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快时代的“慢新闻”如何取胜.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883771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快时代的“慢新闻”如何取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快时代的“慢新闻”如何取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快时代的“慢新闻”如何取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快时代的“慢新闻”如何取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快时代的“慢新闻”如何取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快时代的“慢新闻”如何取胜摘 要 速度快、碎片化、未经证实,这是目前的网络“快新闻”普遍具备的特点。 “快新闻”正在承受信用危机,简单的一个“快”字根本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受众迫切地想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甚至渴望获得超越本新闻更多的信息,这恰恰是“慢新闻”具备的能力。 关键词 慢新闻;真实;角度;数据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08-0141-01 网络里的信息都以飞一样的速度更新着,这些海量的信息足以对事件的进展实施同步传播,而在比拼速度的大环境下,真假、虚实、对错的信息亦在网络里齐飞共舞。受众无比匆忙,又无所适从。 “慢新闻”由于深入的采访需

2、要时间,深刻的剖析需要时间,完美的呈现需要时间,所以成稿时间略迟于即时性消息在情理之中。但一篇有背景、有真相、有剖析、有延伸的具有独立思想、独特角度的“慢新闻” ,其社会影响力完全可以超越“快新闻” 。 1 真实重于速度 做好“慢新闻” ,是对记者的专业素质的更高层次的要求。记者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深厚的写作功底、深刻的人生阅历,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入基层捕捉题材、亲历现场发掘真相的耐心和细心。取得第一手资料后,根据对资料的认真研读、理解,形成相对独到的视角以及缜密细致的分析说理,从而把一个好的新闻素材精心磨制成受众欢迎的新闻精品。 时效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尊重新闻传播的时效,也就是尊重新闻传

3、播规律的表现。片面地追求速度,易导致失实报道,给事件当事人及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不实报道也对媒体的公信力产生了冲击和威胁。 真相永远是最珍贵的。撇开“真实”二字,再快的新闻都毫无价值可言。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生产优质的内容,而“真实”正是优质内容的第一要素。匆忙“赶制”新闻,是对受众的极不尊重,是对社会的极不负责。只有怀着对新闻的敬畏之心扎实深入地采访,不道听途说,不主观臆断,才能呈现事物的真实脉络。 2 角度胜过时间 大路货的新闻不会吸引任何人。基于事实基础,以独立思想采写有独特角度的“慢新闻” ,才能获得受众的欢迎。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新闻话题,缺少的是发现的技能。记者应长期深入基层,善于学习

4、、积累和思考,对事物的发展、变化保持高度的敏锐度。动与静是相对的概念,对新闻记者而言,动是新闻,静也是新闻;变是新闻,不变也是新闻;“一”是新闻,而由“一”引出的“二”也是新闻。 2011 年 3 月 25 日,新加坡海峡时报网站刊发了中国大熊猫起名有讲究一文,这篇报道反映出记者捕捉新闻线索的敏感,更反映出记者以小见大的新闻视角。 在这篇报道中,作者的视角没有局限于“中国借给新加坡大熊猫”这一新闻事件,而是巧妙地选取了“给大熊猫起名”这个角度,并梳理了历年“给大熊猫起名”的旧闻,让整篇文章看起来内容丰富,既轻松又有分量。透过名字看时代变迁,看政策方向,这足以看出作者善于观察和思考,从旧闻中找新

5、闻,从看似寻常的某一事件中发现大新闻,这是记者功力和新闻职业敏感的体现。显然,这篇文章成稿时间略晚于只刊发“中国借给新加坡大熊猫”这一事件,但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很多外国媒体纷纷转载就是一个力证。 记者需要多向思维,对一件事正面报道不合适,就换个思路,从侧面或反面,上面或下面来思考,常常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最终点石成金,使新闻报道焕发生机与活力。 3 数据弥补文字 深度报道是典型的“慢新闻” 。大数据时代为深度报道的写作开拓了新的思路,提供了新的方式。 就新闻素材而言,大数据时代使新闻记者在短时间内获取海量信息成为可能。数据本身包含丰富的信息价值。因此,在报道中,必要时加入精确的数据信息,以

6、直观形式呈现数据,让读者透过数字直观地得出更深层的结论,这比单纯的文字报道更为高效。 就采访方式而言,深度报道的采访者由单个记者发展到团队或公众。2009 年,英国政府将所有议员 4 年以来的花费情况合计 100 多万份全都是未经整理的数据文档文件通过网络公布出来。不要说单个记者,即便是数十人的记者团队,也至少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才能核查清楚这些文件。英国卫报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专门设计一款软件,让 2 万多名读者参与进来。据统计,在调查项目上线的 80 个小时内,就有超过 1/3 的文件被审查完毕。利用大数据的功能, 卫报不仅赢得了时间,更赢得了读者。运用团队形式进行采访,是大数据时代提供给媒

7、体的一种新的采访形式。2013 年 1 月初,我国中东部地区雾霾严重,众多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经过全国 7 城市、13 名记者分别采访,形成了多达 10 万字的采访资料。编辑在收到全部材料后,连夜整理,进行文字统筹,最终形成了一篇 6 000 字的深度报道十面“霾”伏中,马路上的交警还好吗? ,于 2013 年 1 月 28 日刊出。此文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同时引起了高层的关注,很快,公安部发出通知,允许交警佩戴口罩,并要求各地公安机关配发防护用品。 4 结束语 大数据环境下,记者采写深度报道也要适时转变思路,求新求变。受众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记者在找准新闻点的同时,还要看到“服

8、务点” ,以文字为基础,结果数据、图像等为辅助,扩大深度报道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潘新.从慢新闻到微新闻J.中国记者,2015(7):109-110. 2周跃敏,以“真、新、实”塑造党报新文风J.新闻与写作,2013(3 ):9-12. 3江飞.小微时代都市报的突围路径J.传媒观察,2013(8):24-26. 4卜宇.新传播格局下的主流媒体责任J.群众,2013(11):11-13. 5杭春燕.碎片化传播中媒体的责任追求、深度追求J.中国记者,2013(4):26-27. 6赵允芳.以“大道”舆论制衡“小道”消息J.传媒观察,2013(12 ):49-51. 7陈明明.大数据时代纸媒如何增强传播竞争力J.传媒观察,2013(9 ):20-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规范标准 > 新闻/广播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