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香港数码战略发展历程和最新进展九七回归以来,为了推动经济发展,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在“资讯科技领域着着领先”的战略目标,香港政府推出了一系列“ 数码 21”的信息技术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始自 1998 年,至今已三易其稿(2001,2004,2008)。最新一稿2014 版于 2013 年 9 月开始公开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目前仍在进行之中。通过对这些战略文本的解读,可以清晰地看到香港数码战略贯彻和电子政府建设逐步升级的过程。以下将结合香港政府历次“数码 21”战略,主要探讨数据 21 战略发展历程、不同阶段的特点,分析香港在 ICT 上开支情况,然后对其最新进展,即 2014版作一简要介绍。一、
2、 香港“数码 21”战略发展历程香港甫一回归,就提出要在资讯技术方面实现领先的目标。特区政府于19984 月成了信息科技及广播局,领导和统筹由同政府部门处的信息科技和相关的广播及电讯事务,并于当8 月成信息基建咨询委员会,以协助信息广播局推有关工作。当时的香港在 ICT 基础设施上仍然相对薄弱,ICT 产业发展、ICT 人才、学生和教师队伍与香港意欲成为亚太地区通信枢纽和门户的目标相比,尚有差距。另外作为中英文通用的地区,中文界面还不存在标准编码,亟需统一。作为一个自由贸易区,香港还需要保障电子交易的安全性。有基于此,1998 年资讯发展战略目标非常明确提出要致于加强香港的信息基建设施和服务,
3、建立共通软件界面和安全电子交易的标准,加强资讯人才培育和营造使用 ICT 的良好环境。到 2001 年,为了应对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趋势,香港提出“数码香港,连结全球”的战略口号,推出“ 数码 21”战略第二版,把建设电子商务社会加入到原有战略目标之中,对原有目标进行了增强和拓展。该战略规划提出为全面应对全球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要强化营商环境、建设电子政府、培育 ICT 人才、加强市民掌握数码世界机遇的能力、发挥自身的科研能力等五个方面的工作,并于 2001 年发出了四张 3G 牌照。2004 年, “数码 21”战略规划工作由原来的资讯和广播局转移到工商及科技局,提出新的战略口号“ 持续发展,
4、把握机遇 ”。当年政府主管 ICT 机构进行了重组和整合,成立了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OGCIO) ,作为统一的监管机构,来加强政府的领导,建设新的管治环境。这一机构每年还要对运行情况进行评估,为电子政府发展提出更加明确具体的方向。在针对个人的公共服务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如 2004 年 12 月起,香港永久居民如持有智能身份证,可以设有 e 道的管制站办理自助出入境手续,当中采用的指模核对技术,可核实本人身份。规划进一步提出了消除数码隔膜的概念,设立了数码共融基金,重视弱势群体对数码的利用。本版规划相对淡化了前一版中电子商务的内容,只在基础和营商环境之中有所提及。另外,还提出人力资源培育
5、要放在知识型经济的大环境来进行,特别强调要与内地珠三角地区进行 ICT 方面的广泛合作。2008 版的“数码 21”由工商及经济发展局所制订,提出的战略目标是通过“巩固成果,善用机遇” ,加快建设香港成为国际数码城市。本次战略提出了发展数码经济和建设无线香港的目标,加强与内地的深入合作,提出新一代公共服务的理念。为了实现更好的服务,需要更多的数据共享和公开。在数码共融方面,提出更多具体措施,例如为家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上网帮助,扶助中小企业上网等,列出了六类需要关注的弱势人群,积极推出各类网站的无障碍版和移动版。通过不同阶段的战略推进和实施,今天香港在 ICT 方面成果斐然,这体现以下主要指标下
6、( 也参见表 1):香港本港互联网服务的平均最高连线速度为57.5MB/s,为全球之冠,但上网费用却属全球最低之列。在云就绪指数中,香港名列全亚洲第三;在数据中心风险指数中,香港在全球排名第六,在亚洲高踞榜首。在开发电子应用方案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成绩,也备受国际赞许。如“侦缉疫症”项目 2004 年获斯德哥尔摩科技挑战奖,香港智能身份证 2005 年获美国电子政府学会颁发的第七届政府方案中心科技先驱大奖等等。表 1 香港资讯及通讯科技主要指标值指标按人口计算的流动电话服务用户普及率 (2013年 5月 ) 231.3%住户宽频普及率 (2013年 5月 ) 84.9%各种规模的企业设有个人电脑
7、的普及程度 (2009年 5 - 9月 ) 63.6%各种规模的企业使用互联网的普及程度 (2009年 5 - 9月 ) 60.6%政府及私营机构安装无线网络热点的数目 (2013年 7月 ) 19,554曾使用网上政府服务的市民的满意程度 (2009) 非常好: 5.3%;好: 64.2%(两项和为 69.5%)一般: 28.2%;差: 2.0%; 非常差: 0.3%“香港政府一站通”的浏览人次 (2012年 8月至 2013年 7月 ) 每日平均约 70,615人次电子政府交易宗数 (2012年 ) 超过 8亿 3千万宗来源:香港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网站二、 历年 ICT 开支香港政府在 I
8、CT 方面的开支如下图所示。由 2001 财年(指 2001-02,后同)开始出现两个开支值,其中开支 1 包括了非经常资助金及主要系统设备总目中的非行政电脑系统的支出,开支 2 还包括房屋委员会、医院管理局及津贴学校的资讯科技支出。从 2001 到 2008 财年,整个预算恒定在 35-40 亿港元之间,变动幅度不大。事实上,据 08 版战略规划透露,2007 财年预算为 54 亿,实际上只支出了 41 亿,表明政府在支出方面是有所节约的。1993/19941994/19951995/19961996/19971997/19981998/19991999/20002000/20012001/
9、20022002/20032003/20042004/20052005/20062006/20072007/20082008/20092009/20102010/20112011/20122012/20132013/2014(预 算)010203040506070-10%-5%0%5%10%15%20%25%30%35%40%开 支1 开 支2 增 长 率图 香港历年来 ICT 预算支出情况(单位:亿港元)来源:香港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网站对增长率的计算要从 2001 财年分开看,之前到 2001 财年用开支 1 进行比较。从 2001 财年开始用开支 2 进行比较,有五年的支出呈现下降的情况,
10、分别是 2003,2004,2005,2008 和 2011 财年。2013 财年用预算数与上年比,所以看上去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开支的总额只代表一个方面,更为重要提看开支的结构。从香港 OGCIO 所报告的工作来看,主要开支包括政府内部资讯科技的使用、资讯科技基建及标准、社会对资讯科技的使用三方面,其开支如表 2 所示。事实上,由于电子政府的工作分散到各个政府部门、学校、医院等,开支相对较大。以入境事务处为例,2012 年新资讯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投入 8.62 亿;2013 年“出入境管制系統” 9.12 亿。因此政府一直在推外包方式以节约开支。近年来随着云计算的兴起,OGCIO 又积极跟进,
11、以期通过云计算来减少政府此方面的开支,2012 年6 月在云计算方面投入 2.42 亿港元建立统一的政府云平台,预计 2013 年底可完成。表 2 OGCIO 活动开支情况OGCIO 数码共融财年 ICT 总开支 政府内部 ICT 基 社会对 小计 数码共融 有機上ICT 使用 建 ICT 使用 基金会 網2011-2012 47.29 4.965 .481 1.106 6.552 .149 .1332012-2013 51.77 5.159 .498 .726 6.383 .149 .114注:数码共融的金额包括在OGCIO的“社会对ICT使用”开支之内三、 最新进展2013 年 9 月,香
12、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与 IBM 公司合作,推出 2014 版的“数码 21”战略初稿,向广大市民公开征求意见。从时间上看,2008 版规划原意只管 3 年,所以最新的这次略有滞后。2014 最新版的战略口号正是 IBM 公司一直倡导的 “智慧城市”理念,提出“智慧香港,智优生活 ”(Smarter Hong Kong, Smarter Living) ,相应的四个战略重点是:善用科技,提升潜能;激励创新,成就未来;发挥优势,拓展产业;以及贯通信息,利便市民。与以往各次规划相比,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对基于互联网各类新技术如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予以高度重视,认为它将在未来改变世界,强调政府
13、应该身体力行,在电子政府中率先使用这些技术。二是创新。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香港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更多的创新。规划认为创新来自三方面:一是 ICT 产学研平台的搭建和结合;二是鼓励广泛的运用公共资料,运用 ICT 帮助创新。而为了支持民众使用这些资料,政府所掌握的公共数据应该更加公开。三是激活中小企业的活力,帮助他们尽快利用云计算消除数码鸿沟。三是重视与祖国内地的合作,尤其是与珠三角城市发挥优势互补,合作建立智慧城市群。规划认为香港应在三个主要方面加强与内地的信息及通讯科技业合作,分别是跨境电子商务便利化措施(例如电子签名证书互认) 、技术合作联合项目( 例如云运算服务标准)和技术转移及交流(例
14、如合办会议、论坛和展览) 。四是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提出香港要多使用把具有互连功能的传感器(无线射频识别标签)内置于日常物品上,提供有用的数据,让当局据此作出更准确的决定,改善运作、决策及公共服务,并有效管理资源和众多城市管理功能,维持高品质生活水平。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还会就涉及各政府部门的大数据事宜,公布使用标准、模式及指引。最后,从电子政府工作看,除了原有的为弱势的市民和中小企业服务举措,其重心转为重视跨平台服务、信息贯通和双向互动,无纸化的解决方案,以及更加智慧的服务,尤其是利用无线互联网络为市民提供随时随地的公共服务,从电子政府转向移动政府,各类公共服务将全面基于个性化、基于位置实现。
15、四、 结语通过对香港回归以来的多个资讯战略文本分析可以看出,香港政府及时顺应了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潮流,很好地借助于 ICT,帮助香港在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得以全面提升,不仅实现了经济上的繁荣、技术上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政府自身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变革,始终贯彻以民为本的思路和理念,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关注弱势群体,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最后,引用“数码 21”(2001 版)中一段话作为结束:“电子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提高管治效率的机会和工具。但互联网和电子改革不能完全替代优秀的管治。我们必须继续坚守香港赖以成功的因素,包括维持自由公开的市场政策,维护法治,确保司法独立,依法保障合约权益和知识产权,确保资讯自由流通,维持方便营商的低税制,提供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维持廉洁而有效率的公务员队伍等等。不论是何等改变,这些都是我们应珍惜和重视的价值观,而资讯科技就是我们推动落实这些价值观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