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自贸区发展建议提要 在上海自贸区运行一年后,国务院于 2014 年再次批准建立三个自贸区,广东自贸区是其中一个。广东自贸区由广州南沙新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和珠海横琴新区等三个部分组成。根据建设总体方案,广东自贸区立足于粤港澳的深度合作,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深化粤港澳合作为重点,依托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建设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本文围绕广东自贸区运行基础进行阐述,对其未来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广东;自贸区;发展 本文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重点项目资助:“上海自贸区金融支持措施对粤港澳自贸区的启示” (15-
2、006A)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 年 4 月 13 日 一、广东自贸区发展背景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为上海自贸区)于 2013 年获批成为中国首个自贸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不仅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而且还具备毗邻港澳的优越地理区位,自然不甘愿落后于人,力争成为中国第二个自贸区。于是在上海自贸区试行一年后,国务院于 2014 年 11 月相继批复三个省市的自贸区申请,包括广东、天津和福建。 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广东自贸区” )由广州南沙新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和珠海横琴新区三个部分组成,总面积为 116.2 平方公里。在总体方
3、案中,广东自贸区立足于广东与港澳的深度合作,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深化粤港澳合作为重点,依托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建设粤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广东自贸区的定位集中于粤港澳合作,与当时按照“粤港澳自贸区”申报的战略性考虑有关。当时,广东在申报材料中强调自身濒临港澳的地理优势,港澳对内地来说具有政治经济和特殊的战略意义,所以将此作为区域特色进行申报,使用“粤港澳”的称谓,希望以此为自贸区的申报增加分量,提升成功的几率。但“粤港澳自贸区”则会涉及三地政府,而三地经济体制的不同也为自贸区的成立带来难题,所以后来在名称上不再使用“港澳
4、” ,而改为广东自贸区,但仍然强调粤港澳的合作。随着内地的快速发展,香港对珠三角的引导地位,逐渐改变成对等地位。在粤港澳的合作中,在金融、航运等产业上,香港无疑具备发展优势,而港澳更多的是考虑到广东能满足其土地需求和劳动力需求。但近年随着香港与内地合作的进一步深化,香港的发展逐渐依赖于与内地的合作,这可能会造成香港产业空心化或内地化,制约了内地与香港更深层次的合作。这些矛盾必然会阻碍广东自贸区的发展,然而广东自贸区想大步前进,深化粤港澳合作,必须要协调三地利益、对接三地经济运行机制。本文主要阐述广东自贸区的运行基础,以此为广东自贸区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二、广东自贸区运行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中
5、国的 4 个经济特区,广东占了其中三个,位于珠三角区域则有两个,毗邻港澳地区的地理区位造就了粤港澳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使得珠三角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 ,香港成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为广东自贸区的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首先,广东是中国改革的早期试验田,摸索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在过去的 30 年,依靠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通过改革开放成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的省份。另外,香港和澳门在广东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香港企业的直接投资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还潜移默化地改变了落后的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促进广东经济快速发展,确立其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和排头兵的位置。 其次,广
6、东是内地与港澳合作的先行地。广东自贸区的总体方案强调要加深广东自贸区与港澳的合作,利用其地理优势与专业人才优势优先发展金融、科研等高端服务业。区别于其他三个自贸区,广东自贸区以建成粤港澳经济一体化示范区为定位。1978 年后,粤港澳“前店后厂”的产业分工体系和香港自由港的制度优势,加快了广东与香港间投资与贸易的发展。2003 年时,粤港澳三地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 CEPA。CEPA 作为促进内地与港澳经贸往来发展的制度性安排,在运行的十年间,逐渐地深化粤港澳合作。粤港澳的经贸合作取决于其地理优势,同时自 CEPA 实施以后,许多先行先试的措施在广东推行后,继而将其推广至整个内地。另外,希望拓展内
7、地市场的香港企业,必然选择以广东作跳板,再开拓其他地区甚至整个内地。最后,2014 年 12 月 CEPA 已签订了第十一份的补充协议,实现广东省对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服务贸易自由化是在广东具备基础的条件下更高层次的开放,为今后内地与港澳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积累经验、创造条件。因此,在 CEPA框架下粤港澳的合作优势为服务贸易自由化积累了一定经验,为自贸区运行奠定了良好基础。 最后,广东珠三角庞大的制造业体系为广东自贸区提供了产业基础。据广东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19902013年间,广东省名义 GDP 总值由 1,066.88 亿元上升至50,360.5 亿元,年增速达 18.3%。从产业结构来
8、看,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从 15.3%减少至 2.1%,以制造业为支柱的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幅度较小,从 43.8%增加至 46.3%。由此可知,珠三角地区的高速发展全靠制造业崛起的推动。而港澳地区制造业的转移造就了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崛起。自 20 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依托制度创新优势和地理优势,通过吸引外商投资和培育地方产业,致力于将珠三角打造成“世界制造业基地” 。近几年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和人民币升值等问题,导致近三成企业被淘汰或被迫转移,但改革开放 30 多年所形成的制造业体系和积累的经验仍有利于广东制造业的升级转型,为广东自贸区提供产业基础。 三、广东自贸
9、区发展建议 广东自贸区应该依托自身地理优势和原有制造业基础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广东自贸区包括广州南沙新区、深圳前海蛇口新区和珠海横琴新区。其中,位于珠三角中心、与港澳相邻以及拥有深水码头的广州南沙新区,未来将向国际航运中心发展。广州南沙新区将充分利用其港口资源和区位优势重点打造进口商品展示仓储分销配送中心、国际采购配送和供应链管理中心、国际转口贸易中心和出口集拼中心。前海作为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在 CEPA 框架下,未来将充分利用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政策优势吸引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打造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引领珠三角产业升级,同时跟随全球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建设以金融、现代物
10、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为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而蛇口工业区是招商局全资开发的全国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作为与前海优势互补,未来将注重制造业发展,与前海服务业相互融合发展。珠海横琴新区,将重点吸纳国外和港澳的高新科技企业,通过高新技术的引进、转移、扩散,促进珠三角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技术改造和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转型。另外,横琴新区还利用其毗邻澳门的区位优势,拓展澳门的产业发展和教育科研空间,包括旅游休闲、商务服务、金融服务、高科教研发等。 综上,广东自贸区的发展方向是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但广东的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停留在劳动密集型,而第三产业比重偏
11、低;二是引入外资不到位,停留在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的产业中,使得制造业得不到实质性、技术上的突破;三是专业人才的短缺,导致自主研发能力不足,无法掌握核心技术。这些问题都会阻碍广东自贸区的发展,因此结合新加坡的成功经验,本文从这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职能,制定合理产业政策向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广东自贸区的目标是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但广东的制造业虽然快速发展,但仍停留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首先,广东自贸区应根据产业发展的规律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以超前的眼光提前制定相应产业政策和配套政策,从而保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其次,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12、加快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要在资金和人才两方面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完善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政策;另一方面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在原有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改造升级,使得传统服务业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再次,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具有高投入、高技术要求、低能耗、高效产能、带动能力强等特点的先进制造业,是现代产业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先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不但能刺激消费,还能促进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耗,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最后,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一方面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推进高技术产业基地的建成;另一方面要完善广东自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国家自主创新项目以鼓励创新能力。 (二)改善投资环境,利用外资改
13、善产业结构。在引入外资方面,外资对广东投入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加工等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的产业。广东自贸区的发展方向是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因此必需借鉴新加坡在引入外资方面的经验以解决资金和技术的问题。首先,加强自贸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厂房、港口码头、铁路、公路等设施,成熟的物流服务、便利的交通运输才能吸引港澳、外国企业的进入;其次,政府职能要由主导型向服务型转变。通过完善关于外资引入的法律法规、简化引入项目的审批程序,来达到政府办事效率提高的目的。除此之外,还要抓紧反腐倡廉建设,消除灰色地带,为港澳高新企业的进入建立高效的绿色通道。 (三)坚持技术创新道路,全面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虽然广东
14、制造业非常发达,但停留在劳动密集型阶段,处于产业链的最终端,产出附加值不高。所以,为了达到广东自贸区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目标,核心技术的掌握和创新必不可少,广东自贸区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广东自贸区应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首先,应加大对研发及其产业化的政策支持力度,如增加对研发的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等;其次,重视对现代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的研究和突破,重点对那些制约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实行攻关,减少关键性技术对广东产业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广东自贸区应从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着手,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提供人才支持。首先,广东在扩大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时,其内部专业的
15、设置应与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所需的技能相适应,为广东经济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其次,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教育相互补充,加强在职人员对新技术掌握的在岗培训、对下岗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为弱势群体提供生存发展技能培训等;最后,完善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在工资待遇、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港澳及国外的高学历专业人才,缓解广东人才不足的矛盾。 主要参考文献: 1林江,范芹.广东自贸区:建设背景与运行基础J.广东社会科学,2015.3. 2胡月晓.自贸区政策的深度解读J.证券导刊,2013.9.11. 3贾甫.上海自贸区:中国金融改革J.新产经,2013.10.1. 4武剑.中国(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展望J.新金融,2013.11.15. 5张明,郭子睿.上海自贸区:进展、内涵与挑战J.金融与经济,2013.12.25. 6张世坤.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模式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5. 7赵超.新加坡产业转型升级及其对广东的启示J.岭南学刊,2010.4. 8钟晓君,谢林林.广东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岭南学刊,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