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余映潮老师的孔乙己实录及欣赏起立,班长带大家(齐呼 景山的校训、班训)师:一上课我就感觉到同学们青春的热情,让我们带着这种热情来进行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欣赏。两个任务:文意理解,课中比读(屏显)一、文意理解第一个任务很简单 文意理解,说一说 孔乙己这篇课文阅读之后的初步感受。 好,思考一下,组织一下自己的语言。好,谢谢!请你来!生 :社会的复杂、群众的麻木和科举的罪恶。 生:首先是社会炎凉。师:前面应该要有个总起,我感受到了,我从这篇小说中感受到了生:其实我刚读完这篇小说觉得挺有趣的,孔乙己,说白了,就是小说里的一个笑料。但是呢,就是通过这个笑料,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封建制度的抨击。还有揭示社会的丑陋
2、。师:嗯,孔乙己是谁的笑料呢?是那些看客们的笑料。因此,孔乙己这个人呐,很可怜呐!注意说话里面不要带口语“说白了” 。好,请你来。生:课文中的孔乙己是个可有可无的人。鲁迅就是用这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来反衬出一种当时封建社会的状况人性的冷漠和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师:是呀,他既不是短衣帮,又不能像那些穿长衫的一样潇洒地慢慢“坐喝” ,所以他是一个边缘的人,可有可无。概括得真好,通过这个人的命运反映了社会的炎凉。好,继续说话。请你来。生:这篇文章,我认为,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等写出了当时世态炎凉、世风日下的情况。师:好!当中加一句 通过什么什么描写,表现了他的命运的变化,然后再是你的第三句话
3、。这个同学的发言就切中我们文学作品范围中来了。通过作者的描写,通过情节的变化,表现人物的命运。还有同学要说吗?(没有)好,刚才我们谈的是初步的感受。孔乙己是篇小说。孔乙己是关于一个小人物的小说。孔乙己是一个读书人孔乙己的小说。这篇小说用各种描写的手法表现一个人物的命运,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这就是我们的初步感受。欣赏:这是整体感知课文,余老 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 主问题”: “说一说孔乙己这篇课文阅读之后的初步感受。”虽说是初步感受,可很是需要花功夫的。它需要学生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至少走一个来回,还需要他们筛选提炼整合,就自己已有的认识来谈自己对这篇小说的理解, 对小说主人公的理解,对作者用意的理
4、解。这也是老师上课伊始打探学生的学习起点。在这里老师能了解到学生读课文文学味少了些,小 说的知 识运用得少(到最后发言的同学切中文学来谈), 谈得感受大多是概念化的理解,如:反映封建社会,抨击封建制度。余老师的回应一一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思考小说中人物命运变化,为后面的小说欣赏做铺垫 。过渡:资料助读资料一:意在描写社会对苦人的凉薄。(屏显)师:下面我给大家讲一点东西。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最喜爱的最满意的自己的作品之一。注意:鲁迅先生自己说,他说创作孔乙己这篇小说意在描写社会对苦人的凉薄。我们现在的解读常常认为是批判封建社会,但作者的本意是唤醒我们的同情心。孔乙己这个人物无疑有很多弱点,正是因为他的弱
5、点,才导致了他生命里程的变化,但作者塑造这个人物要表现的是“ 社会对苦人的凉薄” 。资料二:孔乙己运用“儿童视角 ”编织故事。(屏显)师:注意这四个字“儿童视角 ”。阅读小说,我们要关注视角。 孔乙己的创作手法,是用儿童视角来编织故事。小说里以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吻,讲述他眼中的孔乙己的故事。这四个字要批注在课本上 儿童视角。一说到这四个字,你们脑海里应闪现一批用儿童视角写的小说。能不能记得你们学过的课文里用儿童视角的小说?生:最后一课师:是呀,小弗郎士的眼睛里写出了一个重大事件。鲁迅先生还有一篇小说 社戏,学过了吗?学过了。还有外国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学过没?还没有,以后会学到。你们看,拿到
6、一篇小说,你就知道它是儿童视角还是成人视角,还是第三人称的视角。下面再注意四个字 “场景设置”资料三:孔乙己巧妙地进行“场景设置” ,在“咸亨酒店”。 (屏显)师:注意咸亨酒店就是场景,作者在咸亨酒店让孔乙己“出场” 和“退场”,在这个场景里集中地表现人物,叙说故事。短篇小说非常讲究场景设置。我们顺着这个同学的发言问一下。师:最后一课的场景在哪?生:在教室。师:马上触类旁通了吧!就是在教室里形成故事情节。想一想一个大难题,社戏的场景在哪里?生:在船上。师:怎么讲?生:就是主人公他们在船上看戏。师:一群人,小主人公和他周围的人物群像都是在船上。很好啊,知道什么是场景了。下面又有一种手法,就是“虚
7、写和实写”。资料四:孔乙己运用了“虚实相生” 的手法表现文中重要人物孔乙己和丁举人。文中对丁举人的描写就是虚写。(屏显)师:虚写和实写,虚实相生。这个里面另一个读书人丁举人始终没有出来,但是他的故事却在文章里面,所以对丁举人是虚写。作者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写了文中的重要人物,孔乙己和丁举人。对孔乙己主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写,丁举人就是虚写。就是孔乙己也有虚写,比如听人家说过孔乙己,就是虚写。这个很重要,读孔乙己一定要读出多线条多角度的内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资料五)资料五:孔乙己从丰富深刻的“角度” 叙写孔乙己的故事:对他与 “酒”的关系,对他的“ 偷”的描写,“手” 的描写,“ 脸色”
8、的描写,对众人们 “哄笑”的描写,我们都可以进行专门的欣赏。(屏显)师:昨天有个老师说,她一节课专门欣赏孔乙己脸色的变化。孔乙己脸色的变化,表现他心理的变化,表现他命运的变化。这个线条就很好。孔乙己的手在文章里就很多。这篇小说的文学价值就在于多线条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下面是专家的话。资料六:小说突出地从三个方面表现了孔乙己的人物特征:长衫、语言、手。(屏显)师:长衫足一种身份的象征。尽管他很落魄,但他仍然自尊地认为他是读书人,不管它多么破多么旧,他仍然穿着。但是他的长衫终于没有了。因此他的命运就有了暗示。语言,之乎者也,满口之乎者也,但是,后来呢?手,一笔好字,能够用来抄书谋生,后来呢
9、?所以呀,语言直接呈现人物的文化背景,同时也体现人物命运的变化。手的不同阶段的功用隐喻着他的人生命运的巨大变化。这是专家的话。我们这节课,要涉及这三个方面的知识。 欣赏:这是丰厚的课中“微型讲座”。 这一个环节为下面的课中比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学生读课文, 读小说指明了方向,为学生指点了小说的欣 赏角度与基本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不至于学生在课堂上跟着老师激动一会,雾里看花,实质没有留下什么。这里,学生学习的是小说阅读的知识和方法,加之下一环节的实践,相信这些都会驻留在学生心里。下面进行课中比读,请同学们把这段话读一读,很有意思的一段话。二、课中比读生:(齐读资料)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不
10、少是可以用“课中比读” 的方法来进行品读欣赏的。(屏显)师:百草园的生活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南方的雪和朔方的雪,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退场时候的孔乙己和出场时候的孔乙己都是可以比读的。把我们的视点落在第四段和第十一段上,通过细微处的对比来展现孔乙己命运的变化。请大家看练习三,“他不回答,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这句话在第四段。再看下面的练习,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这就是比读啊!第四段里他拿钱的手法是“ 排”,第十一段里,他拿钱的动作是“ 摸 ”,这就叫课中比读。大家从第四段和第十一段找出细微处进行比较,然后阐释。开始各自尽心的、地读书。手上要拿笔,要把它们
11、画下来,然后进行分析。活动时间,每位同学 5 分钟。(生勾画旁批,比读 5 分钟)师:互相讲一讲,自己的欣赏。(生杂然讲,师巡视)师:好吧。下面我们自由赏析,各自表述自己欣赏的那一个点。好,可以举手了。谢谢!生:在第四自然段里,作者看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可是到了第十一自然段里,孔乙己又黑又瘦,这说明了孔乙己脸色在变化,同时也说明了丁举人的残暴。师:好!分析得好!脸色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青白脸色表明孔乙己虽然营养不良,但也算健康。饱受摧残的孔乙己,脸色是黑的,这就是变化。生:第四段,孔乙己涨红了脸说,到后面孔乙己低声说:“跌断,跌,跌 他的眼神好像在恳求掌柜”。先前的孔乙己还同别人争辩,
12、可是在丁举人打之后,变得没有力气跟别人争辩了。开始他还能找到,哎,哎,(师补上:自尊)对,自尊,可是后来随着他的腿断,自尊也没有了。师:已经没有自尊了,只是想喝一碗酒就走。此时这个人的心理防线已经没有了。这里,你分析得很好。从争辩不争辩,能反映出心理的巨大变化而不仅仅是外在的变化,分析得好!生:我找到的是第四段他穿的是长衫,而到十一段他穿的是破夹袄。穿长衫是他轻视劳动人民,从内心里不愿与短衣帮为伍。而穿破夹袄时,说明他的身心和精神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了。师:是呀!不仅仅是因为贫困。象征他身份的长衫永远不见了,是不是被丁举人剥落了呢?这里面有很多空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谢谢!生
13、:第四段孔乙己是站着喝酒的,可是十一段孔乙己在门槛外坐着。说明 (听不清)师:注意,这个对比牵动着我们不好的心情。你看,一个站着喝酒的人,一个和人争辩的人,最后是匍匐在地上的。他的双腿被人打折了,他永远站不起来了,这就是站着和坐在地上的巨大反差。谢谢你!好,请你来分析。生:在第四段中,他拿“者乎 ”来搪塞别人,十一段中就是 “不要取笑”,就没有“ 者乎”了。师:嗯!这位同学的眼光非常锐利。注意,孔乙己的长衫永远地没有了,象征他身份的没有了,再也不是读书人了。同时,他的语言系统也被摧毁了,他满口的之乎者也,这时只有“温一碗酒” 。象征他文化象征他身份的语言表达特征没有了。这同样是他的巨大变化,命
14、运的巨大变化带来了他上面两个方面的巨大变化:一个是他的长衫,一个是他的语言。你看专家分析的,还有手啊!好,请你来。生 6:在第四段拿钱是排出,十一段是摸出。师:对,排,带点炫耀,一个、两个、三个 几文啊?九文。而且这个 “排”还带点童趣啊。排可看出孔乙己心情蛮好的。“摸 ”呀,抖抖索索,同样是富有表现力的。谢谢你的分析。排的时候还要了一碗茴香豆啊,摸的时候呢?是一碗酒,茴香豆也没有了。生:孔乙己原来喝酒是在酒店里的,后来是在门槛外的,没有进屋。这时天气很冷了。我想他不想进屋被众人嘲笑。在外面喝酒不得已。师:这个分析太深刻了!这位同学看出来的是孔乙己喝酒的位置。原来别人嘲笑他,他还要争,第十一段
15、,他非常可怜地坐在门槛的外面,甚至小伙计看也没看到他,看不见他。这一幕很让人揪心啊!一方面,他怕人嘲笑,不想进屋;一方面他没有力气跨过门槛,因为他没有腿,只有手。好,继续。生:第四段孔乙己喝酒时都和周围的人,包括小伙计掌柜的说笑,这次,他只想喝酒,不说话。师:这次在咸亨酒店出现,目的很简单,就只是喝他一生可能是最后的一碗酒。好,继续赏析。还有啊,还有很多优美的线条。请你来。生:原来是要两碗酒,一碟茴香豆;后来只是一碗酒。说明被丁举人残害后的孔乙己不仅十分贫困,而且什么都没有了。师:对,他什么都没有了。他只有四文大钱。生:在第四段温酒时,能正面面对别人的嘲笑,十一段声音是极低的,说明他很虚弱。师
16、:对,他低声说道:“跌,跌断。 ”这是孔乙己第一次撒谎。他的腿被人打断了,他仍然保持他的自尊,爱面子呀。他说是跌断的呀。同学们,请关注十一段这样一个地方。“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这是环境描写,但是第四段是没有环境描写的。这里为什么要描写这样一个关系到天气的内容。请你来。生:这一段写晚秋的凉意给孔乙己的末路增添了悲凉的气氛。然后写我靠着火,穿棉衣的 的 哎(师:感觉),对,感觉来反衬孔乙己穿破夹袄的凄凉。师:对秋风的描写,对秋意的描写,就是氛围的描写啊,这里的氛围就两个字:悲凉。它渲染的是孔乙己最后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那种悲凉的情景。同时同
17、学分析得很好,用“我” 穿棉衣来反衬孔乙己那时穿的是破夹袄,而且是在户外。生: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孔乙己的腿已经没有了,但是他为什么不能等天气暖了以后再来喝酒呢?我想,他可能知道他在这个世界上的日子不多了,他想最后一次来这家酒店喝一碗酒。师:对,很好啊!这个同学的发现真有意义。春天,万物向上,朝气蓬勃,代表的是生命的复苏。所以作者一定要安排在冬天或者是秋天,来表现这个人物命运的凄惨。这就是景物描写的作用。好,谢谢同学们!你们欣赏到这么多美好的内容。我们这样小结一下。第四段写了孔乙己的出场,第十一段写的是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同时也是退场。做好旁批。小说人物的出场和退场是很有讲究的,读小说要分析人
18、物是怎样出场的,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场的,是怎么退场的。这都是需要我们欣赏的。一个正常的人被社会,被恶势力摧残,这个命运的变化,谁能够承受得起啊!他出场的时候有个伏笔,请你们批注“伏笔” 两字,“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伤痕”就是伏笔,表示着孔乙己常常挨打,就有打断腿和它照应。“ 伤痕” 和“断腿”是伏笔和照应的关系。 他的长衫没有了,知识分子的那种自尊永远的没有了,他穿着破夹袄离开这个世界。他的脸色,脸色的变化表明了他命运的变化,他最后变成了一个像鬼一样的人,他的脸是黑的。这是颜色的描写来表现人物,他那大大的眼睛和人争辩,和他那恳求的眼神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啊。这个人直到死都还要自己的自尊,不
19、管是和人争辩还是恳求,都是一种自尊,都是对自我的保护。还有多少内容啊,时令的对比,语言的变化,语气的变化,千万不要忘了你手中的笔,他的动作描写的变化,外貌形态、站坐姿态、喝酒的数量、钱数的多少,更重要的是手的用途。这些对比把精神和肉体受到巨大摧残的孔乙己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激起我们深深地思索。思索什么,孔乙己命运的变化,或者说孔乙己的命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就在这深深地思索之中,也许是社会的原因和个人的原因。鲁迅先生在小说里很有味道一句话暗示了我们孔乙己个人的原因;孔乙己这个人好喝懒做。同学们,我们刚才用对比的方法,发现了很多地方,阐释也很到位,就是有一点 手的用途,没有阐释到位。一个读书
20、人的手,喝酒的手,偷东西的手,被人吊着打的手,写检讨书的手,最后成为走路的工具啊。由此可见,丁举人的残酷。偷东西打手,他把腿干掉了。小说表现人物的角度多巧妙。如果你们老师下节课给你们讲,应该是议一议孔乙己的手啊。手的描写贯穿全文。如果你的老师用另外的角度读课文,你们就自己读一读吧,孔乙己的手怎样表现了他性格命运的变化。小结一下,比读,读起来。(生齐读)“比读 ”是一种阅读方法,有比读必有反复,有比读必有训练,有比读必有深入,比读既能训练阅读能力,也能培养思维能力。(屏显)欣赏:“课中比读” ,“ 把我们的视点落在第四段和第十一段上,通 过细微处的对比来展现孔乙己命运的变化。”余老师选点精准,抓
21、住了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 组织学生一节课 的时间在第四自然段和第十一自然段里走了 N 个来回,徜徉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出生入死”,用刚刚学到的方法读课文。他们读出了许多对比点:青白与黑瘦,争 辩与恳求、站着与坐着、排出与摸出、两碗与一碗、长衫与夹袄他们从孔乙己的外貌、语言、姿 态、动作等等方面读出了一个从肉体到精神遭受巨大摧残的孔乙己。那性格和命运发生巨大变化的孔乙己形象呈 现在学生眼前。那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从大人到小孩,整个社会都弥漫着的冷漠气氛也出现在学生面前。这里再也不是课前对作品概念化的理解了,这种理解同样也深入了学生的心灵。师:好,这节课我们进行了文意的理解,进行了课中比读,谢谢同
22、学们非常优秀的课堂发言。下课。欣赏:余老师的课最后总有类似的总结和鼓励。这个课用两个主问题学习一篇经典课文, 让人觉得越品越有味。这是余老师在对课文有了“ 精细的阅读”、 “深刻的理解”、“独到的见解”之后采取的高效的艺术的手法。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前提下,选取了最有价值的关键处:第四段和第十段,进行了最有艺术的处 理:“ 课中比读”。当 时听课的老 师质疑资料助读环节老师讲得过多,后来又折服于学生 “比读”的深度和广度。倘若没有前面 资料铺垫,很 难有后面学生 “比读”的深、广。当我们感动于学生越来越深地走进文本,越来越近地走近孔乙己,越来越理解作者“ 意在描写社会对苦人的凉薄”时,我们对前面的教学环节才恍然大悟。关 键是学生的收获,在读同类型的其它 课时, 这些学生一定有类似高效的 阅读方法。这就是余老师说的“用课文教”,而不是 “教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