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析稻谷和大米的贸易条件金融 132 黄琳 1364200083伴随国际大米贸易量的日益增长,大米出口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今年伴随着国际大米价格的快速上涨,世界粮食贸易的行事和各国贸易政策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中国作为世界粮食生产大国和消费国,大米又是占了一半消费量以上的重要粮食以及经济作物,中国大米的进出口有着平衡国内需求的重要作用,并且对国际大米市场产生了重要深远的影响。以下,将对比近十年,中国进出口稻谷和大米的价格和数量,分析稻谷和大米的贸易条件,提出对策和建议。一、 中国稻米贸易现状中国曾经是世界第三大米出口国,然而近二三十年来已经退居第六七位了,大米的出口量与国内产量相比仍十分有
2、限。2001 年大米净出口 157.9万吨,2002 年净出口 174.3 万吨,2003 年净出口 240.2 万吨。但是,如果看贸易额的话,中国已经成为了大米进口国,2004 年中国的大米出口额为2.39 亿美元,大米进口额为 2.55 亿美元。从月度贸易量情况看,2004 年仅有前三个月表现为净出口,其他 9 个月均为净进口。加入 WTO 之后,中国的大米出口价表现为稳中取升,而大米进口价则表现为震荡下行。中国加入 WTO 以前,我国大米的进口实行国营贸易管理,进口贸易商依据国家分配的进口数量进行,大米的进口数量受政策影响较大。虽然国际市场大米的价格逐年下跌,但是近年国内粮食供大于求,稻
3、谷库存水平居高不下,大米的进口仅仅是满足高收入人群对高品质泰国大米的需求。国营进口贸易管理转向进口配额管理,大米进口非国营贸易比例占据 50%。非国营贸易商会对进口印度等国的地加大米产生兴趣。03 年以来,中国的大米进口出现了迅猛的增长,其主要原因是国内大米收购量减少,供给紧张,国内米价有所上涨。大米是关系国家民生的最为基础重要的粮食作物,中国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一项战略。中国在走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开放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中国的大米总体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特别是某些品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我国粮食贸易政策的制定要更多的考虑国际背景,灵活的运用政
4、策手段加以调节,做到保证本国国内的大米国内供应和粮食市场的稳定,保障中国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在目前全球粮价疯长的时期,也为世界大米市场和粮食市场的稳定尽一份责任。二、 数据分析1. 稻谷和大米 2004-2013 年的进出口金额对比图:2. 稻谷和大米 2004-2013 年的进出口数量对比图:3. 粮食类零售价格指数0204060801001201402014年2013年2012年2011年2010年2009年2008年2007年2006年2005年2004年粮 食 类 商 品 零 售 价 格 指 数( 上年=100) 103.1 104.9 103.8 112.3 111.7 105
5、.7 107 106.4 102.5 101.4 126.5粮 食 类 商 品 零 售 价 格 指 数( 上 年=100)AxisTitle如图,可知每一年的粮食类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均大于 100,意味着,稻谷和大米的零售贸易现状是改善的.NBT=(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进口商品价格指数)x1002013年2012年2011年2010年2009年2008年2007年2006年2005年2004年00.511.522.53Series 1出 口 金 额/ 进 口 金 额出口金额与进口金额之比指 标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
6、年 2004年稻 谷 和 大 米 出 口 金 额 (百 万 美 元 ) 416.74 272.13 426.98 418.68 525.06 483.26 487.87 409.68 232.34 239.44稻 谷 和 大 米 进 口 金 额 (百 万 美 元 ) 1083.03 1153.35 407.64 271.36 215.58 208.41 228.04 293.68 199.45 253.45出 口 金 额 与 进 口 金 额 之 比 0.3847910.2359471.0474441.5428952.4355692.3187952.1394051.3949881.1649030
7、.944723指 标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稻 谷 和 大 米 出 口 数 量 (万 吨 ) 47.85 27.92 51.57 62 79 97 134 124 69 91稻 谷 和 大 米 进 口 数 量 (万 吨 ) 227.11 236.86 59.78 38.82 36 32.97 49 73 52 76三、 对策建议1. 中国的农业补贴应多致力于提高中国大米生产的现代化程度,投入到科技种植,培育良种上,建立多个优质的大米生产带;2. 提高优质大米的收购价,增加农民种植优质稻米的积极性,并
8、且进一步深化改革,减轻税率,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3. 建立稻米生产、加工、出口的一体化系统,加强三者的联系,建立全国大米营销和网络系统;4. 出口中国特有的,特色稻米品种,如一些紫米、黑米等,加强开发并形成规模,加强对中国新品种籼米的出口补贴,发展中国独有优势的稻米种子市场,把水稻科技优势转化为稻种国际贸易优势;5. 实施出口稻米产业经营,一些稻米出口大国都是将稻米出口作为产业来发展,稻米生产、加工、检测、销售等形成一系列一条龙的通道,可以使稻米的品质有保证,中国稻米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在生产、加工、检测、包装上更规范,更国际化,全面提高出口稻米的品质和竞争力;6. 建立出口绿色稻米生产区域,制定规范的绿色稻米生产技术标准,使整个出口稻米的生产实现标准化;7. 加大对稻米的研究,开发研究增加抗虫害,抗倒伏,优质,多产的“超级水稻” ,增加科技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