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伤寒论》述要.doc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934737 上传时间:2019-03-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述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伤寒论》述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伤寒论》述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伤寒论》述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伤寒论》述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伤寒论作者简介及成书 首都医科大学 高连印伤寒论 是我国中医药学术史上具有辉煌成就的一部中医经典著作,成书一千多来一直对临床各科起重要的指导作用。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近年来对伤寒论进行了大量的整理研究工作,发掘出多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医疗思想、治疗方法以及方药的新用,因此研究 伤寒论 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一、伤寒论简介 伤寒论是外感病的专著,作者东汉张仲景,提出六经辨证: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其特点包括: 1 、是一部具有辉煌成就的中医经典著作; 2 、是我国第一部将理法方药一脉贯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基础; 3 、

2、在中医学中占重要学术地位,被誉为“经典临床学”、“医方之祖” “医门之圣书”。 张仲景不仅继承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而且推动中医药学出现创造性的发展。简而言之,他极大提高了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水平。虽然辨证论治在张仲景之前即已出现,但是水平有限。伤寒杂病论针对临床各种疾病,建立了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伤寒病意指急性的、传染性的、发热性的疾病,发病急,进展快;杂病是指伤寒以外多种慢性病患。如若不提高辨证论治水平,那么对于疾病的治疗是无法想象的。例如,伤寒论的六经分证方法来源于素问热论,但又不局限于热证和实证,而是兼顾虚证和寒证,同时客观反映脏腑经络、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具体情况,概括了上述病变与症候,六

3、经分证则全面且丰富多彩,这无疑是一巨大贡献。张仲景所用药物与汤液也十分丰富,伤寒论有 113 个方子,包括 91 味药物,这样则使理法方药一环扣一环,切合临床。 由此可见,伤寒杂病论确实是一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著作,发展了汉以前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直到现在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二、作者简介 作者张仲景,名机。东汉末年人(公元 150-219 年),南阳郡(今河南南阳邓州)人,后人称为“医圣”。 三、伤寒论成书 原名伤寒杂病论,成书于约公元 205 年(建安 10 年):依据自序中言“建安纪年(公元 196 年)以来,犹来十年。”包括伤寒论与金匮要略。 (一)成书的历史背景 1 、封建割据,

4、战争频繁,疫病流行。 当时正处封建割据年代,战争频繁,据后汉书记载,自汉灵帝建宁四年( 171 年)至初平元年( 190 年)之间发生过五次大疫。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集序中也提到,不到十年间,他的家族死去三分之二,其中伤寒十居其七。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由于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特别是战争连年不断,加之传染病广泛流行,以致民不聊生。在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张仲景提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尤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这是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的直接原因,即张仲景的家族之前有两百余口人,但是建安元年后不到十年,就死亡一百二十多人,占人口的三分之二,其中死于

5、伤寒的达一百余人。从上述死亡数字显示当时疾疫的猖獗,因此,作为一个有报负的医学家,张仲景立志与疾病斗争,治病救人,得以完成这部巨著。 序言中“建安纪年以来”的“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从历史考察情况来看,与张仲景所述的疾疫流行情况不大相符。史书记载,仅在建安四年发生过瘟疫,但规模较小,也并非严重。因此,建安可能是建宁的误写。建宁是汉灵帝的年号,在建安之前。据后汉书记载,自汉灵帝建宁四年到光和二年,时间大致 9 年,即有三次大疫流行,而且规模巨大,死亡众多。推测张仲景是在建安之时,回忆建宁年间大疫流行的死亡情况,这个基本与史实相符。 2 、荆州刘表重视文教。 张仲景荆州南阳郡(河南省南阳市)人;据

6、林亿校正伤寒论序引名医录记载:张仲景“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荆州地区自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 190 年),刘表任荆州刺史二十年( 190-210 年),期间局部得到稳定发展。刘表重视文教,“起立学校,博求儒术”,当地的学术空气浓厚。 3 、前期医学成就是成书的客观基础。 前期中医指导思想、预防医学、基础理论、药物学、针灸推拿学等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汉书艺文志载有医经七家, 216 卷,经方 11 家 274 卷。张仲景在原序里即列举了撰写伤寒杂病论时所参考的丰富医书,包括撰用素问、九卷、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张仲景在这些参考书的基础上去粗

7、取精,成就了伤寒杂病论这一巨著。伤寒杂病论理法方药齐备,被称为“方书之祖”,关键是具备了这一先决条件,一些出土文物也可以证明这一观点。 4 、唯物主义的进步思想已经形成。 伤寒杂病论不仅是医药学巨著,而且书中包含着秦汉时代的进步思想。主要继承了黄帝内经的唯物主义与辨证法思想,具体而言,包括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观点,阴阳二气对立平衡的辨证法观点,三阴三阳辨证即是这一观点的体现。 (二)伤寒论章节设置 1 、伤寒论的章节分布围绕六经辨证展开,注重理发方药的运用。 ( 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 ( 2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 3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 4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 ( 5 )

8、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 6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 7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法; ( 8 )辨阴阳易差后劳服病脉证并治法。 2 、六经提纲证:在每一经开篇,均有一条提纲证,统领本经。学伤寒最该明白提纲,否则一提具体疾病,则不知所指: ( 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 ( 2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 3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三)学习要求与方法 1 、切勿拘泥于外感病专书之说; 2 、熟读背诵重点条文; 3 、弄清原文的涵义,在文字上下功夫; 4 、掌握六经辨证基本规律及具体理法方药; 5 、四大经典互参,在运用上下功夫。 伤寒论历史沿革中国中医科学院 季巍

9、巍一、目前流行的伤寒论版本 伤寒杂病论原书共 16 卷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是论述外感疾病和内科杂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成书于东汉末年,即公元 200 年到 219 年。但成书后因各种原因导致这本书未能广泛流传。目前通行的伤寒论版本主要有三个: 1 、 明代万历年间赵开美复刻的治平本,简称“赵本”; 2 、明嘉靖年间汪济川复刻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论本,简称“汪校本”; 3 、金匮玉函经。 二、伤寒杂病论成书后流传不广的原因 1 、书籍为竹简,传抄难度高; 2 、伤寒杂病论成书后恰逢东汉未年,封建割据、内战频繁; 3 、伤寒杂病论难逃兵火洗劫,原书散佚不全。 三、伤寒论的形成及演进 (一)西晋

10、西晋王叔和搜集编次,始名 伤寒论。 伤寒论的研究主要是搜集、整理、编次,使散乱的仲景原书得以流传后世,并开创了方证相类的整理研究方法。王叔和是伤寒学派形成和发展中的第一个关键人物,任太医令,他收集、整理、编次伤寒论,并使之得以流传后世。 (二)唐代 唐代孙思邈收撰的伤寒论是现存最早的版本。他创立了方证相类研究伤寒论的方法。千金翼方第九、第十卷,为伤寒论的最早版本。 (三)宋金时期 宋本伤寒论是后世的通行版本。宋金时期伤寒论得到广泛传播,研究伤寒论的专著不断问世,形成了我国历史上伤寒论研究的第一次高潮,促使了伤寒学派的形成。 1 、林亿对伤寒论进行校刊,使伤寒论有了标准本,为伤寒论的刊行、流传奠

11、定了基础。 2 、韩祗和所著伤寒微旨论是第一本阐发伤寒论辨证论治、平脉辨证精神的著作。 3 、许叔微所著伤寒九十论是第一本以伤寒医案为主的著作,伤寒发微论是第一本阐发伤寒 72 个证候病机的著作。 4 、成无已撰写注解伤寒论和伤寒明理论,他是逐条全面注解伤寒论的第一位医家。 目前宋版本国内已无原刻本,仅余明代赵开美的复刻本,也称“赵刻本”。 赵开美是明代庐山人,按照宋版伤寒论在万历 27 年,即 1599 年,予以影刻。他保留了伤寒论的真面目,又称为赵刻本伤寒论。目前共有 6 本,分别存于日本国立公文图书馆内文库、台湾省台北市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馆,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

12、国医科大学图书馆、中山医科大学图书馆。 (四)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研究伤寒论的医家及其著作大大超过了以住任何一个时期,形成了伤寒论研究的第二个高潮。 1 、对六经本质的探讨:提出了脏腑经络说、六气说、经界说、形层说、治法分以说等学说。 2 、对伤寒论原文的编次:方有执伤寒论条辨为核心的“错简重订”派;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是按方分类法,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按治法分类法,沈金鳌伤寒论纲目按症状分类法等对伤寒论研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陈念祖伤寒论浅注起到了普及与推广的作用。 3 、温病学派趋于成熟,离不开伤寒论:临证指南医案与吴鞠通医案中大量并巧妙应用伤寒论的方与法便是明证。 (五)近代 近代对伤寒论的研究除了

13、受以往伤寒学诸多医家的影响外 , 还受到现代医学哲学渗透和日本伤寒学派的影响。研究的重点和内容仍是对伤寒论六经本质的探讨及辨证论治的阐发。据不完全统计,自宋金以来,研究、整理、阐发伤寒论的著作不下 500 余种,学者 400 多家,伤寒学说成为中医学最重要的学说之一。 历代医家受到伤寒论的启迪和影响,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围绕着对六经本质的探讨、病因病机的认识、辨证纲领的提挈、治法方药的扩展等内容展开了研究和阐述,丰富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内容,使伤寒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不断增强,同时亦使伤寒学本身得以发展。 伤寒论的伟大成就(上)中国中医科学院 季巍巍 一、伤寒论的学术价值 1 、创立了六经辨证

14、理论体系; 2 、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 3 、确立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理用一致的中医学术体系。 4 、为中医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开拓了发展的途径; 5 、本书所载的方剂,特别是许多名方,选药精当,组方严谨,疗效卓著。宋以后的方书无不以仲景方为骨干。仲景方被尊为“经方”:包括温病学派、本草纲目 、 方剂学(共 227 首内科方,伤寒方 40 首,金匮方 21 首)。 二、伤寒的含义 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风寒外感,感而即发的疾病 。 伤寒论主要是讨论广义伤寒。 三、伤寒论六经 (一)概念 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总称。 (二)三阴三阳的来源 1 、太阳

15、:太者,大也。所以太阳阳气的量是三阳; 2 、阳明:明,著也,显著的意思,阳明,阳气的量是两份,量不如太阳阳气大,但其阳气亦是充足的。 3 、少阳:少,小也,所以少阳阳气的量最少,为一阳。 4 、太阴:太者,大也,是指阴气最强大,它的阴气的量是三阴。 5 、少阴:阴气的量是二阴。 6 、厥阴:厥者,尽也,极也。其阴气量是一阴。 (三)三阴三阳的病理 1 、太阳病病位涉及足太阳经、足太阳府、膀胱、体表,是阳证的初起; 2 、阳明病涉及手足阳明经府,是阳证的极期阶段; 3 、少阳病涉及胆经、胆府、三焦,是阳证的后期; 4 、太阴病涉及脾经、脾脏,未涉及手太阴肺,手太阴肺的病变在太阳病的阶段则常表现

16、出来。它是阴证,仅涉及脾阳虚,属于阴证的初期; 5 、少阴病涉及到心肾,属于阴证,是阴证的危重期; 6 、厥阴病,涉及肝和心包,是阴证的末期,也是阴尽阳生之意。 四、六经辨证体系 (一)六经辨证体系含义 首先当六经出现问题时,即从三阴三阳变成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三阳之病是正盛邪实,邪渐深入,以祛邪为主三阳之病预后较好。伤寒论的三阴病是正衰或兼邪仍盛,脏器受损,要扶正为主或者供扶兼施,三阴病预后较差。 1 、(幻灯 11 )说明了太阳病与阳明病的阶段、主要病机与病位、主症及治法。太阳病主要是外感病初期,其病机是正能抗邪,邪遏肌表;其病位主要在营卫;病人主要表现为发热、

17、恶寒、脉浮;治法主要以解表为主。太阳病未愈,则继续发展成为阳明病。阳明病是外感热盛期,其病机主要是邪正剧争,热盛周身;病位深入在胃肠;病症为高热或痞满燥实;治法主要是清下,与太阳病解表治法相对应。 2 、(幻灯 12 )说明了少阳病与太阴病的阶段、主要病机与病位、主症及治法。少阳病是外感病的一个亚热期,主要病机是邪正交争,正气略虚,病位在胆胃;在胆则就出现口苦咽干脉弦等症状;治法主要以和解为主。而太阴病是阳虚轻证,其病机是内生寒湿,正气不足,病位主要在脾胃;病症是下利、腹满、脉弱;治法是以温中健脾为主。 3 、(幻灯 13 )说明了少阴病与厥阴病的阶段、主要病机与病位、主症及治法。少阴病表示进

18、入阳衰重证,主要病机阳气虚衰,抗邪无力;其病位在心肾;主要症状是脉微细,但欲寐;治法则需温阳滋阴。而外感病的终末期,则是厥阴病,其主要病机是正气衰竭,寒热错杂;病位在肝肾;主症是肢厥寒热胜复错杂;治法则需回阳救逆、清热泻火、寒温并施。 (二)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特点 1 、承传前人医学成就; 2 、创立辨证理论体系; 3 、确立“辨证论治”法则。 (三)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 六经中的每一经均分别络属于相关的脏腑,经脉与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四)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六经辨证的具体运用,无不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内容。 1 、辨阴阳,分疾病的属性:总而言之,六经是以阴阳

19、为总纲,以三阴三阳名之,即以阴阳统领六经之意。三阳经病即阳证,三阴经病即阴证。 2 、分表里、定病变的部位。六经病也不外乎表里而已:太阳病即表证,少阳病即半表半里证,其余四经皆为里证。 3 、别寒热,论疾病的病情。太阳即表寒证,少阳、阳明即里热证,三阴即为里寒证。4 、明虚实、辨邪正的盛衰、病情的转机。三阳病为实证,三阴病则为虚证。伤寒论的伟大成就(下)中国中医科学院 季巍巍 一、六经的传变 (一)传变的含义 传:循一定秩序传逆。如由表入里、有实转虚等。 变:在特殊条件下,不循一般规律而起着性质的转变。如寒证因误治变成热证。往往有传就有变,一发生传逆,性质就发生改变,故传变二字往往并提,如太阳

20、传阳明,性质同时发生了改变,由表寒变成了里热。 (二)影响六经传变的原因 1 、邪正力量的消长对比; 2 、治疗是否及时、恰当; 3 、疾病自身发展的规律; 4 、取决于体质因素。 (三)传变的形式(包含发病) 1 、传经 ( 1 )循经传:外邪循六经的秩序进行传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 2 )越经传:病在太阳后,跳跃一经或两经向内传逆。 ( 3 )表里传:相表里的两经传逆,越经传的特殊形式。 ( 4 )首尾传:指太阳传入厥阴,一头一尾传逆。 ( 5 )后三种都属于越经传。 2 、本经自病:初起即为少阳或阳明病。 3 、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同时发病),称合病。 4 、

21、并病:先有一经病证,然后逐步出现另一经病证,从而两经病证同时存在,即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又出现另一经证候。 5 、两感:初起阳经与阴经同时发病的称两感。 6 、直中:病情严重,外邪不经三阳,初起即为三阴病的称为直中。 7 、阳病入阴:自阳病传入阴病,表示病情加重。 8 、阴病出阳:由阴病好转,转为阳病。 二、六经病证 (一)治则: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二)六经治则概要 1 、总则: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保胃气,存津液。 2 、治法:三阳病多为表、热、实,以祛邪为主;三阴病多为里、虚、寒,以扶正为主。 ( 1 )太阳病:汗之(大、中、小、微四方)。 ( 2 )阳明病:热证清之(三虎汤)

22、;实证下之(三承气汤:大 承气、小承气、调胃承气 )。 ( 3 )少阳病:和之(小柴胡汤)。 ( 4 )太阴病:温之(理中丸)。 ( 5 )少阴病:虚寒(真武汤、四逆汤);虚热(黄连阿胶汤)。 ( 6 )厥阴病:杂,寒温并用,攻补兼施(乌梅丸)。 三、伟大成就之二: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1 、确立理法方药基础理论与运用规律。 伤寒论以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一线贯通著称,而“辨证论治”必在六经辨证理论指导下,掌握理法方药运用规律。论其辨证,是以辨别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营卫气血、真假证候、主证兼证,从而判明脏腑经络病变所在及其相互转化,这充分体现了辨证的对立统一法则与整体观、恒动观的特长

23、。论其施治,必在辨证前提下,因证立法,因法定方,因方选药,严守法度,选用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治则与治法,为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确立了科学实用的论治措施,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树立了理法方药一贯性的学术体系。 2 、承创研制效验名方。 伤寒论创载了诸多经典方剂,伤寒论之方,选药精当,组方严谨,应用得当,疗效甚佳,故称为“经方”。经方概括为三大特长:( 1 )经方为母,化裁多端;( 2 )经方之长,效价佳良;( 3 )首立合方,创新法则。 3 、研发药物多种剂型。 仲景对药物的应用,采取依病证所需,注重炮制并选择相应的剂型,以取得最佳疗效。如有汤剂、丸剂、散剂、酒剂、含咽剂、煎膏剂、醋

24、剂、洗剂、浴剂、熏洗剂、外用散剂、肛门栓剂、灌肠剂等。上述仲景用药剂型的丰富经验,经实验证明,皆为行之有效的方法,至今仍为医药界所采纳,并取得优良效果,为药物制剂学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四、伤寒论的性质、作用和特点 (一)性质 1 、以伤寒发生发展为例,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辨证论治的一般规律和掌握规律的方法。 2 、中医学第一部理法方药紧密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理用一致的辨证论治的专书。 (二)作用:“见病知源,思过半矣”。 (三)特点:变、辨、严、活、简。 1 、“变”:伤寒论中言变多而言常少,对于常规的如六经病的主证主方论述不多,绝大部分探讨非典型的、证情疑似的、病势不定的复杂证候

25、。如太阳病篇论述的并非都是太阳病,太阳病本身的论述只是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太阳病兼证,大部分是误治变证,还有一部分是类似证,如瓜蒂散证、十枣汤证,风湿证等。 2 、“辨”:伤寒论每个病篇均以“辨”字冠首,如辨某某病脉证并治,全书贯穿一个“辨”字,突出了“辨”的精神,不但要辨病在何经,而且要辨病性的阴阳,辨病位的表里,辨病情的寒热,辨邪正的虚实(八纲辨证)。不仅要能辨简单的证候,而且要能辨复杂的疑似证候。 3 、“严”:方药配伍极其严谨,其中一二味药的变动,或仅是一二味药量的增减,作用就显著不同,而且皆有一定的规律,药味少而功效高,而且对药物的炮制、剂型、煎服法均非常讲究,充分体现了经方的优越

26、和特点。 4 、“活”:辨证上极少固定证型,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治疗上不刻板呆顿,主张“随证治之”;方药上反对执方治病,重视加减变化。方药:创立 113 方,配合严谨、化裁灵活。 5 、“简”:伤寒论六经病篇连同霍乱、劳复等篇在内 398 条条文,只有 13404 个字(赵开美的复刻本),的确十分简要,有些条文只提出一个症状或一种脉象,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或举主略次,或举变略常,或举脉略证,或举证略脉。伤寒论学习重要性及学习方法中国中医科学院 季巍巍一、伤寒论的实用性 伤寒论被奉为“医门之圭臬”;仲景被称为医圣,仲景方被称为经方,后世的许多方剂都是在经方基础上演变过来的。 如在临床上治疗郁病

27、,经常会用到景岳全书里的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散就是伤寒论里四逆散,加上陈皮,川芎,香附,如果懂得四逆散,自然就会使用疏肝散。这就是经方对后世的影响。在丹溪心法里有胃苓汤,胃苓汤是五苓散和平胃散的一个合方。再如伤寒论里的理中汤,它通过加减,就可以溶为附子理中汤,连理汤等一系列的方剂。 日本汉方界对伤寒论十分推崇,有康平本伤寒论与康治本伤寒论。 康平本的伤寒论是 日本康平三年( 1060 年)国医丹波雅忠藏本。 康平本它的编次是宋的,全书一共是 13 篇。康治本伤寒论是唐朝贞元。康治本伤寒论是 日本康治二年( 1143 年)沙门了纯抄本。 二、伤寒论知识有迁延性,技能有嫁接性 (一)知识有迁延性

28、1 、学好伤寒论对下一步学习金匮要略极有帮助; 2 、伤寒论详于寒而略于温,后世发展形成了温病学派,弥补了伤寒论之不足,使二者形成互补; 3 、伤寒论中有杂病。 (二)技能嫁接性 1 、中医古籍汗牛充栋,但目前一般中医院校只选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三本经典著作。分析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同样可以用于其他古籍的学习。 2 、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思想,不仅可用于内科疾病,对妇、儿、外、五官诸科同样适用。 三、如何学好伤寒论 (一)掌握古汉语知识 伤寒论作为东汉时期的古典医籍,其语言、文字有自身的特点,造成学习伤寒论的一些困难,若不明其文法特点,势必难以达到深入了解的目的。首先要在文字上下一点工夫。学习伤

29、寒论,文法上主要需要注意:自注句、省文法,插笔法、倒装句,假借字,古今字义的区别,句读等几个方面。 (二)分清古今计量单位 “中医治疗的巧处在量上,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说明正确掌握中药用量的不容易。伤寒论用药剂量的研究的重要性有以下四点。( 1 )剂量是方剂的重要构成部分,现今传世伤寒论载方 112 首,每首皆详载剂量。( 2 )剂量影响方剂效果。如半夏止呕效果与剂量成正比。( 3 )剂量影响方剂功效。经方用药有主次,剂量有所轻重不同,功效也大相径庭。( 4 )伤寒论剂量计量单位有标准度量衡制和非标准度量衡制的计量两大类。重量单位如“铢、两、斤”;容量计量单位如“合、升、斗、斛”;长度单位如“

30、尺”。特别是重量多用“两”,容量多用“升”。 (三)运用分类归纳法 鉴于伤寒论写作经常前详后略,或此详彼略,或详证略方,或有方略证,故应善于运用综合分析对比的方法,找出异同,从而发现并掌握它辨证论治的规律。 1 、前后对比 本论有些条文是省文,或是举宾略主,也有的是错简,所以必须前后对比,才能全面理解。如第 323 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四逆汤是少阴病主方,可是少阴病篇里对本汤证的记载是如此简略。如果把“少阴病”三字看作是主证的省文,并与 353 条联系起来,问题即可解决。又如第 55 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衄家不可发汗(见 88 条)这是原则,而

31、这条为何致衄还可以用麻黄汤?联系第 46 条即可知道这条是在阳气怫郁、热不得越的情况下才可使用,具有特殊性;致衄是副证不是主证。这条是举宾略主。又如第 181 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外热里寒不能用白虎汤,若与第 350 条连系起来,就可以说明第 181 条有错简。 2 、类证对比 伤寒六经每一经病是由若干证候组合的,而许多证又可散见于六经病中,因此一个证一个证交叉对照,可加深对伤寒论辨证施治的理解。如下利可见于六经,不但三阳下利与三阴下利不同,即太阳病因误下致利的即有邪传阳明、太阴、少阴三种转归和治疗原则,分别见第 34 、 93 、 163 条。太阳病误下致喘亦

32、有三条:邪传大肠上扰于肺的喘,宜清大肠邪热,用葛根芩连汤;邪热迫肺的喘,宜清热平喘,用麻杏石甘汤;表邪未尽而引动喘病宿疾的,宜解表兼平喘,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3 、类方对比 有些汤方叙证简略,如半夏泻心汤、人参四逆汤、白通汤等。如若把五个泻心汤综合对照,则能使半夏泻心汤的适应证增补完整;把七个四逆汤类方综合分析,才能明确四逆汤、白虎汤的适应证。 (四)博览各家注释 学习伤寒论,尽可能多看一些注释,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在博览旧注的同时尤需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才能不断深化,透彻理解。 (五)贵在结合临床 学习伤寒论既要对文句及其内容进行探讨,但最重要的还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把理、法、方、药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加深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