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求真 修善 尚美——学校德育主题.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931699 上传时间:2019-03-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求真 修善 尚美——学校德育主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求真 修善 尚美——学校德育主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求真 修善 尚美——学校德育主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求真 修善 尚美——学校德育主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求真 修善 尚美——学校德育主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求真 求善 尚美学校德育主题李世柏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就是育人,培养真正的、全面的、完整的人。但在现实中,往往是重视教书,却忽略了育人,舍本而逐末,导致培养出的学生高分低能、高分无德,危害社会,遗患无穷。联合国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21 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这些内容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学会做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是说学会为人处世,才是四大支柱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和根本。道德教育在教育系统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由道德在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决定的。因此,只有坚持以德育促进教学、以教学渗透德育的办学思路,才能全面提

2、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必须将德育放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最优先位置,要以求真修善尚美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题,转变德育观念,全员参与育人,努力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给我校德育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全面推动我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是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这与素质教育的价值追求相契合。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说:“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具备真善美之三德。 ”而德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完全之人物” ,所以, “真善美之三德”与德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相通共容的。一、求真“真”就是真理、真实。真理包括知识、技能等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内在规律,也就是人们平时讲的知识体系。真实指务实、实在、求实的精

3、神和态度。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实话实说、实实在在,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反对虚假浮夸,反对追求虚名等等,就是对真实而言的。教育的一切内容、形式和行为,都应该体现一个“真”字。“求真”出自闽中理学渊源考:“求真于未始有伪之先,而性之真可见矣;求善于未始有恶之先,而性之善可见矣。 “求真” ,指“崇尚科学,追求真知。 ”同时还有要讲究“真才实学” 。 ”求“真” ,他们的求知像我们宜兴人春、冬季剥笋壳一般,层层揭去“真实的掩盖” 。从分子到原子,复从原子进深至纳米,以至更深更微小的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上,要不断追求和探索真理,勇于改正研究中出现的差误。教育家陶行知说过,

4、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求真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是一种科学的治学方法,更是讲诚信的精神体现。1、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求真重在教育学生探求真理的精神。在学习当中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刨根究底,坚持不懈的执着精神。学海无涯,真理无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求学治学的过程即求索的过程,人在求索中将获得身心智能的全面发展,人的心理和生理都将受到洗礼。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这就要求每一个老师和学生要树立求真的精神,崇尚知识,追求真理,要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勇于探

5、索、刻苦钻研的执着精神和勤勉诚朴、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在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接受知识的洗礼,在学习知识和研究学问的过程中完成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2、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求真重在教育学生坚持真理的品质。真理即是真知,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以及取得某种真理之后,都必须始终坚持。东方哲人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 ;西方哲人压力里士多德云:“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都是主张必须坚持真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学生不必非要比老师差,老师也不一定非要比学生好,知道道理有先后之分,个人有自己不同的兴趣,尊敬自己的老师,但是更要尊重客观规律,

6、尊重真理。培根说得更加明确:“真理是自身的尺度。它的教导是要追求真理,要信赖真理,这是人性中的最高品德。”3、重在真诚待人的品格。即待人接物要有一颗真诚的心。也可以说是待人以诚或以诚接物。 “诚”谓真实无妄或诚实无欺。古人很重视“诚” ,认为它是“夭之道” ,也是“人之道” 。大自然的运行与变化规律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无妄无欺,所以便用“诚”来予以概括与表述;人也应当仿效“天道” ,养成真诚的品格。我们全体师生能在教育教学生活中做到“求真” ,就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道德高尚、知识丰富的高素质人才。二、修善培根说:“我认为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 ”“利人的品德我认为就是善。在性格中具有这种天然

7、倾向的人,就是仁者。这是人类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伟大的一种。如果人不具有这种品格,他就成为一种自私的、比禽兽好不了多少的东西” 。中西双方思想家勉励人们成为“仁者” 、 “善人”的博大胸怀与精深思想,乃是我们实施“修善”教育的取之不尽的源泉。德育的具体任务就是帮助人们培养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抑制和消除邪恶的私心杂念,净化人的灵魂,提高人的思想道德觉悟,增强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调动人的劳动积极性,促进社会的发展;也就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掌握判别是非善恶标准,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从而养其善心,去其恶行。德育目标的实现过程就是传递善、播种善、培育善的社会实践过程

8、。所以德育工作者要“至善在握” ,以善耕耘,用善立人,用感人肺腑的善心善果去帮助教育对象“破人我之见,去利害得失之计较” ,克服弱点、缺点,修正错误、偏失,用善架起由真及美的桥梁,逐步形成和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思想道德观念,养成有高尚纯洁之习惯。“修善”教育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一是养成善德。善德就是高尚的品德。以当前的现实来说,一个人只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了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以及培养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与精神,就能说他是一个养成了善德的人。二是锻炼善行。善行就是良好的行为。一个人为社会、为他人作好事,不是作几次,而是作一辈子,那便是一种值

9、得称颂的善行。善行总是体现一定的善德,不落实于善行上的善德,可能会成为海市蜃楼、转眼即逝,所以,必须把善德与善行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三是具备善心。即每个人都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善心”的核心就是爱心、 “爱人”之心, “象别人爱你那样爱别人” (培根语) 。孔子说“仁者爱人” ,并从两方面提出要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入。 ”(论语雍也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意即从积极方面说,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多口人站得住;要想自己事事行得通,也要帮助人家享事行得通。从消极方面说,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当然,善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当有“百尺竿头更进

10、一步”的胸怀和意志,这样才可能使自己达到“至善”的境地。 “至善” ,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教育的本质是使受教育者“明明德” ,而“明明德”的目的则又在“亲民” 。 “至善”就是通过“明明德” ,使受教育者达到心灵的净化、道德的升华、人格的完善,成为一个有德之人,成为一个亲民之人。即成为一个有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亲民爱民,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三、尚美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信念端正。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谈到诗歌时也说:“诗人引导人们追求对生活的崇高

11、理解和高尚情操,读他们的作品,会使我们养成这样的品格:厌恶一切庸俗丑恶的东西,领会一切的美的东西的魅力,爱一切高尚的东西。读他们的作品,会使我们自己变得更好、更善良、更高尚。 ”这两段话都说明“美”具有强大的思想道德教化功能。首先,美是一种善。普罗提若曾说过:“美在善后面,是善的本质。 ”美和善是一对亲姊妹,借助于审美情感体验的机制,可以使人从内心真诚地、自发地实现思想道德的善。美不但可以丰富人们情感,帮助人们发展和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抑制和克服消极、邪恶的情感,使人的思想纯洁化、高尚化,从而进一步完善人格。因为人们在美的感受、鉴赏中,就会不知不觉地用美的规律去净化自己的心灵,在个体心灵中培

12、养其一种明晰的形式秩序感,使人的心灵达到和谐,为道德意志和理智的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所以“美是道德春节、精神丰满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我国古代就十分重视“求美”教育,如孔子对人、事、物的要求是,既“尽善” ,又“尽美” ,他似乎把“美”看作是人、事、物完好的最高层次。“求美”教育,主要是由如下四项内容构成的:l.注重美形。美形就是外表美或仪表美,也就是上面培根所说的“外形美” 、 “形体之美”或、美的形貌” 。可统称为外在美。在一定的意义上,一个人要具备这种美,才能把他的内在美显示出来。外在美是“文” ,内在美是“质” ,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论语雍也 )就是说,

13、只有文质统一亦即外在美与内在美结合起来(“彬彬” ,文质相半的样子) ,才会成为高尚的人(“君子” ) 。可见一个人对美形表示一定的关注,还是必要的。2训练美行。美行就是行为美,也就是上面墙根所说的“优雅行为之美”或“美的德行” 。美行与善行有联系,但也有区别。如果说善行主要是做好事,那么,美行则是要把好事做得更加完美、美好一些。美行还表现在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与日常行为之中。如本市提出的“七不”规范,如果都能自觉遵守,并养成习惯,那就是美行的表现。学生对学校日常行为规范的执行,也要求他们表现出“优雅行为之美” 。3.具有美心。每一个人都要具有一颗美好的心灵。美心就是心灵美,也就是培根所说的“内在

14、美” 。这种美的核心是高尚的情操。它是由高尚的情感与美好的行为结合而成的。追求崇高的理想,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都是心灵美的表现。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孟子滕文公下 ,乃是一个人的心灵的集中反映。4、培养美人。美人即美好的人、完善的人。上述美形、美行、美心三项、乃是美人所应具备的素质。培养美人则是“求美”教育的根本目的。优化学校美育及家庭美育并将两者有机整合,注重“大美育”与“小美育”的紧密结合。让学生参加各种艺术教育活动,从中体现美、感受美,养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在具备校本课程与教材的条件下加强学生艺术(管乐、弦乐、民乐、声乐、

15、美术、语言)培养的同时,结合美育原理,按照普通完全中学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强调美育原理在德育、教学、科研各子模式中的渗透,将美育渗透在校园的文化建设、课堂教学、亲情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团队精神、爱心行动与文体活动中,提倡从学校学习环境与师生心灵环境上“做优” ,打造“爱与和谐”的美育氛围;用内化而不是强硬的方式使学生在思想、情感、德性、气质受到良好的影响和熏陶;探索家庭美育与学校教育的整合,确立“学校家庭社会”和谐统一的美育氛围。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必须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自律意识,强调让未成年人参与道德实践,增进道德体验,道德只有被内化成学生自己的道德准则才能发挥作用。要做到

16、这一点,需要学生在认可和接受教育行为的基础上有所体验与感悟。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应该说,重要的不是我们教给了学生什么,而是学生体验到什么、接受了什么,是感悟到什么,当悟出美德之美才能在其心灵深处产生对美德之需求。因此我们成年人真正为未成年人做了些什么,做些什么才能让未成年人对美德有所感悟,是进行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前提。让学生悟出思想美德之美是德育的最高境界和思想道德建设的终极目标。德育工作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德育寓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美育以直观形象感人,寓理于情,以情动人,陶冶人的高尚情操,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以至完善人格。“动之

17、于情,晓之以理”则说明美育是德育的先导,德育又是美育的中心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多种多样,列如,优秀的艺术作品、文艺节目、体育比赛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都能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总之,美育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促进其智力的发展。美育就是通过美的情感、美的言辞、美的理性、美的气度、美的结构,揭示新思想、新学科的科学性、真理性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受到美的熏陶、美的启迪,培养学生对科学与真理的美好追求,从而开发学生智力。以求真至善为基础,体现人类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的心理倾向,是理性认识基础上的非理性体验与满足的境界,是使人类主体性高度扬显的动力源泉。真善美是人类的终极精神追求,是人类精神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作为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以关怀人的心灵成长为基本宗旨、以提升人的德性境界为最高旨趣、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指向的教育活动,德育始终观照着人类的这一价值追求,并通过自身的人文关怀实践,体现和提升这一价值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