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变异: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叫变异。.遗传: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称为遗传。第一章.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不同的各对染色体之间,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 :经过染色体有规律的和准确的分裂过程,分裂过程中出现纺锤丝,包括质分裂和核分裂两个过程。.无融合生殖:雌雄配子不发生核融合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减数分裂:又称成熟分裂,经过两次分裂,使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联会复合体 :是同源染色体联结在一起的一种特殊的固定结构。 .交叉端化:交叉向二价体的两端移动,并且逐渐接近于末端的现象。第二.三章.单位性
2、状:被分开的每一个具体形状称为单位性状。 .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 .显性性状:在 F1 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在 F1 未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不完全显性:杂种 F1 的性状表现是双亲性状的中间型,称为不完全显性。.共显性:双亲的性状同时在 F1 个体上表现出来,这种显性表现称为共显性。 .自交:植物的自花授粉称为自交。 8 .测交: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个体间的杂交。9 .基因型:个体的基因组合称为基因型。10.表现型:是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11.基因纯合体:具有纯合基因型的个体称为基因纯合体。12.基
3、因杂合体:具有杂合基因型的个体称基因为杂合体。 13.分离: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表现出来的现象叫做分离。 14.等位基因 :位于同一同源染色体的相对位点上的两个基因称为等位基因。 15.基因互作 :不同对基因间相互作用的现象称为基因互作。 16.返祖遗传 :F1 和 F2 的植株表现其野生祖先的性状的现象称为返祖遗传。17.多因一效 :许多基因影响同一个性状的表现,称为多因一效。18.一因多效 :一个基因可以影响许多性状的发育,称为一因多效。19.回交:杂种后代与其两个亲本之一的再次交配叫做回交。第四章.交换值: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完全连锁:两个
4、非等位基因总是联系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叫做完全连锁。.不完全连锁:是指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非等位基因之间或多或少地发生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测交后代中大部分为亲本类型,少部分为重组类型的现象。.相斥相:甲显性性状和乙隐性性状联系在一起遗传,而乙显性性状和甲隐性性状联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为相斥相或相斥组。 .相引相:甲乙两个显性性状联系在一起遗传,而甲乙两个隐性性状联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为相引相或相引组。 .连锁群: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群称为连锁群。.性连锁 :又称伴性遗传,是指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符合系数:表示一次单交换后第二个单交换
5、受到干扰的程度。 .性染色体: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一个或一对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 10.连锁遗传图:通过两点测验或三点测验,将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各个基因的位置确定下来,绘制成图,就叫做连锁遗传图,又称为遗传图谱。 11.限性遗传:是指位于 Y 染色体(XY 型)或 W 染色体(ZW 型)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限于雌性或雄性上表现的现象。12.从性遗传:又称性影响遗传,是指不含于 X 及 Y 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而是因为内分泌及其他因素及某些性状或只出现于雄方或雌方,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 第五章.质量性状:生物体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具有不连续的变异称为质量性状。 .数量性
6、状:生物体的表现型是连续的变异称为数量性状。 .表现型方差:群体中数量性状表现值的方差。 .基因型方差:由于群体中个体间基因型的不同所造成数量性状表现值变异的度量,是表型方差的一部分,包括基因加性方差和非基因加性方差。 .主基因:对数量性状能产生明显表现型效应的基因。.微效多基因:对数量性状单独的影响较小且具有累加效应的一组基因。.基因加性方差:由基因的加性效应造成的方差,是遗传方差的一部分。 8.显性方差:由基因的显性效应造成的方差,是非基因加性方差的一部分。 9.广义遗传率:总的遗传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率。 10.狭义遗传率:加性遗传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率。11.超亲遗传:后代个体遗传值高
7、于高值亲本或低于低值亲本的遗传现象。 12.上位性方差:由基因的上位效应造成的方差,是非基因加性方差的一部分。第六章1.近亲繁殖:亲缘关系相近的个体间杂交称为近亲繁殖。.杂种优势:是指杂合体在一种或多种性状上表现优于两个亲本的现象。 .纯系: 是指有一个基因型纯合个体自交产生的后代。 .轮回亲本: 被用来连续回交的亲本称为轮回亲本。 .非轮回亲本: 未被用来连续回交的亲本称为非轮回亲本。7.自花授粉植物:指同一个体的花粉,对同一个体的雌蕊进行受粉的植物。8.常异花授粉植物: 是指即可以自花授粉也可以一花授粉,但以自花授粉为主的植物。9.异花授粉植物: 指在自然状态条件下雌蕊通过接受其他花朵的花
8、粉受精繁殖后代的植物。第七章.复等位基因:是指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存在 3 个或 3 个以上的等位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 .自发突变: 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突变称为自发突变。.诱发突变: 人为利用物理、化学因素处理诱发基因突变,称为诱发突变。 .基因突变: 是指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 .隐性突变:由原来的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称为隐性突变。 .显性突变:由原来的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称为显性突变。 .大突变:有些突变效应表现明显,容易识别,叫大突变。 .微突变:有些突变效应表现微小,较难察觉,叫微突变。 .体细胞突变:体细胞中发生的突变称为体
9、细胞突变。 10.性细胞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突变称为性细胞突变。11.正突变:是指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 12.反突变:是指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 13.突变的重演性:同一突变可以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间多次发生,这称为突变的重演性。 14.突变的可逆性:是指显性基因可以突变为隐性基因,隐性基因也可以突变为显性基因。15.突变的多向性:基因突变的方向是不定的,可以多方向发生,这就是突变的多向性。16.突变的有利性:少数基因突变不仅对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无害,反而有利于其生存和生长发育。有害性: 大多数基因突变导致生物体的原有功能丧失或削弱的现象。17.突变的平行性: 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因遗传
10、基础比较近似,往往发生相似的基因突变,这种现象称为突变的平行性。 18.突变率: 表示单位时间内某一基因突变发生的概率。19.原发电离:当电离辐射的射线碰撞基因任何分子时,射线的能量使基因任何分子的某些原子外围的电子脱离轨道,于是这些原子就从中性变为带正电荷的离子,这叫做原发电离。20.次级电离:在射线经过的通路上有较大能量的电子引起的第二次电离称为次级电离。21.芽变:植物的芽或分枝中发生的体细胞突变称为芽变。第八章.缺失杂合体:某个体的体细胞内同时含有正常染色体及其缺失染色体,称为缺失杂合体。 2.重复:是指染色体多了自己的某一区段。 3.缺失:是指染色体的某一区段丢失了。4.倒位:是指染
11、色体的某一区段的正常直线顺序颠倒了。 5.易位:是指某染色体的一个区段移接在非同源的另一个染色体上。6.重复纯合体:一对同源染色体均为相同的重复染色体,则该个体为重复纯合体。7.易位杂合体:染色体中易位涉及的两对同源染色体各含一条易位染色体和一条正常染色体,称为易位杂合体。.倒位杂合体:一对同源染色体中若一条为倒位染色体,另一条为正常染色体,则该个体为倒位杂合体。.重复杂合体:一对同源染色体中一条为正常染色体,另一条为重复染色体,该个体就称为重复杂合体。 10.缺失纯合体:某个体的缺失染色体是成对的,称为缺失纯合体。 11.倒位纯合体:一对同源染色体中两条染色体均为倒位染色体,则称为倒位纯合体
12、。 12.易位纯合体:染色体中易位涉及两对易位染色体就称为易位纯合体。13.顶端缺失:染色体缺失的区段可能是某臂的外端称为顶端缺失。14.中间缺失:染色体缺失的区段也可能是某臂的内段称为中间缺失。15.顺接重复:是指某区段按照自己在染色体上的正常直线顺序重复了。16.反接重复:是指某区段在重复时颠倒了自己在染色体上的正常直线顺序。17.臂内倒位:倒位区段在染色体的某个臂的范围内。18.臂间倒位:倒位区段内有着丝点,倒位区段涉及染色体的两个臂。19.假显性:杂合子的一条同源染色体上的显性等位基因缺失,导致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的隐性等位基因得以表达的现象。20.位置效应:重复区段的位置不同,表现型的
13、效应也不同的现象。 21.剂量效应:细胞内某基因出现的次数越多,表现型效应就越显著。 22.简单易位:某染色体的一个臂内区段嵌入非同源染色体的一个臂内的现象。23.相互易位:两个都折断了的非同源染色体及其断片随后又交换地重新结合起来。24.半不育现象:花粉有 50是败育的,胚囊也有 50是败育的,因而结实率只有 50的现象。第九章.单倍体:是指具有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2.单体:在亚倍体中,染色体数比正常 2n 少一条染色体的个体或细胞叫做单体。 3.三倍体: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或细胞称为三倍体。4.三体:在正常 2n 的基础上,染色体多了一条的个体或细胞称为三体。 5.同源多倍体:染色体组
14、组成相同的多倍体叫做同源多倍体。6.异源多倍体:染色体组组成不同的多倍体叫做异源多倍体。7.多倍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称为多倍体。.一倍体: 二倍体的配子内只有一个染色体组,称为一倍体。.整倍体:染色体数是 x 整倍数的个体或细胞称为整倍体。10.非整倍体:染色体数比该物种的正常合子染色体数多或少一条或若干条染色体的个体或细胞称为非整倍体。11.缺体: 在正常 2n 的基础上,某对染色体的两条全部丢失了的个体或细胞称为缺体。12.四体: 在正常 2n 的基础上,某一对染色体多了两条的个体或细胞称为四体。13.超倍体:染色体数多于 2n 的非整倍体称为超倍体。 14.亚倍体:
15、染色体数少于 2n 的非整倍体称为亚倍体。15.四倍体: 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或细胞称为四倍体16.整倍性变异:染色体组数是染色体基数的整数倍的状态所发生的变异称为整倍性变异。17.非整倍性变异: 染色体组数不是染色体基数的整数倍的状态所发生的变异称为非整倍性变异。18.染色体组: 一种生物维持其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一套基本的染色体称为染色体组或基因组。 19.染色体基数:在包含若干个祖先种染色体组的物种中,每一个祖先中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数目。20.同源异源多倍体: 同时具有同源和异源多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21.双二倍体:具有两个二倍体物种染色体组成的个体为双二倍体。 22.异源联会:异源多倍
16、体在减数分裂时异源染色体间的配对现象称为异源联会。 23.节段异源多倍体:不同染色体组之间同源程度较高的异源多倍体称为节段异源多倍体。24.倍半二倍体:体细胞具有一个偶数异源多倍体全套染色体和一个二倍体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25.双单体:在正常 2n 的基础上,某两对染色体各自都少了一条染色体的个体或细胞称为双单体。 26.双三体:在正常 2n 的基础上,某两对染色体各自都多了一条染色体的个体或细胞称为双三体。第十章.转化:是指某些细菌(或其他生物)能通过其细胞膜摄取周围供体的染色体片段,并将其外源 DNA 片段通过重组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转导:是指以噬菌体为媒介所进行的细菌遗传物
17、质重组的过程。 .性导:是指接合时由 F因子所携带的外源 DNA 转移到细菌染色体的过程。.F 因子:是性因子,由 DNA 组成,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有三个不同的区域组成。 .F因子:携带有部分染色体基因的附加体称为 F因子。.Hfr 菌株:是 F 因子的 DNA 整合到细菌的染色体内的菌株。.烈性噬菌体:感染细菌后能使宿主细菌裂解死亡的一种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后能使宿主细菌溶源化而不裂解的一种非烈性噬菌体。.溶源性细菌:含有原噬菌体的细胞称为溶源性细菌。10.接合:在原核生物中,接合是指遗传物质从供体“雄性”转移到受体“雌性”的过程。 11.原养型:自然状态下的野生型的细胞或个体
18、称为原养型。12.突变型:由于基因突变而表现突变性状的细胞或个体称为突变型。 13.感受态:细菌能够吸收外源 DNA 时的生理状态称为感受态。14.整合:是指单链的供体 DNA 与受体 DNA 对应位点的置换,从而稳定的渗入到受体 DNA中。 15.部分二倍体:只接受一部分供体染色体的 F受体细胞。 16.部分合子:又称部分二倍体(同上)。 17.外基因子:在部分二倍体中,供体提供的那部分基因组。 18.内基因子:在部分二倍体中,受体提供的完整基因组。19.并发转导:两个基因一起被转导的现象称为共转导或并发转导。 20.并发性导:两个基因一起被性导的现象称为并发性导。21.普遍性转导:通过噬菌
19、体将供体菌的任何一种遗传标记转入受体菌的过程。 22.转导颗粒:不携带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的噬菌体颗粒称为转导颗粒。第十一章.突变子:是性状突变时产生突变的最小单位。.克隆:利用体外重组技术将某特定的基因或 DNA 序列插入载体分子的操作过程。又称无性繁殖系,是指所有细胞都来自一个原初细胞的菌落。 .移码突变:基因编码区内缺失或增加的核苷酸数目不是 3 的倍数而造成读框的移动。4.重组子:是在发生性状的重组时可交换的最小单位。 5.顺反子:是一个起作用的单位,基本上符合通常指的基因。6.作用子:是一个起作用的单位,基本上符合通常指的基因。7.结构基因:是可编码 RNA 或蛋白质的一段 DNA 序列
20、。.调节基因:指其产物参与调控其他结构基因表达的基因。.操纵基因:操纵子中与一个或一组结构基因相邻并控制它们转录的基因。10.操纵子:是原核生物基因表达和调控的一个完整单元,其中包括结构基因、调节基因、操作子和启动子。 11.内含子:在成熟的 mRNA 上未反映出的 DNA 片段。 12.外显子:DNA 序列中可以被转录为 mRNA 的片段。 13.基因:是一个起作用的单位,基本上符合通常指的基因。14.重叠基因:指同一段 DNA 的编码顺序,由于阅读框架的不同或终止早晚的不同,同时编码两个或两个以上多肽链的基因。 15.隔裂基因:指一个结构基因内部为一个或更多的不翻译的编码顺序。16.跳跃基
21、因:指可作为插入因子和转座因子移动的 DNA 序列。 17.互补测验:根据功能确定等位基因的测验称为互补测验或顺反测验。 18.碱基的缺失:指 DNA 分子缺失了一个或多个碱基(对)导致突变的现象。19.碱基的替换:指 DNA 单链(双链)中某个碱基(对)被另一个碱基(对)替换导致突变的现象。 20.碱基的插入:指 DNA 分子增加了一个或多个碱基(对)导致突变的现象。21.碱基的倒位:DNA 序列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颠倒导致突变的现象。22.遗传工程:是指利用工程技术的方法改造和修饰生物体,使其产生新的性状或产品,从而改良生物体的一种遗传学手段。23.基因工程:是利用人工的方法把生物的遗传物质
22、在体外进行切割、拼接和重组,然后导入宿主细胞或个体,使受体的遗传特性得到修饰或改变的过程。 24.目的基因:把需要研究的基因称为目的基因。 25.基因库:一个群体中全部个体所共有的全部基因。26.启动子:是转录因子和 RNA 聚合酶的结合位点,位于其调控的基因上游某一固定位置,紧邻转录起始点,是基因的一部分。 27.载体 DNA:是将外源 DNA 送入受体细胞的工具。 28.质粒:是细菌细胞内独立于细菌染色体而自然存在的、能自我复制、易分离和导入的环状 DNA 分子。29.限制酶:是在识别双链 DNA 分子中某些特定核苷酸的基础上切割 DNA 双链的内切酶。 30.粘性末端:DNA 片段上具有
23、碱基互补的单链尾巴。 31.转染:经过特殊处理的细菌细胞,可以直接吸收裸露噬菌体的 DNA,这样的 DNA 在寄主细胞内同样可以进行复制和重组。 32.细胞工程:是在离体条件下以细胞为基本单位,借助人工培养基对生物细胞进行培养、繁殖,或使其发生某种改变,从而达到改良生物品种或创造新品种,加速繁育动植物个体,或利用细胞培养生产某种有用物质的过程。 33.核移植技术:应用显微操作技术将某一特定细胞的核转移和嵌入到另一细胞中的过程。34.细胞杂交:将不同来源的细胞融合成杂种细胞的过程称为细胞杂交。第十二章.细胞质遗传:由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叫做细胞质遗传。 .雄性不育:植物花粉败育的
24、现象称为雄性不育。 .孢子体不育: 花粉的育性受孢子体基因型所控制,而与花粉本身所含基因无关的现象叫孢子体不育。 .配子体不育: 花粉的育性直接受雄配子体本身的基因所决定的现象叫配子体不育。.不育系:雄性的花粉败育,但雌花发育正常,自花授粉不结实,但授予其他品系的花粉则可结实的品系称为不育系。.保持系: 在雄性不育三系法杂交育种体系中,正常自交系与雄性不育系母本杂交,能使母本结实,其子代又能保持母本雄性不育特性的品系称为保持系。.恢复系: 在雄性不育三系法杂交育种体系中,具有恢复能力的自交系,其花粉可使雄性不育母本后代恢复正常育性的雄性亲本品系称为恢复系。8.细胞质基因组:所有细胞器和细胞质颗
25、粒中的遗传物质称为细胞质基因组。9.母性影响:由于母本基因型的影响,使子代表现母本性状的现象叫做母性影响。 10.质核不育型:由细胞质基因和核基因互作控制的不育类型叫做质核不育型。11.核不育型:由核内染色体上基因所决定的雄性不育类型称为核不育型。第十三章.个体发育:高等生物从受精卵开始发育,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和分化,长成新个体的过程。.植物细胞全能性:是指个体某个器官或组织已经分化的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再生成完整个体的遗传潜力。3.重复序列:指 DNA 分子中重复出现的核苷酸序列。 4.去分化:又称脱分化,是指已分化的细胞失去分化特征恢复到分化之前或原始的状态。第十四章.物种:是具有一定形态和
26、生理特征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元。.自然选择:生物在演化过程中更能适应环境而有利于生存和能留下更多后代的基因和个体的频率会增加,相反,则频率会减少。即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遗传漂移: 在一个小群体内由于抽样误差造成的群体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现象称为遗传漂变。 .地理隔离:是由于某些地理的阻碍使生物不能自由交配的一种条件性的生殖隔离。.生态隔离:同一地区内的不同种群因生活和栖居习性的不同,彼此间交配不易成功的隔离机制称为生态隔离。 .生殖隔离:在不同的个体或群体间由于遗传差异的存在而导致不同物种个体间不能相互杂交的现象。7.性状分岐: 自然选择说
27、中的一个概念。同一类生物当占据新的生态环境时,各自适应不同的环境,而产生不同性状,此称为性状分歧。性状分歧是新种形成的基础。8.基因型频率:在一个群体内某特定基因型所占的比例就是基因型频率。 9.基因频率: 在一个群体内某特定基因座某一等位基因占该基因座等位基因总数的频率称为基因频率。 10.哈德-魏伯格定律:在一个完全随机交配的群体内,如果没有其它因素干扰时,则等位基遗传学复习题纲一、概念对比说明(名词解释)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由于生命体的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是基因,所以现代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变异、传递和表达规律的学科。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狭义的遗传工程,指
28、按照人们预先设计好的蓝图,从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体外操作,将外源基因加工后插入到质粒和病毒等载体中,转化受体细胞并使目的基因得以扩增和表达,从而实现人们定向改造生物,得到人们所需的生物性状或基因工程产品的技术。其核心技术为 DNA 重组技术。启动子: RNA 聚合酶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 DNA 序列。 启动子是基因(gene)的一个组成部分,控制基因表达(转录)的起始时间和表达的程度。受精和双受精受精:雄配子( 精子) 与雌配子( 卵细胞) 融合为一个合子。 双受精:两个精核与花粉管的内含物一同进入胚囊,这时一个精核与卵细胞受精形成合子,另一个精核与两个极核受精结合为胚乳核。此过程就是双受精亲缘
29、系数与近交系数亲缘系数:是指将群体中个体之间基因组成的相似程度用数值来表示。近交系数:是指根据近亲交配的世代数,将基因的纯化程度用百分数来表示即为近交系数。遗传与变异遗传:亲代与子代之间同一性状相似的现象。变异:亲代与子代或子代之间出现性状差异的现象。同源染色体与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占据相同座位的两个不同形式的基因,是由突变所造成的许多可能的形式之一。等位基因与复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占据相同座位的两个不同形式的基因,是由突变所造成的许多可能的形式之一。复等位基因:一个基因存在很多等位形式,称为复等位现象,这组基因就叫
30、复等位基因。 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常染色质:是指间期细胞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相对处于伸展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染色质。异染色质:是指间期细胞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高,处于聚缩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深的那些染色质。一倍体与多倍体一倍体:只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体细胞中只含有单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多倍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地个体。同源多倍体与异源多倍体同源多倍体:由同一物种的染色体组加倍所形成的细胞或个体。异源多倍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相同物种杂交,其杂种的染色体组经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多倍体。整倍体与非整倍体整倍体:是指具有某物种特有的一套或几套整倍数染色体组的细
31、胞或个。非整倍体:又称异倍体,是二倍体染色体组中缺少或额外增加一条或几条染色体的生物或细胞。连锁互换与自由组合内含子和外显子内含子:在成熟的 mRNA 上未反映出的 DNA 片段。 外显子:DNA 序列中可以被转录为 mRNA 的片段。 转导与转化转导:由噬菌体将一个细胞的基因传递给另一细胞的过程。转化:从细菌的培养物提取的 DNA 可以在体外转移到受体细菌中的过程。接合:细菌通过细胞的暂时沟通和遗传物质转移而导致基因重组的过程。数量性状与阈性状(质量性状)数量性状:生物体的表现型是连续的变异称为数量性状。阈性状(质量性状):生物体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具有不连续的变异称为质量性状。 顺式调节元件与
32、反式作用因子顺式调节元件:是指 DNA 序列上的一些对基因表达有调节活性的特定调控序列。这种序列上分布着调节蛋白的结合位点。反式作用因子:由某一基因表达产生的蛋白质因子,通过与另一基因的特异的顺式作用元件相互作用,调节其表达。亲缘系数与近交系数亲缘系数:是指将群体中个体之间基因组成的相似程度用数值来表示。近交系数:是指根据近亲交配的世代数,将基因的纯化程度用百分数来表示即为近交系数。隐性上位与显性上位隐性上位:上位效应可以由一对隐性基因所引起。显性上位:上位效应可以由一对显性基因所引起。上位效应:影响同一性状的两对费等为基因中的一对基因(显性或隐性)掩盖另一对显性基因的作用时,所表现的遗传效应
33、。母体影响与雄性不育母性影响:由于母本基因型的影响,使子代表现母本性状的现象叫做母性影响。雄性不育:动、植物雄性细胞或生殖器官丧失生理机能的现象。RNA 编辑 P326:也是改变 mRNA 序列的一种方式,是指对转录后的 mRNA 编码区进行碱基插入、删除或替换,以改变来源于 DNA 模板的遗传信息,翻译出不同于基因原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交换:是指遗传物质的局部互换。重组:是交换后形成基因的重新组合。普遍性转导:各个标记基因转导频率大致相等的转导。局限性转导:只能转导供体基因组中的特定基因的转导。F-因子(菌株):缺乏 F 因子。F+因子(菌株):具有游离的 F 因子。同型交配与异型交配
34、同型交配: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称为同型交配。异型交配:是指基因型不同的纯合子之间的交配。广义遗传率与狭义遗传率广义遗传率:是群体中某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差在表型方差(总方差)中所占的比率。狭义遗传率:说明当基因纯合时,遗传因素起了多大的作用。交差遗传与交差基因组文库与基因库基因组文库:把某种生物基因组的全部遗传信息通过克隆载体贮存在一个受体菌克隆子群体中,这个群体即为这种生物的基因组文库。基因库:是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基因与基因组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基因组:一个细胞或者生物体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重组率与交换率重组率:测交后代中重组型或交换型数目占测交后代总数目的百
35、分率。交换率:指交换型配子数占观察总配子数的百分率。高频重组与低频重组发育遗传学 P375:研究基因对发育的调控作用的学科。平衡致死系:永远都是杂种系,同源异形基因 P384:又称同源异形选择者基因,负责确定每一个体节的特征结构。单拷贝序列 P115:在一个基因组中只有一个拷贝或 23 个拷贝。真核生物的大多数基因在单倍体中都是单拷贝的。P307 名解计量补偿效应2、填空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含有遗传物质 DNA 的细胞器:线粒体 叶绿体 同源多倍体主要依靠无性繁殖途径人为产生和保存基因突变的特征:随机性、稀有性、重演性、可逆性、多方向性、相对有害性、平行性。检验常染色体突变要杂交 3
36、代变的在中间,不变的在两边每发生一次交换,后代有一半都是重组的遗传没有变异重要自由组合的实质是: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后期。生物界最普遍和最基本的特性:遗传、变异。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要素:遗传、变异、选择(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 。遗传学的发展:遗传学的诞生、细胞遗传学时期、生化和微生物遗传学时期、分子遗传学时期。间期染色质可分为:常染色质、异染色质。异染色质可分为:结构异染色质(组成性异染色质) 、兼性异染色质(X 性染色质) 。染色体的形态:短臂、着丝粒、长臂(端粒、随体) 。染色体命名:中着丝粒染色体、近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等
37、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不完全显性或部分显性、并显性与镶嵌显性、致死基因、复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基因互作、互补基因、抑制基因、上位效应、叠加效应。细胞周期可分为 4 个时期:G1 期、S 期、G2 期、M 期(又称 D 期) 。减数分裂第一次:前期 I(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浓缩期) 、中期 I、后期I、末期 I、间期减数分裂第二次:前期 II、中期 II、后期 II、末期 II无性生殖包括: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出芽生殖、营养生殖。性别决定类型 P81:XXXY 型、ZZ ZW 型、XO 型、植物的性别决定取决于环境条件。真核生物基因组序列的 3 中类型 P115:单拷贝序
38、列(非重复序列) 、中度重复序列、高度重复序列。数量性状包括两大类 P216: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表型呈非连续变异。染色体变异类型 P281: 缺失 、 重复 、 倒位(臂间、臂内) 、 易位 。易位的类型 P290:相互易位、 (整臂易位、罗伯逊易位) 非相互易位。点突变(是指单个碱基的改变)类型:碱基替换(转换、颠倒) 、碱基的增加及缺失(又称插入/缺失) 。点突变可在蛋白质水平上造成:同义突变(沉默突变) 、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移码突变。CIBP323:可以检测到 X 染色体上任何致死突变或其他非致死突变。B 为棒眼基因,I 是 X染色体上的隐性致死基因(出现必然引起子代雄蝇的死亡,改变
39、 1:1 的性别比) ,C 是交换抑制因子(导致不能交换,只能形成两种配子) 。顺式调节元件可分为:启动子、近启动子元件、增强子和沉默子。PCR:聚合酶式反应(PCR)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实验技术之一。基因工程常用的实验技术:核酸电泳技术、核酸杂交技术、转化技术、DNA 的酶切和连接技术、DNA 测序技术、DNA 合成技术、PCR 技术。基因工程中的克隆载体:质粒、噬菌体载体、黏粒和噬粒、人工染色体。简答试从减数分裂的角度阐述遗传学的三大定律三大定律;分离定律:减数1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着丝点随机趋向重组定律:减数1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连锁定律:减数1前期的双线期开始同源染
40、色体开始配对 粗线期开始形成联会复合体 开始进行染色体互换 从而导致基因重组多基因学说的要点 P218答:多基因学说是解释和分析数量性状遗传的基因理论。要点:数量性状是许多对微效基因或多基因的联合效应所造成的多基因中的每一对基因对性状表型的表现所产生的效应是微小的微效基因的效应是相等而且相加的,故又可称多基因为加性基因 微效基因间一般不存在显隐性关系微效基因对环境敏感,因而数量性状的表现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而发生较大变化,难以识别个别基因的作用 多基因往往有多效性多基因与主效基因一样都由染色体所携带,并同样具有分离、重组、连锁等性质色氨酸操纵子结构 P337基因工程及步骤 P456答:基因工
41、程是狭义的遗传工程,指按照人们预先设计好的蓝图,从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体外操作,将外源基因加工后插入到质粒和病毒等载体中,转化受体细胞并使目的基因得以扩增和表达,从而实现人们定向改造生物,得到人们所需的生物性状或基因工程产品的技术。其核心技术为 DNA 重组技术。步骤:载体和目的基因的分离:目的基因分离载体和目的基因的切断:载体构建载体和目的基因的重组:重组体构建重组 DNA 的转化和扩增:重组体导入受体 重组 DNA 的筛选和鉴定:目的基因检验,功能确定基因工程载体应具备的条件:答:具有复制原点,在宿主细胞内能独立复制;有选择克隆子的标记基因;具多克隆位点,即有多种限制酶的切点;克隆载体必须
42、是安全的,不应含有对受体细胞有害的基因;易从宿主细胞中回收。杂种优势表现的基本特点有哪些?杂种优势不是某一二个形状单独地表现突出,而是许多形状综合地表现出来杂种优势的大小,大多数取决于双亲形状间地相对差异和相互补充杂种优势的大小于双亲基因型地高度纯合具有密切地关系杂种优势的大小于环境条件地作用也有密切地关系细胞质遗传的概念?特点?答:细胞质遗传:由胞质遗传物质引起的遗传现象(又称非染色体遗传、非孟德尔遗传、染色体外遗传、核外遗传、母性遗传)。 特点:正交和反交的遗传表现不同;连续回交,母本核基因可被全部置换掉,但由母本细胞质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仍不会消失;由细胞质中的附加体或共生体决定的性状,其表现往往类似病毒的转导或感染,即可传递给其它细胞;遗传方式是非孟德尔遗传杂交后代不表现有比例的分离。 数量性状的概念?数量性状的特点?答:数量性状:生物体的表现型是连续的变异称为数量性状。特点:数量性状的变异呈连续性,杂交后的分离不能明确分组;数量性状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异;数量性状普遍存在着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减数分裂:*母细胞 初级*母细胞 次级*母细胞 *细胞染色体数目: 2n 2n n(2n) nDNA 分子数: 2n-4n 4n 2n n染色单体数目: 0-4n 4n 2(0) 0因频率及三种基因型频率始终保持一定,各代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