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质量检测:专题十二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593436 上传时间:2018-04-1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质量检测:专题十二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质量检测:专题十二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质量检测:专题十二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质量检测:专题十二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质量检测:专题十二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质量检测:专题十二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质量检测( 十六)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时间:40 分钟 满分:18 分)一、(2012皖南八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什么是经典?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定义的是说明天、地、人常理的书叫“经” 。所谓“经”就是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所谓“经典” ,就是承载这种道理和训导的各种典籍。文学经典就是承载文学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的各类文学典籍。2005 年 5 月底,在“文化研究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建构与重构国际学术会议”上,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各个不

2、同的角度对“文学经典”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樊星和王化学从普遍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经典”是承载人类普遍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典籍,因而具有“超时空性”和“永恒性” 。蓝棣之认为经典作品“要有长久甚至永恒的生命力,要经得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和阐释” 。童庆炳提出经典的普遍性在于“写出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就是说,某些作品被建构为文学经典,主要在于作品本身以真切的体验写出了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之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 。笔者认为,判断一部作品算不算文学经典,应该考虑以下标准:恒久流传,艺术价值,具有巨大的多向阐释的空间。首先,是恒久流传。能不能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

3、众多读者所普遍接受,这是判断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经典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比如唐诗三百首 ,不仅仅在当时广泛流行,甚至达到“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的程度;也是 200 多年来流行最广的一部唐诗选本。“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正是对唐诗三百首广受各朝各代读者欢迎的一个最形象的说法。再比如三国演义 ,一经问世就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仅仅在明代, 三国演义便有多种刻本在民间流行,并且被广泛改编成戏曲和说唱文艺在全国各地频频上演。堂吉诃德出版后,上至王宫,下至市井,男女老幼争相传阅,由此可见这部小说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综上所述,能不能为各时代众多读者所普遍接受,这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

4、为文学经典的一个最显著也是最根本的标准。其次,深刻的艺术价值。这是一部作品之所以能成为文学经典的根本所在,能不能塑造典型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典型,有没有扣人心弦又引人深思的故事,是不是在作品中描绘出了某些涉及人性的东西,这些都是艺术价值的构成因素。一部红楼梦 ,塑造了数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其中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典型的就有二三十个,这决定了红楼梦文学经典的地位。第三,具有巨大的多向阐释空间。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否丰富而多义,是能否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启发和教益,这对文学经典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一部文字作品的内蕴极为丰富,哲理极为深刻,可供挖掘的内容较多,具有较大的多向阐释的空间,这样的作品就

5、可以被建构为经典。比如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都能从哈姆雷特这部名剧中获得各自不同的收获,这是哈姆雷特魅力永存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学经典进行各个层面的解读,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这是文学经典之所以能够成立的另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选自时代文学 2010 年第 6 期,有删节)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学经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经典就是承载文学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道理和不可磨灭训导的各类文学典籍。B文学经典写出人的情感,而且这些情感要能做到与动物在情感方面容易引起共鸣。C文学经典要有长久甚至永恒的生命力,能够经得起一代又一代读

6、者的阅读和阐释。D文学经典的普遍性特点反应在作品能写出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 。解析:这些情感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所在,怎么会与动物容易引起共鸣呢?答案:B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诗三百首广受各朝各代读者欢迎,甚至达到 “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的程度,说明文学经典是恒久流传的。B塑造典型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典型,这是一部作品成为文学经典的重要因素,扣人心弦又引人深思的故事也是文学经典具备的。C 三国演义被广泛改编成戏曲和说唱文艺在全国各地频频上演的事实证明文学经典是为各个时代众多读者所接受的。D 堂吉诃德出版后,上至王宫,下至市井,男女老幼争相传阅,受

7、到如此欢迎,是因为当时的统治者鼓励阅读。解析:堂吉诃德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热烈欢迎是因为作品本身优秀经典,不是统治者鼓励阅读。答案:D3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是 哈姆雷特这部作品本身独特,使读者产生幻觉。B衡量一部文学经典的一个最显著也是最根本的标准是各个时代的众多读者都能普遍接受它,肯定它。C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否丰富而多义,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启发和教益,这是文学经典建构过程中的唯一要素。D作者在创作时就想到要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让读者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各个层面的解读。解析:A 项的理解是错误的。读者所在地域、人文环境的差异以

8、及接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性格差异,还有当时的文艺思潮的影响都会对作品有不同的欣赏习惯和不同的理解方式,因而会影响到对文艺作品的理解在深度和准确性上产生差异,而主要不是作品本身独特性产生出这种差异。C 项说“唯一要素” 太绝对片面了。文章认为衡量文学经典有三个标准。D 项的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也不符合创作实际,是“无中生有” 。答案:B二、(2012皖西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9 分,每小题 3 分)移情体验与史家修养叶帆 研究历史总离不开对历史人物的关注,这是历史研究区别于自然科学研究的显著特点之一。而人又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背后都有思想情感的动因。

9、因此,如何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进而对历史作出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是史家在历史研究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对于如何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中外史家各有见解。其中,通过移情的方法来体验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是许多学者比较倾向的一种方法。移情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通常是指个体对他人内心情绪的认知、觉察并形成相应的情绪体验。简单地说,移情就是设身处地体验别人的情绪、理解别人的立场和情感,以求能够以己度人、感同身受。虽然在历史研究中引入移情概念的时间不长,但古今中外的史家们在历史研究中,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过移情这一方法。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鸿门宴的记叙,就有很多关于当时项羽、刘邦等

10、历史人物心态的生动描述,并以此来分析他们的行为。所以,著名学者钱钟书指出:“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 。这里谈的其实就是很多史家在历史研究中所运用的移情方法。不移情体验,机械地就事论事,就只能知道历史“是这样的” ,却无法知道历史“为什么是这样的” 。移情体验虽然可以深化历史研究,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存在一定的风险。这对史家的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移情是设身处地体验别人的情绪、理解别人的立场和情感,真正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一般而言,移情体验要准确真切,移情体验者与被体验者之间在价值观念、知识结构、经验阅历等方面应该具

11、有相似性,否则就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历史研究而言,由于史家与自己所研究的历史人物大多在时代上相隔久远,在经验阅历上也是相去甚远,有的历史人物甚至是生活在完全相异的文化背景下,要达到这种相似性显然更难。这对史家的价值观念、知识结构、经验阅历等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史家惟有在这些方面苦心孤诣作出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才能在移情体验时更为准确真切。做不到这一点,简单地以己度人,史家往往容易以个人的思想情感来替代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其结果很可能风马牛不相及。另一方面,移情体验通常包含着一种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一种了解之后的同情,一种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心理。在长期移情体验的过程中,史家与历史人物在思想

12、情感上相互交流、渗透、融合,就容易被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感染甚至同化,逐步喜欢上自己所研究的历史人物。这种倾向不断发展下去,对历史研究无疑是危险的。倘若这一历史人物属于正面的,史家将不惜溢美之词将其拔高;倘若这一历史人物属于反面的,史家可能会找出各种理由为其辩解,希望翻案。在历史研究中,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史家着力粉饰历史上的反面人物,个中原因虽然复杂,但史家在移情体验时思想情感被感染甚至被同化应是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史家在移情体验时必须保持一份清醒,坚持正确的历史观。(选自 2011 年 03 月 03 日人民日报 )4从原文看,下列对“移情”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移情是用来体验

13、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是许多学者比较倾向的一种方法。B移情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通常是指个体对他人内心情绪的认知、觉察同时形成相应的情绪体验。C移情体验要准确真切,体验者与被体验者之间在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但它又存在一定的风险。D移情要准确真切,移情者必须是有思想、有情感的,还能做到体察人情,了解社会背景,潜心揣摩。解析:A 项,指的是移情方法而并不是移情定义的本身;C 项,说的是运用移情体验时的要求和利弊;D 项指的是移情的要求。答案:B5下列各项,不属于“移情体验”范畴的一项是 ( )A史家同研究对象在完全相异的文化背景下,运用移情体验方法作深化研究时,必须具备

14、很高的修养。B移情体验通常包含着一种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一种了解之后的同情,一种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心理。C研究历史就是设身处地体验别人的情绪、理解别人的立场和情感,以求能够以己度人、感同身受。D历史学家需要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而对历史作出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当然有时难免就事论事。解析:D 项的表述不是“移情体验 ”,而是涉及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要求。答案:D6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学家要想在研究历史时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进而对历史作出更有说服力的解释,那么着力粉饰历史人物是不太恰当的。B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们在研究历史时,一般都还没有接触过移情这个概念,但是他们都

15、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移情这方法。C史家惟有在价值观念、知识结构、经验阅历等方面苦心孤诣作出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才能在移情体验时更为准确真切。D移情体验通常包含着一种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一种了解之后的同情和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喜欢上历史人物。解析:A 项,不是“不太恰当 ”,而是“无疑是危险的” ;B 项,原文中“在历史研究中引入移情概念的时间不长” ,并不能表示“一般都还没有接触过这个概念” ;D 项, “只有这样才”的说法是错误的。原文中作者并不表示赞成“喜欢上历史人物” 。答案:C专题质量检测( 十七)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二)(时间:40 分钟 满分:18 分)一、

16、(2012黄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历史根源 中国疆土辽阔,地域相连,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一般地说,中原的农业民族地区气候湿润,宜于农业精耕;北方民族居住区域气候恶劣,植被差,只能粗放牧业;南方民族居住区多高山、丘陵,虽从事农耕业,但交通阻隔,古代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这种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及发展不平衡和地理上的互相连结与交错杂居,为它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提供了天然条件。经济生活的本质决定,任何一个民族,出于生计和民族的发展,都需要和其他民族进行物资交换,扩大经济往来。北方游牧民族单一的经济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

17、生活需要,为了获取生活上不可缺少的农副产品,如谷物、布帛等,不得不依赖于中原的农业民族。南方、北方各民族我们称之为边疆民族。中原地区常常经济富庶、文化繁荣,对周边民族有极大的吸引力。边疆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向中原靠拢,或掠夺、战争,或贸易、和亲,或入主中原。秦始皇修长城,并没有堵住匈奴的不断掠迫。汉时,冒顿入寇,网开一面使汉高祖得以脱险,其目的是以此为条件向汉朝换取大量的物资。契丹、女真、党项等族虽然对北方农业进行了大规模开发,但经济发展的程度仍远不如中原内地,他们仍然不断地逼近中原,要求南方朝廷供应物资甚至要求给予土地。中原经济对北方民族不断吸引,使他们步步南下,留在汉地的就融合于汉族之中。当北

18、方民族弱小力不敌中原朝廷时,有时也会以主动“入贡”的方式来谋求经济利益,换得中原天子的“赏赐” 。边疆民族潮流般地一次次向中原靠拢、合聚的历史现象一直不断。同时,中原民族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畜牧业经济的补充和支持。中原朝廷在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处开设互市场所,开展贸易,达到双方经济互惠之目的。这种经济上互相联系和交往的形式,历时久远,难以中断,且逐步完善。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间的关系变化虽然曲折复杂,形式多样,但无论是以战争掠夺的形式,还是以和平交往的形式表现出来,其实质都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和满足,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成为边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边疆地区的畜牧业经

19、济也成为中原地区社会经济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各自都不能相互缺少,这种民族间经济的联系和依赖,将各个民族社会生活内在的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历史上各民族有过分裂,也有过统一,但分裂是短期的,而统一是长期的。经过分裂,总是走向统一。各民族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彼此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在历史的长河中汇流,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力量,最终结合成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元一体的整体。(选自刘学谦主编当代中国凝聚力大典 ,作者陈育宁,有删节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中华各民族在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原的农业民族,一般来说居住

20、地区气候湿润、宜于农业精耕,有大量农副产品,如谷物、布帛等,通常经济富庶、文化繁荣。B北方民族居住区域气候恶劣,经济形式单一;南方民族居住区域多高山、丘陵,交通不便,古代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C南北方民族地理上的互相连结与交错杂居,中原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及发展不平衡,为它们之间联系提供了天然条件。D中华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联系密切,彼此间相互依存,有过分裂,但分裂是短期的,统一则是长期的。解析:C 项表述与原文不一致,原文说 “这种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及发展不平衡和地理上的互相连结与交错杂居”指的是中原、北方和南方三者之间。答案:C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1、 ( )A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由中华大地各民族间经济相互联系、依赖,将各民族社会生活中内在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B中国的任何一个民族,考虑经济生活,出于民族的生计和民族的长远发展,都需要和其他民族进行物资交换,扩大经济往来。C秦始皇修长城并没有堵住匈奴的不断掠迫,契丹、女真、党项等族不断逼近中原,都表明边疆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向中原靠拢。D中原朝廷在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处开设贸易互市场所,是为了达到双方经济互惠之目的,而中原农业生产力则可独立地发展。解析:“农业生产力则可以独立发展”错误,原文说“也需要畜牧业经济的补充和支持” 。答案:D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疆

22、土辽阔,地域相连,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这些从地理上说明中华各民族交往和联系有相当大的困难。B北方弱小民族主动“入贡 ”以谋求经济利益,北方民族留在汉地融合于汉族,这说明汉族强大,北方民族委屈靠拢甚至合聚。C几千年中华各民族间的关系变化,或战争或和平,实质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和满足,这才逐步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D中华大地各民族间相互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力量,最终结合成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元一体的整体,超越世界其他民族。解析:A 项, “有相当大的困难 ”不合文意。B 项, “委屈地”不合文意,从文章内容看,北方民族是主动愿意的靠拢甚至合聚。D 项无中生有, “超越世界其

23、他民族”不是作者的观点。答案:C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9 分,每小题 3 分)草原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主要是“牧业文明” ,特别是以群牧形态为主的生存方式。在几乎全天然的生态环境中,无论是狩猎还是放牧,要战胜各种天灾以获得更大的效益,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采取群牧的自然方式,以实现畜群的繁衍和生产方式的持续。群牧的生存方式不仅仅源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还由于征战的需要。猎牧的生存方式塑造了草原人独特的品格,艰苦的草原生活境况铸造了他们强健的体魄和尚武的精神。应当强调的是,草原文化的“牧业”更突出的是以游牧为主的群牧形式。这种群牧意识

24、的产生,是狩猎文明的进步,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的能力,也为草原人从狩猎文明走向畜牧文明提供了智慧与经验。从狩猎发展到游牧,体现了生产方式的进步,也体现了人的生存能力的不断强化,显现出草原文化的确立与进展。从考古学角度看,草原文化形成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北方草原的“细石器文化” 。细石器文化伴随草原文化从旧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延续到铁器时代前期。细石器文化是草原文化中最原生的早期文化。这种以压制、剥制、琢制和磨制相结合制作的细石器,反映了北方草原地区的生产发展水平,具有草原民族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草原文化中的细石器不是单一的,其共存的文化因素至少还有两种,即“复合式工具”和骨角器。前者主要指用石片、骨

25、角器和木质工具等非单一材料,组合或配套制作的复合式工具。与草原细石器文化共存的又一考古学现象是骨角器的发达。据考古发现,与细石器共存的遗址往往有用兽骨与兽牙以及鱼骨、蚌类和兽角制作的工具和大量装饰品。这些都标志着草原文化开始形成。草原文化形成的另一个标志,是它依托的主要文化载体,在观念形态上具有“以自然为本”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是由其生存模式和生产方式决定的。草原民族和草原文化直接将群牧形式的草场、水源和牲畜转化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物质形态肉、乳及相关皮革制品,其生产过程更具有依托自然的直接性。草原文化的载体,无论是自然草场还是水、空气和阳光,特别是草原和水这两个基本生存条件,与农业文明甚

26、至渔猎文明相比,更少有人工改造和加工而形成变异的,可称为原生性的生态经济。这既是草原文明朴素性、原始性的一面,也是它优越性的一面。草原文化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从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即衣、食、住、行来看,草原民族的衣着以皮革、兽毛编织品为主,它们是草原民族与肉乳并存的重要的副产品;草原民族的食,以肉、乳或兽产品互易的农产品为主,具有原始生态的意义;草原民族的住,是逐水草而居的, “穹庐为室毡为墙” ,这是草原文化的建筑特色,这种草原式居住方式具有建筑耗材少、无污染、节省能源的特征;草原民族的行,以牛、马、驼、羊为主,连依附它们的车仗也都具有原生性,在现代工业文明出现以前,它们是人们最便捷的

27、交通工具。总之,草原文化是较早形成的一种文化类型。(选自王绵厚草原文化形成的三个主要标志 ,有删改)4从原文看,下列对“草原文化形成标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草原民族“群牧意识”的产生、 “群牧形态”的形成,显现出草原文化的确立与发展。B草原民族从旧石器晚期到铁器时代前期一直使用包含多种文化因素的细石器。C草原民族文化的载体,与农业文明甚至渔猎文明相比,更具有优越性。D草原民族生产生活的直接性、原生性和协调性使其文化具有“以自然为本”的人文精神。解析:“更具有优越性”于文无据。答案:C5从原文看,下列关于“群牧形态”产生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几乎全天然的生态环境中,

28、草原民族要战胜各种天灾以获得更大效益。B草原民族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来实现草原畜群的繁衍和生产方式的持续。C草原民族必须以自然为依托,逐水草而居,进行游牧生产,并且四处征战。D草原民族的群牧形态提高了生产能力,为其从狩猎走向畜牧提供了经验。解析:D 项是“群牧形态”产生的结果。答案:D6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草原文化的“牧业”具有依托自然的特点,而农业文明、渔业文明则不具有这个特点。B草原文化的标志主要体现在草原人的生存方式、生产水平及其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方面。C “细石器文化”是草原文化中最原生的早期文化,也是草原文化形成的最重要的标志。D草原民族的皮革、兽毛编织品等一些副产品和农产品都是自给自足的,具有原生态性。解析:A 项, “农业文明、渔业文明则不具有这个特点 ”于文无据。C 项,原文中说“从考古学角度看,草原文化形成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北方草原的细石器文化 ”。D 项,“都是自给自足的”属无中生有。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