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扁鹊见蔡桓公 主讲:黄冈中学优秀语文教师 黄君一、知识概述 扁鹊见蔡桓公是一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寓言故事。通过叙述扁鹊为蔡桓公“四诊病”而蔡桓公却“四忌医”的情节,着重塑造了扁鹊这个古代神医的形象,在轻松的叙述中渗透了生活哲理。学习这篇课文,要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叙议结合和对比的方法。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1、译读课文扁鹊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不医治的话,恐怕将会变严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走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侯,(对
2、桓侯)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和皮肤之间了,不医治的话,恐怕会更加严重。”桓侯不理睬(他)。扁鹊走后,桓侯又不高兴了。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侯,(对桓侯)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里,不医治的话,恐怕会更加严重。”桓侯又不理睬(他)。扁鹊走后,桓侯又不高兴了。(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看到桓侯,掉头就跑。桓侯特地派人去问他。扁鹊说:“(病)在皮肤的纹理,用热水焐,用药物热敷,可以治好;(病)到了肌肤,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到了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管的事了,(医药)是没有办法的。现在(病)已经到了骨髓,我因此就不再说话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疼痛,派人去寻找扁鹊
3、,(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去了。2、文言知识掌握(1)通假字 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 汤熨之所及也(“汤”通“烫”,用热水焐。) 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药剂。)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居十日,扁鹊复见 (居:古义是用在表时间的词之前,表示隔了一段时间,有“停留”、“过了”的意思。今义为“居住”或“住所”。) 不治将益深 (益:古义是“更加”的意思。今义多用作名词,如“效益”、“利益”,或形容词,如“益处”、“益虫”。)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是:古义相当于“此”,译为“这”、“这个”、“这样”。现代汉语中是表判断的动词。 请:古义“问”的意
4、思。现代汉语多用作动词,有“求”、“邀”、“聘”的意思,是个敬辞。) 故使人问之 (故:特意,副词。此为古义。今义:“事故”,或表“所以”、“因此”。) 望桓侯而还走 (走:古义为“跑”。今义是“行走”。) (4)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也”表判断。句意:病在肌肉里,是针灸能够治疗的。) 省略句 A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此处为省略主语,“病在肌肤”,主语“病”,承前省。句意:病在肌肉里,用针灸能够治疗。)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此处为省略宾语。“以”是介词,后省宾语代词“之”,即“以之为功”,“之”代“好治不病”。句意: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5、。) 倒装句 臣是以无请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以”,连词,作“因为”讲;“是”相当于“此”,译为“这个”。“是以”一般译为“因此”。句意:所以我不再过问了。)(5)重点句子翻译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译: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译:扁鹊远远地望见桓侯转身就跑。桓侯故使人问之。译:桓侯特意派人问他。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译:(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所管的,(医药)已经没办法了。臣是以无请也。译:我因此就不再过问了。3、作者简介韩非(前 280 一前 233),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在宇宙观、社会历史观
6、方面,接受老聃、荀况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圣人尽随于万物之规矩”,凡事必须尊重客观规律。韩非为文长于推论事理,词锋犀利,剖析入微,其峻刻峭拔的文风,与孟子的雄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其代表作品有说难孤愤五蠹显学六反八说八奸亡征等篇。4、课文中主要人物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蔡桓(hun)公,蔡国(现在河南省上蔡县一带)国君,文中也称“桓侯”。5、课文分析扁鹊见蔡桓公通过蔡桓公讳疾忌医的故事的记叙,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和帮助。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开头“桓侯又不悦”
7、):写蔡桓公不听扁鹊忠告。开篇写扁鹊和蔡桓公的前三次见面。这是故事的发生。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写扁鹊指出蔡桓公的病已不可救药。写两人第四次见面及扁鹊说明“还走”的原因。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层(“居五日”末尾):写蔡桓公病死。这是故事的结局。结构图示:6、文章主旨本文通过桓公拒绝扁鹊几次忠告而致死的故事,说明了人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和帮助。7、艺术特色(1)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2)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3)本文写人叙事是为了阐明道理。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蔡桓公对待
8、扁鹊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二)这篇课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句中的“立有间”三个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返回 -同步测试1、选出下列句中带下划线的字用法不同的一组 (A )A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B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C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D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2、下列句中“以”字用法不同类的一句是( A)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B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选出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之”字相同的一句( A)A桓侯故使人问之。
9、B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C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4、下列句中带下划线的“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B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B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5、根据文段,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是说,那个部位是传说中掌管生死权的神所管的,一旦病到这里,就无可救药。 B“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是说,扁鹊第四次来见桓侯,仔细观察他的病情,发觉已无可救药,于是就逃走了。 C“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是说,过了些时候,桓侯病情恶化,就派人去追究扁鹊的责任,而这人怕受牵连,于是逃到秦国去了。 D“桓侯
10、故使人问之”是说,桓侯特意派人去询问扁鹊逃走的缘故。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69 题。 扁鹊见蔡恒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日:“君之病在,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汤熨之所及也;在,针石之所及也;在,火齐之所及也;在,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6、文中下列字的读音正确的一个是
11、( ) A间(jin) B还(hun) C汤(tng) D齐(q) 7、文段、处应填的一组词是( ) A肌肤 腠理 肠胃 骨髓 B腠理 肌肤 肠胃 骨髓 C肌肤 肠胃 骨髓 腠理 D肠胃 骨髓 腠理 肌肤 8、选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一句的正确译文。( ) A医生应该把治好别人的病看作自己的功劳。 B医生喜欢治病,把没有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C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D医生喜欢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9、文段说明了什么道理?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 A说明扁鹊治病救人,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B告诉人们,过分自信而不相信群众,是极端错误的。 C说明扁
12、鹊医术高超,是我国古代的神医。 D告诉人们,不要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 显示答案答案: 6、C 7、B 8、C 9、D提示: 6、Ajin;Bxun;Dj7、应注意由表及里。8、要注意“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9、A、B、C 三项未接触到文章的主旨。-END-课外拓展韩非(前 280 一前 233),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是韩国贵族,屡谏韩王变法图强,不被采纳,于是著书十余万言。秦王嬴政见书欲得其人,急攻韩,韩遣非使秦。非至秦,遭李斯、姚贾谗毁,服毒死于狱中。韩非在宇宙观、社会历史观方面,接受老聃、荀况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圣人尽随于万物之规矩”,凡事必须尊重客观规
13、律。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五蠹),要因时制宜,反对是古非今的复古主义,认为时至今日还一味称颂“尧舜禹汤文武之道”,是行不通的,是愚蠢可笑的。他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理论和实践建立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的法家思想体系,为新兴地主阶级创建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适应了大势所趋的历史要求,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但他高唱法、术,鼓吹君主的绝对权威,说:“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难三)用峻法统治人民,用术潜御群臣,强调“势位之足恃,贤智之不足慕”(难势),极力主张君主专擅独断,神圣不可侵犯。韩非所宣扬的君人南面之术,对中国政治的流毒极深。对于韩非学说反人民的一
14、面,是应予认清加以批判的。韩非为文长于推论事理,词锋犀利,剖析入微,其峻刻峭拔的文风,与孟子的雄辩,庄子的恣肆,苟子的浑厚,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其代表作品有说难孤愤五蠹显学六反八说八奸亡征等篇。他大量利用历史资料和寓言故事作论据,深人浅出,引人入胜。说林内储说外储说等篇所载比较集中,著名的有“守株待兔”“南郭吹竽”“买椟还珠”“矛与盾”“老马识途”“郢书燕说”等。例如“郑人买履”批判了墨守成规脱离实际的错误的思想方法;“扁鹊见蔡桓公”指出讳疾忌医必然招致不可救药的后果,都是文笔生动而寓意深刻的。-END-中考解析(南京中考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3 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15、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马也。1、下列各组中划线部分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才美不外见风吹草低见牛羊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C.只辱于奴隶人之手永州之野产异蛇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任选一题)(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
16、一石。答:_(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答:_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说法,启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答:_解析:中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本着强调积累、突出读写、进一步创新的原则进行, 文言文阅读测试的变化在整体上突出了“稳中有进”,“稳中有变”这样一个特色。测试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部分:默写部分,解释部分(以解释加点词和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句子的形式出现,解释文言句子,只是要求“解释”,而不是“翻译”,即在文言句子的理解上不求“字字落实”,只要求理解意义,但对直接影响句子意思的关键词语是必须落实),阅读感悟部分(主要是测试考生对已学过的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课外浅显
17、语段内容的理解。要求在把握文章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文章所蕴含的启示意义)。读熟读懂,能准确翻译。努力将课本上的文言文读熟、读懂,最好能做到每篇都能准确翻译,达到看到一个文言实词就能想起最早在哪篇文章接触过,并能对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和作者基本情况有个印象。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本文选自韩昌黎集杂说,题一作马说;也是中学课本上的文言文。全文采用“托物寓意”手法,以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揭示深刻社会问题。答案:1、B2、(1)千里马吃一顿有时要吃尽一石小米(食料)。(2)拿着鞭子到它的跟前(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3、要识别人才,要善待人才,要善用人才。-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