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辛集皮革的历史辛集古称廉官店,清乾隆年间始称辛集。辛集皮毛历史悠久,久负盛名。新疆有一条俗语:“不知束鹿县,知道廉官店。”这条俗语背后,是从明朝以前千千万万的新疆的皮毛商人,长途跋涉到廉官店进行皮毛交易的的行行足迹。清朝中叶,辛集镇已成为我国著名的皮毛集散中心。从清朝光绪六年(1880 年)至民国 26 年(1937 年)“七七”事变前这一阶段,是辛集皮毛业发展的鼎盛时期,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皮毛生产体系。当时,辛集专营皮毛转运批发业务的皮庄、皮店就达 123 家。辛集为什么会成为著名的皮革集散地?辛集市皮革城管委会的冯占军表示,这要追溯到宋辽时代。皮革在古代就是白皮(生皮),主要应用于军事。在宋
2、辽战争中,辛集是南北交汇的场所,双方曾经在此地打过多次拉锯战,如今辛集的一些地名“试 炮台” 、“六郎营”等,都是 对这段历史的佐证。因为军事需要,制作皮革、熟皮的技术就逐渐在当地扎了根。后来,北人从关外、口外到此处就不再往南走,因为再往南天气潮湿,皮子容易霉变,而南人到此也不再往北走,否则运输成本太高。这样,集散地就逐渐在辛集成型了。“可以 说,当时 全国各地的制革厂里,都活跃着辛集人的人的身影,北京、天津、大连、沈阳、山东、宁夏、包头”,辛集市皮革城管委会的冯占军主告诉记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北平、天津、香港、武汉、上海、奉天(今沈阳市)、长春、哈尔滨、青岛、大连、济南、南京、杭州、苏州、
3、广州、太原、兰州、西安、大同、乌鲁木齐、包头、归绥(今呼和浩特)、张家口等地均为辛集皮毛销售的主要地区,大的皮毛商在这些地区都有外庄经销。文章开头提到的李长谦的“聚泰皮庄” 甚至把外庄设到日本东京、大阪。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皮毛商人蜂拥而来,在辛集镇设洋庄 26 座,其中德国洋庄 6座,英国洋庄 6 座,日本洋庄 6 座,荷兰洋庄 3 座,美国洋庄3 座,比利时洋庄 1 座,法国洋庄 1 座。随着皮毛制革技术普及,辛集出现了家家做毡,户户制革的繁忙景象。据 1935 年至 1936 年统计,当时辛集镇有工商户 1170 户,人口 17550 人,其中皮毛业有 10
4、个行业 361 户,捣毛,捣皮的季节工 6200 余人,连同镇周围 20 多个村庄的副业性经营,总户数达 1500 户以上,经营皮毛制革业的人员约四五万人。在辛集原来的南北大街中部路东,屹立着一座古老的建筑,大门有两丈多高,一尺多宽。大门上方有块一尺多高五尺多宽刻在砖墙上的横匾,上书“山西夫子” 四个楷书大字。这就是有名的辛集山西会馆。 “当 时在辛集的山西人主要做三种生意” ,辛集市皮革城管委会的冯占军说,“一是来此炒皮货的,二是来此做山西餐饮的,再有就是开钱庄的”。据史料记载。当时辛集的一些大字号,有极大一部分是山西人开设的。如义升恒杂货庄、义和成染坊、荣永升杂货铺、同泰毛店、广全玉石房、
5、晋义花店、三义德饭庄等。山西人称他们在辛集的商业有十八行,上百家店铺。晋商后来的繁极一时,可以说不无辛集皮货商人的贡献。那时,除了山西人开设的钱庄外,还有当地银号 27 家。1933年北京“中国 银行” 在辛集 设了分号;1934 年保定“河北省银行” 在辛集设了分号,都是 专门为皮毛业服务的金融组织。1935 年六月的一天,骄阳似火。北京中国银行行长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我是李 长谦,存在你们银 行的那笔款子我要支取,请马上准备好!”放下电话后这 位行长心急如焚,一层层的汗珠渗出额头。 不仅因为天气,也因为李长谦要支取的这笔款子实在太大了,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凑齐。 这位行长听出李长谦电话中是带
6、着气儿的,仔细一打听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打电话的这位李长谦是辛集著名的“聚泰皮庄” 掌柜,家 业可观。李长谦在北京分号,穿着 围裙与工人一起翻晒整理皮子。正好有“中国银行“ 的几个职员路过,脱口轻蔑地说出:“看, 这些皮猴子真脏。” 李长谦听了十分气愤,于是决定“教训 教训” 这些职员,这 才有了上边的电话。事后行长亲自到“聚泰皮庄 ”北京分号去见 李掌柜,并当面赔礼道歉,又用把李掌柜接到“万国饭店” 宴 请。 这段故事在北京曾风传一时,辛集“聚泰皮庄” 李掌柜晃动了中国银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集皮毛业曾经的辉煌。从燕赵都市报 copy 来的: = 冀商百年辉煌商史(5)钻天的束鹿,遍地的老西
7、 (2006-05-24 01:59:28) 本报记者 武岩生 旧时,山西人在全国各地经商,因此有“遍地老西”之称。明清以来,束鹿人也开始在全国各地经商,若遇天灾人祸,则子弟串联,亲戚相约,大批束鹿人活跃于京津两市,来往于东北三省,奔走于武汉三镇,因此就有了“钻天的束鹿,遍地的老西”的古谚。 谚语中称束鹿人“ 钻 天”,除形容从事商务的束鹿人聪明能干、善于交往、勇敢开拓外,还包含着对他们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赞叹。 寻访 银行行长向“皮猴子” 低头 1935 年 6 月的一天,当时的北京中国银行行长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我是李长谦 ,存在你们银行的那笔款子我要支取,请马上准备好!”放下 电话后
8、这位行长心急如焚,一层层的汗珠渗出额头,因为李长谦要支取的这笔款子实在太大了,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凑齐。 这位行长听出李长谦电话中是带着气儿的,一打听才知道事情的原委。李长谦是辛集著名的“聚泰皮庄” 掌柜,家业可观。当李长谦在北京分号穿着围裙与工人一起翻晒整理皮子时,“中国 银行” 的几个职员刚好路过,脱口轻蔑地说出:“看,这些皮猴子真脏。” 李长谦听了十分气 愤,于是决定“教训教训”这 些职员, 这才有了上边的电话。事后行长亲自到 “聚泰皮庄” 北京分号去 见李掌柜,并当面 赔礼道歉,还把李掌柜接到“万国饭店 ”宴请。 这段故事在北京曾风传一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集皮毛业曾经的辉煌。 皮子进了
9、廉官店 从头到脚用个遍 辛集古称廉官店,清乾隆年间始称辛集。辛集皮毛历史悠久,久负盛名。新疆有一句俗语:“不知束鹿县,知道廉官店。”在 这 句俗 语背后,是从明朝以前千万新疆皮毛商人,长途跋涉到廉官店进行皮毛交易的行行足迹。 到清朝中叶,辛集已成为我国著名的皮毛集散中心。从清朝光绪六年(1880 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 年)“七七”事变前,是辛集皮毛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辛集逐渐形成完整的皮毛生产体系。当时,辛集专营皮毛转运批发业务的皮庄、皮店就达 123 家。 辛集为什么会成为著名的皮革集散地?辛集市皮革城管委会的冯占军表示,这要追溯到宋辽时代。皮革在古代就是白皮(生皮) ,主
10、要应用于军事。在宋辽战争中,辛集是南北交汇的场所,因军事需要,制作皮革、熟皮的技术逐渐在当地扎了根。后来,北人从关外、口外到此处就不再往南走,因为再往南天气潮湿,皮子容易霉变,而南人到此也不再往北走,否则运输成本太高。这样,皮革集散地就逐渐在辛集成型了。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皮毛商人蜂拥而来,在辛集镇设洋庄 26 座,其中德国洋庄 6 座、英国洋庄6 座、日本洋庄 6 座、荷兰洋庄 3 座、美国洋庄 3 座、比利时洋庄 1 座、法国洋庄 1 座。 “掏羔皮 袄” 创出“皮毛王” 民国十五年,英国驻华使馆官员查理来到辛集皮店街,要买“ 掏羔皮袄” ,说是英国大使要送 给
11、女王当礼物。 “掏羔皮袄”是辛集皮庄独有的一种工艺,就是在母羊还怀孕时,凭手感摸出小羊大小,估算羊毛的长短,将母羊杀死后,取出羊羔剥皮制作衣服,既柔软光滑,又轻便结实。这次,查理要求羔羊毛长一寸很难把握,许多善于摸羔的技师都低下了头。 于是,查理轻蔑地说:“久负盛名的皮都辛集也不过如此。”话 音 刚落,人群中传来一个声音:“ 查 理先生,您这活儿俺接了。”只见 二十来岁 的王再田走上前来,在一群怀着羔的母羊中左瞅右瞅,随后牵出一只马上宰杀,取出羔羊一量,毛长正好一寸。查理连称“了不起” 。王再田也由此成了尽人皆知的“ 皮毛王” 。 山西会馆不舍辛集 随着皮毛制革技术普及,辛集出现了家家做毡、户
12、户制革的繁荣景象。据 1935 年至 1936 年的统计,当时辛集镇有工商户 1170 户,人口 17550 人,其中皮毛业有 10 个行业 361 户,捣毛、捣皮的季节工 6200 余人,连同镇周围 20 多个村庄的副业性经营,总户数达 1500 户以上,经营皮毛制革业的人员约四五万人。 在辛集原来的南北大街中部路东,屹立着一座古老的建筑,大门有两丈多高,一丈多宽。大门上方有块一尺多高五尺多宽刻在砖墙上的横匾,上书“山西夫子”4 个楷书大字,这就是有名的辛集山西会馆。“当时在辛集的山西人主要做3 种生意。”辛集市皮革城管委会的 冯占军说,“ 一是来此炒皮货的,二是来此经营山西餐饮的,再有就是
13、开钱庄的”。 追述 钻天的束鹿通天下货 明清以来,束鹿人在全国各地经商的颇多,若遇天灾人祸,则子弟串联,亲戚相约,大批束鹿人活跃于京津两市,来往于东北三省 据乾隆束鹿县志记载,辛集镇“绵亘五六里,货广人稠,坐贾行商,往来如织,虽居偏壤,不减通都”。当时在辛集镇集散的货物有 14 种,而皮毛货物即占 6 种,计有毡、织绒、氆氇、鞍笼、皮、羊毛等,皮毛在货物集散中已居主导地位。据 1915 年巴拿马国际赛会博展会资料记载,辛集市土特产品及手工业产品出口种类繁多,获银牌奖的有铅印油墨、缮写版印油墨、毛织绒 3 种。 辛集皮毛名天下 辛集镇自明清以来即为全国皮毛交易中心,辛集皮毛以其产品精良,享誉海内
14、外。清朝末年到“七七” 事变以前,外国人在辛集镇设的洋庄就有 26 座,因而获得了“辛集皮毛名天下” 的美誉。 束鹿酒业半条江 在我国江南,特别是长江中下游的南昌、长沙、九江、芜湖、安庆、武汉、上海等大中城市,近百年来即有“束鹿酒业半条江,醇厚甘甜好佳酿”的说法。 清朝道光年间(公元 1821- 1851 年),有 3 个束鹿人推着小木轮车到湖北省武汉三镇卖毡条,之后用卖毡条的钱作本钱,在武汉开了香油坊,由于手艺高超又会做买卖,他们很快就赚了许多钱。手里的钱多了胆子就更大了,他们开起了北直烧锅造酒。因为薄利多销,准斤足两,他们在武汉三镇站住了脚跟。后来,他们分成了三股,分别叫“老天成” 酒店(
15、店址在汉口老官庙),“ 老大成”酒店(店址在汉口石码头),“李大有” 酒店 (店址在汉口关圣祠)。 束鹿人首创用玻璃瓶装酒,一瓶一斤,携带方便。束鹿人酿造的“汉 汾酒” 曾获 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 奖。民国年间,束鹿人又从武汉至南昌,沿长江流域遍设酒店。从清朝光绪年间到民国期间,束鹿酒业在武汉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直保持着前进态势,并出现了酒店多、槽房多、产酒量大、酒的质量好、销路广、声誉高等特点。民国元年(1912 年),武汉已经有四五十家束鹿人开办的酒店。最盛时仅武汉就有一万多束鹿人从事烧酒酿造和经营酒店,当时说束鹿酒家遍武汉是一点儿也不假。那时束鹿人又从武汉至南昌,沿长江流域遍设酒店,不出半里
16、地,准有一家束鹿人开的酒店,因而有了“束鹿酒业半条江”的美誉。 古谚为辛集人画像 前门楼子九丈九,王口花炮响上头 明末清初,辛集王口的烟花爆竹即在中国北方享有盛名。每年春节前,王口人都用小拱车推烟花爆竹进京,在前门楼子的爆竹市上出售。因花炮起得高、响得脆,能超过前门楼子而得此谚语。 河北一集,山东一村,河南一镇 旧时,辛集镇与山东省的周村、河南省的驻马镇齐名。他们都是中国北方的大集镇,是大经济区域贸易中心。辛集镇在清朝的地图上被明确标为“中国皮毛杂货集散中心” 。 金束鹿,银蠡县 在这条乡土谚语中“金”“银” 皆指“棉花” 。乡谚有云:“棉花是黄金,棉花是白银”。束鹿、蠡县均盛产棉花,精于纺织
17、,收入颇丰,谚语是劳动人民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历代统治者也说这条谚语,但其含义则是指束鹿、蠡县富饶,可以多搜刮钱财。 卫嘴子,京油子,斗不过辛集的皮猴子 卫,指天津,古称天津卫,天津人嘴乖巧;京,指北京,北京人油滑;但是天津人、北京人都唬不了辛集的皮货商人。在这条乡土谚语中,辛集人巧妙地将天津蔑视为“卫嘴子” ,将北京人蔑视为 “京油子”,再将北京人、天津人对自己的蔑称“皮猴子” 连 在一起,大家 “平起平坐”了,个中自豪、自尊、自重都在不言中,且妙趣横生。辛集皮革业兴起于明代,盛行于清代。民国时代辛集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皮毛集散中心之一,被誉为“河北第一集” 。据明清两代的保定郡志、保定府志和清
18、代束鹿县志记载,辛集皮革的发祥地是明代中叶的木丘村,后转移到辛集。束鹿县志讲:“辛集一区,工厂如林,皮毛各行,每厂不下数十人,远近诸村,多依此为生活。”又称:“ 辛集一区,素号商埠,皮毛二行,南北互易,远至数千里。”畿辅通志也记载,明清时期的束鹿毛、皮、毡作为贡品和税赋上解京城。从晚清到 1937 年是辛集制革业的高速发展期,原料充足;行业齐全,有皮店、毛店、毡局,还有白皮、裘皮、鞭皮、毡毯、水饺等作坊;产品种类齐全,除供应国内以外,还销往欧亚和美洲。据 1927 年河北省工商纪要、1928 年河北省省政统计概要和 1930 年河北省财政年鉴的记载,当时河北省 9类出口产品中皮毛制品占 7 类
19、,辛集皮毛制品出量名列榜首。成为河北省的一大经济支柱。到 1937 年卢沟桥事变前,辛集有皮庄 70 多家,规模最大的“全聚” 、“袁记”和“ 聚泰”三家皮庄店员上千,占据了辛集皮革业的 6 成。辛集的皮革商人遍布全国,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也促进了皮革工艺技术的交流。1901 年聚泰皮庄老板李长谦七赴日本,将皮货销往东京、大阪等地,就在同一年,外国在辛集设庄收购皮毛的洋行达24 家。一时间,辛集汇集了大量国内外前来从事交易的人口,平均每天多达万人。皮毛业的高度发达,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饮食、邮电、金融、商业、交通等服务业勃兴,妓院、烟馆和赌场也纷纷设立。山西商人甚至在此集资修建了“山西会馆”
20、,以 为办公场 所。辛集的皮革分为轻革和重革,原料为牛、羊、马、骡、驴、猪等动物毛皮。制作工具有弯刀、刨子、模具、玻璃刀、毛刷、铁锅等。鞣制材料有石灰、食盐、栲胶、硫酸、红矾等。制作流程有浸水、浸灰、浸酸、去毛、整理、加脂、刷浆等。其中辛集首创的驴皮加工工艺复杂,产品质地坚韧柔软,尤为畅销国内外。裘皮产品也是长项,种类有皮袄、皮裤、皮褥子、皮帽、皮手套等。原料为羊、兔、虎、狐等皮张。鞣制原料有皂角、芒硝、黄米面。制作工具有大缸、大铲、裁刀、爪子、剪刀、尺杆等。制作流程有选皮、爪皮、剪毛、泡皮、去油、沙土埋、晾干、铲皮、熟制、去灰爪梳、剪平、着水、整理等。皮革产品还有车马挽具和各种生活用的皮件。
21、1937 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华北沦为敌占区。日军占领辛集以后,将皮毛列为军用物资,禁止私人经营,指定大仓洋行、满蒙洋行、蒙疆洋行为指定商行,成立顺德府皮毛株式会社进行垄断,辛集皮革业遭受重创。国难面前有的皮革工人毅然参加抗日救国战争,有的皮革工人冒着生命危险为八路军生产军需品,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辛集的皮革业开始复苏。在政府的指导下,原来零散的手工作坊开始联合起来,从事集体生产。1959 年,辛集皮毛制革厂创建,起到了示范作用,此后该厂一直是全国制革行业的重点企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辛集皮革这一传统行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国家集体个体制革
22、企业纷纷上马,辛集皮革业再次进入高速发展期。到 1992 年辛集市皮革业户达到 8000 多家,遍布全市 10 多个乡镇的 160 多个街村,形成小规模、大群体的辛集模式。1992 年,中国辛集皮革城建立,大大推动了皮革业的发展。近两年,是辛集皮革业投入最大、发展最快的两年,到目前,皮革城累积投入 16 亿元,建筑面积 150 万平方米,制衣年产量达到 685 万件;制革工业区投入 12 亿元,制革年产量达到 3320 万张。目前辛集皮革业迎来了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辛集皮革业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开发新品、精品,服装发展到皮装、羊绒、裘皮、尼克服四大类几十个品种,革皮发展到绵羊皮、牛皮、羊皮鞋面
23、革、毛革一体等十几个品种。同时,还开发了皮具、机械、化工等相关产业。辛集皮革制品再度享誉国内外,在内贸方面,全国各地几乎都能见到辛集皮货;外贸方面,辛集皮货打入世界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2002 年全市皮革出口创汇 1.64 亿美元,2005年达到 5.35 亿美元。2005 年辛集皮革业销售收入完成 82 亿元,利税 7.6 亿元,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皮革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皮革皮衣之都” 称号。辛集市皮革业起源于殷商,兴盛于明清。辛集古称廉官店,明朝时易名新集,清朝乾隆年间改“新”为“辛”。新疆有一条谚语说:“不知束鹿县,知道廉官店”。这证明,新疆的皮毛商人远在明朝以前即来廉官店进行皮
24、毛交易。据清光绪束鹿县志记载:辛集一区,素号商埠,皮毛二行,南北互易,远至数千里。因而获得了“辛集皮毛名天下”的美誉。1937 年“七七”事变后,由于日军侵略,使我市的皮毛业遭到严重破坏。辛集市皮革业历史悠久,始于明,盛于清,素有“辛集皮毛甲天下“之美称,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皮毛集散地和商埠重镇。改革开放以来,辛集皮革业这一传统优势,得到迅猛发展,成为全市最大的特色支柱产业。中国三大皮都河北辛集、浙江海宁、温州水头镇(1)中国皮都温州水头镇,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是国家级风景区南雁荡山的东大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以山水秀丽、腹地广阔和经济活力强劲而闻名。2001 年 1 月 1 日,水头镇被中
25、国地区开发促进会命名为 “ 中国皮都 ” 。(2)河北辛集是全国皮革加工、皮革服装生产的重要基地,自古就以集市贸易繁荣、皮毛各业兴盛著名,素有“河北一集”之称。辛集皮革历史悠久,素有“辛集皮毛甲天下”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辛集皮革业发展迅猛,成为全市的特色经济支柱产业。目前,全市有皮革企业 938 家,从业人员 5 万余人 ,规模涵盖革皮、服装、皮具、皮革机械、皮革化工等 6 大类 200 多个花色品种。产品畅销世界各地,出口创汇每年递增,辛集市皮革业逐渐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产业规模、产品质量、市场销售等环节的逐年升级使辛集逐步走上国际化发展道路,逐步踏上打造“中国皮都”的道路。(3) 河
26、北省蠡县皮毛皮革业历史悠久,留史镇素有“天下皮毛第一都”之称。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河北蠡县皮毛皮革业迅速崛起,不断壮大,形成了以原皮交易、制革、裘皮加工等为主的支柱产业。(4)浙江海宁 同壮观的钱塘江潮曾让浙江海宁声名远播一样,行销海内外的皮革制品也为海宁这个远离草原的地方赢得了“中国皮都”的盛誉。海宁远离皮毛动物的产地,至少运输费用这一项就足以提高皮革制品的成本。而事实证明的却刚好相反,海宁低廉的皮衣价格强烈地吸引着中国各地的皮衣经销商,甚至包括北方盛产羊和皮毛的地区。并且,一些著名的皮装品牌譬如“雪豹”、“蒙努”,都是从海宁脱颖而出的。随着“雪豹”、“蒙努”这些皮装在中国
27、的家喻户晓,由政府部门组织实施的扶优扶强名牌战略更显示出坚实的成效。通过有步骤地引导和培育,中国皮革城内出现了名店名品荟萃的繁荣气象。“中国十大真皮衣王”中有三家在城内开直销店,中国皮革工业协会批准的 140 多家皮革服装真皮标志佩挂企业中也有 40 多家在城内开直销店;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一些世界著名品牌如“ 啄木鸟”、韩国“元美”也为其吸引,纷纷在城内开设销售窗口辛集皮毛业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殷商时代,这里就是中国皮毛业的发祥地,素有“辛集皮毛甲天下” 之美称;明代形成了完整的生产交易体系,“夜不闭城,日进斗金” 是当时的写照;清代辛集皮毛业发展到 10 多个行类,100 多个品种,300
28、 多家作坊和门店,24 座外国商行。直到抗战前,辛集一直是中国的皮毛加工集散中心,全国各地都有经营辛集皮毛的专卖店和皮革加工技术人才。全市现有皮革加工企业及业户 8883 家,主要有皮革、裘革、皮件、毛毡等 5 大类 200 多个品种。在 1994 年 9 月举办的首届中国皮革商品博览会上,辛集皮货夺得 13 块金牌、7 块银牌。辛集皮草业落伍的原因,第一是缺乏设计能力。设计能力是对市场准确调研基础上形成的。我们只是在做衣服,不是在做艺术,所以没有原创只是抄袭。第二是品牌意识不强,做品牌其实很多时候在做文化和理念,把你的修养审美理念融合进产品,才能打造专属的特色。第三是,制作技艺不够精湛,款式即便不错,就是说版型好,制作环节粗劣,把关不严,也照样没法打开局面。近几年主要做外贸丢了内销的大市场历史上,辛集皮革业源远流长。民间留传“比干制革广川郡,回龙镇上买轻裘” 的谚语,反映了辛集远在殷商时代即有皮毛业。历史积淀之下,“辛集皮毛甲天下” 的美名当之无愧。辛集皮毛历史悠久,早在殷商时期就成为我国皮毛的发祥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