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编制时间:2011 年 12 月 24 日 主备人:肖成俊 审核人:方利平 班级: 学生姓名: _ 组别:_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_1第 7 课 诗三首(教师版)【学习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4、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预习案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朗读录音、 “教材助读” ,从整体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问题标示出来,
2、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4、限时 15 分钟,独立完成。【教材助读】一、作品介绍古诗十九首 梁代萧统文选 “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 19 首五言诗。它们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组诗。“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古诗十九首主要抒写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突出地表现了当
3、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节选自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二、作者名片1、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 、 兵书接要 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
4、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2、陶渊明, (约 365 年427 年) ,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 归园田居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归去来兮辞 桃花源诗等。三、背景介绍(可参考非常学案 )四整体感知。1、熟读这三首诗,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并初步理解文意。2、概括三首诗的内容,理清行文思路。明确:涉江采芙蓉叙涉江采莲写遥想心理抒难聚哀伤短歌行功业未就 忧 求贤若渴 盼 嘉宾投奔 喜归园田居从何而归?(落尘网
5、)为何而归?(爱丘山)归向何处?(归田园)归去如何? (返自然)预习自测:掌握重点字词句,对于自己感觉不熟悉的可以整学 习 建 议理到典型题本上,以便二次过关。1、生难字遗(wi)施 呦呦(yu yu) 青青子衿(jn) 拾掇 ( du) 契( q)阔谈讌(yn) 三匝(z) 羁鸟(j) 暧暧(i i) 墟(x)里 吐脯(p)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1)采之欲为谁( 遗 ) (2)长路慢浩浩( 漫 )(3)越陌渡阡 ( 度 ) (4)榆柳阴后檐( 荫 )(5)暖暖远人村( 暧暧 ) (6)鸡鸣桑树巅( 颠 )3、名句积累。(1)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2)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但为君
6、故,沉吟至今。(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4)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5)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探究案 质疑探究 质疑解疑、合作探究探究点 1 精句赏析1、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明确:两句展示如画的景致:荡一叶小舟,风和日丽,去采摘美丽的荷花。湖岸泽畔,还有数不清的兰蕙芳草。 “芙蓉” “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2、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明确:这两句既有人
7、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 “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的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惆怅的形象和心情。表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并没有直接点明,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3、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脯,天下归心。明确: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4、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明确: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
8、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探究点 2 提炼概括1、结合具体诗句,试概括作者在涉江采芙蓉是如何表现抒情主人公的忧伤?明确:采之而遗谁?想传达关怀、思念,寄托美好祝愿而无去处。所思在远道。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能。同心而离居。深深相爱,却天各一方,难以相聚。忧伤以终老。人生美好韶光,本应相爱相守,却在痛苦中流逝。看似单纯的思念之情,在一个个现实的“矛盾”之中显得如此之
9、苦。作者婉曲的表现方式,如曲折山泉汇成飞流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2、陶渊明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提示: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方宅/草屋/ 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 编制时间:2011 年 12 月 24 日 主备人:肖成俊 审核人:方利平 班级: 学生姓名: _ 组别:_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_2明确: 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
10、,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 舒缓的、柔和的。 “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 “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探究点 3 鉴赏探究1、
11、短歌行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明确: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以“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借代,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运用典故,同时又以“子衿”“ 鹿鸣”起兴,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补充: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 ) 运用比喻。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运用想象。 “越陌度阡”四句,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运用类比联想。以“乌鹊 ”无枝可依类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
12、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先抑后扬。作者从人生的感慨过渡到政治理想,心境由狭变阔,情绪由低沉到高昂。从全诗来看,这是一种先抑后扬的写法。2、陶渊明既然“性本爱丘山” ,为何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与一般隐士的“纵情山水,放浪形骸”? 明确: ( 1) 少 无 适 俗 韵 ? 少 年 时 受 家 统 和 儒 经 的 影 响 , 怀有 兼 济 天 下 大 济 苍 生 的 壮 志 。 但 是 , 门 阀 制 度 的 存 在 , 庶 族寒门 出 生 的 人 不 可 能 突 破
13、 门 阀 士 族 对 高 官 权 位 的 垄 断 , 在 这 样的情 况 下 , 陶 渊 明 的 理 想 是 难 以 化 为 现 实 的 。 性 本 爱 丘 山 。 陶 渊 明 性 格 的 本 质 特 征 是 追 求 心 灵 的 最 大自 由 和 心 态 的 闲 适 优 雅 , 仕 宦 生 活 不 符 合 他 崇 尚 自 然 的 本 性 。陶 渊 明 隐 逸 性 情 的 形 成 , 应 当 说 与 东 晋 士 族 文 人 这 种 普 遍 企 羡隐 逸 , 追 求 精 神 自 由 的 风 尚 有 关 。( 2) 陶 渊 明 的 归 隐 不 同 于 东 晋 时 借 归 隐 买 名 邀 誉 的 其
14、他隐 士 , 他 是 真 隐 。 陶 渊 明 的 隐 居 生 活 并 非 完 全 的 出 世 , 他 隐 居的 本 身 就 是 对 于 黑 暗 现 实 不 同 流 合 污 的 一 种 反 抗 , 这 和 逃 避 现实 不 一 样 。 诗 人 在 农 村 长 期 参 与 田 间 劳 作 , 感 情 上 越 来 越 贴 近劳 动 人 民 , 更 了 解 人 民 疾 苦 , 在 他 的 诗 中 对 劳 动 人 民 的 贫 寒 生活 以 及 仕 途 的 黑 暗 虚 伪 多 有 反 映 。文本拓展陶渊明的菊花和李白的酒在中国那些不得志的诗人中,陶渊明和李白恐怕应该是比较典型的两个,也是后世最为欣赏的两个
15、极具个性的诗人。说到个性就体现在陶渊明的菊花和李白的酒上面,你且看看别的诗人中,还有谁能像这两位大诗人那般特殊且受人爱戴呢?中国文人有个性且能保持个性的实在无几,要么过于强硬暴尸朝堂或者抛尸荒野,要么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最终成了强权的附属或者名利的奴隶。而陶李二人可是骨头硬,气质高。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因为瞧不起那污浊的权势人物,怕污秽了自己的人格,硬是挂了官印,归居田园,躬耕南亩,东篱赏菊。李白呢,本来是有着大好前途的,进了长安城不说,还被皇帝老儿招为翰林,写歌词谱小曲也可尽到讽谏的责任。可惜他天性气量高,心里装不得糊涂,更容不得小人当道。趁着皇帝老儿要听新歌的急性,硬逼着高力士替自己
16、脱靴,还让皇帝的二奶杨贵妃替自己磨墨。最终出了气却导致自己政治生涯的终结,差一点就被流放到了荒凉的夜郎国。但李白毕竟是豪气的人,依然无忧无虑,以酒相伴,山水放歌。要说这两人硬要比个高低,我看那高一筹的得推陶渊明了。因为这两人虽都看透了红尘,厌倦了权贵,但在对功名的态度上还是有差异的。相比而言,陶渊明回到田园的感觉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轻松,且自回归田园以后,要么陶醉于农业耕作, “开荒南野际” , “种豆南山下” ,要么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一心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至于偶尔回想到了曾经三十年的官场生活时,他表现出了十足的厌恶,总为自己“误落尘网中”而悔恨,仿佛自己真是一根洁白的
17、莲藕,胡里胡涂在污泥里呆久了,身上不免玷污了一些世俗的恶臭之气,他能不后悔吗?陶渊明与官场断绝得干脆利落,他的思想里也彻底地抛却了年轻时候的那些浓厚的功名心肠,要说革命的勇气和彻底性,李白怎么也赶不上他的。所以,这陶渊明所喜欢的菊花也跟了陶渊明粘了一些高雅之气,成了高洁心灵与正直人格的化身了。要说战斗性而言,李白无疑又高过了陶渊明,他虽然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与功名利禄彻底决裂,在落魄的时候还要大呼“天生我才必有用” ,希望有朝一日皇帝老儿醒悟过来,将自己重新招回长安城,但他这样的功名心是基于一种政治抱负而保留的,保留是为了战斗,他其实也并不在乎什么名利,他甚至将金钱视为粪土,在他眼里“钟鼓馔玉不足
18、贵” , “五花马,千金裘”还比上酒重要。在李白的眼里,酒是让自己保持战斗力的重要精神支柱,喝了酒就可以说疯话,就可以产生对政治的幻想。即便他深刻认识到了现实的残酷性,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已不可能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一天,他也从来不放弃跟权贵的较量。他每每于酒后将访仙山也当作与权贵做斗争的一种方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他一种无奈的反抗。所以,在李白这里,酒不是麻醉剂,而是保持火气的一种养身汤。但是,无论如何,作为现代人,你既无法学习陶渊明隐居田园菊圃,也无法学习李白纵情酒乡仙山,因为我们既不可能保持住那儒雅的清高,也不可能释放出那张扬的狂野。我们于诗文中对菊花和美酒的赞赏
19、,也只是要在文字中寄寓自己的精神,建筑起一座虚妄的灵魂宫殿。当现实残酷地摧残着我们的精神和灵魂时,我们所能做的更多的也许只是从陶渊明的诗歌中去领略菊花的芬芳,从李白的诗歌中去品味美酒的醇香罢了。当堂检测 有效训练,反馈矫正1、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组是( )A、忧忧我心 慷慨 朝露 羁鸟B、越陌度阡 故渊 樊笼 守拙C、乌雀南飞 尘杂 吐哺 暧暧D、食野之苹 佳宾 琴瑟 譬如答案:B(A、悠悠 C、乌鹊 D、嘉宾)2、阅读陶渊明的诗歌,完成以下练习。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注 南山
20、,即 庐山,当时是佛教、道教云集的 胜地。(1)这首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作简要评析。明确: 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五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 悠然”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 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2)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 悠然望南山 ”好的。请简明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见”字好。 “见” 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编制时间:2011 年 12 月 24 日 主备人:肖成俊 审核人:方利平 班级: 学生姓名: _ 组别:_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_3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望”字好。 “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我的收获 (反思静悟、体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