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生态景观在活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演进,现代景观的塑造和设计融入了更加密切的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功能因素和更多的科学原理,探索愈发多元和多样。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均物质生活水平显着提升,相应的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化社会建设和发展中,为了迎合生态环保要求,在活动环境设计中开始广泛应用生态景观,在满足人们对环境审美要求同时,还可以突出环保理念,节能降耗。生态景观已经成为当前人类活动环境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设计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本文主要就生态景观在活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进行
2、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改善措施。关键词:生态景观;活动环境设计;应用;生态环保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在活动区域时常引进自然山水景观融入到活动环2境设计中,实现自然环境和活动环境的统一,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还可以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需求,提升活动生态环境,迎合生态环保需求,带给人们更加舒适的环境享受。现代活动设计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无论是在布局手法还是景观表现手法上都应该实现和谐统一,满足人们对于回归自然的渴望,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由此看来,加强生态景观在活动环境设计中应用研究尤为关键,有助于为后续景观设计提供参考。一、以人为本的活动环境设计要求伴随
3、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均物质生活水平显着提升,人们在忙碌的工作和学习之余,开始考虑如何能够在活动休闲区域中感受到更加舒适的享受,提升环境综合质量。活动环境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到人文环境、交通环境和绿色景观环境。(一) 设计尊重地域环境,突出活动环境特色在活动环境设计中,设计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地域环境特色,设计尊重自然环境环境要求,因地制宜,尽可能的避免大挖开挖现象,破坏活动环境整体美感,这一问题已经成为活动环境设计的统一共识。尊重区域环境,除了地形结构、植被和水体环境以外,还需要提高对历史民生、民俗风情和地域文化等内容的重视程度1。(二) 人车分流满足活动区域交通设计要求3在活动设计只能够杜宇交
4、通设计要求的考量同样尤为重要,尤其是在近些年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提升,交通系统日趋完善,汽车消费和旅游消费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节点。故此,为了有效解决机动车行驶和停放需求,活动环境设计中需要充分考量交通环境的安全、宁静和自然,将安全放在首位,采用人车分流方式改善交通环境问题,营造一个真正的绿色空间环境,带给人们更加深层次的享受和体验2。二、活动环境设计中生态景观应用(一) 生态活动环境设计原则活动环境设计中应用生态景观,主要是从城市环境整体布局和生态规划布局两方面展开,其中城市环境布局中主要是针对活动区域内的方位、地址和周边环境情况,有针对性对活动区域进行规划;活动区域内生态规划布局
5、,包括广场、道路和院落等内容进行规划设计。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自然协调原则,强调人和自然环境协调,实现景观和功能区的和谐统一。其二,个性和地方特色原则,保持水土原生植被原有形态,对活动区域内的珍惜品种加强保护,突出区域内本土文化和区位优势。其三,生态化原则,活动区域内人类活动能够需要符合健康、和谐的生态思想3。(二) 草滩生态型活动区生态景观设计特色4首先,在夯土墙技术设计中,此项技术具备突出的物理性能和生态环保优势,在设计中需要吸收非工业化建造方式特色,模拟夯土墙原貌,回归自然,提升墙体的储热能力,可以将多余的热量存储在墙体中,提升室内温度,减少矿产资源燃烧取暖需求。同时,在
6、炎热夏季,建筑墙体还可以吸收更多的热量,保持室内凉爽,实现节能环保的要求。部分活动区内,如果夯土墙结构设计较为合理,相较于传统观的木框填充墙可以节能 80%。其次,空间形式多样化,遵循空间美学设计原则,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将园林环境融为一体,人流主轴线可以将南北空间有机贯穿在一起,具备更强的空间序列感。利用建筑物、植物和不同材质进行园林设计,构成线性的空间格局,实现点、线、面有机结合,形成丰富多样的空间结构。这样的空间设计,可以带给人们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带给人更加舒适的环境享受,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三、结语综上所述,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人均物质生活水平显着提升,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对于自然山水景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山水景观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需求,在活动区域环境设计中表现出生态和现代化环境成的和谐统一,在追求美学艺术同时,还需要满足社会功能和周边生态环境设计要求,打造更为生态环保的活动景观。5参考文献:1王菲,徐晨欣.北方生态景观温室建筑环境设计探索J.大家,2012,31(2):64.2倪妍.水文化在水环境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8(5):116-117.3现代园林设计中对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浅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5,12(2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