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读刘亮程的柴禾刘亮程喜欢写自己生活了多年的村子,写村子里的虫子、老狗、胡杨树、逃跑的马、挣断缰绳的牛,“太阳将这里的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照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柴禾就是叙述了一个关于梭梭柴老去的故事。首先,柴禾属于过去。过去是家力的象征,但如今已经被人们当做没用的东西乱仍在院子里。在文中第四自然段开头处的“现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柴禾“在院墙呆了 20 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柴禾的辉煌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其次,柴禾身上承载着“我们”对过去的回忆。无论是“我们”曾经的辉煌还是成长的骄傲。即文中提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以及“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劈柴让我
2、们长大,也可以说柴禾引领我们成长。再次,柴禾身上还寄托了“我们”对于过去传统生活方式的追忆。“我们心里需要它们”,“再搬一次家都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柴禾已然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这种需求也许正如作者写“扛着铁锨进城”的农村青年,只要感觉肩上扛着铁锨,便什么都不怕了。这些村庄的事物,充满家的气息的物件让一个恐惧而又焦虑的心灵得到了抚慰。最后,柴禾向我们诉说了生命消亡的历程。柴禾从繁盛走向腐朽,家力丰足的象征到成为无用的东西,最后变成一堆灰。柴禾的生命历程是每一个生命的必然历程。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众生是平等的。经历过生命辉煌的柴禾被当作无用的东西,作为一个生命体来说,这正是其命运的
3、悲哀。柴禾最终“独自”呆在这个家的墙角里,呆了 20 年之久,有谁能体会到这样一个生命的孤寂。无人诉说,无人理解。甚至最终只能“静悄悄地自己朽掉”,静静地等待着生命的终结。这是对生命消逝的无奈,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生命的无力感。二十年的等待,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柴禾似乎早已看到自己生命的归宿。沉静而又坚忍地等待!这是怎样一个孤独而又深刻的灵魂!而“我”不仅是一个旁观者,更是柴禾生命消亡过程的见证者。从“我”拉回柴禾,搬家时带上它,到我看着它们一点点朽掉,最后变成一堆灰。“我”虽然心里需要它,却没有去管它,只是默默地看着柴禾生命一点点的消逝。对于柴禾生命的消亡,“我”无力去
4、改变,“孤独、痛苦、衰老、死亡、生命之中应有之义,没有人可以逃避,且只能独自承担”,正如自己的生命一样,只能宿命地走向那个结局,“我”能做的唯有平静地陪伴着、守候着柴禾一起走向生命的终结。看着柴禾生命的消逝,似乎也看到了自己的生命的归宿。这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观照,是一个卑微者对另一个卑微者的悲悯与抚慰。生命的脆弱与悲凉让任何一个潸然泪下,但刘亮程面对这样的悲情人生,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叙述着自己的切身感受,“以一种平静的步伐解释着一个村庄的哲学,其中不乏悲悯的情怀”。因此“我”不仅是柴禾生命的见证者,更是柴禾生命的陪伴者与守候者。“我”以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悲悯之情。“我”看似冷漠,冷冷地
5、看着它们变成一堆灰,冷冷地说着“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表面上和“当我死的时候”冷漠的人们一样。但细看是不同的,文章中“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可是,我不会说”,言下之意,“我”表面上与冷漠的人们一样,但实际上是不认同。对于社会的冷漠,作者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叙述。这正是刘亮程对待世间事物常有的态度,“洋洋洒洒的文字不见批判的烟焰,而表面的认同却隐喻着不认同,合理成了不合理,沉默成了反抗”。 从“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到“可是,我不会说”,跳过大段的文字,我们必须看到“我”的真实内心。柴禾朽掉的过程中,我作为一个旁观者、见证者、陪伴者,始终在
6、场却又无能为力,唯有旁观。“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它们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四个“看见了”绝不是冷漠,而是饱含着自责与愧疚,我们听到的是歇斯底里的呐喊,感受到的是撕心裂肺的疼痛。二十的陪伴,二十年的守候,这是怎样一种温存与慰藉。在刘亮程平和与内敛下的语言文字,我们感受到的是不轻易显露的深沉的爱。呼呼的北风吹过,那墙角的灰一点点飘散,总有一天会从墙角完全消失,从人们的眼前消失,不知人们是否会记起那些一根能烧半天、坚硬的柴禾。柴禾 刘亮程 家力的象征”“精神的寄托”“传统的生活方式” 反映时代
7、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等重大主题,表达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呼唤对细微生命的关注,引发读者对生命的严肃思考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了下来。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一根又粗又长的刹车绳,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凑巧对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对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满车的东西扔掉,让牛拉着空车逛荡回来。有的人家正好相反,置了辆新车,能装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拉半车干柴都打摆子
8、。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刹车绳也是新的,人却不行了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不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先是后父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 g 辘 l 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 su 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
9、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地度过一个个寒冬。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 20 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子,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
10、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地自己朽掉了。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们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它们根部的茬 ch 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坑说,我没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
11、去。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的脸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里。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可是,我不会说。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注梭梭:一种灌木或小乔木14根据全文概况“柴禾”在文中的含义(5 分)【解析】本题考查形象的含义、理解文章的能力。“柴禾”形象在文中的含义是丰富的,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首先要弄清本文采用了象征手法,以“柴禾”来象征家力;其次要找出“物 ”与人的联系点,比如“ 柴禾”是生活物资,家的一部分。在其背后隐涵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精
12、神寄托。答案示例:生活物资,家力象征,家的一部分,传统生活方式,精神寄托。15第 3 自然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6 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概括内容的能力,以及表达效果。首先要弄清本文第 3自然段主要叙述了的内容,然后在思考在全文中的作用。因为文章中间,故考虑呼应、铺垫等方面作用。答案示例:内容:主要叙述了我家柴垛积累过程。作用 :通过叙述父子兄弟辛勤积累柴垛的过程,赋予柴垛物质以外的意义,既承接上文 “柴垛是家力的象征”,又与后文“我们在心里需要他们”呼应,并为柴火在今后的生活中的巨大 变化做铺垫。16第 6 自然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
13、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5 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句子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运用鉴赏的能力。该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极富情感的三个细节描写,层层渲染,再现再现柴火被冷落忽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我的感情变化和感受。答案示例: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火被冷落忽视、逐 渐朽去 过程中的三个细节, 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火朽去过程中我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17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6 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属探究能力考查。本体是探
14、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从形象、主题和结构等角度来谈理由。答题时要联系全文,不要断章取义。应从形式和内容上去探究,立足文本,谈出理由较难。示例:重在写柴火。因为柴火是贯穿全文的 线索,柴火在今昔生活中的巨大变化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柴火的描写表达出了 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 对细 微生命的关注。重在写人。虽然写人的篇幅不多,但写柴火的目得是 为了写人,对柴火的生命过程的关注就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注。文章由物及人,卒章显志,凸显了对人的生命的感悟。 柴 禾(作者仅仅写柴禾吗?有何深意?带着问题进入文本) 刘亮程 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 注 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元
15、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了下来。(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写柴禾。初步奠定柴禾的线 索地位)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碰巧凑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凑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有的人家置了辆新车,能装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人却不行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首句是关键句,点明柴禾的象征意义。貌似不起眼的柴禾,却牵涉到诸多重要因素。想一想:作者 举例说明这些重要因素很难全凑到一起,有何用意?接下来作者要写什么?)
16、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不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父亲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由面到点,自然过渡到写“我家”柴禾的积累过程。通 过 父子兄弟接力一般地 积累柴禾的辛勤劳作, 说明“ 我家”的日子越过越兴旺,对上文“柴垛是家力的象征”进行形象化的阐释,赋予柴垛物质以外的意义。 进而思考:作者 这样写对下文有何作用?与下文
17、的哪句话呼应?)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在我们心中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地度过一个个寒冬。(时代的变迁,使柴禾失去了 应有
18、的作用。 这种变化,显然是由上文的铺垫而来的。家人舍不得把柴禾送人或扔掉,因为“我们 在心里需要它们”, 说明柴禾是全家人的精神寄托,扩展并深化了柴禾的象征意义,与上文自然呼 应。)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二十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地自己朽掉了。(进一
19、步写柴禾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以至朽掉。这些内容,与后面的文字有何关联?)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它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依托上文的铺垫,抒发真挚的情感。运用排比反复的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掉的过程。三个排比句是三个生 动的细节,极富感染力;四个 “看 见了”,说明我们是柴禾朽掉的旁观者,表达了深深的自责而又无奈的思想感情。 为结尾抒写对生命的感悟铺垫)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
20、他是自己死掉的。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坑说,我没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的脸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里。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可是,我不会说。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由物及人,升华立意。意味深 长地表达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呼唤对细 微生命的关注,引 发读者对生命的 严肃思考。)(有删改)【注】梭梭:一种灌木或小乔木。借物抒情散文的特点及阅读提示散文贵在抒情,但情不能凭空抒发,必须有所依托。于是作家借助一定
21、的事物,抒写自己的独特感受。这种借助某种客观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创作方法,就是人们常说的借物抒情。其特点是,紧扣事物的某种特征,抓住与作者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些共同点,抒写自己的人生感悟,使客观之物与主观之情发生共鸣。阅读借物抒情的散文,首先要从作家所借之物入手,抓住贯穿全文的线索,理清作家情感发展的脉络;其次要搞清作家所借之物的象征意义,借物抒情有点借题发挥的味道,言在此而意在彼,其象征意义往往是作家所要揭示的主旨;再就是,要把握作家所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通过这些手法,准确理解作家所抒发的人生体验。例如,柴禾就是一篇借物抒情的典范之作,作家以“柴禾”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对柴禾逐层深入的描述,逐步揭示其深刻意义:是“家力的象征”“精神的寄托”“传统的生活方式”等,运用排比、反复、拟人等灵活多变的手法,反映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等重大主题,表达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呼唤对细微生命的关注,引发读者对生命的严肃思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