公的后裔。 熙儒公隐居后,潜心钻研易经 ,得其精髓。后遇道教大师谭真人并拜他为师,道号昆前.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 ,熙儒公坐化于昆嵛山前之南原(今界石镇昆阳村,原名宫家庄,1981改名) 。宋太祖得知消息后,下旨在南原建祠庙塑肖像,以供子孙后人祭祀。祠庙、蛟龙碑、茔碑
4、等遗迹,在清朝乾隆时代仍存,其祠庙在后世被称为神仙殿。 熙儒公是胶东宫姓的始祖,其后裔遍布于胶东并散播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可谓子孙兴旺,瓜瓞绵绵。 (熙儒公的事迹根据东莱宫氏族谱记叙) (注:因条件所限,本人至今未能亲到柳林村和昆阳村实地查验,不知现今是否还有何遗迹?望知者告之。 )迁徙流布宫氏的始祖宫之奇,原姓姬,祖籍 宫阝国,居于上宫里(今山西省平陆县东部) 。宫阝被晋灭时,避难迁于虞国,居于辛宫里(亦在今山西省平陆县) 。上宫里和辛宫里即因宫之奇居住过而得名。公元前655年冬季,虞国又被晋灭,宫之奇再次避难,率领族人东奔曹国(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 ,在他逝世后又回葬于平陆县虞里乡辛宫里。
5、 自此时直至金元之前,宫姓一族在史书上没有系统的记录,其迁徙路线和居住地区都不明晰。有迹象表明,在宫之奇和族人的东迁过程中,宫姓后裔在山西、河南、河北、安徽一线区域内枝开叶散,迁播开来。中国现在几支大的宫姓族支,都是从这里起源的。 1.东莱宫氏始祖宫熙儒,在宋朝初年,从中原徙居胶东文登。 2.江苏省泰州宫氏始祖孝廉宫达智,在明朝初年,由河南徙居河北静海县,在出任江苏扬州署篆后,定居泰州,成为当地望族。 (事迹后面再述) 3.山西省繁峙宫氏始祖宫德,是安徽凤阳府寿州人,元末随朱元璋起义,以战功由小兵升至都指挥使,任职山西而居。现山西宫姓人口约8500多人。 4.陕西省户县宫家堡始祖宫友贤,其数代
6、前祖上,于明永乐初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陕西。此支宫姓可能为宫之奇在山西族人的后裔。 5.(1.)山东惠民县魏集镇宫家村宫氏始祖宫清,于明洪武元年,自河北枣强县徙居宫家村。(2.)山东临朐县宫家老庄宫氏始祖宫士贤,于明洪武四年,自河北枣强县迁此。 6.河北省东光宫氏始祖宫友贤,山东即墨人,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 ,殿试高中一甲第三名(探花) ,后徙居东光县城东大宫家村。此村宫姓约有3000多户。据查,此支宫氏为东莱宫氏之一支。 7.安徽省怀远宫氏始祖宫宽,在明洪武年间,由江苏句容县徙居安徽怀远县。据查,此支宫氏属泰州宫氏的一支,现约有4800多户。宫宽在明永乐年间任浙江归安县丞,授
7、迪功郎。 8.山东省垦利县郝家镇宫家村宫氏始祖宫九先,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自河北枣强县徙居山东省蒲台县宫家村(原属山东武定府蒲台县;1956年,国务院撤销蒲台县,宫家村并入垦利县) 。垦利县黄河口镇的几支宫姓人家皆源于郝家镇宫家村。 9.山东高密宫氏始祖(失讳) ,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自安徽凤阳府徙居山东高密。后人部分迁居诸城城里、诸城凉台、诸城大七吉、诸城辛家尧、胶南泊里等。族中名人有宫尔劝等。人口规模约10000人。 10.安徽含山林头镇有山里宫和宫大庄二村,约5000人,据资料记录,大约500年前由山东枣庄徙居过来,目前该村庄青年们大都在外地上班或已定居在外。 中国乃至
8、世界其他地区的宫氏,基本都是这些大族系的分支,或也有单独的源头,主体上都是宫之奇的后裔。就居住地来说,胶东是一个最大的宫姓聚居区域,也是宫姓人口数最多的聚居区。东莱宫姓的迁布一早年的迁徙东莱宫氏鼻祖宫熙儒,当年从中原抵达昆嵛山,居住于现今的文登市界石镇柳林庄。他在此生活的时间很短,后周禅宋时(公元960年)从中原出发,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即逝世于昆嵛山前的南原,总计不过4年的时间。据考证,南原即现今的昆阳村,旧名宫家庄(1981年改名) ,在元初已无宫姓居住(现被王姓入住) 。 熙儒公的后裔最初生活居住在以柳林庄为中心的周围村庄,以后陆续迁徙各地。茔碑和谱书曾记载了自熙儒公始至其后11世
9、,其中有名字者13人,名字失考者至少有28人。例如,谱书记载:“世系昭昭,初自柳林村,迁居宫家庄(昆阳) ,由宫家庄徙居迎仙桥西岭上村。嘉城公由岭上村迁于长学山前,并卜兆于兹(即居于长山村) ”。而文登市志记载,岭上村的宫姓,是元初迁自云南,估计市志的说法有误。文登市志又记载,柳林庄的宫姓,在明朝的中期由海阳所迁入,这个说法也可能有误。各地的宫氏宗祠曾有楹联:“柳林旧族,桃岭分支” ;“分支崮水,谱朔昆山” 。由此可知,柳林的宫姓,是很早的土著旧族,宫姓也在桃花岘居住过,并向外分支迁移。崮水指柳林村前的小河,昆山即昆嵛山。 乳山市志记载,境内宫姓皆为文登县柳林土著旧族后裔,主要分三个族支: (
10、1.)柳林宫姓一支徙莱阳濯村。这个族支的后裔人数最多,后面再专门记叙。 (2.)明洪武年间,柳林宫姓一支迁冯家镇徐家村,后裔析居吴格庄、宫家疃、南西屋等村。谱书也记载:“宁邑徐家村系二公之后” 。宁邑,即宁海州。以前冯家镇属宁海州管辖。可见此市志的说法有据可信。 (3.)明景泰年间,文登议城宫姓(与柳林宫姓同一族系)迁白沙滩镇宫家村,后裔析居宫家庄、小滩等村。宫家村的宫本森,历时三年,将此支宫氏序入谱书,计11万字。宫本森生于1945年,现为嶞崮山“德馨园艺场”场长。 宫熙儒公的后裔柳林宫氏,除留居当地和早年外迁形成三个大的族支,其后至现代就只有因为谋生、求学等原因而零星迁移,再无大批的迁徙了
11、。二莱阳濯村宫氏东莱宫氏族谱奉宫天授为第一世祖,是不夜宫氏鼻祖宫熙儒的第七世孙。天授祖生有七子,有六子名字都失考。第六子名宫福,在北宋末年由文登柳林迁居莱阳濯村,是莱阳宫姓的始迁祖。现在胶东宫姓的世次,即以此为根据由宫天授为第一世开始排列。 宫福祖生一子宫溪;宫溪生五子,名曰:仁、义、礼、智、信。兄弟五人分爨后,仁、礼居濯村;义、智迁居(乳山市崖子镇)青山村;信回迁文登。此后,子孙兴旺发达,遍布于胶东,又发展至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1.)辉煌的时代 历史上胶东宫姓最显赫的时期,是金元时代的莱阳宫氏一族,家富位显,业绩盛赫。拥有良田万顷,聚五业于一庐,以耕稼、诗书、礼义、清白处世,聚族而居,老幼
12、常满三百余口,成为当时的巨室望族。 四世祖宫礼,金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进士,积官青州刺史、骑都尉、开国男,诰封朝列大夫,赐紫金鱼袋;他是宫姓历史上第一位进士;生一子福寿。五世祖宫福寿,诰赠光禄大夫,生三子:诚、谦、诜,皆有官衔。六世祖宫诜生九子,六人有官衔;又有十孙,七人有官衔;其七孙宫镇,元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进士,荣任大司徒,位列三公,授光禄大夫;权高位重,是宫氏从始祖宫之奇起,到现今为止,在全国政权中位居最高的职务,有“宫半朝”的美誉。此时,同族的其他子弟有官衔者,可达族人的半数。金元之时,是莱阳宫氏仕途发展的鼎盛时代,也是东莱宫姓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2.)迁布 四世
13、祖兄弟五人:仁、义、礼、智、信,分炊后,仁、礼二祖留居濯村。随着人口的发展增加,后世子孙开始逐步外迁扩散。 依据中国的传统习俗,长子长支留守故居。长子仁祖之后裔和礼祖(行三)的长孙诚公之后裔一直在濯村聚居了十六世,至十七世才开始分迁。以近距离为主,向以濯村为中心的周围村庄扩展。濯村,属莱阳市姜疃镇,在五龙河下游左岸,依山环水,土地肥沃,为宫氏一族的生息繁衍提供了优厚的环境条件。现在濯村有1500多户、5000多人口,其中大部分为宫姓,号称莱阳第一村。 礼祖的次孙谦公,生有6子13孙,后裔先居濯村,在第十世开始分迁。如莱阳的董格庄、西中荆、徐疃庄、穴坊和即墨大韩村、蓬莱宫家庄、平度八里庄等村,其
14、宫姓都是宫谦公的后裔。河北省东光宫氏始祖宫友贤,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 ,殿试高中一甲第三名探花,他是即墨宫氏,后定居东光县城东大宫家村,应该是谦公的后裔。 礼祖的季孙诜公,生有9子10孙,先居濯村,其后裔也在第十世开始分迁。如莱阳的瓦马、泽口、栖霞的桃村等地,其宫姓都是宫诜公的后裔。 四世祖义、智(行二、行四)分居在青山村。义祖生福德;智祖生福安,福安生大成。 东莱宫氏族谱只记录到六世大成公一人,再其后的世系和名讳皆失考。东莱宫氏族谱重修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 ,青山有5人参加修谱,但正文却无青山的内容。为何失传无考,我问了许多家族父老,都不知是什么原因。有青山宫氏族谱 ,重修于民
15、国十三年(1924年) ,以宫栾之子宫文章为青山族支的第一世祖。根据总世系和命名字辈推算,宫栾在东莱宫氏族谱是第十五世祖。如果栾公是大成公的后裔,那么之间就有八世失考。 对乳山市崖子镇青山村, 乳山市志有此记载:金末元初,宫文章由莱阳县濯村迁此立村,以山取名青山。这个记载有错误。首先, 青山宫氏族谱清晰地记载了自文章公至现在是十五世左右,按至多30年一代人计算,文章公生活的年代是公元1550年前后,即明朝嘉靖年间时期,而市志记载的时间和人物明显不符。再次,莱阳四世祖宫义、宫智两兄弟是从濯村迁居青山的始迁祖。根据他俩的亲兄弟宫礼中进士在金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的记录;又根据现在莱阳宫氏后
16、裔多在三十世左右,以至多30年一代人往回计算,义、智二祖迁居青山的时间应在公元1190年左右。记录和计算的两个时间相符,此时是金朝(公元1115年-1234年)的中期。而元朝建立于公元1279年,和1185年相距晚了近100年,时间不符,不可能是在元初。因此,青山的建村,应该是:金朝大定年间(或中期) ,宫义、宫智两兄弟从莱阳濯村迁此立村。此说是否正确?仅供参考。 青山,位于山东半岛丘陵地带的中心,乳山河的源头,四面环山,一条狭窄的乳山河谷在村东委蛇而下,环境相对封闭。隐蔽而安全的环境,像一个现实中的世外桃源,保证了宫氏子孙在此安静地生息繁衍。现在,青山村有人口600多户,绝大部分是宫姓。 青
17、山村周围的村子,如:马石店、枣林、南马石、台上等村的宫姓,都是由青山迁入。诸往镇的口子、崖后、大龙口、二龙口、岳家、白沙滩镇的八甲等村的宫姓,大部分也是由青山迁入。 青山宫氏,崇武偏文,尚侠仗义。村民有习武的传统,有童谣说:“青山娃娃刚会走,就会演练四门斗。 ”清朝最后一任大内总管、赐穿黄马褂二人之一、八卦游身连环掌正宗传人、一代武术大师宫保田,即出生在这里。宫炳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进士,曾任陕西省石泉县知县,也是青山人。他与保田一文一武,同光共辉,成为青山宫氏一族的两颗耀眼明星。 四世祖宫信(行五) ,在金朝中期与四兄长分炊后回迁文登,辞世以后葬在西老茔(文登宫氏祖茔)内,其茔
18、碑在民国时期犹存。信祖生一子福宁。1927年,重修东莱宫氏族谱,文登的占家埠、岭上、石硼子等村有四人参加,但是正文也没有文登族支的内容。现在文登的柳林庄、岭上村、宫家庄等村子的宫姓,一部分应该是四世祖宫信既其子宫福宁的后裔;另一部分应该是始仙祖宫熙儒其他子孙的后裔。昆阳村原名宫家庄,现在虽然没有宫姓居住,但也是宫氏当年的发源地之一。宫姓命名命名定式即排辈用字。东莱宫氏奉不夜始仙祖宫熙儒的七世孙宫天授为第一世祖,其后一本化万,开枝散叶,大支之下,小支派繁盛,各个支派的排辈用字并不统一,但在述论辈分时,总的世系都可续上。现在是三十世左右,大多数在 26-34 世之间。几个大支派的命名定式如下:文登
19、:(27 世始) 培锡云本照,在铭清乐为;坫钦洪树焕,圻镇汝椿熙;坤铁汉林炳,尧锦沂榆烣。偏旁以土金水木火排序。莱阳:(27 世始) 桢焕基钦汝,模熙垲锦湄;椿煇增锡泽,桂煦坫锺滋。偏旁以木火土金水排序。即墨:(26 世始 )裕(用在后面)中嘉崇,垂象肇成;运(用在后面)用方正,继述乃恒。蓬莱:(21 世始) 凤龙圣国兆,守恒延书香;道蕴开嘉会,健行实为良。 宫姓其他谱系和东莱谱系不一定能续上世次关系,也有各自的排辈用字,例如 高密:(15 世始)克树业思献,厚毓云景兴;从志明会联,运叙垂承永。东北一支:家修业自昌,国志尚明梁;兴学崇正道,安泰思纲常。陕西省户县:(11 世始)从希凤文可,世德保平安;正元生福运,庶士体纯天;务本恒联立,兴宗致启观;顺基存履泰,秉好允成全;守法为能效,修行善贵迁。维清尚自裕,宏化兆长延。等等。 东北一支:福锡宝殿,明胜兆祥,光吉常庆,怀志兴绪(辈分 16 字以续,就是 16 字用完由后人再续 16 字) 蓬莱现有大宫家、宫家庄仍在使用辈分,现在能推的辈分只有:大学炳焕文,天恩玉秀生。现在文字辈已经很少了,多是天恩玉秀生 5 个辈分,并且生字辈以后也没辈分可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