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嘉”与“佳”效应在充分备课后,我信心满满,迈着轻快的脚步地踏入了 703 班的教室,一段导入之后激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引入当天学习的内容虽有嘉肴 。 虽有嘉肴是一篇文言文,主要阐述的是教学相长的观点,所以文章逻辑性、理论性强,就初一学生目前掌握的知识水平而言,比较难理解,故自己从多方面先对文章做了一个透彻的解读。但百密一疏,板书题目时,无意识地把“嘉肴”写成了“佳肴” ,细心的学生帮我指出了错误。虽然学生明确题目中用的是“嘉” ,但他们更多的是疑惑,他们不清楚为什么题目中不可以用“佳肴” 。以他们的认识“佳肴”似乎比“嘉肴”还要好一些,所以有学生就大胆地提出了课文的题目是不是存在错别字,此时他
2、们的学习激情其实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本来这又是一个很好的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机会,如果在此时告诉他们“嘉肴”和“佳肴”的区别,我想印象一定是非常深的。然而我却未能把握住,从我写错题目,就可以看出我自己对“嘉肴”和“佳肴”也不能很确切地区分。只好非常尴尬的说“嘉肴”和“佳肴”非常容易搞错,希望同学们以后不要犯老师一样的错误,就草草的进入下一个预设的环节,颇有些“落荒而逃”的意味。课后我马上翻阅字典,了解到“嘉”偏重于美好,用于比较庄重的场合,而”偏重于美丽,比如称美女时,通常都写作“佳人” 、 “佳丽” 。而文中“嘉肴”应该指的是美好的鱼、肉做的菜,所以偏重于美好的意思,故“嘉”更为妥当。自己是明白
3、了,但学生们还迷惑着,于是我就寻思着怎么弥补上一次的不妥之处,如何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思考了良久,突然一个灵感闪现, 虽有嘉肴的中心思想传达的不就是教学相长吗?何不抓住这个实际的错误作为例子,向学生们举例子说明呢?这样,不仅解决了上堂课无法解决问题的尴尬,又扎实了学生对虽有嘉肴这篇文章的理解,一举两得。按照这样的思路,我在接下来的第二堂课中进行实践操作,从学生课后完成的作业情况反馈上来看,这一个小小的失误,似乎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我也私下问了几位学生,对于老师上课对于学生的提问无法及时做出回答的情况,他们认为老师直接承认不能做出较好解释比勉强随意作答要好,更容易接受,其实他们的想法和我的观点不谋而合。看来他们对这次失误解决的还算满意,但课前备课环节确实存在漏洞,需要考虑更为全面,让我真实地体会到充分备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