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试论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意象描写111420116 王晓睿摘要:张爱玲的小说一向擅长使用意象,倾城之恋更是以杰出的意象描写,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倾城之恋的诸多意象可以分为色彩、声音、自然、器物等几类,这些意象为整篇文章营造了形象的画面感,烘托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并起到了铺设线索和隐喻象征的作用。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 意象 倾城之恋讲述的是一对庸常的男女因战争而最终走到一起的爱情故事,他们的爱并不是其他年轻人那种单纯的爱,而是有所图的十分现实的爱情,这也就注定了小说的基调是悲凉的。意象在她的小说中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将从意象的角度来解读倾城之恋。1、研究倾城之恋意象描写的价值和意义1、什么是
2、意象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因此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已经不仅仅是客观物象其本身,它凝注着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包含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因此我们要探究一篇文章必须了解其中的意象的作用,这样才能全面分析文章的价值。2、倾城之恋意象的类型倾城之恋中的意象大致可以分为空间意象、色彩意象、声音意象、自然意象、器物意象、服饰意象等等。空间意象:小说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两个地点,一是上海迂腐陈旧的白公馆,二是充满新鲜事物的香港,这就是两个相互对比的空间意象。色彩意象:张爱玲十分偏爱色彩描写,她在描绘一处景物的时候,十有八九是通过色彩构造将景物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而且她所用的都
3、是浓丽的色彩,使其小说中色彩意象别具一格。声音意象:倾城之恋中的声音意象主要是白四爷的胡琴声、黑夜里凛冽的寒风声和战争中无情的炮火声。自然意象:月亮是张爱玲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在倾城之恋中,月亮和野火花作为自然意象起到了铺设线索和隐喻象征的重要作用。器物意象:器物意象主要包括白公馆里比别人家慢一个小时的钟,不断出现的冷而粗糙、死的颜色的墙,还有流苏那把粉红地子,石绿荷叶图案的雨伞。服饰意象:服饰意象就是能突显流苏中国女人气质的绣花鞋和旗袍。3、研究倾城之恋意象描写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倾城之恋的意象纷繁众多,在作品中占据很大比重。如此众多的意象在小说人物塑造、情节和结构安排等方面都起重要作用,因
4、此探究张爱玲小说的意象描写,是我们理解其作品的一条重要途径。其次,倾城之恋的意象描写形象鲜明,意味隽永,涵蕴深刻,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因此为了更深层次地理解小说的内容和更好地研究作者的创作手法,我们需要研究倾城之恋的意象描写。2、倾城之恋意象描写的功能作用1、象征隐喻的作用“意象作为一种情感符号,负载着作家的创作意图,是作家主体之意的形象载体,文学以象显意,通过象征活动传达出某种象征意味,”(李明生,1994)这就是意象的象征性。倾城之恋开篇说道:“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5、张爱玲 2009:160)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白流苏生活在一个迂腐陈旧的家庭里,白公馆里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在整个世界都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始了新社会的时候,白公馆依旧是迂腐陈旧的,他们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他们的思想还是封建保守的,所以白公馆就象征着落后和保守。与之相对的就是香港,流苏第一次去香港还没下船在甲板上看到的就是“码头上围列着的巨型广告牌,红的、橘红的、粉红的,倒映在绿油油的海水里,一条条,一抹抹刺激性的犯冲的色素,窜上落下,在水底厮杀得异常热闹。”(张爱玲 2009:174)这种景象显现出了香港这个新兴的城市一切都是新奇的,对流苏来说她冒险前来找范柳原更是充满
6、挑战的,正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就是栽个跟头,只怕也比别处痛些。”充斥着浓丽色彩的香港则走在了时代的前沿,与白公馆相比是开放自由的。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用了两个特别重要的自然意象作为流苏和范柳原两人爱的象征,这两个意象便是“野火花”和“月亮”。文章中第一次写野火花是流苏用自己的人生做赌注初到香港时,她刚到浅水湾,范柳原指着汽车道旁郁郁的丛林告诉她那是野火花,流苏问他是红的么,他只回答了一个红字。虽然是黑夜里她看不出那红色,“然而她直觉地知道它是红得不能再红了,红得不可收拾,一蓬蓬一蓬蓬的小花,窝在参天大树上,壁栗剥落燃烧着,一路烧过去,把那紫蓝的天也薰红了。”(张爱玲 2009:179)此时的野
7、火花象征着两人刚有苗头的爱情,看不见,但彼此的内心却汹涌地燃烧着,像野火花那样红得不能再红,一路烧过去。野火花第二次出现是在流苏第二次到香港也是她默认了做范柳原的情人的时候,这两个人第一次接吻了,然而他们却都疑惑不是第一次,因为在幻想中已经发生无数次了,他们之前有过很多适当的环境适当的情调,但两人都是精刮的人,算盘打得太仔细了,始终不肯冒失,流苏第二次到香港来两人才发生关系,野火花直烧上身来,这里的野火花象征着二人的爱情发展到了高潮。最后一次出现野火花是停战的时候,“海滩上布满了横七竖八割裂的铁丝网,铁丝网外面,淡白的海水汩汩吞吐淡黄的沙,冬季的晴天也是淡漠的蓝色。野火花的季节已经过去了。”(
8、张爱玲 2009:197)战后能够有幸活下来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被战争惊吓过的流苏和范柳原已经没有精力去恋爱了,没有了以往的激情,剩下的只是平淡的生活。 野火花出现的这三次分别象征两人爱情萌芽、高潮和有了结果的三个阶段。小说中“月亮”出现了四次,它象征着范柳原对流苏的爱。第一次是在流苏初到香港和范柳原的关系开始萌芽的时候,“流苏愿意试试看。在某种范围内,她什么都愿意。她侧过脸去向着他,小声答应着:我懂得,我懂得。她安慰着他,然而她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月光中的脸,那娇脆的轮廓,眉与眼,美得不近情理,美得渺茫,她缓缓垂下头去。”(张爱玲 2009:181)正是流苏的美吸引了范柳原,而月光中流苏的脸更是
9、让他着迷。第二次是在范柳原在电话里明确向流苏表示自己爱她,但生死离别却又不能由自己做主,流苏气愤地指责他干脆说不结婚不就完了,范柳原反而说流苏不爱他甚至她根本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听到这样的话流苏气得手脚发凉,脸涨得通红,她被羞辱了,失望、苦恼所有的坏情绪紧紧地包围着她。在范柳原再次打电话来问她能否看见月亮时,她忽然哽咽起来,“泪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银色的,有着绿的光棱。”(张爱玲 2009:188)月亮正像范柳原对流苏的爱,他确实是爱她的,但却不能给她一个名分,他不想和她结婚,这种爱是大而模糊的。而流苏此时的心情也像这冷色调的月亮一样,银色的有绿的光棱的月亮给人一种寒冷孤寂的感觉,正像此时
10、的流苏无依无助,孤独而又悲凉。第三次出现月亮是在范柳原送流苏坐船回上海的时候,此时的范柳原在白流苏面前依然表现得很斯文,“柳原既能抗拒浅水湾的月色,就能抗拒甲板上的月色。”这里的月色指的就是范柳原对流苏情欲的冲动。第四次出现月亮,同样也是在两人关系明确的时候,流苏默认做柳原的情人,“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张爱玲2009:191)这时的月亮不再模糊但却纤细,正像两人的关系也不再模糊,流苏确认了柳原是爱自己的,但他能给她婚姻的几率就像纤月那样,仅仅是一钩白色,几乎是没有希望的,因此流苏的心也是寒冷的,如同寒月一样。“墙”同样也是重要的象征意象。它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
11、第一次是在流苏刚到浅水湾的第一晚,她和范柳原靠在墙上,墙是冷而粗糙,死的颜色,不同于红嘴唇、水眼睛、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类。墙让范柳原想起了地老天荒,整个文明都炸掉以后还剩下的东西。墙第二次出现是在停战后,二人向城中走去,在似有似无的对话中,两人不约而同地想起了那堵墙,那让人会想到地老天荒的墙不知道还在不在了。最后一次出现墙是在两人已经开始了劫后的平淡生活的时候,“流苏拥被坐着,听着那悲凉的风。她确实知道浅水湾附近,灰砖砌的那一面墙,一定还屹然站在那里她仿佛做梦似的,又来到墙根下,迎面来了柳原,她终于遇见了柳原。”(张爱玲 2009:199)墙每次出现似乎都跟地老天荒相关联,象征着异于人类文
12、明的蛮荒而原始的存在,它不会因战争而消失,也不会因物质、利益而改变,它不同于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类,它是冷而粗糙是死的颜色,因此它才是永恒的。2、贯穿全文线索的作用在倾城之恋中有很多意象多次出现形成了前后照应,作为穿引文章内容的线索。在文章的开篇和结尾都出现的咿咿哑哑的胡琴声就形成了前后的照应,在开篇奠定了悲凉的基调,但不忘在文章的结尾再次提出“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张爱玲 2009:201)以后会怎样谁也不知道,但这个故事注定是苍凉的。同时具有象征作用的野火花、月亮和墙这三种意象也多次出现,作为流苏和柳原感情发展的线索,从爱情萌芽关系模
13、糊,到爱情的高潮关系明确,再到战后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恋爱,开始平淡的夫妻生活。这三个意象多次相互照应使文章的结构更紧密,环环相扣,有层次感。3、烘托气氛的作用整个小说的氛围都是悲凉孤寂的,张爱玲通过各种声音将这种氛围烘托出来。咿咿哑哑的胡琴声在诉说的是苍凉的故事,胡琴声本来就很凄凉,它在文章的首尾先后两次出现,使整个故事都笼罩在胡琴的悲凉中。莽莽的寒风无穷无尽地叫唤着,将战后得以侥幸存活下来的人们围困在恐慌中,在这个死一般沉寂的城市里,只有“喔呵呜”这三个音阶的风声,“三条骈行的灰色的龙,一直线地往前飞,龙身无限制地延长下去,看不见尾叫唤到后来,索性连苍龙也没有了,只是一条虚无的气,真空的桥梁,
14、通入黑暗,通入虚空的虚空。”(张爱玲 2009:199)让人战栗的寒风使劫后尚未重生的城市更加可怕,让依旧生存在这里的人们充满了恐慌。风声将绝望、恐惧、苍凉的氛围烘托到了极致。与风声一样让人绝望的是那一声声的“吱呦呃呃呃呃”的炮弹声,撕裂了空气,撕毁了神经。战争本来就让人恐惧,而不长眼的炮火还不停地咆哮,更是让人心里不安。除了起到了烘托氛围的作用,有些意象也起到了烘托气质的作用。在倾城之恋中范柳原一直在强调自己最喜欢流苏的中国女人的那种美,但并没有一字一句去形容流苏是怎么样有中国女人气质的,而是通过她所拥有的一些物件去体现的。她中国女人的气质被张爱玲用一系列的意象烘托了出来。“听见了这话,把手
15、里的绣花鞋帮子紧紧按在心口上。”(张爱玲 2009:164)“满洲的旗袍,也许倒合适一点。”(张爱玲 2009:183)绣花鞋和旗袍都是中国女人所特有的,这些和流苏也是很搭的。还有她那把粉红地子,石绿的荷叶图案的雨伞,更是将她身上中国女人的气质完美地展现了出来。作者并没有用任何文字去描绘流苏是多么有中国传统女人的气质,而是用绣花鞋、旗袍、油纸伞这些意象打造一种形象性,使她中国女人的气质更加清晰明了,让人在脑海中联想出她优雅的形象。4、增强画面感的作用“对颜色的偏爱,既是她的爱好,也能看出张爱玲喜欢细腻、感性、精致的审美品位,总之她觉得通过色彩描写能够使世界显得更真实。”(唐帼丽,柴俊丽,200
16、7)她认为通过颜色的描写能够使得世界更真实,因为有了颜色读者就能够在想象中还原故事发生时的场景,使文字的描绘更加形象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倾城之恋中每到写景的部分,就注定要有颜色的描写。在流苏和家里人闹翻独自躲在房里不想吃饭的时候,有这样一段描写“门掩上了,堂屋里暗着,门的上端的玻璃格子里透进两方黄色的灯光,落在青砖地上。朦胧中可以看见堂屋里顺着墙高高下下堆着一排书箱,紫檀匣子,刻着绿泥款识。正中天然几上,玻璃罩子里,搁着珐琅自鸣钟,机括早坏了,停了多年。两旁垂着朱红对联,闪着金色寿字团花,一朵花托住一个墨汁淋漓的大字,”(张爱玲 2009:166)这段话非常形象地描绘出了老上海没落的名门望族的家
17、里的陈设,她用黄色的灯光来突显此时自己压抑的内心,流苏初到香港住到浅水湾刚进到自己房间的时候,也是用“暗黄的相框”来形容整个屋子,这也符合整个小说悲凉压抑的气氛。同时黄色、青色、紫色、绿色、朱红色、金色、墨色等等,多种鲜明的颜色造成了视觉的冲击感,同样也冲击着内心。 流苏对于香港最初的印象就是色彩斑斓的广告牌和绿油油的海水相犯冲的景象,出了码头前往浅水湾饭店的路上更是“一路上只见黄土崖,红土崖,土崖缺口处露出森森绿树。露出蓝绿色的海。”(张爱玲 2009:174)看完这样带有色彩的描述我们就可以在脑海里将整个场景画出来,画面感很强。流苏送走去英国的柳原,醉酒回家的时候将门窗上未干的绿漆粘到指尖
18、上,然后又贴到了墙上,最后索性在那蒲公英的粉墙上打了一个鲜明的绿手印。这段描写把那个对自己渺茫的未来失望的流苏形象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她痛苦万分的样子好像就摆在眼前一样,通过颜色的描写增强了形象性和画面感。3、倾城之恋意象描写的个性特征倾城之恋的意象描写,艺术特点鲜明而突出,展现出独特的个性特征。1、意象的重复与对应小说中很多意象都不止出现过一次,而是重复出现,相互对应。胡琴声首尾两次出现,烘托文章悲凉的气氛,同时胡琴也是述说故事的主角。野火花、月亮和墙这三个意象多次出现,而且每次出现都不相同。野火花从红得不可收拾一路烧过去到烧上流苏柳原的身上,再到野火花的季节已经过去;月亮从烘托流苏漂亮的脸
19、蛋,到大而模糊,再到柳原抗拒月色,最后清晰的一弯纤月;墙从战争前让柳原想到地老天荒,到战后毫无精力的两人简短的对话中提到它,最后流苏想象二人在墙下相遇。这三种意象都是不断变化的,每次出现都与前后相对应使文章的结构更紧密,环环相扣,有层次感。2、意象的转换与交织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常常把几种意象放在一起描写,或是二者不断转换,或是交织在一起。在流苏被娘家人要求回去给前夫守寡以求出路的时候,有一段关于眼睛的描写,“孩子一个个的被生出来,新的明亮的眼睛,新的红嫩的嘴,新的智慧。一年又一年的磨下来,眼睛钝了,人钝了,下一代又生出来了。这一代便被吸收到朱红洒金的辉煌的背景里去,一点一点的淡金便是从前人的
20、怯怯的眼睛。”(张爱玲 2009:167)这里描写了人眼睛的三个不同阶段,孩子新的明亮的眼睛,老人钝的眼睛和死去人的怯怯的眼睛,眼睛的转换说明时光飞逝,人易老,让流苏意识到自己该做一个决定了。意识到这一点的流苏爬上楼端详镜子里的自己,还好,她还不怎么老。于是她在白四爷的胡琴声中跳起了舞,“她对镜子这一表演,那胡琴听上去便不是胡琴,而是笙箫琴瑟奏着幽沉的庙堂舞曲那音乐便戛然而止。外面的胡琴继续拉下去,可是胡琴诉说的是一些辽远的忠孝节义的故事,不与她相关了。”(张爱玲 2009:167)胡琴声与舞曲的转换,暗示着在流苏身上将要发生一段故事,故事结束,舞曲又转换回了胡琴声。意象的交织也使倾城之恋的意
21、象描写具有个性特征。当流苏与柳原的爱情发展到高潮时,此时的月亮是十一月尾的纤月,但映到窗子里来,那薄薄的光就照亮了镜子。月亮与镜子的意象交织出现相互映衬,使二人纤细的爱发光,亮得刺眼,发展到高潮。而接下来镜子与野火花的交织“他还把她往镜子上推,他们似乎是跌到镜子里面,另一个昏昏的世界里去了,凉的凉,烫的烫,野火花直烧上身来。”(张爱玲 2009:191)凉的是镜子,烫的是野火花,在他们爱得火热的时候,背后却是冰凉的镜子,这种爱似乎是不纯粹的,是必将遭受灾难的。张爱玲独特的意象描写烘托了苍凉孤寂的氛围,使文章更有层次感、画面感,同时也使得小说更加含蓄深邃,让读者回味无穷。参考文献列表:李明生(1994),文学意象的象征性.广西大学学报,(02).唐帼丽,柴俊丽(2007),论张爱玲小说的意象.名作赏析,(20).张爱玲(2009),倾城之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