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925843 上传时间:2019-03-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5 课时补弱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学好文言文,我们可以走近古典世界的精彩;积累了大量的实词,我们占领了学好文言文的制高点,掌握了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为学好文言文将提供极大的帮助,今天,一起探究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常识识记法 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近几年试卷中时有涉及,高考已考过“ 乞骸骨”( 告老还乡)、“下车”( 官员刚到任) 、“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 )等,如: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 用事:凭感情做事 题目解为“凭感情做事”,也是不明文化常识之故,古文中“用事”专指“掌权”,中学教材中学过的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新用事”即是一例。(2)联想

2、迁移法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例如 一 2008 年高考四川卷中“而郑氏数千指独完”一句,熟悉课文六国论的同学马上就会想到“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中的“完”字,意为“保全”,选项解释为“灭亡”显然是错误的。例如 二 2001 年第 11 题: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乘”被解释为“巡视”,不合情理。因为“老弱女子”是平民百姓,根本不可能像官员们那样去“巡视”。那么,“ 乘”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

3、诗经 卫风氓中“乘彼危垣”的“乘”是“登上”的意思;涉江中“乘鄂渚而反顾兮”的“乘”也是“登上”的意思。按“登上”之意来解释“乘”,说“让老弱女子登上城墙”,与前面故意“令甲卒皆伏”相互呼应,这正是主人公田单用来麻痹敌人的一条计策,与文意完全相符。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 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例如三:(2001 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的 “其后秦伐赵,拔十城 ”的“ 拔” 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

4、。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解题时将联想的触角指向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如“韩轨遂投城遁走”,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联想到成语“投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3)通假代入法 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例如一: 吾说晏子之义 此处如不从通假角度考虑就难以理解,这里的“说”通“悦”,以此代入,符合上下文语境。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

5、为婚姻,曰:“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4 )利用字形推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磨刀石“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见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占 70%以上形声字,都是由其形旁来确定字义的。根据这一点,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如 2004 年高考全国卷河北、山东等地有一句翻译: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其中的“籴”是一个较陌生的字,我们从字形可推断是个会意字,跟粮食有关,与“粜”相对,解释为“购买粮食”。又如 2001 年上海卷的“晋侯觞客于柳溪”中的“觞”,从字形分析,“角”旁多与器物有关,多是盛酒的酒器,而这里应该是活用为

6、动词“以酒款待”。例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例 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例句“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例句“啖”的含义,根据“口”,就可知其大致是“吃”的意思。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辨别。 “贝” 作偏旁的字与“钱财” 有关。例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5)互文对举法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有时同一句中相对应之处的字词也具有这种性质,因此有时用互文对举法可帮助你快速判断。例如一“据崤

7、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中“固”的词义,我们从该句的对仗特点来看,“据”与“拥”相对,“固”与“地” 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再例如二判断“去郑而之许”中“去”与现代汉语的异同, “郑”和“许”同为地名,都作宾语,“之”为动词“到”,“去”与“之”相对,应为“离开”,刚好与现代汉语相反。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任用2、因利乘便,追亡逐北 逃跑的人3、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险固的地势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腾的骏马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灭6、举类迩而见义远 近7、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目:看8、

8、“变姓名,诡踪迹” 由“变”推出“ 诡”为动 词,是“隐蔽” 的意思 9、“遂通五经,贯六艺。 ” 由“通”可推出 “贯”是贯通的意思(6)语法推断法 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都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进行推断。根据汉语语法知识可知,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一:同样一个“微”字,在“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中,它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藏匿”;在“微行入古寺” 中,它作状语,修饰“行”,

9、释为“暗暗地、隐蔽地”;在“微风鼓浪”中,它作定语,修饰“风”,释为“微小、微弱”等等。根据语法知识和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来推断例二 众莫不多光 多:赞赏例三 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柴火(7 )语境推断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例如一:“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绝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例二 上官大

10、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 而疏屈平。伐:夸耀例三 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 诛:讨伐规律特点:文章中语句上下连贯,相承相连,意义也必然上下连贯,相承相连,因而联系上下文语境,也能找到一种互解关系,即“连文互解” 。二、回归教材,合作探究实例应证 2+3+5三、练习提升,完成练习,思考用了什么推断方法 2

11、+101、致仕:辞官 视事:官吏到任 用事:掌权2、2004 年全国(黑龙江、吉林):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联想: 寡人之于国也“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3、( 2005 年湖北 ) 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此项怎么错了?联想:“ 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边境)“越国以鄙远” 烛之五退秦师(把当作边境)4、 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 “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冯梦龙古今谭概)理解 弄璋:生男 弄瓦 :

12、生女 5、 临别,主者曰:“ 已见地狱罪报如是,当告世人,皆令作善,善恶随人,其犹影响,可不慎乎?(赵泰)6、( 1996 年全国高考题)“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题目中给的词义是:贾祸消除祸患。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原 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贾 ”虽然由“做买卖” 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 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 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 招惹”。7、 (查晏子使楚 ) 王曰:“何坐?”曰:“坐盗。”8、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

13、:“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若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 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9、下面句子中“意”如何理解?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推断】 “意”后面带有宾词语,作动词,应解释为 “料想 ”; 的 “ 意 ” 作主语,为名词,的“ 意 ” 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的“ 意”作“无” 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 或“ 心意”。10、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 财。 多余“赢”也与上句的 “余”处在相同的位置,其意思也是“ 多”11、臣以

14、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12、“ 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 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 这个并列结 构的短语可推知“ 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 ,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 显然不相对应。13、“ 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 ”相对。“疾痛惨怛 ”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 劳苦倦极 ”的“极” 就不可译为“极点”。 困倦14、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

15、斤,邑万家 ,将奈何? 用“ 糸 ”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15、一曲红绡不知数 琵琶行 16、自缢于庭树 孔雀东南飞 17、夜缒而出,见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 18、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20、“变姓名,诡踪迹 ” 由“变”推出“ 诡”为动 词,是“隐蔽” 的意思 巩固练习 一、下列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请你找出来,然后在句后括号内用序号注明活用类别。 A.名词作动词 B.意动用法 C.形容词用作名词。 1.吾师道也( ) 2.吾从而师之( )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5.而耻学于师( ) 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二、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作动词的

16、名词。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2.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 3.沛公欲王关中( ) 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三、下列加点词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项是( ) 。 1.函梁君臣之首 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4.沛公军霸上 5.火尚足以明也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8.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9.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10.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1、2、4、6、8 B.1、3、4、6、10 C.2、4、5、6、8 D.5、6、8、9、10 四、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属于动词使动用法的是() ,形容词使动用法的是

17、() 1.常以身翼蔽沛公 2.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3.既来之,则安之 4.外连衡而斗诸侯 5.渔人甚异之 6.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六、下列各句按其活用加以分类,全出现名词作状语的一组是() 。 1.大石倒立千尺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3.土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罅 5.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6.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 7.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8.郦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10.天下云集响应 A.1、3、5、7、9、10 B.l、2、3、5、8、10 C.1、2、4、5、8、10 D.

18、2、4、6、8、9、10 七、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 。 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B.其一犬坐于前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D.卒廷见相如 八、下列加点词,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中“上”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妣,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九、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几句的一项是: 1. A.火尚足以明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世之奇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2.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唐浮图慧褒始

19、舍于其址 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D.吾师道也 十、以下句子中不含意动的一项是( ) 。 A.渔人甚异之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十一、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3.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4.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5.则思知止以安人 6. 则思江海下百川 7.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8.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9.乐盘游 10.宏兹九德 11.襟三江而带五湖 12.雄州雾列,俊彩星驰 13.宾主尽东南之美 14.而耻学于师

20、1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6.小学而大遗 17.六王毕,四海一 18.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19.朝歌夜弦 20.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21.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十二、选出语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不耻相师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扁鹊过齐,齐桓公客之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十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 )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 4.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 十四、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比较,判断正

21、确的一项是( )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今日割五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5.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路而胜之之势 6.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7.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A.基本相同,其余不同 B.5、7 古今义基本相同,其余不同 C.1、5、7 古今义基本相同,其余不同 D.3、4、6 古今义基本相同。其余不同 十五、下列句中加点词全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6.驼业种树 7.若不

22、阙秦,将焉取之 8.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9.君将哀而生之乎 10.春风又绿江南岸 A.1、3、5、6、8、10 B.1、2、4、7、9、10 C.2、3、4、7、8、10 D.2、4、5、7、9、10 十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后秦去赵者再(两次) ,李牧连却之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分开)矣 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这样)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十七、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按用法归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孔子师郯子 襟三江而带五湖 吾得兄事之 朝歌夜弦 目吴会于云间 择善而从之 俊采星驰 燕赵之收藏 A、/ B、/ C、/ D、/ / 十八、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B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志 C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十九、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其它不同的一句是( ) A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与其身也,则耻师焉 C襟三江而带五湖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二十、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1)彼童子之师 (2)不耻相师 B、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 (1)圣益圣,愚益愚 ( 2)圣人之所以为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