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格障碍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的研究(综述)人格障碍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的研究(综述)更新日期:2009-12-08 点击: 刘秀芬 黄悦勤 李立明 一、人格与人格障碍 (一)、人格与人格障碍的定义 人格的定义有多种。阿尔波特(G.Allport)曾列举出 50种不同的定义,说明了人格定义的概念分歧是很大的。但众多定义有一致的看法,即认为人格是人的行为风格或行为模式有关的概念。例如“人格是个体由遗传和环境决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行为模式的总和”(艾森克,1955);“人格是个人心理特征的统一,决定(内隐、外显的)行为,同他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差异”(米歇尔,1980);“人格是一种倾向,可借以预测
2、一个人在给定情境中的行为,它是与个体的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 。(卡特尔,1965)(1) 人格与性格在精神病学上一般视为同义词,但是严格说来,人格与性格又是有区别的, “人格”的内涵比“性格”要广,它以性格为核心,包括先天素质、智力、气质、兴趣及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方式等。在现实生活中,尽善尽美的人格是不存在的,几乎每个人都在人格或性格心理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只有当人格缺损影响其适应社会生活造成周围人无法与之共处的程度时,方可归类为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的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行为模式社会适应不良。突出表现在情感、情绪反应、本能欲望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异常。而思维和智能活动并无异
3、常。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指出:人格障碍是一种偏离所在社会文化期望的、持久的行为方式或内心体验导致社交与职业功能损害或内心痛苦2 。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十版)ICD-10 中的描述性定义为:对广泛的人际或社会处境产生固定的反应,他们与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一般人的感知,思维,情感,特别是待人方式上有极为突出或明显的偏离。这些行为模式相对稳定,对行为及心理功能的多个重要环节均有影响。他们常常,但并非总是,伴有不同程度的主观的苦恼及社会功能与行为方面的问题3 。 总之,所有的人格障碍的定义都包括三个要素: 1.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 2.持久的(不仅过分持续,而且
4、异常行为涉及面广) 3.造成个人苦恼和/或社会或职业上的问题 人格障碍的分类: 目前用于分类研究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纯粹描述性的,如意志薄弱和攻击型;另一种是描述与病因结合,其目的不外是将不正常的人格的标记与部分类似的精神障碍加以联系,如分裂型人格障碍不仅表现为古怪和情绪淡漠等与精神分裂症相似,而且二者可能享有共同的病因。ICD-10 及 DSM-并用了上述两种分类法。DSM-将人格障碍分为三组:A 组为奇特和古怪组,包括偏执型、分裂样、分裂型;B 组为表演组,包括反社会型、边缘型、表演型、自恋型;C组为焦虑组,包括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ICD-10 与之相似 (二)、发病率资料 迄今为止,
5、人群中人格障碍的患病率资料所知甚少。早期流行病学资料(lewis 1974)应用索引调查法所得农村人格障碍发病率男性为 9-18%,女性为 5-11%4 。1979-1981 年期间由美国精神卫生研究院(NIMH)支持的五城市流行学责任区(ECA)调查结果表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 2.6%4 。应用 Feighner标准,大学学生中反社会人格患病率为 4.6%4 。Gunn 等(1978)报道犯人中人格障碍患病率为 70%4 。1986 年,Casey 和 Tyrer在英国使用PSE、PAS 和 SFS工具,采用 ICD9诊断系统调查了 200人,13.0%的人有人格障碍;Weiss
6、man 等的研究结果显示美国人格障碍的发病率为 2-4%5 。台湾林宗义运用临床会谈调查 39024人,人格障碍患病率为 0.1%,1982 年和 1993年我国部分地区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是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均为 0.16,7 。目前国外所作的调查结果,人格障碍患病率大部分在 2%-10%。广泛回顾中国医学、历史记录,发现中国人格障碍资料很少,从得到的有限的资料中显示,中国人格障碍发病率与西方国家相比似乎特别低,这可能由于对人格障碍的理解和诊断工具的不一致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有待于改进诊断及调查工具以查明中国人格障碍患病率。如果中国人格障碍患病率确实显著低于西方国家的话,那么合理
7、解释其原因将是很重要的。 (三)、病因学研究 一般认为人格障碍是在大脑先天性缺陷的基础上,遭受环境有害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遗传学研究证明:遗传因素与人格的发展形成有密切相关性。在孪生子的观察中,单卵孪生子人格障碍的同病率平均高达 67%,双卵孪生子的同病率则为 31%。Shields(1962)调查了 44对单卵双生子,一部分出生时就分开抚养,另一部分共同抚养,人格测验计分两者无明显差异,这表明人格是受遗传影响的。Torgersen(1984)对 44例分裂型人格障碍先证者的追踪观察以求发现其孪生子中的精神分裂症,但未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例,却发现在先证者的孪生子中存在很多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因此
8、作者认为遗传对人格障碍起一定作用。 儿童期环境因素方面研究表明:胎儿期、围产期以及儿童期疾病对其人格的发育形成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婴幼儿时期的早期教育和社会微观环境影响正常人格的发育。但在异常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这些影响的程度和性质还了解很少。现在没有哪种理论能对人格障碍进行满意的解释。弗洛伊德的理论强调出生后 5年内的生活经历。如果某一阶段发育受到影响就预示着人格发育的异常,如肛欲期的严重困难可引起强迫型人格障碍,但这些理论很难进行检验。艾森克理论的早期阶段类似于弗洛伊德,但艾森克更强调青少年期的经历。 父母养育方式可影响人格的正常发展,国内外不少学者探讨了父母养育方式与子女罹患心理疾病以及子
9、女犯罪的关系。S.Benjaminsen等8对企图自杀者的人格、父母养育方式及早年丧亲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有自杀企图的人与正常人相比在几个人格维度上有显著不同,有自杀企图者父母养育方式更倾向于拒绝、否认,而较少肯定和鼓励,且自杀企图者中父母早丧(由于离婚或死亡)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国外 C.Hatzichristou9 ,国内杨坚10 、张素馨11等研究了少年犯父母养育方式的特点,结果显示:少年犯父母有较多不当的养育方式。国外G.Parker,Willema,Arrindell W.A等,国内宋燕华等12报道:神经症患者的父母较正常人的父母对子女缺乏情感温暖,但有过多的拒绝和过度保护。Gallagher R.E.,等13报道:童年期受虐待者成人后易患边缘型人格障碍。国外 Bezirganian S,Arrindell W.A等14,15 ,国内钱铭怡、刘金同等16,17报道父母养育方式对子女的人格发展、心理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不当的养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为神经症的产生提供了病前人格基础。国外 Richman18 ,Barron19 ,国内王玉凤20 、杨晓玲21 、黄悦勤等报道:不良家庭环境是造成儿童行为问题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总之,父母养育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国内外均有研究,普遍认为父母不当的养育方式易使子女罹患精神、神经疾患及儿童行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