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孟子的智慧 1(孟子这个人)讲师简介:祖籍上海。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宗教哲学。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教授。内容简介: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把儒家思想构建成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傅佩荣教授认为孟子的哲学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套正确的价值观。那么,什么叫做“价值观”?而孟子的哲学思想又能给我们什么帮助呢?解说: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用了二十多年著书孟子 ,把儒家思想构建成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这就是“孔孟之道”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说,他从 30 岁以
2、后做人处世全靠孟子 。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先生潜心研究中国传统经典多年,他认为学习儒家思想不是为了解决一时一事的问题,而是要通过儒家的哲学思想帮助我们建立一套正确的价值观。那么什么叫做“价值观”?孔子有弟子三千,为什么只有孟子能够继承孔子的思想?孟子的哲学思想都包括哪些内容?又能够给我们一此什么样的帮助呢? 谢谢大家!诸位观众,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智慧。根据司马迁的史记 ,他里面谈到孟子的时候,只用了两百多个字。一个大哲学家写一本书,三万多字的孟子 。结果司马迁只用了两百多个字,但他写得非常扼要,非常地精彩。司马迁说孟子,他是子思的学生的学生,子思是孔子的孙子。所以,你要讲辈分的话,从孔子
3、作为儒家第一代,到孟子第五代了,辈分上是比较晚了。但重要的是什么呢?司马迁用三个字描写孟子,叫做“道既通” ,这三个字不得了。等于是你把孔子的道完全学通了,然后才有资格出来说,我要宣扬儒家的思想。我们谈儒家的时候都会提到“孔孟之道” 。那么我们就要想了,孔子有三千弟子,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那为什么还要等到一百多年之后的孟子出现才跟他可以前后搭配形成孔孟的思想,代表儒家的正统?那么,孟子到底有什么样的思想的特质,跟他的特殊的见解?孟子思想在儒家里面为什么那么重要?这当然可以分两方面来看。第一方面是孔子本身有他的遗憾。什么遗憾呢?我们对论语仔细看一遍就会发现,在论语宪问篇孔子公开说,没有人了解我啊
4、。所以,孔子公开说没有人了解他。他的学生们当然很诧异,会觉得说为什么没有人了解老师呢?子贡正好在旁边,问了这个问题。孔子说,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了解我的只有天嘛。孔子说这个话并不是一时感叹。而在论语里面你可以发现,他比较没有机会公开地,比较完整地介绍自己的思想。因为孔子首先开始让老百姓可以受教育。老百姓受教育的目的何在?希望将来可以做官来服务社会,造福百姓。所以老百姓所学的是什么呢?像诗经 、 书经这些, “礼” 、 “乐” ,他不会学孔子思想。不像我们今天,如果说有人谈孔子思想,我们都会赶快来学。在孔子自己的时代,说我今天上课不谈这种诗经 、 书经 ,谈我自己的心得,同学们不
5、要上的,不要听的。说这个听了没有用,跟我做官没有什么关系啊。所以,孔子就觉得没有人了解我。而等到一百多年之后呢,孟子认为他很了解孔子,所以他可以把这个接过来,是因为孔子本身有他的遗憾。解说:传说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得意门生也称贤人就有七十二个。而著名的传世经典论语就是孔子的学生所著。那么,孔子为什么说没有人了解自己?为什么说孔子的学生中就没有能够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思想呢?而他的学生呢,也表现不是很理想。比如,孔子过世之后学生分为八派,学生分为八派就是各有各的一套去教学生。当老师没有问题,要作为哲学家,作为孔子的学生发展他的思想那还不到位。所以后来韩非子是法家,就批评孔子的学生们,用一个很难听的字
6、来骂他们,叫他们“贱儒”卑贱的贱。你看这说明孔子的学生没有受到社会上很大的尊重。而孔子的工作之一呢,是替别人办丧事,孔子是这方面的专家礼乐方面的专家。孔子过世以后呢,他有些学生也以这个为他的职业。所以后来墨家就批评孔子的学生,说孔子的学生很不像话,听到有钱人死了就很高兴,说吃饭的机会来了。这说明孔子的学生他们太过于务实啊,以至于无法在理论上把孔子的思想做全面的发挥。所以只好等到一百多功能年之后,战国时代中期,孟子出来才把这个遗憾消除。而孟子所建构的思想系统确实完整,为什么呢?因为他在 60 岁以后离开齐国,回到鲁国专心从事著书,到 83 岁才过世。依照公元算法的话,是公元前 372(年)到(前
7、)289(年) ,大约这个年代。他活了 83 岁,比孔子多活了 10 岁。所以,我们讲到孟子的生平,他后面有 20 年专心著书,把孟子这本书自己仔细地写好。所以,念论语跟念头孟子的感受完全不同。念论语的时候会觉得,怎么这句话那么短呢?有一句没2一句的,好像这句话没说清楚是谁问的,一个人讲话怎么可能只讲一句呢?子曰:“君子不器” 。讲四个字不讲了吗?他肯定还有前面的,还有后面的都没有留下来。而且论语也不是孔子写的,是孔子的学生的学生把它编成的他的第二代弟子编成的。一般认为,是有(由)子跟曾子的学生,所以他们两个在论语里也称子。要不然你说曾子凭什么称子呢?他的父亲曾皙都没有称曾子啊,他做儿子反而称
8、曾子,是因为他的学生负责编论语 。所以后来到孟子的时候自己写他的著作,就完全不一样了,可以说是非常完整地表达他的思想。 “藏诸名山,传诸其人” ,希望后代有人可以把他的思想发挥出来。到了宋朝的时候,这些学者们也确实不错,把孟子书特别选出来,配合论语 ,加上礼记里面所抽出来的大学 、 中庸合成四书,构成了我们今天的几百年以来每一个中国人都要设法去阅读,去了解的“四书” ,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的经典。解说:孟子所著的书孟子一书和论语 、 大学 、 中庸并称为“四书” ,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读之书。孔子被儒家尊为圣人,而孟子也被尊称为亚圣。那么,孟子为什么能够继承和完善孔子的思想?孟子是一个什么样的
9、人呢?要谈孟子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到“孟母三迁”的故事。说到“孟母三迁”的这个“三”在古代代表多数的意思。就是为了孩子的教育,给他好的环境,多次搬家。在孟子小时候,他们家住在坟墓区附近。所以小孟子还没上学,看到有人送葬啊、挖坟、埋棺就跟着学。妈妈一看,小孩子学这个好像不太适合,就设法搬家。他们搬到市场旁边,于是小孟子就跟着去吆喝叫卖,称斤论两。妈妈一看,这好像也不太适合,就再度搬家。就搬到学校旁边。小孟子看到年纪比他大的哥哥们都去上学了,也跟着效仿很有礼貌,懂得跟别人相让。妈妈一看这个环境不错,就住下来了。 所以,从这里可以发现,孟母对于环境教育非常重视。那么,第二个故事是在三字经里面。很多人
10、都知道,叫做“子不学,断机杼” 。它讲的就是孟子。孟子小时候念书,朗诵着,忽然停下来。停下来几分钟之后,又再继续念了。妈妈知道他忘记了,就把自己织的布剪断。孟子一看,啊呀!母亲为什么把布剪断呢?她说,你念书不用功。忘记了,我就把布剪断,要从头开始。所以,孟子从此以后念书,不敢再忘记了。所以书念得那么好,跟母亲的教育也有关系啊。这叫做“机会教育” 。那么,另外一个跟孟子有关的故事。是他小时候,东边的邻居杀猪。大概猪叫的声音很凄厉。小孟子就问:他们为什么杀猪呢?妈妈随口就说了一句:要让你吃猪肉啊。妈妈是开玩笑的。说完之后,她想,我从这个孩子胎教开始各方面都非常小心。现在我怎么可以不守信用呢?于是就
11、真的去买了猪肉做给孟子吃。她知道身教跟言教要配合起来,不能够失信地自己的孩子。解说:我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所以母亲对孩子品格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孟母重视环境教育,又能做到身教重于言教。而且在孟子出现问题时,能够抓住问题进行机会教育,所以培养出了孟子这样的圣贤之人。那么,当孟子长大之后,母亲的教育还有作用吗?孟子后来成年了。古代人结婚大概在 20 岁加冠之后。所以,孟子结婚没隔几年,有一天回家看到自己的妻子在房间里面蹲着。他就不太高兴。因为古代的人在房间里,他要坐。坐是坐在脚后跟上面。有人来的时候就要跪坐,上身直立起来。这才是守礼的表现。蹲着的话好像不太合乎要求。他居然就为这个小理由
12、,跟母亲说,妻子不太合礼啊,把她休了吧。妈妈说你怎么知道呢?他就把这个事情说了。说了之后,母亲说,是你自己先不对。根据“礼”的要求,一个人要进门的时候就要先问:有谁在吗?要上堂的时候,声音就要抬高,或者走路声音大点,或者咳嗽,让别人知道你现在要进来了。等推门到房间里的时候,眼睛要看地板。你不能直接去观察别人,好像要发现别人有什么秘密似的。她说:你自己先没有守礼,怎么可以怪妻子呢?他就打消这个念头。当然这种故事不是完全有根据的。因为我们现在人看起来会觉得古代的妇女好像没什么保障,在家里面一个坐姿或者站姿不对的话就有危险了。我们把它当故事来看,说明孟子的母亲,她非常明礼的。最后一个有关孟子的故事,
13、他母亲怎么样教育他呢?他已经在社会上很有成就了。他到了齐国,当到三卿之一,就是很大的官了。他有一天心情不太好。妈妈一看就说,你心情为什么不好呢?他说我们念书人到一个国家去,国君如果不用我的的主张,我就离开。但现在我想走,母亲年纪大了,怕母亲太劳累,所以我就勉强忍耐吧。妈妈说,你千万不要忍耐。她说,我是妇道人家,我守我的礼,相夫教子。那么你呢,是一个读书人,是一个君子,应该合乎义。我来守礼,你来行义。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该离开就离开。所以后来孟子确实离开齐国。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问了,一连提了好几个孟子母亲的(故事) ,那他父亲呢?很多人就问,孟子是不是跟孔3子一样,也是在很小的时候父亲过世,是一
14、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啊。其实不是的。孟子的父亲忙于工作,所以有关他的资料比较少。好,有关他家庭的背景做完说明之后,很多人想要了解一下,到底他这一生有什么样的发展,有什么样的遭遇呢?解说: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所以后世的人们常把儒家思想称为“孔孟之道” 。但是孔子的一生并不得意,他到处周游列国却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那么,孟子的一生是否顺利呢?孟子的时代是战国时代中期。我们如果对照西方来看,西方那个时候在希腊的柏拉图已经建立了学院,就是西方所谓的第一所最早的大学柏拉图所建。他的学生亚里斯多德已经建构宇宙观、人生观各种大的思想系统,就在这个时代。然后亚里斯多德有个学生叫做亚历山大大帝
15、马其顿的国王建立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在西方是这样的形势。在中国呢?战国时代诸侯互相在争雄。那么这个时候诸侯都希望能够富国强兵,统一天下,就公开召请。凡是有学问的人,有好的见解,都来。我们用很高的待遇,非常好的礼节来邀请你们。所以,孟子从 40 岁开始周游列国。这几年跑下来之后,没有什么特别的成就。比较重要的时间是 52 岁,他去梁国见了梁惠王,也就是我们念孟子一翻开, 孟子梁惠王篇 。一开头就是,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第一句话就问:老先生(因为孟子已经 52岁了) ,你不远千里而来,对我们的国家有什么帮助呢?有什么利益?他一讲利益,孟子就皱眉头,他说,大王何必谈利益呢!你只要谈仁义就够了。于
16、是这边就有分辨,一般人都追求利益,儒家讲的是仁义。那你到底要走哪一条路呢?所以,孟子整个的思想是要设法让你知道,如果讲仁义的话,它是最大的利益。仁义为什么是最大的利益呢?因为你符合人性的要求嘛,天下百姓都会支持你。你将来可以称王,没有问题,仁者无敌。但他这句话在证明的过程里面只有理论上的证明,而没有实际上实践的机会啊。所以,孟子他跟这些国君所谈的是尧舜跟夏商周三代的帝王,怎么样去照顾百姓的,以及孔子的思想。所以到处碰壁。54 岁的时候到了齐国,见到齐宣王。那时候齐宣王刚刚上来,很有心想做一点事。所以孟子跟他谈得比较多,而齐宣王也特别请孟子担任客卿,就是说请你当我国家的顾问。非常地重视他,但是不
17、给他实权。结果孟子很多建议也都不能落实,很可惜。所以,我们讲到孟子的时候,他的生平就在周游列国里面慢慢在消耗着时间。你可能就要问了:孟子到底有什么样的理想呢?为什么让这些国君都无法接受呢?解说:孟子从小饱读诗书,一肚子学问。可是一直到五六十岁仍然没有机会实现自己治国的理想。那么,孟子的理想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都不能接受孟子呢?这个问题啊就要从孟子各方面的观点来加以说明。这里我们就要先说明一点,他为什么可以把孔子的思想接过来继续发展,形成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孔孟之道”?因为孟子把儒家思想接过来之后,设法把他的人性论、修养方法、教育主张、仁政理想全部都说清楚。另外,他还建立了儒家的“
18、圣人观”就是到底什么是圣人, “天命观”为什么尧舜禹他们可以当天子,还有“历史观”整个历史的发展是怎么一回事,都加以说明。孟子见过梁惠王,隔了一年。梁惠王过世了。他独生子梁襄王上来。梁襄王很年轻,见到孟子第一句话就问:天下怎么样才能安定?孟子跟他说:统一就会安定。梁襄王再问:那谁能统一天下呢?孟子说:不喜欢杀人的人就可以统一天下。这个标准多低啊,就是你这些诸侯国都是有很多军队,有很多武力,你只要不喜欢杀人就可以统一天下。从这边反过来就可以知道,当时的诸侯国的国君动不动就随便杀人。你看历代的这些专制政体的国君也都有类似的情况。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到很多连续剧,看历史剧看得都很难过。一句话没说对,一
19、件事做错了,杀。动不动还诛九族,诛十族。我们最怕诛十族了,因为第十族就是老师。所以,在古代你学生没教好他犯了大错,老师跟着遭殃啊。所以,儒家思想为什么可贵?我们今天讲儒家思想,不是我们谈各种思想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色。不是的。而是说儒家思想有它特别值得我们珍惜的地方。我们不说别的,孟子说你不喜欢杀人就可以统一天下。从这边反过来可以了解,当时的国君没有不喜欢杀人的。你只要不听我的话,教育嘛太麻烦,就把你除掉算了。这不是当时才出现的,在孔子的时代已经出现了。春秋朝代末期,就拿鲁国来说,当时执政的是季康子一个年轻的卿,季康子他就问孔子说孔子是国家顾问嘛。他问他说:我把无道杀掉,我去接近有道。他把人分
20、两种,一种是坏人,一种是好人。我把坏人杀光,我接近好人,这样子孔先生觉得如何?所以在他眼中只两种人,他不知道坏人是好人慢慢堕落变成的;他也不知道坏人如果反省悔改也可以变成好人。他不知道这个,他就一刀切。那这么简单的话,国家治好的话,人民不是少了一大半吗?像这种观点,我们一路看下来,就觉得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没有完全4消除。而儒家思想为什么可贵?因为孟子他把孔子的思想发挥到什么程度呢?用一句话来说,讲到政治方面,孟子说:让孔子来执政的话,你给他政治权力,他有一个原则就是你让他做一件不该做的事,杀一个无辜的人,把天下给他他都不要。大家想想看,古今中外有这样的政治领袖吗?做一件不该做的事,杀一个无辜的人
21、,给他天下他都不要。为什么?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你不能把别人当手段来利用啊,一定要把别人当目的来尊重。 儒家这种思想非常可贵啊。我们尤其要了解在古代封建社会是有阶级的,在那个时候对孔子来说呢,一往平等。而这一点事实上在论语里面已经出现了。孔子在鲁国做过五年的官。有一次下朝回来,家人跑来报告,说马厩失火烧了。孔子听了之后只问一句话:有人受伤吗?他完全没有问到马有什么损失。在古代社会,马是很贵重的,但是孔子没有放在心上,他只看有没有人受伤。各位想想看,马厩失火谁可能受伤?马车夫、工人、佣人,都是比较低的阶层,生命不受重视,但是在孔子眼中完全一样,跟我们每一个人都一样。所以,孟子就
22、把孔子的思想发挥出来,能说出这句话,这 16 个字是古今中外从事政治的人的最高理想:“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所以孟子就把儒家的思想从孔子简单的一些论语的材料推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我们将来就会一步一步介绍这样的系统到底有什么内容。解说:傅佩荣教授认为,孟子继承和发扬儒家思想的最大贡献就是把孔子的只言片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傅佩荣教授将在后面的节目中详细讲解这个思想体系的具体内容。但是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为什么要学习孟子的思想呢?我们今天还能学到什么东西?在历史上,孟子称为“亚圣” ,孔子是“至圣” ,两个人合起来叫做“孔孟思想”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呢?要感谢两个
23、人。第一个就是司马迁。因为司马迁写到孟子的时候,说他是把孔子思想发挥“道既通” 。别忘了孔子有“吾道一以贯之”的说法,他把孔子的“道”学会了,完全理解了。所以,司马迁等于是以历史学家的身份将孟子定位,说他的地位就是作为孔子的儒家思想的继承者“道既通” 。他晚年的时候就发展孔子的学说,把它建构成为系统。第二个要感谢谁呢?东汉的时候呢,有个学者叫做赵岐,他注解孟子,他注解孟子的时候就特别强调,孟子书里面真是好, “天地万物,仁义道德”加上“性命祸福” , “无所不包” ,就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从宇宙到人生,到人生应该如何,全部都在里面。所以念孟子书的话,帝王念的、士大夫念的、有心上进的人念的都会有
24、收获。从里面可以知道,人生应该怎么样过才有意义。所以他就直接用什么, “亚圣”这个词来称呼孟子。这是东汉的赵岐注解的时候特别说的,所以孟子后来就有“亚圣”的称呼了。那么我们就要问了,最后一个问题:今天这个时代离孟子有两千多年了,还需要去学他吗?我们学古人常会怀疑,我们了解就好。学的话有什么样特别的意义呢?在这里我们就要说明一下:第一个人活在世界上要靠专业。你有什么专长,特殊的能力被社会所用。找到工作,你可以活下去。在经济上轨道慢慢发展的时候,活着不是问题。但是要活得有意义,就需要什么?需要一套价值观。“价值”这两个字跟选择有关。如果你现在不做选择,一样东西好坏有什么关系呢?你不需要选择。你一旦
25、选择的时候就有这个比哪(那)个更好。譬如我现在问你,你要如何跟别人相处?你有三个选择。那你就要问了,哪一种方式最适合?既符合人性的要求,又符合别人的期许。做出来之后使人际关系更为和谐,更为圆满的。那你当然要照这个方式来做了。所以今天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需要一套价值观,你才能活得有意义。那么, 孟子里面所提到的就是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它里面说明什么叫“善” 、什么叫“恶” ;人为什么要行善避恶;同时行善避恶会带来快乐,把这个道理说清楚。我们说一套哲学啊,它必须建构一个系统,就是你不能说,今天发生这个事我就设法去了解它,并且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那明天发生别的事怎么办呢?所以,哲学一定要把它的学说从人
26、的生命跟自然界的关系,甚至生前跟死后的关系都连起来。你除了怎么对待活着的现代的人,还要考虑到过去祖先该怎么对待,还有将来的子孙该怎么样对待,像这个都要考虑。举个例子, 孟子里面当然很强调孝顺了。但他也说,如果祖先不好好做的话,子女想要孝顺也不容易啊。他特别举周朝的幽王跟厉王。这些“幽”跟“厉”是死后被人家所封的一个谥号,就是一个人过世以后,别人按照他生平一些资料给他一个字作为他这一生的一个定论。 “幽”代表幽暗、昏暗;“厉”代表残暴。孟子说:被人家称作幽王跟厉王,他后代就算有一百代的孝子贤孙都不能改变这个称号。这对于子孙来说多么大的压力啊。所以,孟子就把这些价值观设法说清楚,让你活着的时候可以
27、知道,跟随孟子走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我记得杨振宁先生是一位有名的物理学家。他的自传里面,特别提到一句话,我印象深刻。他说:他从 30 岁以后做人处世全靠孟子 。我们都知道他的物理学是第一流的,那请问:做人处世能靠物理学吗?能靠化学吗?靠天文学吗?不行啊。做人5处世需要靠一套价值观,而孟子里面就是有完整的价值观。所以他这个话,我觉得讲得非常好。现在的社会称作后现代,听起来有点矛盾,现代人活在后现代社会里面。所谓的“后现代”就是现代社会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从启蒙运动之后一路发展,认为人的理性只要慢慢地开展社会就慢慢地合理化,走向繁荣、进步。但是在二十世纪呢,两次世界大战使这种理想幻灭了。就是有理性的
28、人为什么做出非理性的事情呢?所以理性不再成为可靠的基础的时候,就变成是后现代社会的开始。也就是说,后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观混淆的时代,所有的价值观都放在一边了。有一句口号,就是“所有被接受的都要重新质疑”这句话就是后现代社会的口号。我们看到很多人他的观念混淆,跟这个都有关系。如果这些价值观都放在一边的话,我们需要什么?我们需要建立新的价值观,但是不要忘记一般人要建立整套价值观,难上加难啊。也就是再好的父母亲想教自己的孩子,凭他个人的生活经验去总结一些观念去教,很有限,恐怕挂一漏万;学校教的跟社会上发展的恐怕有一些矛盾冲突。那怎么办呢?解说:现在社会在物质基础逐渐丰富的同时,人们的价值观也有了很多
29、的变化。同样一个事物不同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认知和判断。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明辨是非?又该怎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呢?需要一些哲学。像儒家,就是非常好的哲学。因为它的思想,从人性论整个建构起来的一套思想。我们只要听到孔子说:一个人可以“杀身成仁” ;孟子说:一个人可以“舍生取义”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问了,为什么讲儒家一定讲这么悲壮呢?好像要牺牲生命一样。但是你再一想,人生自古谁无死呢?如果说你了解生命是怎么一回事,你知道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这样一来的话选择就很简单了。有些人是虽死犹生,有些人是虽生犹死。这不是只是说说而已,它在人的生命里面从内在产生变化,改造一个人生命的力量,把他的潜能整个发挥出
30、来。所以,一个好的哲学,你学了之后像我们现在看孟子你学了之后就觉得说人生充满希望。因为每一个人都可以透过学习得到一种正确的观念,在生命里面加以实践,透过真诚的力量表现出来,快乐也由内而发。所以将来我们谈到孟子的时候,会从他的教育啊、修养、怎么孝顺,各方面来做说明,希望能够把孟子的思想做一个比较完整的介绍。尤其要谈到人生的快乐是怎么一回事。因为每一种哲学提出来的时候,它必须回应人的需要。哪一个人不需要活得快乐呢?但是我们也知道快乐有很多种,有一些是吃饱喝足的快乐,有一些是帮助别人的快乐,更有一些是自己去实践人生理想的快乐。有不同的层次,怎么样把它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我们不会排斥任何不同的快乐。你
31、说学儒家之后就不能有吃饭的快乐吗?孟子特别喜欢举吃饭的快乐来说明。有一句话也是我自己经常在用的他说:一个人肚子饿的时候什么都好吃,口渴的时候什么都好喝。所以朋友请吃饭,问我说要吃什么。我说,什么都可以。因为我肚子饿了。看到没有,完全符合孟子的思想。所以孟子里面讲,这些做比喻,他说眼睛喜欢看美丽的颜色,耳朵喜欢听好听的声音,这是每个人都一样的。但是,不要忘记我们的心也一定喜欢善,喜欢看到善的行为。他就用这样的比喻让你可以了解。所以孟子本身被人说成好辩,那我们就要探讨一下他真的是徒逞口舌之利吗?他难道没有真正的理由或者道理要说清楚的吗?我们将来就会发现孟子绝对可以说清楚,他的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32、你越深入学习就越能够发现一种生命成长的快乐。因为观念就是人类可以去设法从别人身上学来的,他一辈子的心得我们透过几个小时的认真阅读,思考就可以去了解一些基本的观点。这是非常愉悦的事情。我们今天这一部分就先谈到这儿。谢谢各位! 孟子的智慧 2(教育这件事)教育这件事内容简介:孟子认为,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则近于禽兽。其实孟子所说的教育,和我们现代人所说的教育,是不同的。现代教育主要是教给孩子们文化知识,而孟子所说的教育,主要是教给孩子们为人处世的道理。那么按照孟子对教育的解释,做父母的在家里就可以教育自己的孩子了,为什么还要请老师来教育孩子呢?在孟子看来,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有资格做一位合格的好
33、老师?要成为一名好学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孟子所强调的教育方法又有哪些呢?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有许多特别的地方,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他有超强的学习能力。所以,每一个社会,不论古今中外,都会重视教育。当然这个教育包括官方的、非官方的、家庭的、社会的,各方面的教育。但是把教育看得那么重要,把它说成是人跟禽兽的差别所在,那大概就是儒家吧,大概就是孟子吧。孟子说,人类生活的法则就是吃饱了穿暖了,生活安逸,而没有受教育,那就跟禽兽差不多了。他说,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听了之后我们会吓一跳,你说吃饱穿暖、生活安逸,不是经济繁荣之后的结果吗?但是如果你只有这些而没有受教育的话,就跟禽兽差不
34、多。所以人如果不受教育的话,他的生命就是跟生物没有什么两样了。那我们就要问了,到底孟子所认6为的教育是怎么样一回事呢?要教什么内容呢?孟子特别强调要“人伦教育” ,就是人跟人相处有一些是属于你该做的事。一般在西方分辨人跟万物的差别,把万物称作“实然”就是实际的样子,自然的就是必然的,按照本能去生产;人类不一样,人有自由,他可以思考,他可以选择,他就有“应然”的问题,就是“你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的”这样的问题。所以孟子特别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叫做“五伦” 。这个“五伦”就使得人际关系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来表达,社会才能够稳定发展。孟子很强调的教育,我们现在知道了
35、,哦,原来是做人处世方面的一些道理。解说:现代教育主要是教给孩子们文化知识,而孟子所说的教育,主要是教给孩子们为人处世的道理。那么按照孟子对教育的解释,做父母的在家里就可以教育自己的孩子了,为什么还要请老师来教育孩子呢?有关家庭教育的问题很特别,因为它跟所谓的儒家的“孝顺”是要放在一起思考的。有一次一个学生问,他说古代人不教自己的儿子,跟别人交换儿子来教,叫做“易子而教” ,为什么?这也是跟教育有关的,尤其是最基本的家庭教育。孟子说“父子不相责善”父子之间不要相互用“善”来责备对方。这里面谈到家庭教育是非常特别的一点,也是儒家思想里面不容易说清楚的地方。我们说,一方面你要有家庭教育,像“孟母三
36、迁”的故事,一系列下来让我们知道做父母有责任把孩子教育好走上正路;但是不要忘记,真正要教孩子懂得人生道理的还是需要老师啊!需要学校整个的设计啊!那在家庭里面,亲情为重,所以孟子就会提到“易子而教”这样的观念。他说如果爸爸教儿子做好人,教久了之后儿子难免就会有点意见啊,他会说,父亲大人您所教的您自己好像没做到那怎么办呢,父子之间感情就出问题了。我有个女儿,她小时候我常常教育她不要在背后议论朋友。结果有一天呢,我大概心情不好,在家里面聊天就批评我一个最好的朋友。我女儿听了就说,你不是说不要批评朋友吗,你怎么现在也在批评呢?我知道自己身教有问题了,我立刻说“我是善意的” 。你再怎么善意你还是在背后批
37、评啊!所以有时候你在家庭教育里面就要拿捏分寸,很不容易。一方面你要给他好的教育,另一方面你也知道底线,就是不能伤害亲情。家里面是命中注定一家人,如果说他一定不改,你非要他改,到最后无法相处,那何苦呢?还不如怎么样只要你不要有明显的邪恶这方面的表现,大家互相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每一个人的作风,这样就好了。所以儒家思想谈到教育的时候可以说是每一方面都会考虑到。那么我们就要问两个问题了:第一个,谁有资格当老师?你当老师你需要具备什么条件?第二个,怎么样才算好学生呢?解说:在现代社会中,当老师是要有相应学历的,小学老师要中专毕业,中学老师要大学毕业,要当大学老师,那就一定得是个硕士甚至博士才行。那么在
38、孟子所说的教育这件事里,当一名老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孟子他知道人们有些毛病,他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他说人应该小心啊,都有这个毛病,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你现在看到一个人有问题,每一个人都给他建议,这个建议说得真有道理,每一个人说得都对。但是那个人是不是可以接受呢?你们各人所说的道理你自己做得到吗?不一定。所以给别人建议我们都很有办法,自己碰到问题的时候一筹莫展。所以孟子提醒我们,你自己没有准备好,不要随便当别人的老师。所以这个是我们首先要知道的,你不能光说我喜欢当老师,给别人建议、给别人指导。你自己需要什么条件呢?需要四个条件:第一个,要先自我修炼;第二个,要开拓心胸;第三个,要
39、知行配合;第四个,要有教无类。我们分别说明一下。第一个说到自我修炼,这可是很大的工程啊,在孟子里面他特别强调,他说真正好的老师是用自己觉悟的道理让别人觉悟。但现在很多人是用自己没想通的道理让别人觉悟,那怎么可能呢?一定要自己先把学问研究好。所以孟子里面谈到相关的部分,有些资料值得我们今天参考。他说, “广博学习、详细阐述、扼要说明” 。这简单三句话就很有意思了:第一个,广博地学习,你要广泛的学啊,你学的东西不够的话,你根本无法触类旁通,把它构成比较完整的一个体系;第二个,要详细地阐述,任何道理你学了以后要把它说清楚;最后的目的是怎么样呢?四个字,扼要说明。我教书三十年了,我开始教书的时候就给自
40、己写了个座右铭我当老师,要比学生更用功。否则我教几年书就没什么材料可以再发挥了。这也是从孟子学来的,这是第一步要先自我修炼,要求自己好好地把学问都了解了,用扼要的方式来说明,有了心得之后设法去好好地加以实践。第二步当老师的条件是什么呢?开拓心胸。开拓心胸,孟子讲了一段话讲得特别生动,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意思是说孔子登山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为什么,登得高望得远嘛,心胸、眼界都不同。他登上泰山呢,觉得天下变小了。泰山其实我也去过,总觉得说好像也没有变很小,因为我们近视眼看不远啊。他接着说得好,他说看过大海的人因此就不会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啊,他就不会被别的言论吸
41、引了。所以孟子等于讲他自己:我在孔子这个系统里面学习, (他是很可惜啊,生得比较晚,只能够“私淑孔子” ,就是私底下把孔子的材料都找来好好的研究,他认为这也是在圣人门下学习过)所以各种其他的理论和言论,孟子都觉得没什么。我在圣人门下学过了,我看过大海了,这些河流算什么?7那么再进一步,要当老师你需要什么?你需要能够知行配合。知跟行配合的话呢,你才有可能去体验我所了解的是否正确嘛。他说自己不走正道,妻子儿女也不会走正道。你不能说这是正道,你们都做。你自己没做,别人为什么要做呢?以身作则,代表孟子很强调我的知跟行要配合。这种知行配合到后代对儒家来说,是一个基本原则。第四点是有教无类。说到“有教无类
42、”啊,我们都知道是孔子的话。 孟子里面他没有说这四个字,但他实际上在做这四个字。任何人想听孟子的课,孟子都不会拒绝。那么接着我们就要问了,那怎么样做好学生呢?在孟子眼中,做一个好学生也需要四个条件。解说:儒家强调有教无类,也就是说无论什么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既然如此,孟子为什么还要强调,做一个好学生,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呢?这四个条件都是什么?我们一般人又是否可以做得到呢?所以你要做个好学生的话,你该怎么做呢?第一,取法乎上;第二,专心学习;第三,持之以恒;第四,诚心请教。我们先说最重要的第一点,取法乎上。既然是学生,我要学当然是学最好的。所以孟子里面用很多比喻来描写这种学习的态度。譬如他说,后羿
43、是古代的神射手,后羿教人射箭一定要求把弓拉满,你射箭弓没有拉满你怎么射呢,怎么射得准,根本力量不够,所以学习的人就要把弓拉满;他说,高明的木匠教导人一定要用规矩,就是圆规跟曲尺,该画圆就圆,该画方就方,要照规矩来,所以学习的人也一样,要照老师所定的规矩来学。他的学生听孟子常常谈到人生的道理,觉得说实在是太好了,但是做不到。有个学生叫公孙丑,他就说,先生所说的人生正道啊,既高尚又美好,简直就像登上天空一样,似乎是难以达到的,那为什么不让它显得可以达到,我们每天努力去做呢?所以这个学生希望老师稍微降低标准,让我们可以去跟得上。孟子怎么说?他说,高明的木匠不会因为笨拙的工人而改变或者废弃他的绳墨,
44、(绳墨就是古时候人他如果要去裁木头的话,用绳子上面有墨粉,一弹,黑线就出来了,就可以根据这个来裁一个直线)就是不会说这个学生程度不够,我就改变这个规矩来适合你,不行。他又提到后羿了,说后羿教学生的时候,不会因为笨拙的射手而改变他拉弓的标准。他说君子教人射箭,就是我教书就好像教人射箭一样,拉满了弓但是不发箭,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我们现在说“跃跃欲试”也来自于这里,就是我作为一个老师,我把这个理想我自己努力实践,而在这个里面感觉到我的生命力量可以充分地施展开来,感觉人生走上这条路是正路,所以孟子后来谈“浩然之气”的时候,任何人听到都会羡慕,即使你不见得了解,就觉得这个人讲得真是有一种力量,感觉到活
45、着真是痛快,做个正人君子真是人生的愿望可以实现了,而不是富贵这些。我们教书教久了其实都有经验,好学生是怎么的呢?老师讲完之后,他不会说都听不懂。我们老师教书最怕学生说听不懂,事实上我们也知道,听得懂跟听不懂你不要做二分法。我现在说, “各位听懂了吗” ,你摇摇头,请问你是都听不懂,还是只有几句话听不懂,还是一个字你不太了解,这要分清楚。你就要提升自己,不能让老师降低标准,这叫“取法乎上” 。而这种取法乎上不是只有跟现在的老师学哦,孟子还提出两个重点:第一个,跟古人学习,跟古人作朋友。到现在我们还在用“尚有古人”往上跟古人交朋友。怎么交呢?吟咏他们的诗,阅读他们的书,同时呢,还要讨论他们在当时的
46、所作所为,这就是跟他做朋友。比如现在很多人喜欢读历史方面的书,很好啊,你在了解他整个人的一生的作风,这等于跟他做朋友一样,他做得到我也做得到, “有为者亦若是” ,很多人都是以这种方式来成长的。那么另一方面呢,还要学谁呢?学圣人。孟子特别提到两位圣人,一位是伯夷。关于伯夷,我想很多人都了解,他的遭遇是很不幸的。司马迁在写到伯夷的时候排在列传第一位,伯夷跟他的弟弟叔齐本来都是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为了让父亲可以把他国君的位置让给他喜欢的儿子,两兄弟就离开了国家,逃到了西边,到了周朝这个地方正好碰到周武王起来革命。他们说,你不要革命吧,商朝已经 600 多年,你是做臣子的怎么可以造反呢?但是周武王说不
47、行啊,我的父亲周文王被他关在羑里,关了七年啊,身体也不好,现在回来过世了,我要报仇。就是要讨伐商纣。所以伯夷叔齐两兄弟就认为这样不对。周武王革命成功之后,两兄弟说我们以后不吃你周朝的食物,就在首阳山上饿死了。伯夷这个人是非常清高的,不会随便妥协的。所以孟子说,听到伯夷作风的人,贪婪的变得廉洁了,懦弱的立定志向了,我们现在还用这个成语, “廉顽立懦” 。一个人很贪婪,听到伯夷的作风,我这个不要那个不要,变廉洁了,懦弱的立定志向了。第二位是谁呢?柳下惠。柳下惠的年代跟孔子很接近,柳下惠的特色是非常随和。你好不好是你的事,我尽量做我该做的,我对别人都不拒绝,跟前面的伯夷正好形成对照。所以你听到柳下惠
48、的作风怎么样呢?刻薄的变得敦厚了,狭隘的变得开朗了。这就是柳下惠。所以你只要听到某些人的故事,就会觉得他可以做到,我也要试试看。所以孟子认为,你听到这种圣人他们的表现,每一个人都会振作起来。所以做一个学生,做一个好学生首先你要“取法乎上” ,现在的老师教你用最高的标准,你好好跟着学,接着你要跟古人交朋友,你再跟圣人学习,这样一个学生自然是没有问题的。这是第一步。解说:学习确实要有高标准,要向榜样学习,但是伯夷和柳下惠都是圣人,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凡人。看来这个取法乎上的要求,道理是对的,但做起来似乎有些难度。那么后三个条件,是不是也如8此难以达到呢?第二步,要专心学习。说到专心学习,孟子就举一段
49、故事做比喻。他说有一个人叫弈秋,是下棋高手。他教两个人下棋,第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讲解,第二个人一面听课,一面胡思乱想,想说有只天鹅要飞过来,我要拿弓箭去射它,那第二个人怎么学得好呢?所以他用这样的故事等于说明第一个人他学得好因为他专心致志,只听老师的讲解,学什么就想什么。学习如果不专心的话,浪费时间。第三个,要持之以恒。在持之以恒方面,孟子就直接说了,听到鸡叫就起床,孜孜不倦地去做好事,就是舜的这种人,反之就是坏人了,桀或者盗跖这些人。所以基本上就是你每天“念兹在兹” ,我们现在用这个成语,就是早上起床就专心地去做。说到“有恒”呢,孟子讲了一个比喻,你听懂了就够了。他说,你要挖一口井,你挖到六七丈深了,水还没出来,它还是一口废井,他说你挖井挖了半天,挖了六七丈,如果没有水的话,你挖井做什么。六七丈深的地方反而是个陷阱,很危险,水出来的话马上就是一个好的水井了。学习不是一样吗?你既然学习到这个程度,为什么不让它有结果出现呢?我们说顺利毕业了,拿到毕业证书了,好,修成正果了。你说你差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