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 貌概 况境内地处新华夏系构造第三隆起北西部,经历过多次地壳运动,其中对地貌形态影响较大的地壳运动有雪峰运动、加里东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山运动及新构造运动。燕山运动形成地貌基本骨架,再经喜山运动的塑造,形成今天的地貌景观。中元古代(距今 800 万年),境内地貌属边缘海槽盆。中元古代末,地壳抬升,南东、北西一度成为陆地;晚元古代,为浅海陆棚,末期地壳短暂抬升,南东、北西又一度成为剥蚀地貌;震旦纪复隆为海洋地貌。早古生代的寒武纪至奥陶纪(距今615440 万年),演变为浅海陆棚至碳酸盐台地;晚奥陶纪末,地壳开始抬升,雪峰山一带为水下隆起,最后成为陆地;志留纪地壳再度下降,溆浦、黔阳东侧为海岸
2、地貌。早古生代发生的加里东运动,芷江、新晃、沅陵、麻阳一线西北为陆地,南东地区因雪峰山地的反复升降而时为海湾。早三叠纪末,印支运动开始,境内地壳抬升为陆地,结束海域史。中三叠纪,地壳继续抬升,且强烈褶皱造山。晚三叠纪初,地壳不均衡抬升,武陵、雪峰诸山连成一片,沅陵怀化一带为北北东或北东向展布的滨海盆地和山间盆地。晚三叠纪末,燕山运动使地壳继续上升。沅陵怀化坳陷盆地成淡水湖泊。至早侏罗纪初,地壳抬升成山地,湖泊消失,间断了盆地沉积,地形高差悬殊。中侏罗世末,武陵山和雪峰山隆起,沅陵麻阳一带坳陷,地壳强烈褶皱、断裂,并在东部雪峰山一带伴有强烈的岩浆活动。至此,境内现代地貌之骨架已基本构成。白垩纪末
3、,由于燕山运动影响地壳南抬北降,一度上升为剥蚀区的沅麻盆地,再次坳陷成为湖泊。至第三纪始新世末期,喜山运动使区内地壳宽缓坳褶抬升,绝大部分为山地、丘陵。早更新世末至晚更新世末,地壳三次振荡运动,形成、级阶地。期间,因气候冷热交替,发生铁山四期山谷、山麓冰川活动,至今在雪峰山一带尚保存冰斗、冰槽谷等冰蚀地貌遗迹。全新世初,地壳再次振荡运动、漫滩等抬升、河谷下切,形成 I 级阶地。之后,地壳复趋稳定,岩溶地貌广泛发育,加上气候、水流、新构造运动的作用,及人类对自然界的不断改造,构成现今的地貌景观。境内山丘重叠,峰峦起伏,地形复杂。地貌轮廓自西南向北倾斜,呈一狭长地带,南北长约 353 千米,东西宽
4、约 229 千米。东南部雪峰山脉成弧形盘踞,西北部为武陵山脉所绵延,中间丘岗起伏,形成若干盆地。地势最高点为雪峰山脉之主峰苏宝顶,海拨标高 1934 米;最低为沅陵的界首,海拔仅 45 米。相对高差 1889 米。东西两侧高峻,南部突起,向中、北部倾斜,呈撮箕形,向北东敝口。武陵山脉呈北东向绵延,北西坡陡,南东坡缓,其山脉北东部南东麓在区内延展约 104 千米,山脊走向与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雪峰山呈北东向展布,南东坡陡,北西坡缓,区内延展 180 千米。山脊构成区域分水岭,走向与构造线基本一致。山地占全区总面积的 70.5,丘岗、岗地、平原、山原、水域分别占17.9、4.1、4.2、O.6、2
5、.7。全区大致是“七山二丘岗,一分平原加水域”。在山地中,以中低山为主,有 8318.7 平方千米,占 42.5;低山 5933.31 平方千米,占 28.6。海拔 800 米以上的主峰 1149 个,其中 1000 米以上的山峰 663 个。东西部以低山、中山为主;南部多为中低山;北部则以低山、中低山为主;中部主要发育低山、丘陵、平原。地貌的基本形态和海拔标高划分标准中山 低山 丘陵高中山 中山 低中山 中低山 低山 高丘陵 低丘陵河谷平原地貌名称海拔标高(米)10003000 5001000 500 500相对高差(米)10001000500500200100050050020020010
6、0500 20坡度(度) 10035 525 第二节 类 型区内属陆地地貌类型,依其形态和成因,可划分为侵蚀构造地貌、剥蚀构造地貌、溶蚀构造地貌、浸蚀堆积地貌四个大类及二十八个亚类:侵蚀构造地貌【中山齿脊峡谷】 分布于通道县东部的牛皮界至全数山、通道西部的三省坡至靖州西南的乌流、黔阳县及洪江市东部雪峰山至苏宝顶和石佛山、靖州青定山及沅陵北西部军大坪等地。面积约 2007 平方千米,占全区面积 7.26。主要由板溪群五强溪组和马底驿组、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下志留统的绢云母板岩、板岩、绿泥石板岩、砂质板岩、变质砂岩、硅质岩、冰碛泥砾岩、粘土岩组成。标高一般 10001900米,最高峰苏宝顶海拔
7、 1934 米。切割深度一般 6001200 米,局部达 1600 米。平行构造线,脊线明显,呈北北东向延伸。山脊锋锐、尖峭、锯齿状。两侧山势陡险,常见悬崖峭壁,沟壑纵横,坡度 3050 度,局部大于 60 度,峡谷深涧垂直,山脊延展。沟深狭窄呈“V”字形;基岩裸露、半裸露;谷底坡降大,常形成急流、跌水、瀑布等。河系多呈平行状,局部呈放射状。【中山波脊峡谷】 分布于沅陵县东南与溆浦分界地带的九股脑、羊皮帽、云雾山、老山界等分水岭地带。面积约 481 平方千米,占全区 1.74。主要由板溪群浅变质岩组成,局部为震旦系和寒武系地层。地形标高 10231232 米,相对切深 500750米。坡角 3
8、040 度,局部 45 度以上,形成陡壁。山顶多为汗圆状,山脊呈鱼背形波状,呈北东向延伸,与构造线一致。多为森林区,植被良好。【低中山波脊峡谷】 分布于靖州平茶、三锹、茶地界,通道西部的大高山,溆浦两丫坪和怀化铁坡及蒿吉坪等地带。面积约 1872 平方千米,占全区 6.77。主要由板溪群、震旦系绢云母板岩、绿泥石板岩、砂质板岩、变余砂岩及硅质岩组成。一般标高 10001300 米,最高 1379 米。相对切割深度 300500 米,局部达 600 米以上。山坡坡角 3050 度,山坡上缓下陡呈凸形。河谷发育,多呈“V”字形谷。垂直山脊向西侧伸展。河系呈平行状,常形成滑坡和崩塌。【中低山齿脊峡谷
9、】 分布于洪江高椅,黔阳大界头,会同金龙山,怀化铜湾及泸阳,溆浦两江和桥江,新晃新寨、款场、天雷山,芷江西晃山及麻阳等地带,辰溪有零星分布。面积 6321 平方千米,占全 22.86。主要由板溪群、震旦系、寒武系板岩、砂岩等地层组成。一般标高 500900 米,最高西晃山 1403 米。相对切深300600 米,局部达 800 米。山顶尖峭,山脊齿状,呈北东、北东东向延伸,基本与构造线一致。山坡陡峭,坡角 3O60 度,局部 70 度以上,沟谷发育,多呈“V”字形,坡降大,水流急湍,常见跌水、瀑布,水系呈树枝状发育。基岩裸露,植被不好,常产生崩塌。【低山驼脊谷地】 分布于辰溪至沅陵一线以东,靖
10、州西部及通道中部。面积3044 平方千米,占全区 11.01。主要由板溪群、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地层组成。一般标高 600800 米,最高 945 米,相对切深 240500 米,地形坡度一般 3O40 度,为复式坡。山坡上往往形成多级台阶或水平溶洞。山顶浑圆和尖棱状。沟谷“V”字形,谷底基本裸露。山脊线与构造线基本一致,呈北东向展布。【低山垄脊宽谷】 分布于通道和靖州县境内的溪口、县溪、青芜州、坳上等地。面积 1020 平方千米,占全区 3.69。主要由板溪群、震旦系、寒武系下统的绢云母板岩、砂质板岩、变余砂岩、绿泥石粘土岩组成。一般标高 500800 米,最高 872 米
11、,相对切深一般 200400 米。山头浑圆状或馒头状,与较宽缓的山垭口相间布列连接成垄脊。山势上缓下陡,坡角 2545 度。谷地宽阔,蜿蜒曲折,多呈“U”形。谷底覆有堆积物,植被较好。河系呈树枝状,局部平行状。【低山齿脊谷地】 分布于会同团河、洪江、黔阳一带。面积 2464 平方千米,占全区 8,主要由板溪群五强溪组、震旦系下统江口组组成。岩性以板岩为主。一般标高 500800 米,相对切深 200450 米。山顶多为尖棱或次尖棱状,相互连接成不明显的齿状山脊。山坡坡度多在 2540 度之间。谷地狭窄,底宽一般 1030 米,常有乱石和砂土堆积,厚 O15 米。剥蚀构造地貌【中山驼峰峡谷】 分
12、布于黔阳东部中华山等地。面积约 3O 平方千米,占全区O.11。主要由印支期黑云母花岗岩、石英二长岩组成。一般标高 10001500 米,切深 7001000 米。山顶为次园,呈驼峰状;脊线较平缓。山坡坡度 1550 度。基岩风化强烈,风化厚度一般 215 米不等。沟谷深窄,呈“V”形。谷底常有厚度不大的砂土、碎石、岩块等堆积。【低中山驼脊宽谷】 分布于怀化活水,溆浦黄毛园至龙潭镇一带。面积约 429平方千米,占全区 1.55。主要由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燕山早期第二次二云母花岗岩等侵入岩组成。标高 11001600 米,相对切深一般 100300 米,最大 400500 米。山脊不明显,山顶浑
13、圆状。坡角一般 203O 度,最大 40 度。沟谷较发育,谷宽而浅。花岗岩风化剧烈,风化厚度不大,一般为 2050 米,最厚 6290 米。其中全风化带厚 520 米,是较好的透水层;半风化带 2030 米,是孔隙裂隙水主要赋存带。【低山驼丘谷地】 分布于靖州中部偏南东,会同南部等地区。面积约 550 平方千米,占全区 1.91。主要由板溪群五强溪组、震旦系及奥陶系砂质板岩、绢云母板岩、变余砂岩及粘土岩组成。标高 500800 米,最高 854.9 米。切深 150300 米。布列高低不等的杂乱馒头状缓丘。山脊延伸短,此起彼落,形如驼背状。坡 2535 度。谷地以“U”形居多,与构造线近于垂直
14、或平行。风化层发育,植被茂密。【低山峰脊谷地】 该谷地呈北东向展布于靖州中团至通道一带。面积 97 平方千米,占全区面积 0.35。主要由白垩系砂岩、砂砾岩组成。标高一般 400500 米,最高 625 米。相对切深 100150 米,最大 240 米。山颈平面上呈圆或椭圆形,锥状或宝塔状的石峰丛立。布列无序在凹凸不平的基盘上,构成峰丛,四壁陡峭,或上陡下缓。基岩裸露、谷底狭窄、峰谷相间。健崖上常见钙质流失之孔洞,偶有浅深洞,形成别具一格的丹霞地貌景观。植被多为竹或草木植物。水系呈树枝状。【低山垄脊谷地】 分布于沅陵北部的大合坪、桐木溪一带的红层盆地及靖州飞山至老屋场一带,面积约 702 平方
15、千米,占全区面积的 2.54。主要由三叠系至白垩系地层的红色粘土岩、砂岩、砾岩组成。一般标高 500800 米,最高 887.7 米。相对切深 150500 米。园顶山循构造线呈北东向布列,形成四周陡峻中间平缓的垄状山地。地势特点是北西向南东倾斜,顺向的东南坡平缓,203O 度;逆向坡的北西坡陡峻,40 度以上。厚层砂岩、砾岩常覆盖于山顶,形成山顶平坦山坡上陡下缓的桌面山。在厚层砂岩形成的陡崖下可见砂岩、粘土质细砂岩与粉砂质粘土岩接触面冲蚀形成的洞穴。谷地大致由西而东平行发育,呈“U”或“V”形。【低山垄脊宽谷】 分布于靖州大堡子、太阳坪和会同朗江、广坪、宝田、漠滨等地。面积约 97 平方千米
16、,占全区面积的 0.35。主要由板溪群变质岩和震旦系碎屑岩组成。一般标高 350720 米,相对切深 250500 米。山脊和宽谷大致呈北东向平行相间布列,谷脊高差 5O150 米,谷宽 3O70 米。地形坡度 2025 度。地表风化强烈。本区发育二级夷平面,标高 600720 米。【丘岗驼丘沟谷】 分布于会同、芷江、新晃、怀化城镇北部,溆浦北部,辰溪西南部,麻阳及沅陵等地,尤以洪江、麻阳、沅陵、辰溪分布广泛。面积约 6032 平方千米,占全区 21.81。主要由侏罗系、白垩系和下第三系地层的红色砂岩、砾岩、泥岩组成。一般标高 200500 米,最高达 636 米。相对切深一般 50250 米
17、,最大切深达 400 米。坡度一般 1O30 度,沅陵北部一带较陡,可达 40 度以上。山顶浑圆,山坡平缓,山脊延伸不长,短而浑圆,此起彼伏,形为驼背。此外,多见半面山、桌面山、馒头山,局部形成陡崖。在白垩系底砾岩中,由于砾石成分为灰岩,钙质胶结,往往形成深洞。山脊走向与地层走向大致相同。沟谷多为“U”形谷,密度大,水系树枝状发育。溶蚀构造地貌【中山台地溶丘洼地】 分布于沅陵北西边境,面积约 88 平方千米, 占全区0.32。主要由中上寒武统灰岩、白云岩、泥质灰岩组成。标高 10001500 米,相对切深 8001200 米。四周边坡极为陡竣,多悬崖绝壁,属于进一步分割了的块状高原。台面溶丘呈
18、盾状,有笔峰和峰谷,洼地底部比较平垣,常有泉水和落水伺及碟形洼地。【中低山台地溶丘洼地】 分布于沅陵北部洞溪附近。面积 47 平方千米,占全区0.17。主要由奥陶系下统灰岩、泥灰岩夹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组成。标高一般650800 米。台面带状,多“V”形深谷及圭地。台地前缘多跌水、瀑布或地下河、大泉,并多见盲谷斜切台地。与相邻地貌过渡带有分离锥状山峰。【山峰脊谷地】 分布于新晃贡溪、向溪,面积 97 平方千米,占全区 0.35。主要由寒武系灰岩、泥灰岩组成。峰脊标高一般 650800 米,谷底标高 350400 米,峰谷高差 350550 米,锯齿状峰脊和谷地相间,呈北东向展布。谷宽一般 501
19、00 米,谷地中洼地不发育,地下河少见。【低山沟谷峰丛谷地】 分布在沅陵北部部分地区,面积小,约为 172 平方千米,占全区 0.60。主要由寒武系、奥陶系下统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组成。一般标高500800 米,相对切深 200500 米。沟谷多呈“V”字形。山坡多为复式坡。白云岩分布区溶洞、地下河、洼地等岩溶地貌不发育;石灰岩分布区漏斗、洼地、落水洞多见,河水渗失普遍。【低山峰脊洼地谷地】 分布于溆浦和怀化舒溶溪、天星堂、大江口、仙人岩、泸阳东部等地,麻阳西南、怀化北部有零星分布。面积 653 平方千米,占全区2.36。主要由石炭系、二叠系、寒武系中下统、奥陶系下统的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
20、、泥灰岩组成。一般标高 5001000 米,相对切深 100500 米。陡崖峭壁,峰脊耸峙,沟壑深峻,跌水高悬,地貌景观奇特。峰脊以起伏的长梁山脊为主,挺拔的山峰居次,主脊延伸与复向斜轴同向,支脊则近垂直于主脊。谷地狭长,长者顺构造线方向延伸数十千米,断面“V”形;谷地普遍存在堆积物;沟谷下游较开阔,沉积物厚达 10 米左右。大型谷地沿断裂带展布,溶蚀洼地在不同标高呈串珠状断续分布,形如椭圆形、圆形,规模大小不等,直径数十米至数百米。洼地内常发育一个至数个落水洞。两侧岩石裸露,溶蚀剧烈,石林、石牙发育。小型谷地枝状穿插。洼地、漏斗、落水洞较少,在麻阳境内,零星分布于位置较高的谷地两侧。沿构造结
21、构面发育的溶洞分布于不同的高程上,横断面多呈扁形和狭长形。纵断面多呈阶梯状倾斜。溶洞内石笋、石柱、石钟乳等均发育。初步查明的地下暗河有札木塘楠木洞地下河、布拉坪肖家、则门洞岩底洞地下河等,地下河延伸长 10009500 米。溶蚀峰脊是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水岭,如大江口仙人岩泸阳一线以东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向沅江方向汇集;以西的地表水汇入麻阳河和沅江,地下水则汇集于泸阳、长田湾、火马冲等地。【低山低丘洼地】 分布于怀化黄岩一带,面积约 19 平方千米,占全区 O.07。主要由中、上石炭统地层组成。构造上属向斜核部。标高 8OO1000 米,相对切深208O 米。可溶岩受强烈溶蚀,整个地形形态表现为
22、巨大的溶蚀洼地。洼地起伏不平,大型洼地由若干个小型洼地组成。洼地内有一至数个落水洞及漏斗,并与洼地下部溶洞、地下河相连。较大的地下河有风洞钟鼓洞、狮子口黑鸡洞等,长10002500 米。低丘洼地由于处于孤立的构造与地貌部位,既是岩溶水的补给区,又是岩溶水的经流区。【低山丘陵溶丘洼地】 分布于会同岩头、靖州县城至黔阳黔城一线,面积 224平方千米,占全区 0.81。主要由石炭系、二叠系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夹粘土岩组成。溶丘标高 400600 米,谷地标高 350450 米,丘谷高差 5O20 米。溶丘定向性不明显,多为馒头状。谷地为北东东向,谷宽数百至数千米。【丘陵溶丘洼地】 分布于新晃南西部、辰
23、溪的长田湾及寺前铺、怀化花桥,以及靖州新厂至林团一带。面积 434 平方千米,占伞区 1.57。主要由泥盆系、中上石炭统、二叠系、三叠系碳酸盐地层组成。一般标高 200500 米,相对切深 5O200 米不等。丘包浑圆、孤立,无定向性,坡角 1525 度。多为第四系覆盖,局部基岩裸露,有石芽发育。丘间溶蚀洼地星罗棋布,直径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最大 1000 米。落水洞、漏斗、地下溶洞沿结构面多呈微倾斜状发育,落水洞、漏斗多与地下河连通。洼地、漏斗形态呈椭圆形或碟形,多为粘土覆盖。洼地周边陡崖下常有地下河,伏流出口及水平溶洞发育。地下河及伏流多而坡降大,多数溶洞中钟乳石不甚发育,洞底有残积粘土和
24、碎石块。溶丘洼地常发育于向斜构造或翼部。【溶丘谷地】 分布于靖州艮山口,辰溪火马塘至怀化泸阳一线,会同有零星分布。面积 202 平方千米,占全区 O.73。构造上属向斜核部。主要由石炭系、二叠系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夹粘土岩组成。标高 230400 米,最高 425 米。相对切深1O3O 米。坡高 515 度。谷地平坦开阔,宽 4007000 米不等。残留缓坡孤丘,地面平缓,波状起伏,局部稍陡。基岩多被综红色残坡积粘土覆盖。地表岩溶不发育,沟谷多成干谷,边缘多见溶洞和地下河出口(如则门洞岩体洞等地下河出口),地下岩溶管道发育,是岩溶水的汇集、排泄区。【石丘洼地、谷地】 分布于怀化中方一带。面
25、积 91 平方千米, 占全区O.33。主要由中上寒武统、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灰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组成。构造上属向斜核部或翼部。一般标高 240350 米,相对切深 5O100 米,坡度1020 度。石丘洼地相间,漏斗、落水洞众多,溶洞、地下河发育。洼地面积一般O.1 平方千米,多呈半封闭状,底部为堆积厚度不一的残坡积物。谷地较小,但开阔。谷地、洼地紧密衔接,呈串珠状北东向延坤。地表河流甚少,大气降水迅速转入地下,汇集于地下河。【丘陵垄脊谷地】 发育于沅陵县的麻溪铺、赵家坨、凉水井一带二叠系下统栖霞、茅口灰岩组成的单斜构造区。长 18 千米,宽 O.51.O 千米,面积 28 平方千米,占
26、全区 O.1。北西向的垄脊和谷地相间排列。发育垄状山脊和“V”形谷十多米。垄脊宽 50 米左右,长数百米,基岩裸露。谷地宽 3O5O 米,长 300500 米,谷底一般有残积层堆积,厚 35 米。垄脊标高 3OO500 米,垄脊和谷地高差 60100 米。在垄脊和谷地中,石林、石芽、溶洞、溶槽不发育,但洼地和漏斗较发育,洼地和漏斗大小一般 50150 平方米,最大 150300 平方千米。其长轴方向与垄脊和谷地方向基本一致。【丘陵洼地】 发育于辰溪县城至田湾一带的中上石炭统白云质灰岩和二叠系灰岩分布区,沅陵筲箕湾、楠木铺、仓斗坪、溆浦低庄等地零星可见。总面积 177 平方千米,占全区 O.64
27、。正地形发育有垄状山脊、单面山、馒头山、残丘等。单面山见于田湾、狮子山、大坪一带,其形态严格受单斜构造控制。如田湾单面山由茅口灰岩组成。西北坡缓,一般 1520 度;东南坡陡,多形成陡崖。垄状山脊见于仓斗坪、龙岩头和低庄东侧的枫香林等地。垄脊走向与地层走向一致。馒头山随处可见,多为残积物覆盖。残丘仅在十里铺和大坪有零星分布,形态与石丘相仿。负地形包括溶蚀洼地、漏斗、盲谷、溶水洞等。其中以溶蚀洼地最发育,规模最大,据不完全统计,约有 30 个,最大者 5001000 米,一般 lOO 1000 米。洼地两侧山壁可见地下河入口。正地形标高 200 350 米,正负地形高差 3O60 米,地形坡度
28、203O 度。浸蚀堆积地貌【河谷平原】 区内河谷沿线发育带状的冲积、洪积层,构成了以阶地为主的河谷平原地貌。面积约 299 平方千米,占全区面积的 1.08。由地壳间歇、不均衡的升降运动,使河流不断发生侵蚀、堆积作用而形成。在沅江及其支流河谷拐弯的宽谷地带,主要形成了 IV 级阶地。而地质作用的差异又使区内河谷阶地的发育也因地而异。怀化市以南和以西地区,I、级阶地发育较好,级阶地发育较差,以残丘或缓坡零星分布;V 级阶地仅在黔阳一带沅水河谷零星残留。I、级阶地普遍为嵌入阶地,但在通道、靖州、芷江等县局部为基座阶地。级阶地多为基座阶地、局部为嵌入阶地。级阶地为基座阶地,仅靖州以南的局部地方为嵌人
29、阶地,多分布于丘顶。麻阳县境内,I级阶地均为基座阶地,怀化市以东和以北的辰溪、溆浦、沅陵发育了IV 级阶地,阶级地为嵌入基座阶地,、V 级阶地为基座阶地。I、级阶地发育完好。级阶地遭受破坏,阶面起伏大,零星残留于残丘上;V 级阶地零星残留丘顶,并残存冰水堆积物,堆积厚度小于 1 米。各阶地堆积物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但厚度、成分则因地而异、因级别而异。各阶地与河面之高差、阶面特征等亦因地、因级别而异。同一河流的同一阶地、自上游往下游坡降明显。沅江在沅陵县城 I 级阶地低于辰溪土桥乡 I 级阶地标高 14 米。同一级阶地不同流域的高差则更大,低庄沿江,I 级阶地与沅陵县城 V 级阶地高差相差89
30、米。阶地级别越高则阶面与河水面高差越大。I、级阶地阶而平坦完整禾肖俪向千河流或下游,、V 级阶地阶面完整性差,支离破碎,以缪坡或丘岗、残丘为多。此外,现代河漫滩、心滩在沅江及其支流拐弯的宽谷处,亦较为发育,由砂卵石组成。冰川地貌据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的研究,本区在第四纪更新世曾发生过冰川作用,现存的、V 级阶地堆积物,又见冰水堆积;在雪峰山南段罗翁八面山地区保存着冰斗、槽谷、悬谷、冰蚀盆地、角峰和鱼脊岭等冰蚀地形。其中冰斗和槽谷最发育。按形成时朝及规模,水蚀地形隶属于第二组。罗翁八面山主峰地区,冰斗底部标高13601700 米,形态多呈漏斗状,长宽在百米之内。冰斗内见漂砾残留,出口处尚保留着高 4045 米的冰坎。冰斗下方见长 13 千米,宽 3O100 米的冰川槽谷。纵坡降 58 度,谷坡 5O55 度,谷肩高 4060 米,横切面呈“U”形。堆积物厚 515米,以漂砾层为主。摘自怀化地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