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增强思想政治课讨论题的激活效应 汤先永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学生能否广泛地参与课堂讨论,课堂讨论的活跃程度如何又直接关系到学生在学习中是否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怎样才能使学生广泛地参与讨论呢?笔者认为,增强思想政治课讨论题的激活效应是问题的关键。讨论题既是引导学生进入讨论门槛的基本引领工具,更是激活学生讨论热情的媒介物。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讨论题设置得是否恰如其分,将关系讨论的兴趣,更关系学生讨论的质量。讨论题的设置如何才能达到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此,笔者的体会如下。一、激活效应来源于讨论题的趣味性教学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对自身进行认知加工的特定情境
2、和特殊环境的过程,从而推动着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激发或诱发学生强烈的知识获取欲。知识的获取欲又来自对已有知识的某种意义的契合。在已有知识向未知知识的迁移中,知识的获取方能水到渠成。因此,抓住学生的心理,实施趣味教学是讨论题设置的首要前提。有趣味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浓烈的参与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反之,会令学生倍感乏味,厌倦心理陡增,当然不利于讨论话题的开展。笔者认为:能否将讨论题设置得新颖、趣味盎然,成为能否顺利开展讨论的关键。例如,在“如何正确对待货币”这一问题的教学中,设计以流行歌词为内容的讨论题:“金钱爱你在心口难开”“金钱让我一次爱个够”等
3、,引导学生进入“如何正确对待货币”的情境中。在“认识的根本任务”教学中,设计“跟着感觉走,紧紧抓住本质的手”,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学中,设计讨论题可引用崔健的歌词:“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实践证明,设计的讨论题以歌词入题或以诗入题,以漫画入题或以名人名言入题等,学生耳熟能详,又感到有新意,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意识,从而达到较满意的教学效果。二、激活效应来源于讨论题的层次性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过程本身就包含着解惑的过程。但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发展的客观差异,讨论题的设置必须具有层次性。若设置的讨论题过于简单,大家都很清楚,就会使讨论流于形式;
4、若问题的设计过于艰深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去甚远,又会令学生望而却步,无话可说,丧失讨论信心。以上两种情况都意味着失去了讨论的基础,教学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讨论题的设置要难易适中,要力求在学生可能会有不同认识和认识有误之处,或一些社会热点处设置讨论,这样学生的思维都会在不同层面上展开而有话可说,形成不同的观点,从而达到讨论预定的目的。既要遵循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原则;又要遵循“门槛效应”,尽量将难题分解为数个相对较易的题目,以利于激活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价值规律”这一内容时,我在课堂上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如果不尊重价值规律会产生什么后果?(2)当市场上某一商品供大
5、于求时,会造成商品价格下跌并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此时该企业应如何面对这种困难?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问题(1)很快得到了解决。对于问题(2)学生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办法。如,“面对市场开发新产品,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并得出了:“发展商品经济必须尊重并运用价值规律”的结论。通过这样的问题研究,克服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减少了学生的盲从心理,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养成。三、激活效应来源于讨论题的启发性教师在设置讨论题时,必须从学生的思想特点、知识基础、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出发,抓住重点、难点的症结所在,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疑难问题,以巧妙的启发,激
6、励学生思考与讨论,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这个过程中,好的问题情景的设计是解决问题的催化剂。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即在已有知识与新授知识内容之间架起桥梁来降低衔接的难度,以及时唤醒、运用那些与新授知识内容相关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知识的迁移。例如,在学习“货币的产生和本质”时,教材引用了马克思的一句名言:“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学生一时难以理解,于是笔者就设计:(1)货币是如何产生的?(2)金银为什么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通过启发学生思维,结论就很容易理解:由于金银在货币产生之前在自然界中就已存在,所以“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是
7、由于金银具有质地均匀、体积小、价值大、便于分割、易于携带等天然的特性,使它们天然具有充当货币材料的优点,所以“货币天然是金银”。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以及货币与金银的辩证关系。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解决,使学生不仅搞懂了学科知识,更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四、激活效应来源于讨论题的规范性之所以有些问题需要学生讨论,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形:一是在某一问题上学生可能存在着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需要经过讨论,暴露问题,在讨论中力求澄清认识。这种讨论在本质上属于收敛性思维。二是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乃至答案是多元化的,并没有谁对谁错之说,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过
8、程。这种讨论在本质上属于发散性思维。针对以上两种不同情况,讨论题的设置是大相径庭的:对于前者,讨论题的设置规范性就表现为要有准确的界定方向。只有如此,学生的讨论才能拥有共同的起点,而不至于出现“南辕北辙”现象。这种类型的讨论题在选择情境和创设立意上是可以多样化的,但在设问的设计时必须保持学生讨论问题方向是一元化的,当然答案是多元化的。只有如此,不同的思维才能在同一轨道上碰撞,激发出绚丽的思维火花。否则,各抒己见两者却不交锋,表面上看热闹非凡,其实“群居终日,言不及意”,这就丧失了讨论的意义;对于后者,讨论题设计的规范性表现恰恰相反,在设问中应尽量剔除一些限制而表现出思考和回答都具有的开放性。这
9、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问题的设置开放性会激发学生形成逆向思维、多角度思维等思维方式,但最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想其他同学所不敢想、想老师所不敢想甚至前人所不敢想的可贵的创新思维品质。因此,教师在设置讨论题时要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地设计出较规范的讨论题,使讨论题的内涵本质符合学生思维规律特点,这种讨论题才是规范的。规范的,即科学的,不科学的讨论题是没有导学价值的,是与学生思维规律相背的,是不具有激活效应的。实践证明,遵循课堂教学认知规律,认真设置具有激活效应的讨论题,就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多种素养与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素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进而达到理论的内化和情感的升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最终达到培养健全人格的目的,这也是创新教育的目的所在。(作者单位:江苏省运河中学)摘自: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 年第 23 期2005-03-23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