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三十年琵琶行述评 (1)【摘 要】: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以活泼多样的形式,鲜明生动的形象,通俗流畅,和谐流美的声韵,著有传唱千古的名篇琵琶行 。其艺术成就方面,突出表现的语言上,浅显平易,有意到笔随之妙,描摹传神,不乏精警。在文学创作理论方面,白居易以叙事为主结合抒情,脉络分明、曲折生动。最后,在音乐及其美学研究方面,琵琶行联系音乐所引起的想象,运用一系列比喻来描写,以无突出有,增加诗的变化,造成鲜明的节奏感。另外,结合其他作品与琵琶行的比较研究还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及研究价值。本文通过总结 1980 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对琵琶行的研究成果,归纳新时期琵琶行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白居易;
2、述评;琵琶行;艺术成就;音乐;美学 1 琵琶行的艺术特色 1.1 艺术特色及成就 1980 年吴功正最先发表两篇论文,琵琶声声 激越动人谈琵琶行的艺术特色、 谈琵琶行 ,姜光斗、顾启著琵琶行的思想和艺术紧随其后。此类研究论述数量繁多,品质参差。每篇都大致由三个方面展开,总体看各有新意却略有累述。佳篇有贺兴、俞 布仁著白居易琵琶行的艺术成就 ,分析了琵琶行的抒情方法、摹声技巧、语言艺术三个方面,均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论述较为深入。水平略微次之的研究有陈洪妍著白居易 琵琶行艺术特色探微 ,为同类型中典型。文章从语言运用、人物形象塑造、音乐描写三方面对其艺术特色进行剖析,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另有张辉成著
3、谈琵琶行的艺术特色等等。此外,李绍海试论白居易叙事诗的艺术特色,选取了不同的研究角度,概述了白居易叙事诗的艺术特色在于意旨明确,脉络分明;体物入微,描摹传神;善用对比,兼行议论;语言平易,不乏精警。 1.2 赏析类及结合教学实践的文章 同时,赏析类文章也是热点。其中,杨民苏著白居易诗琵琶行之我见。文章从琵琶行诗序与诗正文的矛盾差异以及白居易的音乐理论和霓裳曲的演变等分析中论其感时伤事的悲凉,并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句得出了是“共鸣”而非“同情”的看法。另外,还认为音乐演奏过程旋律节奏的变化与人物心理状态紧密结合是该诗主要的艺术成就,也是千百年来该诗脍炙人口的主要原因。其研究视野
4、宏大,立意鲜明,是同 类中的佳篇。赵志彦著当白居易遇上琵琶女琵琶行赏析等研究成果较次之。 另有论文侧重教学理论及结合语文教学的感悟,多有亮点、特点,值得关注。孙绍振著 音乐的连续之美和中断之美白居易琵琶行解读 ,依诗歌内在声情的发展变化和韵律、平仄、对仗、句型的灵活多变,创造性地表达了诗歌优美和谐的旋律和清新明快的节奏,创造性地实现了诗人白居易一向倡导的诗歌通俗易懂、可歌、可唱的艺术创作实践,为佳篇。 另外有许迪文,行藏有道,虚实生辉琵琶行写作艺术一瞥等等论文。 2.琵琶行的文学创作理论 此部分归纳整理西方文艺理论为主导的研究成果,为新时期的琵琶行研究提供了广阔的 空间。由王曙光著白诗琵琶行艺
5、术构思之断想首当其冲。曾大兴著白居易琵琶行 的创作过程及其败笔 指出,这首诗的艺术成就是世所公认的,但是它在思想观念上的一些败笔却一直为人们所忽视。诚然,这首诗出自于一个比较典型的封建士大夫文人之手,其思想观念上的一些败笔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由于它长期被当作文学经典作品而选入大中学校的文学(语文)教材和其它各式各样的文学读本,笔者详细论述了这些问题,提出了己见。 韩海玲著白居易的被贬与琵琶行的心理描写,从人物心理刻划方面来进行探讨。 同类文章另有,吴小洪著重读琵琶行兼析白居易江洲时期的心态 。关注到琵琶行则特别集中地反映了作者贬官江州的重要转折时期,他的思想变化:愤激不平、孤独寂寞、委运顺化、思
6、念家园等心态,分析作品中的鲜明体现,诗人复杂的感情,理解诗人思想 转变的原因,略佳。李娜著从琵琶行看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内心情感及艺术价值 ,在分析白居易诗歌创作时期背景的基础上,剖析了创作琵琶行时作者的内心情感,并指出了其诗歌的艺术价值。 3.结合音乐及其美学的研究成果 新世纪以来,出现了大量结合音乐学分析文本的论著,符合跨学科研究的热潮,扩展了研究的广度。李捷、李昆丽著琵琶艺术中的文化意蕴解读,是将文学与音乐美学通过琵琶串联的最新成果。韩春丽著从琵琶行中解读琵琶文化在唐代的发展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的形象描述,探讨琵琶的历史发展概况,进而对中国琵琶艺术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期唐代的琵琶流传、分类
7、、改革、演奏等情况进行诠释,使后人对琵琶有更全面的了解,偏向音乐学的研究,较同类研究为深入。另外有大量认为琵琶行是诗乐一体的杰作,发表时间集中在 2009 年前后,具有共通性也各具特色。张承龙著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音乐学分析、宿月著秋月荻花 瑟瑟胡曲从琵琶行看白居易的西域音乐情结着重对琵琶女演奏技艺的精湛描摹,分析白居易对西域音乐的高超鉴赏力和音乐素养,及西域音乐的特性。张铭著大珠小珠落玉盘谈白居易琵琶行的音乐描写主要探讨了白居易琵琶行在音乐描写上的成功之处:他不仅看重音乐的效果,而更强调音乐与感情的联系,强调弹奏者与欣赏者之间的思想共鸣,进而运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如运用多彩的比喻、描摹弹奏者的动作
8、和情态)来创造出震撼人心的音乐效果。蔡梅著白居易琵琶行的音乐感提出诗歌与音乐是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 琵琶行依诗歌内在声情的发展变化和韵律、平仄、对仗、句型的灵活多变,创造性地表达了诗歌优美和谐的旋律和清新明快的节奏,创造性地实现了诗人白居易一向倡导的诗歌通俗易懂、可歌、可唱的艺术创作实践。 刘丽著从音乐的角度看白居易的琵琶行从诗歌创作的角度上看,它以刻画、描写、铺陈、渲染见长;从音乐的角度上看,它既表现出诗人本身的音乐素养,特别是其高超的鉴赏水平,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出唐代琵琶音乐的发展变化情况。车文静著白居易的音乐思想及琵琶行的音乐形象 18 侧重文本细读,字句间分析。 “大弦嘈嘈如急雨”
9、,作者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 “小弦切切如私语”正好是前一句的反衬与对比。 “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 “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替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黄嘉清著音乐艺术向语言 艺术转化的典范浅论琵琶行中的音乐意象分析琵琶行的音乐描写艺术和音乐意象,对于认识其艺术特质和审美价值、理解其音乐意象的审美内涵、探索其音乐意象的文 化意蕴等。梅洪琼著音乐与文学的共鸣解读白居易琵琶行之音乐描写立足于白居易的文学修养和音乐造诣,试图从音乐与文学的契合点与共通性来解读他所创作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的音乐描写,以探求其作为现实主
10、义诗歌的代表作背后艺术感染力的价值。 另有少数独具特色的研究,例如:王立宪著试析琵琶行中的月色描写,提出琵 琶行的成功在于有几处精妙的月色描写。赵顺君著琵琶一曲春归去 司马潸然为哪般,全诗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的身世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抒发了作者宦途不得意的感慨。讨论了长期以来,论述了读者眼中的琵琶女的形象。 4.琵琶行与其他作品的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是新的热点,最早由李德伦著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的艺术风格比较 23 ,分析二者构思的不同,表现手法的相异,作品的意境风格的迥然各别。另外,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入谷仙介发言讨论关于琵琶行的创作重点研究 与杜甫的关系 24,观点独到,
11、意义非凡。汤林尧著吴氏琵琶行与白氏琵琶行简谈 25 ,提出白氏琵琶行写的仅是个人谪居之情,吴氏琵琶行写的却是整个社会的兴亡变迁。 古亮著论白居易琵琶行与吴伟业琵琶行的异同 26 ,文章提出白居易琵琶行与吴伟业琵琶行属于同一题材的作品。在主题上,白诗着重抒发迁谪之恨,吴诗着重表达对先君故国的怀念。在结构上,白诗与吴诗都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白诗以事理逻辑组织篇章,结构严谨;吴诗以情感逻辑组织篇章, “形散而神聚” 。在总体风格上,白诗带有传奇色彩,吴诗则较平易。在对琵琶演奏的描写上,白诗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情感,吴诗则表现出肃杀、毁灭之感。白诗语言通俗易懂,吴诗则有一定的深度。造成上述不同的原因在于两位
12、诗人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表达的主题与内容各不相同以及接受了不同的文学思想的影响。宋 毅著黑格尔美学视域下琵琶行的“真”与“美” ,是最新研究成果。任榆杭的硕士论 文,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叙事解构与译文构建琵琶行英译本个案分析 28 ,尝试运用文学批评领域里,成熟的理论来对文章进行评价和分析,值得肯定。这类型的研究热度还会持续且依然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5总结 综上所述,近三十年白居易琵琶行的研究成果在艺术成就方面,突出表现为语言上,浅显平易,有意到笔随之妙。其抒情方法、摹声技巧均有突出成就,韵律、平仄、对仗、句型的灵活多变皆可以文论之。在文学创作理论方面,白居易以叙事为主结
13、合抒情,脉络分明、曲折生动。从白居易的思想观念剖析其独一无二的创作视角,亦可从琵琶行中人物心理的刻划找到对应线索。最后,在音乐及其美学研究方面,琵琶行联系音乐所引起的想象, 运用一系列比喻来描写,以无突出有,增加诗的变化,造成鲜明的节奏感。30 从中可窥探琵琶在唐代的流传、分类、改革、演奏等情况,探讨其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进而诠释其艺术特质和审美价值、理解其音乐意象的审美内涵等。与其他作品、作者的比较研究主要从构思的不同,表现手法,意境风格等等方面切入,可谓范围之广、前景之宏大,具有丰富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1 吴功正. 琵琶声声 激越动人谈琵琶行的艺术特色.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4、). 1980 (02 ) 2 吴功正. 谈琵琶行.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0(03 ) 3 姜光斗, 顾启 . 琵琶行 的思想和艺术. 昆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04) 4 贺兴,俞布仁 . 白居易琵琶行的艺术成就.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8) 5 陈洪妍. 白居易琵琶行艺术特色探微. 华章. 2010(03 ) 6 张辉成. 谈琵琶行的艺术特色. 中学语文园地. 2006(11) 7 李绍海. 试论白居易叙事诗的艺术特色.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05) 8 杨民苏. 白居易诗琵琶行之我见.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5、学报. 1991(01 ) 9 赵志彦. 当白居易遇上琵琶女琵琶行赏析. 青年科学. 2010(02 ) 10 孙绍振. 音乐的连续之美和中断之美 白居易琵琶行解读. 语文建设. 2008(11 ) 11 许迪文. 行藏有道,虚实生辉琵琶行写作艺术一瞥. 语文教学通讯. 2011(05 ) 12 王曙光. 白诗琵琶行艺术构思之断想.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04) 13 曾大兴. 白居易琵琶行的创作过程及其败笔.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0(05) 14 韩海玲. 白居易的被贬与琵琶行的心理描写.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1991(01) 15 吴小洪
16、. 重读琵琶行兼析白居易江洲时期的心态. 青海师专学报. 2008(04) 16 李娜. 从琵琶行看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内心情感及艺术价值. 时代文学(下半月) . 2011(07) 17 刘丽. 从音乐的角度看白居易的琵琶行. 社会科学辑刊 . 2009(04) 18 车文静. 白居易的音乐思想及琵琶行的音乐形象. 艺术教育. 2011(03) 19 黄嘉清. 音乐艺术向语言艺术转化的典范 浅论琵琶行中的音乐意象. 梧州学院学报 . 2009(04) 20 梅洪琼. 音乐与文学的共鸣解读白居易琵琶行之音乐描写. 科技信息. 2009(27) 21 王立宪. 试析琵琶行中的月色描写. 佳木斯教育学
17、院学报. 1989(06) 22 赵顺君 . 琵琶一曲春归去 司马潸然为哪般. 消费导刊. 2007(02 ) 23 李德伦. 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的艺术风格比较. 曲靖师专学报. 1983(01 ) 24 入谷仙介. 关于琵琶行 的创作重点研究与杜甫的关系. 唐代文学研究(第五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六届年会论文集. 1992(11 ) 25 汤林尧. 吴氏琵琶行与白氏琵琶行简谈. 诗词月刊. 2010(10) 26 古亮. 论白居易琵琶行与吴伟业琵琶行的异同.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12(06 ) 27 宋毅 . 黑格尔美学视域下琵琶行的“真”与“美”. 华夏文化. 2013(03) 28 任榆杭. 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叙事解构与译文构建 琵琶行英译本个案分析. 西南交通大学. 2006(05) 29 袁行霈.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25 页 30 袁行霈.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6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