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音乐本科毕业论文范文_ 音乐学院毕业论文篇一:音乐学院毕业论文湖 南 涉 外 经 济 学 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作学专学论吴碧霞跨界演唱的技巧与艺目 术特色 者 院 业 号 朱梦玉 音乐学院 音乐学 200801006856汤静 指导教师二一二 年 四 月 二十一 日摘 要民歌是产生最早的音乐体裁,许多地方剧种的音乐就是在各地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些戏曲、曲艺普遍都具有“甜、亮、柔”的声音色彩。随着社会的进步,20 世纪初,西方音乐大量进入我国,我国传统唱法与西洋唱法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争论和探讨,蔡元培曾提出过“以西补中”的观点,与此同时,民族声乐的唱法体系逐步形成并开始吸收
2、了欧洲的演唱技法。同时,许多人都认为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声乐艺术是很难融合的。但吴碧霞的两场不同风格的音乐会却成功的证实了事实并非如此,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在一个人身上是能够完整体现的。 我通过长期的积累资料,将以吴碧霞成功的歌唱实践入手,从美声和民族两种风格作品的歌唱特点深入进行研究,从技巧层面分析她是如何融合两者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并指出这种两者结合的唱法对中国声乐未来发展的影响以及启示。关键词:吴碧霞美声民族结合ABSTRACTFolk song is the earliest music gee, many local opera music is everywh
3、ere folk songs on the basis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se opera, quyi generally has a sweet, soft light, sound and color. Along with societys progress,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estern music enters our country in great quantities, Chinese traditional singing and Western singing
4、for half a century of debate and discussion, Cai Yuanpei ever had put forwardin Westpoint of view, at the same time, the national vocal music singing system gradually formed and began to absorb Europe singing technique. At the same time, many people think that the traditional singing and bel canto t
5、he two completely different vocal music art is hard to mix. But Wu Bixias two different styles of the concert was successfully confirmed that this is not the case, the two different art forms in a person is able to reflect the. I through long-term accumulation of information, will be the success of
6、Wu Bixia singing practice proceed with, from Bel Canto and national two style of singing features in-depth study, from the skill level analysis of how she combines to form their own unique style of singing;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vocal music singing the impact of future devel
7、opment and enlightenment.Key words:Wu Bixia;Folk;western singing;Combination目 录摘要? Abstract?第一章 绪论?4第二章 吴碧霞及其艺术成就 ?62.1 辉煌的艺术成就?6 2.1.1 成长之路?7第三章 分析吴碧霞中西结合唱法 ?103.1美声作品演唱中的民族唱法元素?10 3.1.1美声作品(美声唱法)?103.1.2 咬字行腔?11 3.1.3 以情带声?123.2 民族作品演唱中的美声唱法元素?13 3.2.1 民族唱法?13 3.2.2 呼吸元素?14 3.2.3 共鸣元素?15 3.2.4 混声和
8、咬字?16第四章 吴碧霞中西结合演唱的实现条件?174.1 扎实的声乐基本功?174.2 超强的音乐塑造力?17第五章 吴碧霞中西结合的歌唱启示 ?18 结语?19 参考文献?20 致谢?21第一章 绪 论吴碧霞是一位集中国民族唱法和西洋美声唱法于一身的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她这种中西合并的唱法被声乐界称为“吴碧霞现象” 。吴碧霞之所以可以在两种唱法中跨界并获得成功,是因为她从方法和认识层面都清晰认识到这两种唱法的特点,并将二种方法进行相互融汇,在演唱作品时才会产生出如此巨大的魔力。 从技巧层面看,吴碧霞主要从发声方法和吐字归韵、力与气的运用上来辨析两种唱法的异与同,从而在技巧的相互借鉴与结合
9、中实现了跨界。而更为重要的是,她在认识和理解层面上对两种唱法全方位掌握,主要从对音乐元素和表演观念角度去加以认识,并寻找到两种方法的共性,为她在演唱两种风格的作品时提供了融汇贯通的基础。我是这么理解的:所谓中西合并、自然歌唱,就是将中国传统唱法和西方传统唱法集于一体,不以个人生理条件来主观自我定位,不论民歌嗓子、美声嗓子或是戏曲嗓子,要学精科学的发声方法,使发声所用器官根据作品风格自行调节并协调运转,充分完美的表达和演绎作品的歌唱状态。体现在歌唱者身上,就是要求既能唱好民族唱法又能唱好美声唱法:既能唱好中国作品又能唱好外国作品。业内很多专业人士对吴碧霞现象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王建设在论民族声乐演
10、唱的风格特点提出“声乐的演唱是作品风格决定演唱方法,方法是表现风格的手段,方法服务于风格并受风格的制约” ;叶晓雯在论唱法的时代性中提到“我们学习歌唱的过程中应该少设樊篱,少划框框线线不做隶属于唱法的奴隶,要做掌握多种风格、多种演唱手段的主人” ;刑晶在浅谈个性演唱家吴碧霞中认为“歌唱的具体方法无所谓西方古典的、中国民族的、还是当代流行的,最能打动人的就是最好的” 。石惟正也提出“演唱方法就是一座畅通无阻的立交和环岛”的观点。著名声音教育家周小燕先生在“98 华东地区艺术院校声乐研讨会上”说:“只要你掌握了正确扎实的基本功,既有科学的演唱机能和调节能力,又能把握各种作品的不同演唱风格,是完全可
11、以横跨民美两界的。 ”对于这个问题,吴碧霞自己的见解是:“唱什么像什么,不设樊篱,互相借鉴,回归自然歌唱。 ”她认为国外美声和国内美声、民族的演唱没有本质的区别,学习的越深入就越觉得更像是一种对自然的回归。学习歌唱的方法太多就会对歌唱本身形成一种束缚,演唱时在脑海里强调“我正在唱美声或者我正在唱民歌”的观念,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束缚在捆绑着演唱者,阻碍演唱者的进步。她一直想摆脱这种束缚找到音乐的自由。因为歌唱本身并不需要我们去区分到底什么事民歌什么是美声,它仅仅是歌唱。同时作为歌唱者本身来讲,不要给自己任何压力,发挥出最舒服的状态,声音不要挤,不要卡,不要做作,追求自然就可以了。因为音乐本身是自
12、然的、单纯的直接发自内心的。一个事情做到一定程度就要回归自然,越自然就越好操作,越好控制。歌唱回归自然的时候是非常纯粹的,因为它把所有的细篇二:音乐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两篇篇一摘要:教育改革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学校积极开展了素质教育,而抓好课堂教学的转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对实施素质教育才是最具重要意义。一、科学的教学目标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首先在于它的基础性、全面性和发展性。我以前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往往都是很随意的、模糊的和单一的。如我在教授音乐欣赏动物狂欢节这一课时,就简简单单地把教学目标制定为:通过欣赏这一乐曲,让学生感受力度与音色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13、。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了以往的做法,先制定出全学期的教学目标,再从熟悉教学内容入手,明确具体的制定出课时的教学目标,并对照以前的教学效果,感觉确实有很大不同。现在我把动物狂欢节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点:通过欣赏乐曲,让学生感受力度与音色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听辨出钢琴的音色,并能在合奏中听出是否有钢琴的声音;通过欣赏大象和引子使学生能听辨出低音提琴的音色;介绍主题,使学生认识力度标记“ff”和升号 “#”,初步了解它们的意义。这样根据以上几点再进行教学时,觉得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和以前的教学效果大不一样了。以前上过了这节课,学生感觉上这节课老师就是让
14、我们听一段音乐似的。而现在,在新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的是兴趣昂然、生机勃勃,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到了该学的知识,我也轻松自如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二、灵活的教学结构教学结构是教学思想、教学目标和教学进程的外在表现。以前上动物狂欢节这节课时制定的教学结构很简单:组织教学;听录音;让学生谈谈大象和狮子的特点;介绍乐曲的主题特点;介绍 “ff”;讲解“#”记号;介绍作曲家。这样一节课下来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总觉得单调、无味,学生表现出很乏味,连我自己也觉得缺点什么。于是,我试着改进了以前的方法,重新制定出新的教学结构:组织教学,检查课前准备情况;欣赏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
15、察大象和狮子,以增加感性认识;学生对两种动物的特点进行描述,以讨论形式进行;教师总结补充两种动物的特点:听音乐,教师介绍其主题特点和对大象进行形象的描述;两首乐曲对比听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动物进行联想;出示两首乐曲的乐谱,讲授“ff”和“#”的意思;体态律动,根据音乐,按学生的理解作体态律动,模仿两种动物的动作;介绍作曲家;将参考曲目与两首乐曲对比,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表现手法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我改变的教学结构,初步形成了一些“变式” ,这些变式因教学内容而异,因教学对象而异,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三、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历来有法,但无定式。在这一问题上,我对照以前的教学方
16、法,又请教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总结他们的教学规律,试着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很大的改进,以前往往都是我先系统的向学生描绘情景、解释概念等,那样也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较多的间接经验,但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易发挥。针对这种情况,我就从备课中开始考虑怎样优化教学方法这个问题。我从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入手,进而在教授新课时达到胸有成竹、深入浅出的理想境界。在备好学生时,深入了解学生的一切情况,设计与之相对应的措施,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 。备好教法就是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目的、特点来选
17、择教法,做到既要遵循教学规律,又要突出音乐艺术教育的特点,以切实合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教的内容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东西。同时我还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智能为主线的原则,做到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这些改进,在教学时取得的效果确实很不错,也达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四、丰富的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包括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手段不仅仅是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更重要的是要精心设计和选用教具,并在最佳时机使用它们,让其发挥最优功效。 我在上动物狂欢节一课时,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观看动物的生活景象和它们的活动,在头脑中形成
18、一种印象,再通过听音乐让学生对比旋律,在直观上就对这两种动物各自的特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这样,在欣赏整个乐曲时,就有利于学生对乐曲的理解,以至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另外,通过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更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开发了他们的智力思维,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教学质量。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我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刚刚开始,学生的基本素质也刚刚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我坚信,只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不断地研究、探索与实践,就一定能把素质教育工作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篇二摘要:无论是什么音乐
19、作品,作为歌唱者必须对作品本身有足够的理性认识,分析作品的词义内涵等,做好充分的准备,深入细致地体会,并不断加强自身的演唱技巧。在演唱时,只有加入情感的表现才能使演唱出来的声乐作品动听、感人。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演唱经验,简要阐述了在歌唱中如何使情感与作品更好的融合。关键词:歌唱;情感;声情并茂;措施声乐艺术的情感,是歌唱者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体验的情感,是一首歌曲的灵魂,是声乐演唱的目的。要把一首声乐作品演唱好,作为演唱者要充分了解歌曲,从多个角度来挖掘作品,在作品原有的基础上加以自己独到的认识和理解,以表现作品丰富的内涵,体现出作品的魅力,真正做到将情感与作品风格的完美融合,将唤起的情感通过歌
20、声表达出来,同时使观众也体会到这种情感。一、情感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声与情作为歌唱艺术的两大重要构成,恰如骨骼与血肉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如果没有情感只强调声音,极容易陷入“唯技术论”的陷阱,丧失歌唱的审美价值;只强调情感,则极易表现为情感泛滥,破坏歌唱的艺术情境。我们无法接受仅有“骨骼”的干枯、僵硬,也难以接受缺乏生命力的“血肉”堆砌。无论多么高超娴熟的表演技巧、多么感人至深的内心情感,都应该是为准确生动地赋予声乐作品以鲜活的音乐生命而存在的,绝不能把单纯追求高超的技巧或纯粹地展现丰富情感作为歌唱艺术的唯一目的。歌唱艺术应该始终贯穿技术服务情感、情感展示技术的宗旨,追求声音技巧与情感表达的
21、平衡合理。只有跳出技术技巧条条框框的制约,让技术真正成为表情达意的手段,让情感表达成为展示技术技巧的方式,摆脱声与情貌合神离的“水油混合”状态,真正做到“骨肉相亲”般的完美结合,最大限度地建立起合情合理的平衡关系,才能从为了歌唱的“歌唱”,升华为返璞归真的歌唱艺术,到达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二、如何加强情感与作品的融合(一)深入分析声乐作品,理解把握其情感特征这个过程包括对作品地域性、歌词语言和内容、创作背景和意义进行分析、理解。1、对作品的地域性分析我国地域宽广,民族众多,每一首歌曲都具有其鲜明的地域特征。各地域在有不同的地域文化,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情感。一个作品,首先要分析它是哪个民族的,这个
22、民族的人民有什么性格和情感特征;这个地域产生的歌曲有哪些特点,是如何产生的等等。2、对歌词语言和内容分析语言是歌唱的基础,又是歌唱的灵魂。所以我们必须掌握某一作品的语言要求。在内容上,歌曲要表达含义,离不开的还是歌词内容。我们在拿到一首作品时先不要演唱,而是把歌词大声有感情地朗诵几遍,这是很有用处的。我们要深入挖掘词义,有了对词义理性方面的掌握,才能更好地表达歌曲情感。3、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意义分析演唱者对每一首歌曲,除了弄清词义外,还要弄清作者创作时的具体背景和意义。词意内容只是表面,不能只作一般的粗浅理解和表现,而重在挖掘它潜在的内涵。从中了解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特定的生活环境、人物的性格
23、特点以及主人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二)灵活运用声音音色,准确表现歌曲韵味音色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表达真实情感不可或缺的条件,如果有谁忽视音色的选择,他就必定会犯错误。要想唱好一首作品,单凭演唱者一成不变的声音来演唱远远不够。应根据不同歌曲的情绪和情感的需要选择恰到好处的音色和力度。对演唱来说,作品中的情绪和情感千变万化,高兴、愤怒,平静、冷漠等等,声音的色彩变化将起着重要的作用。表达欢乐时的音色应当是有光彩的、生动而流畅的。表达深刻的悲痛、内心的绝望时都用低暗的音色。表现恐怖和神秘的情绪是要把嗓音放低,使它变得暗些而略带嘶哑声。不同歌声的音色会产生不同的情感艺术效果。悲伤而缠绵的音
24、色催人泪下,悠扬而甜美的音色使人心旷神怡。演唱者要巧妙运用自己的声音色彩完成歌曲的表达。同时,在演唱时要注意声音的强弱对比,这样可以使听众的情绪随着歌曲起伏变化。这里的强和弱并没有一个绝对的说法,二者是相对而言的。演唱者需要有微妙、灵敏的感觉,对音色的力度有细腻的分析和表达。具体到作品中,由强及弱或由弱及强都需要有对比的力度效果。这些力度的变化关系演唱者要经常加以练习,控制好力度的运用对一首歌曲的表现至关重要。掌握这一技巧,会使我们更好的、更细腻的表达作品内容。我们都知道歌曲表现的是味道,也就是韵味。这是一首作品“魂”的体现。曲作者会把一些个别的音加以装饰、处理,使之富有一定的韵味色彩,歌曲变
25、得更有魅力。歌曲韵味处理主要运用的手段有波音、倚音、滑音、重音、顿音以及变化音等。(三)分析并结合自身个性特点,表达作品魅力由于每个演唱者的兴趣爱好不同,所以演唱的特点也不尽相同。有的委婉深情,有的质朴深沉;有的纤细优美,有的刚健豪放;这不仅仅是因为每个人的先天条件不同,主要是每个人对歌曲的理解不同。每首歌曲都有其本身的创作背景,其中包括作者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并以此来描绘理想中的情景。这一切是一个整体,表演者要用自己的感受、天赋与歌唱技巧把作者的意图完整的表达出来,决不能一味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有的演唱者在了解了作品背景与风格后,也能有大致的情感表现力,但在真正演唱时,总认为自己的情感表现应高
26、于作品本身,因而过分夸大了自己情绪的表现,使作品失去本身的魅力。(四)提高文化修养,拓展自身素质演唱者不应该只重视演唱水平的提高,还应该在拓展自身素质上多下功夫。声乐表演艺术是文学、艺术、历史、审美等多种文化的积淀,是词曲作者和演唱者思想感情的外延和表达,是演唱者综合素质的体现。每一位演唱者都应大量地博览群书,精读力作,努力缩小知识的盲区。演唱者必须要深入生活,因为艺术作品的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想准确的表现出来,只有深入其中,才能拓展视野,巩固知识,积累经验,为作品的表达作铺垫。三、结语声乐演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的魅力正是由于作曲者的心灵之作与演唱者的自我情感体验相契合达到的。演唱中,
27、声音固然重要,但是没有融入感情的歌曲就像一盘色、香俱全的菜肴,看起来十分诱人,而吃起来却索然无味。在表达情感时,也应多几分理智,理解情感,感受情感,然后去恰当地表现情感。演唱者不但要在歌唱过程中将技术与激情有效地结合,产生出优美的声音,更需要注意在诠释曲目时能准确运用这种结合,在整体歌唱发声状态基本的范围内作某些音色、气息等的调整,形成符合情感表达需要的声音质量,符合表达某个作品的要求,让作品充满灵性,达到情感与作品风格的完美融合。参考文献:1詹姆丝.弗兰契斯. 库克.名歌唱家论歌唱艺术 .章枚译M.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 年 9 月版;2关欣.谈民族声乐演唱中“神形兼备”的表演.辽宁工学院
28、学报J.2003 年 2 月第 5 卷第 1 期;3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声乐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杨天君;声音色彩是情感的外在反映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 04 期;5张密丽;声乐表演内心情感发展的三次级进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年 05 期。篇三:2015 届音乐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说明1教育与音乐学院 2015 届音乐学专业毕业论文的说明毕业论文(设计)是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根据专业特点,音乐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将
29、采用“毕业创作(舞台展演)毕业总结(创作阐述) ”的办法进行。为确保 2015 届音乐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根据教务处三明学院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实施办法文件要求,结合音乐学专业特点,特作以下说明:一、成立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伍荣生、张清水、胡丽玲、王本谦、江水莲二、确定指导教师1、在资格上,指导教师均由讲师及相当职称以上或具有硕士学位,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较强责任心的教师担任。另外,安排一定数量的助教协助指导教师工作。2、在专业上,所有的毕业论文(创作阐述)选题都要与指导教师承担的教学内容或研究方向对口关联。三、认真选题毕业论文(创作阐述)选题不能脱离毕业创作(舞台展演)和专业方向学习的实际,一人一题。四、加强管理在毕业论文(创作阐述)的过程中,每个指导教师要严格按照三明学院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实施办法文件要求进行各环节认真指导。五、严格考核毕业创作(舞台展演)主要是通过舞台表演,记录方式为一组照片配以文字说明。毕业论文(创作阐述)要求 2000 字以上,格式遵照三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撰写规则执行。六、成绩评定成绩由各专业方向组成员集体讨论评出。计分方式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分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