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华为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 与 变革管理 作者:兰涛 在国家创新战略的 引领下,很多企业 非常希望 通过创新 推动 企业的转型变革。 最近 与 很多 企业家和企业高管 交流, 由于华为在标准、专利的领先表现,特别是最近网上热炒的华为麒麟芯片和石墨烯技术, 大家都很 想知道华为是怎么创新的?都希望能结合创新谈变革。 很多企业特别热衷 各种 创新模式 的研究 ,如 引进吸收式创新、渐进式自主创新、突破式 自主创新 等 。 可是,在华为“自主式创新 ” 是一种 “反动”的提法,任正非从来都是讲“开放式创新”,而且特别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提法,在人类历史上,很多都是由突破式创新
2、引起的产业革命,华为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不是“反人类”了吗?这个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创新的公司,为什么反而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上,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有不俗的表现。 华为 2010 年第一次进入美国财富杂志 全球 500 强, 列 第 397 位 ;2016 年排名飙升到 129 名,蝉联国内科技公司榜单第一 。同时,在 2016 全球百强创新机构、全球最具創新力公司 2016等多个机构的排名中 , 华为都成为中国大陆唯一的入选者 。 然 而 ,为什么 很多大谈自主创新的企业,却 鲜有 令人信服的 成功创新 呢? 中国是个制造大国,很多指标都是全球第一。笔的产量全球第一,可是生产不了笔芯;电
3、脑产量全球第一,但主要芯片 全部依赖进口。这样的行业和企业很多,因此,企业 在 原有领域的产量做到全国第一、乃至 全球第一后,急于寻找新的增长 方向, 开始 大力 强调“ 自主 创新”。对于很多研发底子薄的企业,通过这种矫枉过正的 提法 ,强力驱动企业实现转型,特别是 领导层的思维转变, 可以理解 , 也无可厚非 。 但是, 很多企业的创新方向和方式却值得商榷。 光伏行业热了 ,大家都参与热炒;锂电池等 可充电技术热了,大家都参与热炒;还有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等。不说点新词,都不好意思开口 讲话 。然 而 ,大家看到的 事实是,只要有中国企业热炒 的 产业 ,经常会出现 产能过剩
4、、恶性竞争、低价倾销,再陷入没有资金投入研发 , 攻克 不了 核心技术, 无法 促进产业成熟 的恶性循环 。 最后 只好 等政策 、等“风口”的出现 ,等来的是国家调控限产,取消补贴政策,新业务陷入 漫漫长夜 。 那么, 华为成长过程中 的三次重大转型, 特别是伴随其中的创新管理,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值得中国企业借鉴的呢? 华为 的 创新 模式, 总的来说可分为两大阶段 ,以与全球最后一个超级竞争对手爱立信的业绩对比为分界点(见下图) 。第一个阶段 为20122014 年之前 , 作为行业追赶者的创新 模式 ; 第二阶段是最近 5年,作为行业领先者, 进入 “无人区” 之后 的创新模式。 第一阶
5、段 华为的学习标杆和 竞争对手爱立信曾形象地比喻道 :“爱立信就是茫茫大海中的航标灯,灯关了,华为就不知道该去哪 儿 了”,这个时期 华为 的产品开发 和 创新 模式可归结为 : 1、 学习模仿 阶段 : 为了追赶业界最佳 , 华为 在各细分领域都确定了自己的 学习 标杆 和主要对手 , 努力学习,不 断超越不同阶段的对手, 目标就是 进入 细分领域的全球前 三名 , 不只是做“大”,而且要做“强” 。 从早期简单 的 “性价比” 竞争 ,逐渐实现关键部件和技术的替代 , 努力提升核心 竞争 能力 。如 通过关键部件的 芯片化 ,实现 光传输产品 超过 60%的 毛利率水平。 2、 模仿中的差
6、异化创新 阶段 : 除了华为,很多成功企业 其实 都是如此。腾讯 赖以发家 的 QQ 就是 在模仿 ICQ 的基础上, 增加了 跨终端登录、个性化头像、快速文件传送等差异化创新后,赢得了市场。 即使是 苹果 公司 ,其商业模式 也是在 模仿日本 iMode 的基础上 构建起来 的 。 而要形成 差异化 ,就必须 对客户需求 有 深刻 的理解 。 因此,华为 成立 了 以 客户 需求管理和 产品规划为主的营销体系 , 需求管理一直延伸到一线 “铁三角” 的各市场神经末梢 ,并建立了 IT 支撑的 三级需求管理流程和决策体系 。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并将需求 转变为 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产品。 这个阶
7、段的创新模式,极大地支撑了华为以集成产品开发( IPD)为标志的第一次管理变革,并丰富了其内涵。 第二阶段 与世界领先的竞争对手平起平坐, 特别是 进入 “无人区” 之后, 已经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 “ 山寨 ” 了,这时候 华为更加强调 以客户为中心的 开放式 创新 。 在这一点上,很多 学者和 企业家 存在不同的看法。 而实际上, 任正非 是个 技术情节 很重的人 。 1978 年 他作为军队的 “ 科技标兵 ” 代表 , 參加 了 全国科技大会 , 并 对马可尼、朗讯贝尔实验室的多项诺贝尔发明充满了 敬意 。但 当 他 看到 这些标杆与对手 一个个倒在 自己 脚下,充分体会到一个商业机构的
8、创新 ,必须 “保证公司的商业成功” 。而在进入“无人区”后,以客户为中心恰恰又是保证商业成功的基础。任正非 强调 , 特别 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 即使资金充裕, 华为都 要 聚焦主航道 。 定义清楚创新的边界 , 掌握商业发展趋势和开发节奏,“领先一步是烈士” 。 由于 中国 教育制度 的弊端 和知识产权保 护 等 原因 ,实际上 国内 的原创创新能力是极差的。 即使 中国会出几 个天才,但企业不能等这些天才的出现,而且天才也不一定会到你的企业。 因此,在华为第二次 全球化 转型的 过程中,根据不同 的需要和 地域优势 ,进行了全球的研发布局 , 充分 利用全球的智力资源 ,实现 “开放式”
9、创新 。 开放式创新就是要吸取 “宇宙”精华,包括向竞争对手学习。雷布斯讽刺华为学习小米的互联网模式,华为从来不否认。华为还在学习蓝绿军团的线下店布局和如何保持高利润率,学习三星的关键器件研发和供应链垄断,学习苹果的商业模式和生态链构建 。 这样的对手 , 你不觉得可怕吗 ? 这样的对手 , 不值得你尊重吗 ? 创新 战略和体系架构 : 华为始终坚持 “以客户为中心,聚焦主航道的开放式 创新“ 华为投资过很多新 产品和新 领域,失败 也 一直如影随形, 甚至 有过重大的投资浪费。 如何尽量减少损失, 制定 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创新 体系 就尤 为 重要。 华为 的 三级 创新 体系 如下 : 三
10、级体系形成一个喇叭形的收敛过程。 强化 从建立 内部 需求管理流程,延伸到 建立 战略客户联合创新中心 、 用 户 深度 参与的需求管理 、汇聚平台 大学等研究机构资助国内重点高校(如华中理工的快充技术)国外高校(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石墨烯)验证平台 2012实验室战略资源汇集区全球布局评估平台 战略 Marketing商业机会 发展节奏以及准确评估商业机会和把握发展节奏的创新机制上 。在运营商业务领域, 积极鼓励 客户 /用户 发现华为产品的问题,积极反馈需求。 提出的需求一旦被采用,将得到丰厚的奖励 。 而在终端领域,更是通过花粉社区和超级用户产生了很多有效需求,并 逐步 在产品版本中 落
11、实 。 在 创新 的投资 管理上, 华为的研发费用占收入的 10%,而 创新( 预研 )投资 费用 又 占研发总费用的 10%。随着创新风险的逐渐增加 , 一般一个产品从预研到样机再到量产,投资强度分别 是十倍和百倍的关系 。因此,华为的创新 (预研) 投资比例不断增加,未来会达到 20%。通过增加探索期 的投入 , 为产品开发准确把握方向。 在创新 的 选题上 , 坚持围绕 主航道。 华为也有光伏产品和解决方案,但主要是为了解决非洲等地区,无线基站存在用电的问题,为主航道产品保驾护航。 既使是石墨稀的创新,也是 首先为了解决 手机电池 用户体验 不好的 问题 ,是主航道的需求 。而且 , 潜
12、心 研究 其中的关键部件的关键技术。 而 很多企业的新业务选择,经常和原来的业务形成不了相互支撑的关系,管理模式和人才结构也不支撑新业务的发展;思维上更热衷于 炒新概念,跟风 新产业,不愿潜心研究核心技术和产品,没有板凳一坐十年冷的精神 ,更多是为了融资或提升股价,创造一个“新”的题材 。 创新业务的领军人物 和管理 机制 :很多企业存在 中高管老龄化 、 对新业务不敏感和走不出业务舒适区的问题 。因此, 创新领军人物的领导力和组织配置,是企业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 VC 等投资界在选择投资项目和创业公司时,同样是首先看人和班子。 华为在手机终端和企业网新业务拓展过程中 ,采用的套 路基本一致
13、。先选择德高望重、公司人脉强的领导,完成新业务的组织搭建和 基本 业务梳理,然后 选 派闯劲强、创业激情高的 领导实现新业务的突破 。 华为消费者 BG 在猛将 余承东 的带领下,已经在业界确立了地位;而企业网 BG 现在的领导闫力大,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曾经使华为在日本的业务从 2 亿美元增长到 20 亿美元 ,相信假以时日,企业业务的发展 也会 越来越好。 在创新管理上 , 特别是考评机制上 ,华为对失败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不会要求 投资 的 新 领域 马上 立竿见影,一般会给 23 年的探索期 。任正非说过,创新没有失败,知道那条路行不通,也是成功。 创新与变革是华为持续成长与强大的两大
14、利器 。 任正非认为华为今天的核心竞争能力是管理,因为技术是相对容易复制的,而管理则很难复制。因此,华为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已经是常态。而实际上,华为从追赶者到领先者的 成长 过程 中, 不管是技术 创新 ,还是管理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始终与管理变革相辅相成,创新 模式也在不断变化 。 大企业 、中小企业 和创业企业的创新模式、动机和管理 方式的 差异也很大 , 但 创新理念 和管理内涵是一致的 。 机会主义是创新的 大 敌 ,新业务 拓展 当然需要有 创业精神 的领导 、 有新的 组织方式 和 新的人才 。但如果 没有合适的 产品 战略 和足够的战略定力 , 没有 配套的组织变革 ,是很难 构建 核心竞争力 的 , 必 将 事倍功半。 2017.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