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7 页常用虚词汇总文言虚词 在初中阶段,对古汉语中的 20 多个文言虚词要加以了解,要重点掌握“之、其、者、而、则、乃、且、然、以、于、为、也、乎、夫、焉、宁、去”这 17 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其作用和意义,还应与现代汉语做比较,明确哪些作用保留下来了,哪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在解释时,应准确地运用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当的字词来替代,借助归类进行比较,掌握各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 、 “她” 、 “他们”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 )桓侯故使
2、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 、 “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十则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十则 )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 )二、动词:去、到、往 吾欲之南海 辍耕之垄上三、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3、扁鹊见蔡桓公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 )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 )何陋之有?(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四、介词:在 如:悬挂之四壁 (观巴黎油画集 )其1、代词,代人、代事、代物, “他” “他们” “他们的”“那个” “其他”(1)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陈涉起义(2)必先苦其心志,用手拂之,其所自落。 活板2、 语气词,表示测度,劝勉,有时加强反问。(1)其如土石
4、何?(加强反问) 愚公移山(2)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大概) 峡江寺飞泉亭记2、副词:“难道”(1)其(难道)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者一、代词1、一般附着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或动宾词组的后面,相当于“的”或“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地方)。”例: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者:指人)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者:指事。)2、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例: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言之,貌若甚戚者。3、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陈胜者,阳城人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
5、也。二、语气助词第 2 页 共 7 页1、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例: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而安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2、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例:何者?上下之分也。3、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例: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4、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有郭四者,凡四杀人。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5、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
6、的量词和名词)。例: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此数者:这几点。)6、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例: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7、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例:近者奉辞伐罪。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8、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例: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可译为“又” “而且” “也”等,有时也可不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十则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中峨冠而
7、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2、表示承接,译作“然后” “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则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译作“但是” “然而” “却” “可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十则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 )4、表示递进。译作“而且” “并且”或不译。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敏而好学。 (十则 )5、表示修饰,可译为“地” “着”或不译。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
8、移山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捕蛇者说 )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 )6、表示因果,译作“因此” “所以” “因而”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 )则1、 连词,表示接、转折、推测(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2)不用则以纸贴之活版2、副词,就是、便是。(1)非死则徏尔捕蛇者说3、法则,如:巍巍乎唯天为天,惟尧则之论语乃1、作副词, “就” “才” “这个” “于是”2、表判断, “是” “本来是” “原本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
9、苏3、作代词:“你” “你的”如:家祭无忘告乃翁且一、副词第 3 页 共 7 页1、暂且,姑且。例: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存者且偷生。这个,你且收着。2、将,将要。例:年且九十。久居,祸且及汝。不出,火且尽。3、而且,并且。例:且人之患志之不立。余悲之,且曰。4、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二、连词1、连接两个动词、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又,又.又。例: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移人也。河水清且涟漪。2、表顺承,相当于“并且”、“而且”例: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3、表递进,相当于“况且”、“何况”、“而且”。例:且焉置土石? 且壮
10、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4、表选择,相当于“还是”且住即“且慢”,暂时慢着,常含阻止之意。例:且住,再要十斤都是肥的。且住,你听我说!瑜又曰:“子翼,且住!教你看曹贼之首!”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且如就像。例: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然1、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 “可”等(1)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2)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2、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样” “那样” “如此”等(1)吴广以为然陈涉建议(2)柔使之然也劝学3、作形容词词尾(1)晔然而骇者捕蛇者说(2)弛然而卧捕蛇者说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11、可译为“在” “从”等。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 (读孟尝君传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而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二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二、连词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
12、来”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出师表 )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 “因而”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属予作文以记之。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出师表 )于1、组成介词结构,作补语,相当于“在” “到” “从”第 4 页 共 7 页“对” “对于”如:战于长勺,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组成介词结构,含有比较意义。如:苛政猛于虎。3、表被动:(被、为、于、见)为 一、动词:
13、相当于“做” 、 “认为” 、 “造” 、 “变成” 、“雕刻” 、 “作为” 、 “是”等。如:冰,水为之。 为人五,为窗八, 若为佣耕 二、介词:相当于“给” 、 “因为” 、 “为了” 、 “对” 、“跟”等。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三、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活板也一、语气助词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河南乐羊子这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以为且噬己也,甚恐。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表示疑问语气。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缚者曷为者
14、也?表示反诘语气。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表示祈使语气。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表示反问。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2、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例: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苟政猛于虎也!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3、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余闻之也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其闻道也亦先乎吾。是说也,人常疑之。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岂独伶人也哉!也者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例: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
15、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例:唯求则非邦也与?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例:枉将他气杀也么哥。也已矣罢了。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乎1、语气助词: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1)尔知射乎?(2)吾射精乎?(3)君将哀乎?2、有时作介词:类似于“于”的用法(1)叫嚣乎东西 (2)隳突乎南北夫一、语气词1、用在句首,引起议论。如:夫战,勇气也2、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如:好逸恶劳,亦忧夫人之情也3、用在句末,相当于“啊” “呀”如: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二、指示代词,相当于“这” “那”(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三、名词:“男
16、子” “丈夫”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焉一、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感叹如:今其室十无一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如:徐徐焉实狼其中第 5 页 共 7 页二、代词:用在句末,相当于“于是” “于此” “于之”“于何”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用在句首或句中,相当于“怎么” “哪儿”如:且焉置土石何?愚公移山宁一、表示反语, “难道” “岂” “宁可” “宁愿”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难道)二、安宁。如:虽鸡狗不得宁焉去1、离开。如: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2、距离。如:而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为学3、除去、去掉。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4、过去。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李白)空州谢眺
17、楼饯别校书叔云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此外还有:“即”“乃”“皆”“本”“
18、诚”“亦”“素”“非”等等,例句: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梁将即楚将项燕。臣本布衣。且相如素贱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
19、判断第 6 页 共 7 页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一)“为所”1“为所”(巨)偏在
20、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2“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3“为所”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二)“见于”1“见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2“见”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3“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例如: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三、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永州之野产异
21、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谓语的省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动词宾语的省略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4)介词宾语的省略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5)介词的省略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四、倒装句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一)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二)宾语前置在现
22、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第 7 页 共 7 页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
23、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再如:沛公安在?(鸿门宴)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比如: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削币说)(三)定语后置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
24、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四)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再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