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萨莫德拉克的胜利女神又称胜利女神。卢浮宫最著名最珍贵的两座古代雕塑之一。这座高 328 米的雕像创作于公元前 3 世纪,是古希腊的著名雕刻。胜利女神像为公元前 306 年统治着小亚细亚的德米特里乌斯,在一次海战中打败统治着埃及的托勒密而建。1863 年从萨姆特拉斯岛的神庙废墟中发掘出来。被后人发现前,这尊雕像一直耸立在萨莫德拉克勒边的悬崖上。 胜利女神像虽然已经头手残缺,但从保存完好的躯干中,仍能感悟到女神英勇、飘逸的气势。两支张开的翅膀和轻盈飞扬的衣裙,让人感到女神在空中腾飞,有着一种强烈的运动感。丰满躯体在薄衫下透露出力量和健康,表现了胜利和与之而来的喜悦。是已知雕像中表现热情奔放与动态的
2、最完美的作品。 雕像的头部与手臂在历史岁月中遗失了,但飘逸的裙裾、展翅欲飞的形态仍然动感十足,栩栩如生。尼刻(尼克)(希腊语:,“胜利”;拉丁字母转写: Nike)是希腊神话中的胜利女神,她在罗马神话中对应的是维多利亚(Victoria)。根据赫西俄德的神谱1 ,她是泰坦神帕拉斯(Pallas)和斯梯克斯(Styx)的女儿,也是克拉托斯(力量)、比亚(强力)和泽洛斯(热诚)的姊妹,他们都是主神宙斯的同伴。尽管出身泰坦族,她在泰坦战争中还是站在了奥林匹斯神一边2,为他们带来了胜利。萨莫特拉斯胜利女神在传统的描述中,尼克常带有翅膀,拥有惊人的速度,但是除此之外并不具有其他特殊力量。她并不仅仅象征战
3、争的胜利,而是代表着希腊人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领域,尤其是竞技体育领域中的成功。因此她被认为是带来好运的神祇,经常作为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对象。在艺术作品中,她通常同化于其他的神,比如古希腊的雕塑家通常将她塑造为娇小的带有翅膀的形象,栖停于另一个神的手臂,或是从同伴神的衣裳中探出,或者像仙女一样高飞于天空。在她最著名的肖像中,如卢浮宫内的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Victoire de Samothrace),她表现为裸体或是穿有盔甲的带翅女神。在希腊的陶器上,她被描绘为站立、飞翔或是跨步,有时候是在祭坛上倾注祭酒。她的附属物通常是花环、双耳罐、小瓶和香炉。在意大利西部的希腊殖民地上她通常出现为乘坐战车的
4、形象,在另一些地方她表现为拿着武器或奖杯,或是演奏里拉(lyre,古希腊的竖琴,有五弦至七弦)或笛子。尼刻经常与雅典娜一起受到崇拜,因为在前 490 年马拉松战役中希腊战胜了波斯之后她们两个被着重联系起来。雅典的帕台农神庙中供奉的雅典娜巨像据信也刻画了尼刻,并且帕台农建筑群中也包含了一个献给雅典尼刻的神庙。有时,雅典娜被描绘为携有尼刻附属物的形象。根据保萨尼亚斯的纪录,雅典尼刻被表现为不带翅膀的形象,大概人们希冀如此可以阻止胜利女神离开这个城市。该神庙还存留下了这个神的一个形象:解鞋带的尼刻(Nike Slancio)。它曾经位于神庙的胸墙上,现存于雅典的卫城博物馆。传说记载编辑这是胜利女神尼
5、凯的立像,她站在船头,展开华美的翅膀,威风凛凛地宣告胜利的到来。据说是公元前 190 年左右的作品,大约是罗得斯岛的军队战胜叙利亚的安提欧克斯三世,为了谢神,在萨摩色雷斯岛的卡比利神殿树立了这尊雕像。雕像高 275 厘米,1863 年发现于萨摩色雷斯岛。也许雕像过于庞大,博物馆里似乎找不到她合适的安身之处,于是人们把她安放在一条宏伟宽敞的阶梯的高处,让她在那里迎接来自四方的艺术爱好者。雕像的头部和手臂残缺,我们已看不到她的容貌,这是一个大遗憾。但也正是如此,人们才可以毫无禁忌地想象她是花容月貌抑或是威武豪迈。女神全身充满了生命力和雄壮的感觉。包裹身体的薄衣被大海的飞沫打湿,随风飘扬,紧贴在女神
6、丰满胴体上,细密而又富于变化的衣褶勾勒出女神优美的曲线,给人以华丽优雅的美感,被人称为是“崇高样式”的理想化人体。这座雕像完美而健全地体现了女性肉体所包含的蓬勃的生命力,并赋予其高贵优雅雄壮的美。这是古希腊时期的典型作品,在动态和静态的平衡上发展到了顶峰。简介编辑罗马大斗兽场遗址这座庞大的斗兽场在血腥味最浓的鼎盛时期是始终座无虚席,最狂热的场面比比皆是,但却从未能像今日作为一座废墟那样打动人心。历史编辑罗马大斗兽场由皇帝韦斯巴芗( 提图斯弗拉维乌斯 维斯帕西亚努斯 后人简称为提图斯)在公元 72 年下令修建于公元 80 年建成。角斗活动一直持续到 403 年,斗兽场直到公元八世纪还几乎完整无损
7、。此后五百年在大大小小的无数次战争中,它主要被用做堡垒。在文艺复兴初期,斗兽场里曾举行过斗牛活动;它也曾被用做一所昔日的医院。在红衣主教发内尔塞拆取斗兽场的石块罗马大斗兽场远眺去兴建自己的宫殿时,它才急剧衰败下来。红衣主教这样做是得到了他的叔父教皇保罗三世的许可。教皇钦准他在十二小时内可以随意拆运那些石块。法尔内塞征派了四千民工,掠走了难以计数的石料。其他建造者也争相效尤,除了法尔内塞宫外,巴尔贝里尼宫、威尼斯宫、坎切莱里亚宫都是用斗兽场的石灰石建造的。教皇西科斯图五世在劫后的遗迹里办起了一座纺织厂。克来莱门特十一世又把它改成了火药厂。最后他将这座斗兽场用来纪念殉难的基督徒,在它的一条拱廊里建
8、立了一座附属教堂。由于管理这座教堂的教士遇刺身亡,1742 年本尼狄特十四世让人给斗兽场安上大门,装上铁栅,直至今日。特点编辑灿烂的罗马大斗兽场大斗兽场是连接的拱券支撑的,在它的表面,罗马人巧妙地“贴” 上了一层古希腊柱式,它在表面虽然只起装饰作用,却好像比拱墩更突出地起着实际支撑的作用。如果你用有关希腊柱式的知识去辨认,就可以看出原来罗马人是如此精通希腊柱式的语言内涵。他们将多立克柱式放在最下层,让人感到它们在有力地支撑着上面巨大的重量。第二层的爱奥尼柱式显然是一种过渡,它们优雅地举起斗兽场院的上半部分。科林斯柱式被放在最后一个承重层,它们华贵的仪态使斗兽场充满生机,好像花环盘绕在斗兽场的顶
9、部。由多立克到科林斯的性格过渡的顺序,被罗马人恰到好处地发现和运用了。在大斗兽场的外部造型上,罗马人为了实际的需要把希腊柱式进行了重新拼装,檐部变成了圆开斗兽场的装饰带。我们很容夜色中的罗马大斗兽场易想象如果没有这些希腊柱式的装饰,大斗兽场将会多么单调和乏味,罗马的工程师借助希腊艺术家的作品,表达了他们追求美和文化素养的愿望。在罗马建筑中,希胼柱式一直被当作“形容词” 来使用,因为安排得恰到好处,它们往往又好像具有“ 动词”的意义。更重要的,随阒在大斗兽场形体上的希腊柱式组成的网格,展示了罗马建筑的“语法”。罗马建筑借助希腊的语言,表达了它的思想。词提纲:一、圣彼得大教堂(一)圣彼得大教堂历史
10、(二)室外(三)室内二、科隆大教堂(一)科隆大教堂历史(二)建筑构造(三)装饰三、两种建筑风格给我的感受(一)一见钟情与日久生情(二)看得见的激情与想象的激情(三)横向扩展与纵向延伸(四)哥特建筑不是黑暗在西方建筑艺术中,教堂占据着最重要地位。教堂一词源于希腊文,原指上帝居住的地方,由于人们不能亲褐上帝,便修建了一座座教堂来表达人们对上帝的顶礼膜拜之情。实际上,宗教已让教堂处于至高无上的境界,成了最神圣的地方。教堂一直是信徒安抚心灵、寄托精神的场所,是他们信仰的凝聚地,是他们现实世界的天国。教堂的建筑风格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其中又以罗马风格、哥特风格和巴洛克风格为主。11 世纪前后建造的教堂
11、受意大利影响,几乎全为罗马风格,其特征为圆形拱顶。圆形的拱顶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宇宙是圆形的。哥特风格最初出现在法国。12 世纪后逐渐流传于欧洲并风靡一时。其特征为瘦高型,外表有许多像竹笋一样瘦长型的装饰物,象征着摆脱了束缚,奔向天国。拱顶也随之有了橄榄型的小尖。随着玻璃的应用,窗户被装饰得色彩斑斓,往往一个窗户就画了一个圣经故事。18 世纪后的教堂多为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其特点是不注重外表,但内部华丽,配有彩画和雕塑。室内一改老式教堂的黑暗、凝重和神秘,采用浅色涂料,加上彩色装饰。本文介绍的圣彼得大教堂和科隆大教堂分别是典型的巴洛克建筑与哥特建筑。在教堂建筑当中,雕刻和绘画占据着不可磨灭
12、的地位,故在研究教堂建筑艺术的时候,不可能只是叙述古典的建筑技巧与艺术,多少都要涉及到雕刻与绘画。一、圣彼得大教堂(一)圣彼得大教堂历史圣彼得大教堂源于人们对彼得的纪念。彼得是耶稣的大圣徒,他是第一个承认耶稣为基督的人,所以耶稣赐予他“彼得”(意为“ 磐石”)之名。耶稣遇难后,彼得开始创建基督教会。公元 l 世纪,基督教由巴勒斯坦逐步传播到罗马时,引起了罗马统治者的极大恐慌,为了巩固政权,尼禄皇帝从公元 64 年开始镇压基督教的传教士,彼得就在这时被尼禄皇帝钉死于十字架上。死刑在现时的教堂所在地执行,彼得的遗体就地埋葬。后来,基督教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信徒和传教士不仅杀不绝,其影响力反而越来
13、越大。到了君士坦丁大帝时代,基督教的势力已大到不能消灭的程度,君士坦丁大帝开始利用基督教的势力为政权服务,并于 324 年在彼得的墓地建起了一座巴西利卡式的小教堂,以表示对彼得的纪念,那就是老圣彼得教堂。君士坦丁的儿子孔斯继位后,将基督教确定为国教,并重建原来简易圣彼得教堂,在原地建起了数倍于原规模的大教堂。此后的十多个世纪里,圣彼得大教堂又经历了多次扩建和重建,虽然每经历一次大的扩建或重建,它的风格都会经历一次变异,君士坦丁第一次修建的教堂是希腊神庙式的,后来就演变成了古罗马式,但不管风格和结构如何变化,它的中心位置始终不变,彼得的墓一直处于十字的中心。现在矗立在我们面前的圣彼得大教堂已没有
14、君士坦丁时期的影子了。16 世纪,教皇朱利奥二世决定重建圣彼得大教堂,于 1506 年破土动工,直到 1626 年 11 月 18 日才正式宣告落成,重建过程长达 120 年。圣彼得大教堂的重建汇聚了当时众多最知名的设计师,先是伯拉孟特,他受朱里奥二世之邀设计了最初的重建方案,但主持施工刚 8 年,他和朱里奥二世教皇相继去世。新任教皇请来了拉斐尔继续修建,然而,拉斐尔在 6 年后也死去了。之后,教堂工程又相继由帕鲁齐和小桑加洛主持过十余年,但工程没有取得大的进展。1547 年,已过了古稀之年的米开朗基罗欣然受命,他对原来的设计进行了局部调整,将教堂的罗马式的半圆形拱顶改成了拱肋式的大穹窿,使教
15、堂的视觉效果更加宏伟。由于工程的浩大,米开朗基罗最终没有看到他设计出的圣彼得大教堂建成后的样子,17 年后,89 岁的他逝去了。后来接任他的建筑师都忠实地执行他的设计方案,现在人们看到的圣彼得大教堂正是米开朗基罗所希望看到的样子。1626 年完工的圣彼得大教堂只是教堂的一个外壳。圣彼得大教堂主体工程完工后,贝尼尼又花了二十多年时间进行内外装饰,并建造了圣彼得广场。贝尔尼尼是巴洛克艺术风格的主要推动者,他所主持的装饰工程给教堂增添浓厚的巴洛克艺术色彩,使其显得更为奢华、壮丽。现在的圣彼得大教堂是一座典型的巴洛克建筑。圣彼得教堂从兴建、到经历多次的扩建和改建、再到最后装饰完毕,总共经历了 1300
16、 多年的历史,而这一个过程正好是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发展壮大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圣彼得教堂建筑史也就是基督教发展史的一部分。(二)室外教堂入口前方立有拿着钥匙的圣使徒彼得雕像和手持宝剑的圣使徒保罗雕像,彼得拿着的是上帝交给他的天国钥匙。教堂的廊檐上方有 11 尊雕像,中间是耶稣基督;两侧各有一座钟,右边是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左边是罗马时间。教堂有 5 扇门,中间那扇叫善门,左边两扇叫神门和死门,右边两扇是圣门和灾门。游客通常是从善门进入,灾门出来。最右边的圣门,它只在圣年也就是每隔 1/4 个世纪的圣诞节前夜才会打开,圣门打开后由教皇领头走入圣堂,意为走入天堂。(三)室内1、圆顶教堂圆顶直径 4
17、2 米,圆顶的天花板是上帝的王国,壁画家在教堂上层创造了完全与天国一样的环境,绘画出圣经里的故事,寓言、象征和想象在壁画中被使用。绘画对于教堂、宗教都很重要,在那个时候很多信徒仍是文盲,他们可以通过图画来弄明白那些他们在圣经不明白的东西,壁画就是他们的圣经。教堂那些巨大的壁画,让观看者犹然产生一种敬畏的感觉,让人有一种祈祷的冲动,从而坚定了他们的信仰。圆顶壁缘是用希腊文和拉丁文由马赛克镶嵌的耶稣的话“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它。我要把天国的钥匙交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在教堂最高的穹顶上可以俯瞰罗马城,近
18、处是教堂主堂大殿的屋顶,中部是圣彼得广场,两边是弧形的敞廊,中轴线上一条大道直通罗马城。贝尼尼说过“由于圣彼得教堂几乎是所有教堂之母,所以它必须有柱廊,表现它仿佛母亲一样伸出双臂,接受天主教徒,并坚定他们的信仰。”这些由罗马塔司干式柱环绕而成的柱廊布局豪放,富有动态,光影效果强烈。在注重光影效果这点上也和教堂的建造类似。从这个角度看去,圣彼得广场两侧的柱廊加椭圆空间这种形式,就像教堂展开拥抱的双臂。无论看到坟墓、圣坛装饰还是天花板,旁观者总是受到戏剧般的视觉刺激,天使、圣母、圣子永远生活在他们的辉煌中,在教堂里,即使卑微的朝圣者也可以找到他们的精神家园。2、三大雕刻艺术杰作(1)母爱。这是米开
19、朗琪罗在 25 岁时雕塑作品,又名哀悼基督。当中世纪这件雕塑第一次陈列在教堂,彼时米开朗琪罗还没那么出名,人们不相信这么件杰出是出自个 25 岁青年之手。于是,米开朗琪罗在夜里偷偷溜进教堂,在雕像上刻上了自己的名字,这就使得母爱成为唯一一尊有米开朗琪罗签名的雕塑。雕塑在 1972 年遭醉汉破坏,修复后现在就用防弹玻璃围住保护。雕塑的题材取自圣经故事中基督耶稣被犹太总督抓住并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圣母玛丽亚抱着遍体鳞伤的基督身体痛哭的情景。雕像中,死去的基督肋脸上没有任何痛苦的表情,横躺在圣母的两膝之间,右手下垂,头向后仰,腰部弯曲,表现出死亡的虚弱和无力;圣母年轻而秀丽,身着宽大的斗篷和长袍,右
20、手托住基督的身体,左手略向后伸开,垂首凝目,悲痛欲绝,给人的感觉是既悲哀又优美。圣母的表情是静默而复杂的,倾泻了无声的哀痛,是一种洋溢着崇高的母爱的感情。米开朗基罗曾经说过“圣母玛丽亚是纯洁、崇高的化身和神圣事物的象征,所以必能永远保持青春”。雕塑突破了以往苍白衰老的模式,圣母被刻画成为一个容貌端庄美丽的少女,却没有影响到表现她对基督之死的悲痛,她的美是直观的,但她的悲哀却是深沉的。她所体现出的青春、永恒和不朽的美,正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理想。(2)青铜华盖。贝尼尼雕刻的青铜华盖,由 4 根螺旋形铜柱支援撑,从照片上看显示不出它的气势,但它足有 9 层楼那么高,足以想象得到人站在它面前所受到的震撼
21、。华盖前面的半圆形栏杆上永远点燃著 99 盏长明灯,顶部是金质的十字架,而下方则是宗座祭坛和圣彼得的坟墓,只有教皇才可以在这座祭坛上。(3)圣彼得宝座。同样是由贝尼尼雕刻的,是一个镀金的青铜宝座。宝座上方是光芒四射的荣耀龛及象牙饰物的木椅,椅背上有两个小天使,手持开启天国的钥匙和教皇三重冠。3、教皇墓在圣彼得大教堂,埋葬着历代教皇,那些教皇墓都十分之华丽。由德拉.伯特雕刻的保罗三世墓,教皇微微前倾,用手温和地与信众打着手势。在寓言式的表达中,“谨慎” (右侧人物拿着镜子说明她有自知之明)和“ 忠诚” (左侧人物手中拿着的是封锁秘密的钥匙)镇定地看着对方。这个雕刻有着巴洛克教皇墓的基本规则和要素
22、尊贵且庄重。德拉.伯特是以安静的方式来实施的,而贝尼尼则把生气和戏剧性带到了教皇墓。由贝尼尼雕刻的亚历山大七世墓强调的不是教皇的权威,而是死亡的普遍性。雕刻中的亚历山大正跪着祈祷,寓言式的人物正在他们的行为中。右后侧的“正义” 和左后侧的“谨慎”全神贯注地观察着教堂,左前方的“仁慈”把她的孩子放在叠起的碧玉布上,右前方的“ 真理”紧紧抱着她的太阳徽章。二、科隆大教堂(一)科隆大教堂历史1164 年,科隆大主教莱纳德征战意大利时,夺得了朝拜初生基督的东方三圣王的遗骸“三王龛” 作为战利品。三王龛是由黄金、宝石和珍稀饰品组合而成的,它因耶稣的故事而得名。传说耶稣降生时,有东方三圣人前来朝圣,显示他
23、是基督。第二次显灵是耶稣受洗时,圣灵鸽子落在他头上,标志着他是上帝之子。第三次是耶稣参加一次婚宴把水变成酒,体现了耶稣的神力。科隆大教堂里面的彩色玻璃和壁画很多都是以“三王龛” 故事作为主题的。由于科隆得到了这些圣遗物,科隆变成了当时基督教的宗教中心,科隆新获得的这种崇高身份自然要求它要建立一座宏伟的大教堂。于是乎,科隆主教团决定要修建一座世界上最高大、最完美的教堂来供奉这份遗骸,建筑风格选取当时盛行的哥特式。科隆大教堂于 1248 年 8 月 15 日在希尔德大教堂的遗址上开始兴建,由法国建筑家凯尔哈里设计。8 月 15 日是圣母升天的日子,在这个日子动工标志着新时代的开始。由于当时战争频繁
24、,建筑工程时断时续。1560 年教堂大厅基本竣工,但受到宗教改革运动影响而中断工程。1842 年 9 月 4 日,在普鲁士国王的财政支持以及威廉四世的主持下,大教堂第二次奠基。直到 1880 年 10 月 15 日,科隆大教堂终于竣工,建筑期长达 632 年,堪称世界之最。时至今日,受酸雨等污染物侵蚀,科隆大教堂仍不时进行维修。(二)建筑构造科隆大教堂占地 8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6000 平方米,东西长 144.55 米,南北宽 86.25 米,两座高达 152 米的尖塔是教堂的最大特征,科隆大教堂至今依然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此外,大教堂的四周还有许多小尖塔。它的中厅内部高达 46 米
25、,仅次于法国博韦主教堂。中厅的宽高之比为 1:3.8 ,为所有大教堂中最窄的,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效果。从高处俯视科隆大教堂,它是呈现十字架形的。科隆大教堂的基本型是一个长方形,大厅被四排柱子划分成一条中舱和四条舷舱,中舱是信徒们星期天做礼拜的地方。之所以叫舱是因为基督教宣扬信徒们都要同舟共济,互相关爱。中舱接着圣坛,圣坛尽端呈半圆形。大厅左右伸出的部分是小礼拜堂。这样就使得礼拜大厅、圣坛和横厅形成了一个十字架形状,大厅比圣坛长,横厅比大厅短,这样的十字形叫“拉丁十字” ,它蕴涵着耶稣受刑的十字架的含义。哥特建筑的魅力很大程度在于其建筑结构,哥特建筑开创了从用墙来支撑到用架来支撑,类似当今的钢筋结
26、构,科隆大教堂外部有种被镂空的感觉,成了石头骨架一样的建筑。中世纪的建筑工程在今天看来仍是先进的,我不能不佩服建筑师的智慧。哥特建筑的特征概括起来是:1、高耸的塔楼;2 、十字架形的平面;3 、飞券和肋拱;4、大面积的彩色玻璃。尽管从奠基到竣工超过六个多世纪,已经超越了哥特建筑的盛行时期,但科隆大教堂这四点都有了,它是一座很典型的哥特式教堂。高是哥特建筑的最大特色,尖拱的使用在视觉上比圆拱让人有更高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 152 米高科隆大教堂在感觉上要比 137 米高的圣彼得大教堂高很多的原因。飞券和肋拱的使用也使得哥特建筑突破了罗马式建筑的沉重稳定感和半圆形拱门的样式,从此墙身不再是唯一用来
27、支撑建筑的材料,这也使得彩色玻璃能在哥特式教堂被大面积使用的原因。(三)装饰1、雕刻在雕刻作品上,科隆大教堂不如圣彼得大教堂般拥有着众多大师级的雕塑作品,但其群雕作品依然很有特色,并且也拥有着哥特式教堂特有的圆柱雕刻。这些圆柱雕刻多在门口侧壁上,以圣母为题材,是哥特式建筑的特征,它与希腊建筑的女柱像不同,后者是用直立的女性雕像代替圆柱,而圆柱雕像则是让雕塑适合于小圆柱,这些细长的圣经人物是如此紧紧地贴附着支撑它们的小圆柱,以致这些人像和它们那紧紧的打褶的衣饰几乎就像在建筑物上铺展开似的。雕刻注重人物个性的刻划,追求人体结构的准确,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教堂内部同样也有圆柱雕刻,教堂内的雕刻则多
28、了尖券,与教堂的尖顶相呼应,加上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使得装饰手法与建筑结构形成一个整体。2、彩色玻璃花窗前文提到因为建筑技术的进步使得哥特教堂不再以厚重的墙壁作为支撑物,墙壁可以被镂空,窗子相比较之前的罗马式建筑得以扩大。很少的墙面,很大的窗子,是最适于装饰的地方,于是乎哥特式教堂又诞生了一种非常富于创造性的艺术彩色玻璃花窗,也叫做玫瑰窗。在这里看不到圣彼得大教堂那样抬头尽是的壁画,这个时候彩色玻璃窗不但成为教堂主要的采光构件,更成为聚集教堂最美丽的主题和最丰富象征的部分。科隆大教堂的玻璃工匠们利用玻璃来描绘精神的象征符号,柔和的光线透过高高的侧窗洒落进
29、来,整个教堂里都充斥着令人目眩的色彩,神秘而且令人敬畏,于是超乎尘世之感油然而生,人们用这种方法来宣扬上帝的荣耀。从结构上看,玫瑰窗有两种形式:一是位于主入口的巨大的圆形窗户,从教堂外侧看它有着精美的玫瑰花石雕立面,圆形暗示着太阳,象征着基督,而嵌入的圆花则代表圣母玛利亚;二是在教堂内的条状长窗,一般是由最上部的圆形玫瑰窗和紧接在其下的叶状窗组成,叶子通常代表一切需要拯救的灵魂。浏览花窗的顺序是从最低一层开始,表示人们的思想透过“类比的形象” 逐步跃升、接近上帝。玫瑰窗的颜色以蓝色和红色为主,在基督教教义中蓝色代表天国的颜色,是信念、真实、贞洁的象征;红色是神圣的色彩,象征上帝之爱、基督的鲜血
30、和献身;紫色代表着高贵神秘,是王室、教皇的色彩,更是上帝圣服的颜色;金黄色象征上帝和主权者。三、两种风格建筑给我的感受由于自身不是建筑专业,对宗教历史也不甚了解,更没亲身前往实地考察,只能通过文献资料的阅读和视频、图片的观看来认识两座大教堂,所以下文仅从教堂给自己的感受来对两座艺术宝库进行比较,并且更多的是比较两种建筑艺术风格的差异,而不仅仅着眼于两座特定的教堂。(一)一见钟情与日久生情科隆大教堂是让人第一眼看到便会爱上它,那是因为它迫人的气势,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敬畏之情。在课题开始选择研究对象之时,不管是初选的罗马式建筑对比哥特建筑,还是考虑后的拜占庭建筑对比哥特建筑,或是最终确定的巴洛克建
31、筑对比哥特建筑,我始终都把科隆大教堂作为不变的选择。如果说是喜欢,那么更多的是喜欢它的建筑构造,尖尖的高高的屋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绝对是最有“哥特味”的哥特式建筑。尽管科隆大教堂的意义并非纯粹在于显摆“高大” ,但因其 152 米不可以思议的高度已经掩盖了它宗教上的光芒。圣彼得大教堂是让人越了解越回味,那是因为它丰富的历史,因为它见证着基督教的发展,也见证着欧洲古典建筑形态的发展。随着研究的进行,对圣彼得大教堂的了解越来越多,我不由得折服于教堂的文化内涵,无论是那充满戏剧性的雕塑,还是华丽的装饰,都把我深深的震撼了。尽管 137 米高的圣彼得大教堂不会输及以高大著称的科隆大教堂,况且圣彼得大
32、教堂的设计师还是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贝尼尼,建筑构造也有其傲人之处,但和后者不同,因其宗教意义实在太显赫,已经把它建筑上的光辉淹没。(二)看得见的激情与想象的激情巴洛克原指是一颗巨大的、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哥特最初是罗马时代对蛮族的称呼,也有丑陋的、古怪的含义,但现时看来,不管是巴洛克建筑还是哥特式建筑,没有一件会是变形严重、形状奇怪的,反而都精美绝伦。之所以说它们“奇怪” ,只不过是站在那个时代的立场,巴洛克相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哥特相对于罗马式的建筑,它们的“美”突破了前一个时期的规则、观念才显得“奇怪” 。两者都可以称之为丑陋中的美丽。巴洛克建筑是一种直观的美,是看得见的激情。巴洛克建
33、筑的特征在于装饰,是人们能用肉眼直接看见的。15 世纪时,建筑学、力学等方面的知识体系已经成熟,哥特式的建筑结构已经达到一种很难超越的高度,再去追求创造建筑结构的奇迹就显得没有意义,于是乎人们把“进步 ”从结构转移到装饰。同时,也只有建筑上的成熟,才有可能谈论装饰上的艺术。在我看来,贝尼尼完全是把圣彼得大教堂当作一座雕塑物,在原本平整的墙体上加入大量装饰性雕刻。设计师把建筑功能部件化为雕塑,甚至包括教堂外墙也有着很多圣人的雕刻,致使教堂的每一个角落都是那么的精致,让人觉得完美无瑕。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师们通过规划、柱形图案、空间、光线、材料和幻觉装饰等手段让教堂在不同时刻都能保持一种新颖的效果,
34、让信徒为之震撼。哥特式建筑是一种需要感受的美,是想象的激情。哥特式建筑的特征在于空间构造,这需要人们亲身感受。科隆大教堂同样有着精美的雕刻装饰,但当你进入高大的教堂后,注意力必然马上被高高在上的尖顶以及无处不在的彩色玻璃所吸引,在这么一种庄严的气氛里,人仿佛会摆脱地心吸力,飘然若升,产生一种升腾的幻觉。加之彩色玻璃窗透过的斑斓光线,人仿佛要被光融化,这让人感到恐惧,从而更觉得自己需要神的关怀。此时的科隆大教堂,因为它的高瘦、因为它的玻璃而趋于轻盈,所以是温柔的,它让你有归属感。但是,粗犷的线条、高高的尖顶又时刻提醒着你科隆大教堂的宏伟与不可逾越。歌德说过“哥特艺术不只是强劲和粗犷,而且还具有美
35、,它的美有别于洛可可的唯美主义和那种软弱的美,艺术并不完全屈服于美。真实、伟大的艺术比美的艺术要更加真实和伟大”。科隆大教堂因为它给人的幻觉而显得更神秘、更美丽。(三)横向扩展与纵向延伸两座同样是经历了漫长世纪才兴建而成的教堂,设计师在建筑构造上有着不同的追求。圣彼得大教堂追求横向发展,是曾经的最大;科隆大教堂追求垂直发展,是仍然的最高。两座教堂分别用不同的方式来显示宗教的力量,以此征服信徒。对于罗马人,圣彼得大教堂肯定了他们在政治、教会和精神世界中的正当性和中心地位。圣彼得大教堂从小教堂扩建到大教堂再到圣彼得广场的一体化建成,正是一个横向扩展的过程。巴洛克空间是庞大的、无障碍的、装饰华丽的,
36、英国作家罗斯金认为哥特艺术是线与色彩,那么相对地,我就认为巴洛克是面与宏伟。圣彼得大教堂是教堂力量的象征,宗教通过庞大的教堂来坚定信众的信仰。对于德国人,拥有科隆大教堂也让他们无比自豪。哥特建筑都是高大的,并且几乎所有的哥特教堂都属于圣母玛利亚,所以设计师赋予哥特教堂女性特征,哥特教堂基本都是身材修长而高瘦的,追求往上的发展和纵向的延伸,这点与哥特服饰中的高帽子和高鞋子极为相似。科隆大教堂对高度的极限追求和以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体现了信徒对“天国” 的狂热向往以及对凡尘俗世的摒弃,也体现了宗教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它在结构学上的突破所达到的建筑的镂空、轻盈显示出宗教对物质世界的征服与否定。
37、宗教就是利用这种高大的建筑和神秘的基调来显示出宗教的威力,显示宗教是凌驾于人类之上,以此来征服信徒。(四)哥特建筑不是黑暗受到灰暗的哥特服饰、骷髅图案、血液以及苍白的哥特妆容影响,我一直认为哥特式教堂是笼罩着一片冰冷惨淡的阴影,加上从彩色玻璃中透入微量的光线变作血红的颜色,是阴深神秘的代表。我一直以为中世纪的黑暗是指哥特风格,现在固然知道所说的中世纪黑暗是与文艺复兴相对比的,是指文学、艺术的停步不前,认为黑暗指阴湿的小路、小偷、雨夜是幼稚的,认为黑暗指哥特教堂给人阴暗感更是荒诞的。相反,哥特教堂还是光明的象征,这不仅因为透过彩色玻璃窗可以在教堂看到神圣的曙光,更因为复杂交错而又严密整齐不断上升
38、的建筑结构形式,展示了一个人精神高度的攀升。恩格斯说过, 哥特式教堂内部体现的是“神圣的忘我” ,科隆大教堂所宣扬的是一种纯洁的精神生活。象征上帝光辉的哥特式教堂在疾病与强权统治下给信徒带来温暖与光芒,成为联系物质性的实体与人的精神的媒介,是人与神沟通的桥梁,所以从精神意义上而言,哥特式教堂也是光明的。在完成这篇调研报告之际,我对基督教从不了解到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对教堂从好奇到产生强烈的喜爱,我希望能有朝一日能亲身去到圣彼得大教堂,或者是任何一座宏伟的大教堂,感受下宗教的力量、建筑的魅力、艺术家的智慧。艺术特点编辑金字塔形构图第一幅在构图上,达芬奇用的是金字塔形构图,它具有一种稳定感。四个人物
39、统一在这一稳定的结构中。尖顶部位正好是圣母的头,耶稣的左手与天使的衣角,是塔形右轮廓的边缘,但这种塔形构图不是很呆板的对称公式,中心人物的圣母仍稍微向左侧倾,而塔形构图的下部却接近于棱形;约翰的头部略低于对面天使的头部,两角不相平衡,由于背景洞口的亮光被加强了,它们的色彩对比仍然是稳定的。全景既显得庄重,又很自然,它具有古典美的造型特色。岩石结构我们还应注意这幅画的背景描写:达芬奇不仅是一个卓越的风景画家,更主要的是,他以探索者的眼光,非常注意这种溶洞内的岩石结构。洞内的钟乳石对于文艺复兴时代的科学研究者来说,是一种地质学所探求的对象。这里又进一步反映出达芬奇对地质地层的知识的广泛兴趣。在 1
40、5 世纪意大利的所有 壁画上,一般人物总是被放置在风景前面的,而不是放在风景之中。达芬奇在这里第一次把人物安置在特定的风景中间,让人物的境遇与阴暗的古老岩洞融成一个整体,这是大画家在构思上寻求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的一个独创。在色调上,全画是以棕褐色为基调的,圣母身上的深青与天使披风上的紫红、金黄和银灰色构成对比;耶稣与约翰的肌肤,与约翰的金黄色鬈发构成对比。阴暗的岩洞使达芬奇发挥了他最擅长的明暗对比法则。 ”暗示和象征岩间圣母充满了暗示与象征,显示了达芬奇谜样的心灵,天使以明显的手势指着圣约翰有何含义?被圣母保护着的圣约翰是否代表人类需要圣灵的保护?而被描绘得像子宫般造型的洞穴,是不是暗示着生命
41、的起源?学者们热烈地讨论这些问题。然而达芬奇本人却像所有大画家一样,从来就不解释他作品中的含义,他相信观者必然感觉得出非文字所能形容的弦外之音。显然达芬奇在此作品中综合了他过去的学习心得。 达芬奇密码一书第 32 章写到:“画作一反常理,画的是约翰为耶稣祈福,而不是耶稣为约翰祈福耶稣正服从于约翰的权威!更成问题的是,画中的玛利亚一手置于约翰头上,做出一个威胁的手势她的手指看上去像鹰爪,仿佛正抓着一个看不见的人头。最明显而又最令人毛骨悚然的画面要数玛利亚弯曲的手指下方的乌列他做出一个砍东西的手势,仿佛要将玛利亚抓住的那个无形的人头从脖颈处砍下来。 ”足以看出画作的隐含意义和象征绝不简单。空气透视
42、洞穴外的风景表现了空气透视,众人物形成了金字塔结构,其顶端则是圣母的头部。天使的面容表达出达芬奇的理想美,其表情特征,不似他为韦罗丘所绘基督受洗的天使那般表露于外表,而是散发自内心。人物以明暗表现法来描绘,技法已达出神入化的境界。这表明达芬奇已向文艺复兴初期告别,而开始迈向文艺复兴时期的高峰阶段。色调第二幅在色调上,全画是以棕褐色为基调的,圣母身上的深青与天使披风上的紫红、金黄和银灰色构成对比;耶稣与约翰的肌肤,与约翰的金黄色鬈发构成对比。阴暗的岩洞使 达芬奇发挥了他最擅长的明暗对比法则。这种画原是作为祭坛画画在板上的,两侧还有屏风画。作为一幅尚未最后完成的作品,它与 1508 年重新复制的一
43、幅岩间圣母 ,在人物与色调上均有出入。在这后一幅上,人物更拉近一些,而且改掉了天使那只不自然地指向约翰的右手;她的视线也不再朝向观众,而是瞧着两个孩子的活动。就这一点看,它比前一幅显得成熟些。但在色彩上,圣母的深青色斗篷被改为深蓝色了,天使的红色披风变成了双翼。色调不如前一幅来得富有暖意。可能这是画家晚期作画精力不支之故,也可能是由他的弟子所绘,但尚没有可靠的资料为此佐证。绘画风格编辑画作综述岩间圣母是达芬奇在米兰完成的第一幅绘画作品,这幅作品极其复杂,展现画家美学思想的“纯宗教” 思想。此前由于在佛罗伦萨没有完成博士来拜 ,早已形成这种美学理念没有充分表现出来。 岩间圣母成为伦巴第地区的达芬
44、奇画派绘画“方式” 的典范。将人物置于阴暗的环境中,以赋予光亮中涌现的景物真正的启示力量,这种崭新的绘画方式使人物、光线和“次要光线”交织在一起,画布上弥漫着浓重的宗教气息。画作描述岩间圣母是达芬奇受委托而在 1483 年开始创作的祭坛画。画中的圣母玛丽亚完全像一位普通的慈祥的母亲,她坐在那里,用亲切的目光,和蔼的微笑抚慰着身边的孩子。她的右边是小约翰施洗者,左边是童年的耶稣和一个天使。幼小的约翰和基督耶稣在嬉戏玩耍。圣母用右手挽着小约翰,用左手遮在小耶稣的头上,好像要把这人和神在爱之中结合起来,耶稣旁边的天使用手扶持着小救世主,另一只手指着小约翰,面带一种温柔、奇异的微笑,其中充满了痛苦的预
45、感。她的音容姿态,显得美丽绝伦。感情被高超的手法表达出来。她的手势似乎包含了两种含义,既为她的孩子祝福,又在保护她的孩子。尚在蹒跚学步的小耶稣坐在地上,脸上急显露出孩子的天真,又暗含了超出常人的智慧。画中人物与景色搭配和谐,给人以安宁祥和的感觉。圣母子、约翰、天使所处的山洞,传说是上帝创造世界的地方。那些岩壁像是庞大的深色结晶体。远处,从岩石中间看到带着潮气的阳光穿过雾云照在尖形的蓝山之上,神秘而又庄严。地下泉水在攀藤植物和石松根上潺潺流淌,地上遍布兽蹄形的水草叶子和淡白色泽兰花的花萼。在朦胧的洞穴中,人体轮廓渐渐淡弱,而面容在忽明的光线中如同细致的白玉,充满内在的生气。人神之母和自然之灵的水
46、乳交融,使画面呈现出浓郁的诗意和深邃的哲理。艺术和科学达芬奇在艺术和科学两个领域的成就一同被岩间圣母这幅作品表现出来。画面上每一块岩石,每一棵草,每一朵花,都足以证明达 芬奇在地质学与植物学方面的渊博知识。画中采用重叠的岩壁多方面反射过来的柔和的光线,不仅造成人物脸部与身体细致入微的质感,同时还赋予形象以独创的富有诗意的光晕。还有人体的组织构造,身上皱纹和女人鬈发的机械学法则,这些被科学家达芬奇用精确的实验证明的科学知识,现在又被艺术家达 芬奇结合成一个富有诗意的画面整体,转变为一支生动的、无声的音乐,一曲美丽的,自然的赞歌。达芬奇在自己的作品中,把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 神 ”拉到凡间,
47、成了亲切、生动的人,人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安详和谐的气氛与和谐静谧的自然景色令人神往,很自然地使人们想到温馨、甜美的家庭生活,圣母和耶稣就是这家庭中的一员。然而这幅画却遭到委托者的非难。他们以圣母子头上没有圣光,约翰没有十字架,天使无神翼为由,拒绝付款,并对达芬奇提起诉讼,讼事纠缠达 20 年之久。直到 1508 年,达芬奇的弟子阿姆勃罗乔 德波列迪斯在达芬奇的直接指导下,完成了岩间圣母的复制画,在圣母、耶稣的头上加了光圈,给约翰加了十字架,让天使长上了翅膀,把这幅画交给了委托人,官司才算了结。但与原画相比,摹本所有的价值可谓差之千里,望尘莫及。大卫雕像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雕塑家(画家)
48、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创作于公元 15011504 年,现收藏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雕像用整块大理石雕成,高 517 厘米,重 5000 多千克。创作背景编辑大卫雕塑图片 (7 张)中世纪末期,随着奥斯曼对东罗马帝国的不断侵略,东罗马人民在逃难的同时,将大量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典籍和艺术珍品带到了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来宣传人文精神。这一时期被称为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一。大卫是米开朗基罗于文艺复兴时期
49、1501 年在故乡 佛罗伦萨所做,历时三年于 1504 年完成。大卫是圣经故事中的经典人物,从小容貌俊美,机智勇敢,当非列士部族侵犯他的家乡。以色列城池受到严重威胁时,牧童出身的大卫挺身而出,用放牧时打死过狮子和熊的投石机把非列士的头领歌利亚杀死。大卫以他的赫赫战功,受到人民的拥戴,成了以色列最年轻的军事统帅。作品赏析编辑大卫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 ,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开朗基罗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大卫将永远在艺术史中放射着不尽的光辉。雅典学院是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建的雅典学院为题,以古代七种自由艺术 即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为 基础,以表彰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艺术家企图以回忆历史上黄金时代的形式, 寄托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的主题思想,就是崇拜希腊精神,追求最高的生活理想, 这正是人文主义艺术家自己的宿愿。 全画以纵深展开的高大建筑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