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从叙事学的角度看《战争与和平》.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921277 上传时间:2019-03-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叙事学的角度看《战争与和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叙事学的角度看《战争与和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叙事学的角度看《战争与和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从叙事学的角度看《战争与和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从叙事学的角度看《战争与和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华 中 师 范 大 学研 究 生 课 程 论 文论文题目 从叙事学的角度看战争与和平 完成时间 2013 年 2 月 23 日 课程名称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法论 专 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年 级 2012 级 姓 名 周洁学 号 2012111246成 绩评卷人从叙事学的角度看战争与和平摘要:本文试图用叙事学的方法分析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的双曲线式的叙事线条、变化的叙事节奏、转换的叙事空间、独特的叙述话语、多线索的叙事结构。关键词:叙事线条 叙事节奏 叙事空间 叙述话语 叙事结构在世界文学中, 列夫托尔斯泰一向被人称为“巨人” , 而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 在高尔基看来则是“ 十

2、九世纪世界文学的最伟大的作品” 。 就“巨人写巨著”而言, 几乎很少有哪位作家的作品可以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相提并论。 战争与和平 从问世之时起, 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就引起了文学界的高度重视。因此, 本文试图以叙事学的方法对战争与和平 的叙事艺术作进一步的探讨。一、双曲线式的叙事线条“传统上认为叙事线条的组合 依据的是有关开头中部和结尾的一体化概念, 以及内在的根据、情理或者真理。 ”1因此, 叙事线条既依据外在的故事展示, 又和内在的思想情势联系在一起。正如罗兰巴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 中认为的那样理解一部叙事作品不仅仅是理解故事的原委, 而且也是辨别故事的层次 ,将叙述线索的横向连接投

3、射到一根纵向的暗轴上。 ”2当我们沿着战争与和平 的叙事前进并加以细究时, 我们可以发现它的叙事线条在它的纵横轴的基础上呈现出一种双曲线式的叙事线条。战争与和平叙事线条的第一个基座是它的时间横轴。这个横轴始自 1805年 7 月在宫廷女官安娜帕夫洛夫娜舍列尔家中举行的晚会为始, 以1812 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 直至 1820 年 12 月尼科连卡从睡梦中醒来为故事的结尾。可见, 作为这部小说的外在基座时间展现是相当清晰的。这个时间横轴又是和俄国特定的历史事件相统一的。因此, 在战争与和平中, 托尔斯泰用特定历史事件的大背景俄法战争和客观的时间范围从1米勒: 解读叙事, 申丹译, 北京大学出

4、版社, 2002 年版,第 47 页2张寅德选编:叙事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9 页1812 年到 1 82 0 年, 为这部小说划定了边界。他在选定的素材周围划了一根线, 使其四周都具有了边缘,这样就形成了战争与和平这样一座巨大的故事宫殿。 (如图示)在这边界之下,小说展开了几大家族的变迁、家族成员命运的变化。在这个变迁和变化的展现过程中, 既有历史事件对人的影响, 也有人对历史朝向的左右;不仅有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 更有人对人的影响。就这样, 托尔斯泰在边界之内,统一连贯地处理了被划入这个魔圈的素材, 并明确地表达出了其中的各种关联,而这一切就纠结成了托尔斯泰式

5、的“关联之迷宫” 。 3小说的统一性不单是字面上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小说能通过一个精神中心点的共同关联将各个部分连接为一体。归根结底,战争与和平 中各种关联的内在情势是拯救。在这样的一个内在纵轴引发下, 集结了历史进程俄罗斯民族 拯救和思想强度小说主人公的灵魂拯救。这两条曲线共同形成了这部小说的叙事线条。这两条曲线是如此自然地相互交合在了一起,一条是体现民众整体的场面宏大的, 而另一条则是个人的、描绘细致的。一方面, 为了获得民族的拯救, 小说展现了一系列的历史事件, 着重表现了3米勒: 解读叙事, 申丹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87 页几次重要的战役, 比如奥斯特

6、利兹战役和波罗底诺会战。这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广阔的历史画卷。在历经劫难之后, 俄罗斯民族获得了胜利。而在这场胜利背后还有着托尔斯泰对历史和人类生活独特的议论和认识。另一方面, 为了获得心灵的拯救,为了获知人活着的意义,战争与和平中的两位贵族青年安德烈和皮埃尔不断地行动又不断地修正孜孜地探究和追寻。这样一种“探索者”的形象可以说是后来俄国文学中经典的“新人”艺术形象的先行者。的确, “灵魂”是俄国文学中的重要角色,是俄国作家永远坚守和探询的领地。这些“探索者”追寻幸福的心路历程向我们每一个人诉说着“人若感觉不到追求自己幸福的愿望, 他也就感觉不到自己是活着。人不可能想象没有追求个人幸福愿望的生活。

7、对于每一个人, 活着就是希望并达到幸福,希望并争取幸福就等于活着。 ”4而对于托尔斯泰来说,“ 在这条道路上进行的活动就是爱” 5, 在他看来, 爱一切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宗教。在战争与和平 里, 每一个主人公都在践行着这一切。因此, 战争与和平 是以多重主题共时并进来展开的民族存亡的主题,以及历史下的个人内心生活的主题。这就如同一条条溪流从容不迫地融汇在一起,形成一条大河缓缓地向前流淌。而大河的流向拯救的主题又十分明显地渗透在所有这些共时并进的主题中托尔斯泰以其双曲线式的叙事线条建构着他特有的“关联之迷宫” 。第二节 变化的叙事节奏“所谓时距, 是指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长短的比较。 ”6 时

8、距并不是恒长不变的, 而是时快时慢。这种快慢的变化便构成了叙事文本的节奏。研究时距的意4张杰等:走向 21 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 译林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79页5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 第四卷,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477 页6罗钢:叙事学导论,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 95 年版,第 145 页义在于帮助读者确认作品的节奏,以及作品中出现的事件占据的文本篇幅所要说明的作者对其的关注程度和想要唤起读者注意的程度。以下是战争与和平时距和叙事节奏一览表:托尔斯泰在第一册中要将小说大部分人物引介出来, 因此它的时间长度很短、叙事节奏相对而言比较快。而在第二册中作者

9、着力刻画的是主人公们各自不同的发展, 因而时间跨度较长。另一方面由于人物内心的不平静战势对俄军来说很不利, 因此虽然在较长的叙事时间里它的叙事节奏仍然显得较为的急切。第三册是整部小说的高潮所在。它既是俄法两军交战的关节点, 也是主人公内心活动思想转变的关键处, 所以它的叙事节奏显得很急。随后的第四册中, 两军的战局只剩下最后的余波,战火逐渐熄灭, 小说人物也渐渐找到了生活和精神上的支撑点, 因而小说的节奏转而变缓, 并在尾声里达到了小说最为安定的频率。在尾声里, 人物都有了他们各自的生活归宿, 而对这场战争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战争与和平 的叙事节奏由较快到快、由急变缓, 是和战场的局

10、势、人物思想的转变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 这三种节奏是同步的、和谐交织的。因而, 当我们在阅读战争与和平 的时候, 犹如也在聆听一首伟大的协奏曲。但是必须指出的是, 这里所谓的缓急之分只是就这部小说内的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叙事节奏的比较而言,如果参照其它小说的节奏,战争与和平 在整体上仍然是一部节奏缓和的小说。战争与和平 中的描写力量并不倚重戏剧性的部分, 而在于叙述性的部分。它没有情急直下的情节, 有的只是缓缓的故事进展。在这里, 我们看到这部小说的艺术重心并不在于出场的人物是怎么说的, 而在于他们说了些什么。战争与和平的叙事显然是以一种迂缓的步调展开的。它里面并没有猛烈的情节转折, 而是

11、大致沿着人物的日常生活的轨道笔直地进行着。但是, 沿着这条轨道托尔斯泰却能随时随地地创造出那些带着内在的精神必然性、从人物所处的具体发展阶段中产生的场面和细节。因此, 可以这么说,“伟大的作品风格并非来自于精巧的结构、典雅的语言和扣人心弦的情节, 它往往依靠朴实。含蓄、自然的叙事能力, 正如波德莱尔指出的那样, 杰作犹如大动物, 它通常具有宁静的外貌。” 7第三节 转换的叙事空间战争与和平中叙事的空间主要在俄罗斯的重要城市莫斯科和彼得堡之间来回穿梭。其间, 俄罗斯的乡间农庄童山似乎是经由莫斯科到彼得堡之间的精神驿站是小说主人公们的安身之处、休憩之处。他们将在这块淳朴的土地上休养生息、汲取能量,

12、 等待再一次的生命怒放。而托尔斯泰只是在小说的篇尾预示了紧接其后的运动十二月党人革命。托尔斯泰虽然拉下了这一故事的序幕, 但并没有展开。安娜帕夫洛夫娜家举办的沙龙总共在小说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发生在小说的开篇, 宴会所在地是莫斯科, 中心话题是沙龙中的贵族们对战局的揣测和分析, 其中充斥着的是贵族阶级的假想和天真的臆断;第二次沙龙发生在第四册的伊始, 晚会发生在彼得堡 , 贵族阶级想当然地沉浸在对俄罗斯伟大胜利的喜悦中。如果说第一次沙龙的出现是小说开始的标志、预示着这部长篇小说不平凡的“生命”即将展开。那么异地举办的这场沙龙在某种程度上则昭示着主人公7格非:小说叙事研究, 清华大学出版社, 2

13、002 年版,第 24 页们的新生,在这场沙龙之后小说的主要人物都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莫斯科到彼得堡是俄罗斯民族挣扎求生的征程和特定时期的历史轨迹, 也是主人公们漫漫的精神跋涉史。当莫斯科被攻占时, 人们流向了彼得堡以求人身的安全。在这一迁移的过程中既有民族的辱没感、家破人亡的悲伤之情。敌军的狂欢, 也有安德烈的病危、娜塔莎无法愈合的内心伤痛、皮埃尔的仿徨无出路。所有这一切都在迁移的过程中不断地被闪现。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是民族战争的胜利结果, 也是小说主人公收获幸福和归宿的展望。安德烈在彼得堡平静地迎来了生命的终点。在他弥留之际怀抱着的是对娜塔莎的谅解和对所有人的爱。最终他收获了宗教的平和和

14、宁静。而娜塔莎获得了安德烈的谅解之后, 卸下了心头的重担, 内心的重生得以可能。当皮埃尔在彼得堡找到了生活的主心骨时, 他又回到了莫斯科, 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并且最终获得了至爱。尼古拉和玛利亚的再次重逢促使了他们之间曾萌生的感情得以开花结果。从莫斯科到彼得堡再回到莫斯科, 这犹如是一次精神的轮回, 是一次超脱。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安德烈从莫斯科出发没能再回到莫斯科。虽然他的肉身无法做到, 但他的精神却渡到了彼岸。在小说的尾声中, 我们分明能看到他的儿子将肩负父亲的使命开始又一段征程。一个新的故事即将开始。第四节、独特的叙述话语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的作者立场是非常自信的,正是由于这种自信,使得 战

15、争与和平 呈现出一种史诗般的话语力量。 “托尔斯泰的这一史诗般的话语 , 充满自信和力量 , 满怀爱心地描绘着, 把自己的分析渗透到心理的最深角落, 而与此同时, 却又在主人公感受之外表现出一个真实的作者现实。 ”8和托尔斯泰的其它作品相比较 , 我们可以发现战争与和平 中人物的行动能力是最强的、改变现实的愿望也是最强烈的, 作者的立场和判断也最明晰和果断。在战争与和平 中, 托尔斯泰也需要一个自由而重要的叙述话语, 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作者观点、作者评价、作者分析、作者裁判和作者自由。正如韦8 (俄) 巴赫金:小说理论 , 白春仁等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第 2 页勒克说的那样“史

16、诗作者却象一个职业的故事讲述者一样讲自己的故事, 他在史诗中还包含了自己的评论, 并且在叙述过程本身中( 同对话相区别而言) 贯彻了他自己的风格。 ”9这就是战争与和平 中作者话语的特殊安排和它的极其重要功能的发挥。它的作者话语力求获得完全的自由与独立。托尔斯泰有如荷马一样,将均匀的亮光照耀他所述及的一切人、从容不迫地叙述故事、而且没有一件事是被神秘地置于深处、而是被清晰地表达出来。这就呈现出独白小说的特点,主人公是完全为全知全能的作者所设计、刻画。这样的形象是建立在作者的世界观里的。作者的立场、视野、思想、意识无不在主人公的身上打上烙印。主人公的自我意识不是独立的,而是封闭式的。作品是主观的

17、。但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托翁的作品中也存在着复调、对话的因素。在战争与和平中作者为了突出人民的主题,将现实与历史、战争与和平、前方与后方、京城与乡下对立、对比地表现。小说中的四大家族形踪就是围绕这些场面形成四条线索平行发展,间或形成对话。安德烈与彼埃尔的探索形成对话,前者在战场上用行动探索、后者在后方用精神探索;安德烈、彼埃尔与库拉金家族的遗老遗少们形成对话,前者是先进的贵族青年,而后者则是腐化堕落的化身(老库拉金、阿拉托利), 在女性形象中娜塔莎与爱伦形成对话。前者是俄罗斯灵魂的体现,是虚伪和造作的克星,而后者则是“美丽的动物” ,充满荒淫、伪善。就历史人物而言,库图佐夫与拿破仑形成对话,

18、一个是人民的代表,社会的动力;一个是恶的象征,历史的绊脚石。这种种对话在小说前后对立、遥相呼应,缺少其中一个对立面就会影响小说的史诗结构、削弱人民的主题。这是战争与和平的大型对话。至于复调小说中的“微型对话” ,我们在托尔斯泰的人物心理的展现亦能发现。如安德烈公爵受伤后仰望奥斯特里齐战场上空的游云,一刹时的心理感受。10我们能感到语句的一问一答,有一个意识深处的安德烈分裂出来,不断地应9 (美) 韦勒克, 沃伦:文学理论 ,刘象愚等译, 三联书店, 1984 年版,第 251 页10弗里德连杰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现实主义 , 陆人豪译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年,第 326 页答着安德烈的

19、问话, “一点也不像我这样跑” , “我怎么先前未见到那个崇高的天空呢”?“是的 ”、 “除了” 、 “不过” ,这些语气上的不断加深完成了安德烈公爵的心理运动。第五节、多线索的叙事结构托氏的叙事文风是史诗性的动态运动。尤如一条平稳宽广的大河缓缓向前。他说:“艺术要做的,就是寻找中心点,并把它放到明显的地位。按照旧的划分,中心点就是人的性格;然而这种中心点也可能是事件、民族和大自然的性格” 11一旦中心点找到,叙述就层层展开,情节缓缓发展,人物不断动作,内心就紧张地活动,就连生活风尚、自然景物都在活动中展开。纵观他的几大作品都是善始善终、有头有尾的一个概括。或容纳了很长一段历史的、生活的过程;

20、或描写了民族的命运;或涉及家庭、身世的变迁。这种框架已经为表现事物的过程变迁、运动提供了基础。每一个中心点相对控制着一条叙事线索,而每一条叙事线索都相对独立地向前发展,形成了小说多线索的结构。多线索在小说中呈平行发展,在一个总的中心的控制下呈动态的运动。 战争与和平中四大家族的发展轨迹是围绕着战争与和平这两个中心点展开叙述的。主人公关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思考、自身的精神探索都是在两个场面并行、交替的叙事中,按照编年史的顺序依次展开,收缩自如、伸展灵活。作家为了驾驭庞大的结构,采用了视点转换的方法,经常把人物的活动迅速由一个场景定焦到另一个场景,如从前方的战争场面转到后方的宫廷生活,从乡下的贵族庄

21、园转向京城的贵族生活,现实的日常生活与历史事件的转换等等,这一切又都统摄在“人民的主题”这个中心,层层展开,叙述得有头有尾,稳健向前。六、小结战争与和平的艺术特色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学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并非寥寥数语便可以道清。本文选取了叙事学的方法对战争与和平的叙事艺术进行分析,旨在从几个较为突出的方面对其进行梳理研究,理清其主要的叙事特点,还有很多可以完善补充的地方。参考文献:11 艺术家托尔斯泰赫拉普钦科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年版,第 391 页【1】:米勒: 解读叙事, 申丹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2】:张寅德选编:叙事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22、【3】:张杰等:走向 21 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 译林出版社, 1999 年版【4】: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 第四卷 ,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5】:罗钢:叙事学导论,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 95 年版【6】:格非:小说叙事研究,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7】:巴赫金:小说理论, 白春仁等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1 9 98 年版【8】:(美) 利昂塞米利安:现代小说美学, 宋协立译,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9】:(俄) 巴赫金:小说理论, 白春仁等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10】:(美) 韦勒克, 沃伦:文学理论 ,刘象愚等译, 三联书店, 1984 年版【11】:弗里德连杰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现实主义 , 陆人豪译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年【12】:赫拉普钦科:艺术家托尔斯泰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年版【13】:陈静洁:论 的人物、叙事、风格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14】:季星星:试论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叙事文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