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2

类型晚清炮兵:拥有先进武器装备的常败之兵.doc

  • 上传人:gnk289057
  • 文档编号:5881670
  • 上传时间:2019-03-20
  • 格式:DOC
  • 页数:22
  • 大小:220.50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晚清炮兵:拥有先进武器装备的常败之兵.doc
    资源描述:

    1、一、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清军炮兵使用概况“砲”字源自于“抛” ,即由古代抛石机演化而来。在元代以前,由于管形火器(如突火枪)不发达,大型的“砲” 一般均指抛石机而言,例如有名的“襄阳砲”。金属管形火器的出现在十三这些世纪末与十四世纪初,称为“火铳”。现在出土的时间最早的一批火铳都是这个时期的产品,如阿城铳、西安铳、黑城铳、通县铳等。但这个时期的火铳普遍较小,只能看成近代火枪的前身。到了元代后期,才逐渐产生了大口径的管形火铳,即近代火炮的雏形,如出土的至顺三年铳等。到元末明初,金属管形火炮才正式取代抛石机,脱颖而出。明代是火炮技术发展趋向成熟的时期,重炮可达上千斤,射程最远可达数里。十六世纪佛郎

    2、机炮的仿造和十七世纪红夷大炮的引入达成了两个飞跃。到了明末,明军对火器的依赖很重,在明清诸次战争中“西铳” 出力很大。虎门炮台大炮,是鸦片战争时期广州的城防大炮满清入关前后,也很重视火炮的使用和制造。皇太极于天聪五年(1631年)正月仿造了第一尊红衣大炮,开始编练汉军炮甲,以佟养性为昂邦章京以统之,不断发展。自当年赖炮力攻占大凌河后,“师行必携之”。到入关前夕,清军中拥有的红衣大炮近百门。到康熙时火炮的使用和制造达到高潮,如仅在康熙十三年到二十六年,由南怀仁督造的欧式火炮就近五百门。在乌兰布通、雅克萨、昭莫多诸役中,大炮都起了关键的作用。康熙三十年(1691 年)在八旗京营中建立了火器营,其中

    3、包括炮甲八百八十名。遗憾的是,自康熙年间大规模的征战结束以后,朝廷重视弓矢而轻视火器,枪炮的发展进入了停滞,甚至倒退。到鸦片战争前后,清军中的制式火器主要是火炮、抬枪和鸟枪。五六百斤以上至八九千斤的为重炮,主要配置于海防要塞和各炮台;四百斤以下的为轻炮。但式样大都是一两百前的旧式,且年久失修,质量低劣,尚不即二百年前明清战争时期。战争期间象广东、浙江等省虽然也购置和改良过一些新式火炮,但多昙花一现,没起到什么大的作用。鸦片战争以后,清军的装备仍然没有什么改进。如太平军到湘北岳州,起获一百八十年前吴三桂埋藏的数百尊千斤以下的大炮(即所谓“周炮”),竟也成为所向披靡的“神器” ,一直打下金陵,清军

    4、莫能抵挡。洋务运动中清朝兵工厂制造的大炮曾国藩编练湘军,仿照的是戚继光的束伍成法,并参考了此前江忠源等编练楚勇的经验,不想数年后勇营取代旗绿,竟成清军以后三四十年里的主导兵制。湘军在发展过程中营制也几经变化,1853 年初立时为三百六十人为一营,委罗泽南、王鑫等统带(注:王鑫脱离曾系湘军后,改称老湘营,并改营为旗,但营制基本不变。后来老湘营成为左宗堂系湘军楚军的老底子,此一营制也随左军推广到东南、西北、华北的一些省份。)以后湘军营制改为五百人一营。其陆师一营包括前后左右四哨(每哨两队抬枪、两队鸟枪和四队刀矛)和亲兵六队,其中六队亲兵中的第一、三两队配有劈山炮(其余四队为一队鸟枪、三队刀矛),劈

    5、山炮每队十二人,配炮两门。全营编制人数五百零五人,外加长夫一百八十名。共装备劈山炮四门,抬枪二十四杆,鸟枪九十九杆,以及刀矛。根据兵为将有的原则,若干营隶于一统领,称为一军,较大的军则在统领和营官之间设置分统一职。湘军中所用的劈山炮多为三百斤以下的前装滑膛炮,由 1854 年夏左宗堂在湖南巡抚幕中时所主持改良创制而成,为湘军所特有,以钢铁铸成,炮弹为群子,每放一炮可装数十粒,依装药多少可远可近,最大射程可达千余米,数分钟始能施放一次。湘军军制,以陆师的营制影响最大,不仅水师、马队的营制脱胎于此,而且以后的淮军、练军、防军、巡防队的编制无不以此为蓝本。综观湘军营制,可以发现:湘军与绿营一样,并无

    6、建立独立的炮兵部队建制,仅在营下附属两队。此外,装备仍以旧式的劈山炮为主,新式洋炮很少。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外购不易;二是与洋人接触较少,尚不完全了解新式洋炮的威力;还有一点是与曾国藩的保守思想有关。曾国藩自始就不认为洋枪洋炮为“利器”,他在给曾老九的信函中曾这样告诫道: “制胜之道,实在人而不在器。鲍春霆并无洋枪、洋药,然屡当大敌。前年十月,去年六月,亦曾与忠酋接仗。未闻以无洋人军火为憾。和春、张国梁在金陵时,洋人军器最多,而无救于十年三月之败。弟若专从此等处用心,则风气所趋,恐部下将士,人人有务外取巧之习,无反己守拙之道,或流于和、张门径而不自觉。不可不深思,不可不深省。”清朝时从德国进口

    7、的克虏伯大炮正因如此,湘军的装备长期得不到提升,对其作战方式和效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在安庆、天京诸次围攻战中,湘军都是由“曾铁桶”通过长期围困,最后用挖地道爆破的方式奏效的。到了平定太平军、捻军以后,曾系湘军大量裁撤,左系湘军远戍西北,湘军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装备上,再难望淮军之项背。近代炮兵的含义,并不仅仅是看新式大炮的使用。鸦片战争后,各地陆续购入了少量新式军械,如江南大营中就有数目不少的洋枪洋炮,但操练、使用仍是旧有方式,更无独立的炮兵编制,仅起了点缀品的作用。所谓近代炮兵,更重要的还在于引入西式的操练、作战方式和采用相应编制,有一个全方位的提高。从这点来讲,湘军之间仍未产生近代意义

    8、上的炮兵。中国近代炮兵的产生于淮军之中,而它的产生除了受到在上海的英法军队的影响外,独特的“常胜军”洋枪队,也对它起了催化作用。二、中国近代炮兵的催化剂常胜军炮兵常胜军前身是 1860 年 6 月由美国人华尔在上海建立的洋枪队。当时正值江南大营败亡,太平军忠王李秀成的大军连克苏、常,进抵上海城下。时清军已溃不成军,苏松太道吴煦一面向驻上海的英法军队求助,一面与上海富商杨坊赞助美国人华尔(Fredrick Townsend Ward)建立了“ 洋枪队”,驻营松江广福林,配备西式武器,照西法组织训练。开始只招募了数百吕宋人为雇佣兵(清政府文函中称为“黑鬼” ),以欧美人为军官(“白鬼” ,多为逃兵

    9、、水手等)。7 月 15 日,松江太平军陆顺德部主力进军上海七宝,洋枪队在清军参将李恒嵩部配合下,乘虚袭占松江,首战告捷。但紧接着在 8 月 9 日的青浦之战中遭到李秀成的反击,损失惨重,丢失大炮十余门。不久以后,洋枪队曾被英海军提督何伯遣散,华尔也曾一度以危害及租界安定的名义被逮捕,旋无罪开释。到 1861 年下半年,华尔在上海官绅和富商的资助下,重建了洋枪队。这次改以招募华人为士兵,而以西人为军官,华尔自为统领,美国人白齐文(Henry Andred Burgevine)、法尔思德(Edward Forrester)为副统领,初拟编练八百人。到 1862 年初,洋枪队发展至一千二百余人。2

    10、 月 5 日,洋枪队在天马山击败太平军,14 日由江苏巡抚薛焕正式授予“常胜军”的番号。之后,常胜军与英法军和清军一起,凭借优势的火力,先后在高桥、肖塘、泗泾、王家寺、周浦、南翔、嘉定诸战中连连得手。虽在 6 月份一度在青浦被李秀成围歼一部分,但总的力量仍呈发展态势,达四千五百人。到 1962 年秋时,常胜军发展到了鼎盛期,总人数多达六千五百人,编为五个步兵团和一个狙击兵团,分别装备滑膛毛瑟枪和恩菲尔德来复枪。常胜军的炮兵非常强大,也是头一支主要由华人组成的近代炮兵部队,编成四个攻城重炮中队和两个野战炮中队。配有二十四磅榴弹炮三门、十二磅过山炮十八门、三十二磅榴弹炮四门、八英寸口径大炮两门、臼

    11、炮十二门,火箭筒若干具。此外,常胜军还有一支庞大的内河舰队,有轻便战船三百余艘(后期减至五十余艘),每艘装有六磅或九磅炮一门;装甲汽轮三十二艘,各有三十二磅炮和十二磅炮一门。华尔于 1862 年 9 月在慈溪阵亡后,经白齐文、奥伦先后统带后,于1863 年 3 月由英军少校戈登继任统领。戈登时期常胜军编制稍作调整,因新任江苏巡抚李鸿章的要求,人数下降到三千五百人左右。但炮兵变化不大,仅将中队改称连。炮兵连的人员编配,依装备火炮的种类而定,一般在144174 人之间,通常包括正副连长各一名、上尉两名、军曹一名(以上为西人)、旗手军曹一名、军曹六名、伍长十二名、炮手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名(以上为华人

    12、)。所配火炮的形制与前无大变化,数量略有增加。常胜军在苏南诸战役中协助淮军,出力甚大。因英法军的行动仅限于上海附近,故当淮军打出上海后,全由常胜军配合作战。因当时淮军初换洋枪,炮队较少而不齐,每至攻坚,往往仰赖常胜军甚多。常胜军中的重炮,如三十二磅炮,在太仓、昆山及以后的苏常等地的攻坚战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胜军中的一些主力火轮,如“海生(Hyson)” 号、“飞而复来(Fire Fly)”号等,都是载有三十二磅和十二磅榴炮的攻城利器。正因为此,戈登以后益发跋扈难制,李少荃虽派有副将李恒嵩会办常胜军管带,亦愈感棘手。待 1863 年 12 月苏州杀降发生,两人几乎势同水火。虽几个月后经过赫德

    13、调解,常胜军再次参战,但李、戈两人之间的裂痕难以弥合。到了 1864 年 5 月,李鸿章终于奏请朝廷批准,花银十万两将常胜军给资遣散。但留下其精华炮队六百人与洋枪队三百人,编入淮军序列,此部下落待后文淮军章节中再叙。除了常胜军外,还有中法混合的“常捷军” (即“花头勇” )和中英混合的“常安军”(“绿头勇”),该两军的军制与“常胜军”相似,在浙江作战。左宗堂经略浙江,麾下洋炮很少,攻坚多赖“常捷军” 的炮火。例如 1864 年 3 月的杭州之战,太平军守军在常捷军的炮轰下弃城而走,结果途中大部被左军歼灭,便是一例。三、中国近代炮兵之鼻祖淮军早期炮兵中国近代意义上的炮兵出现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期

    14、,由淮军开风气之先。淮军因衍生于湘军,在初期由湘军直接拨入的竟占六成。其初期的营制、装备当然与湘军相同,“其营制为曾文正手定,而李伯像遵守之”。唯抵沪以后,李少荃亲见洋人利器精良,遂师夷之长技,几年内淮军尽弃旧式冷热兵器,换装洋枪洋炮,成为中国第一支全近代化装备的军队。待平定太平军、捻军之后,淮军成为全国主要支柱武力,尽管有各种复杂原因所致,但淮军的装备战力无疑是一重要因素。淮军的装备现代化也是有一个过程的。自 1862 年 46 月间,从水路出发的十三营和陆路出发的两营先后抵沪。到沪不久,就有挑选少量弁勇操练洋枪的记载。如 6 月 15 日虹桥之战中,程学启的开字营以洋枪百人诱敌而获胜,便是

    15、一例。之后令各营添练洋枪小队,先是韩正国的亲兵两营,后及于松、铭等营,到是年 9 月已有洋枪千杆。从 9 月底以后,李鸿章开始变更淮军营制,先将各营中的鸟枪队改编为洋枪队。以后又逐次改编抬枪、刀矛队为洋枪队,同时每哨添设劈山炮两队。改制后的淮军一营为:营官的亲兵变为两队劈山炮和四队洋枪队,前后左右四哨每哨改为两队劈山炮和六队洋枪队,这样全营有劈山炮十队四十尊,洋枪二十八队计三百二十八杆,火力大大提高。改制后的淮军采用劈山炮护洋枪队的方式作战,屡战屡胜。到平吴以后的 1865 年,淮军五万余人,已有洋枪三、四万杆。剿捻以后原保留的旧式劈山炮和少许长矛也被淘汰,装备达到了完全的现代化。淮军中的洋炮

    16、由于筹购不易,装备要晚一些。在 1863 年正月以前,仅在张遇春的春字营建立了一支二百人的炮队,作为护卫李鸿章大营之用,1863年正月曾奉李鸿章之命参加协攻福山。春字营炮队为淮军正式成立炮队专门营伍之始,也是中国近代炮兵制度的发轫。此外还有一个学习炸炮的张春保营的良勇五十名,有炸炮两门,曾被常胜军借去协攻福山,事后收归李鸿章大营。1863 年初,刘铭传的铭字营购得三门十二磅的开花炮,聘请法兵教习。不久,开、鼎等各大枝营头相继购入洋炮装备,并聘洋人为教习,以洋法操练。淮军装备的洋炮,亦称炸炮、开花炮,又依其身管长短分长炸炮和短炸炮两种。长炸炮身管长度一般约为口径的 1625 倍,其规格多以炮弹重

    17、量来区分,有十二磅、二十四磅、三十二磅等多种。十二磅以下的属轻炮,多用于野战,有效射程约一千米,最大射程三千五百米;二十四磅以上的为重炮,多用于攻城或装备要塞。当时,淮军所用之炮,大多为十二磅轻炮,只有铭字营配有三十二磅炸炮三门。短炸炮又名“田鸡炮” ,即臼炮,炮口朝天,又称“冲天炮” ,炮身管短,口径大,当时尚无调整角度和方向的装置,发射时多固定于四十五度角,用加减装药来定射程之远近。由于炮身短、重量轻,便于携带,故多用于野战,由于弹道弯曲,对遮蔽物后的目标有较大的威胁,也可用于攻城,缺点是命中精度较差。这些前装炮的炮弹分实心弹、榴弹、霰弹等多种,弹体为圆形,表面光滑,大小合膛。在当时,由于

    18、榴弹对目标的破坏力和杀伤力较大,故淮军乐于使用。但在整个 1863 年,淮军各营头的炮兵还比较弱,故在进攻中主要依赖常胜军的炮火。到 1864 年,随着淮军地盘的扩大,已累计从外陆续购得大小炸炮数十尊,6 月又接收了常胜军的炮队三十余尊,炮兵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逐步淘汰劈山炮,更以法造小铜炮。淮军早期的几支老资格的炮队发展简介如下:1、罗荣光的亲兵洋炮队营此即 1864 年 5 月常胜军遣散后,遗留下的六百人整营炮队。被李鸿章认为是淮军中“员精而整” 的炮队,有炮位三十余门,“皆中国所无者” ,其中开花巨炮及六十四磅子的大炮就有一二十门。淮军接收后,派副将衔游击罗荣光为管带,留有外国军官十一名

    19、帮同教习。李鸿章以这个营,配以得力枪队,作为亲兵二营,亲自掌握。初时调扎于苏州城外的浒关,1865 年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时,将其调驻南京,后随李在苏、鲁、豫等省剿捻。1868 年回到南京,次年再随李鸿章赴武昌,1870 年转防西安。不久天津教案起,驻守天津大沽海口,时已扩充到一千八百余人。之后该炮队长驻天津大沽,罗荣光则先后升为大沽镇副将、天津镇总兵、新疆喀什噶尔提督(仍留直效力)。1900 年 6月八国联军攻克大沽口时,炮队败散。2、刘玉龙的炮队营 原为程学启的开字营炮队营,始建于 1863 年春夏之际(曾合并华字营的吴兆楣炮队)。程学启为淮军初建时的第一勇将,开字营也是平吴时的第一大营头。

    20、在进攻平望、嘉兴前,购得三十二磅、六十八磅子的大洋炮三尊,为当时淮军罕有攻城重炮。据李鸿章说它是在淮军中仅次于常胜军遗留的炮队。程学启于 1864 年 4 月阵亡后,开字营为其部将王永胜、刘士奇共带,炮队营官为刘玉龙。1865 年 6 月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时,把该营和常胜军炮队一同作为亲兵,调驻南京下关。1876 年,因李鸿章已北任直隶总督,不愿再为驻南京的此营炮队更换新式的克虏伯炮,便以节饷名义将其裁撤出淮军,转由两江总督沈葆祯从江苏饷项中拨款供应。因该营是江苏和南京驻防的唯一炮兵营,沈葆祯只得接收下来,并交由驻防江南的淮军庆字营统领吴长庆节制,成为庆军中由江苏供饷的头一营。1880 年吴长

    21、庆率庆军主力六营移驻山东登州后,刘玉龙的炮队营与另三营仍留驻江苏,先后归曹德庆、班广盛统领。3、铭军的开花炮队营 在淮军中资格却较老,1863 年春始建。有洋炮二十余尊,大者四五千斤,小者干余斤、数百斤不等,最大的为三十二磅子开花炮两门。李鸿章对它的评价是“大炮少而小炮多,可以攻营劫寨,而专攻一城,尚不敷用”,“不足致死命”。此营长期一直是铭军统领的亲兵,与一营得力的洋枪队结合,组成枪炮队连理二营。1871 年刘铭传从陕西离军,就把这二营带回保定。次年刘盛藻接统铭军,又随身将其带去。4、鼎军的炮队营 潘鼎新鼎字营的炮队始建于 1863 年春末,李鸿章的评价是“炮位器具,皆臣陆续购自外洋,为中土

    22、难得之物,堪为海疆镇守”。但实际上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鼎军炮营也是小炮多、大炮少,实力实不及铭军炮营,在 1864 年 6 月才有了两尊三十二磅子的大炮。1869 年初,鼎军因索饷在山东韩庄哗变,而于 8 月被遣撤,这营炮队也随同裁撤。5、亲庆军的炮队 刘秉璋的亲庆军在 1864 年夏驻防松、沪期间,接收部分常胜军在松江存储的炮位而建立,似乎力量有限,勉强凑足一营,但到了 1866 年 4 月,据说只有开花炮一个小队的实力。除了以上五支炮队外,淮军还有一些单独的炮队,或与洋枪混合的枪炮队。一是张遇春春字营的炮队,这是淮军最早建立的炮队,但其规模似乎一直维持在二百人的范围内,也未在战场上有什么进

    23、一步的显要活动。1864 年 5月张遇春死后,其春字各营先后撤并,惟留春字中营,或者就是因其有开花炮队之故。其后此营随李鸿章的六弟李昭庆北上剿捻。1868 年春与李昭庆所带各营一起裁撤。二是常胜军裁撤时,应英上海领事巴夏礼要求,又留存洋枪队千余人在上海训练。到 1864 年 10 月,李鸿章命潘鼎新将其整顿,分由余在榜管带五百余人,袁九皋管带三百余人,其余作为余丁。这两营各有原常胜军所有的开花炮、洋火箭、洋枪等武器,实际是两个洋枪炮队,井非单纯的炮队。余在榜营在 1865 年 6 月拨归鼎军节制,随同北上剿捻,不久调出,后归入盛军麾下。其他如盛、松、勋等大枝营头,以后大多建立了自己的炮队。没有

    24、专建炮队的营头,也常在步营中间添洋炮一、二哨,虽非定制,但多被效仿采用,营制上也突破五百人,常有七、八百人之多。剿捻以后,淮军火炮装备又有新的发展,在引入新式后膛钢炮的基础上,仿欧式的新式炮队营也相应编立,此留待后文再述。四、洋务运动及练防各军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清军中使用的洋炮主要是依靠输入。那时输入的是前装炮,称为炸炮或开花炮。依其身管长短,分为长炸炮、短炸炮两类。长炸炮就是加农炮。其大小是按炮弹重量区分的,大的弹重百余磅以至几百磅,小的弹重几磅到十余磅。我国从英、法等国输入的有十二磅、二十四磅、三十二磅等种。十二磅以下一般用于野战,这时期野战炮的长度约为口径的十六至十八倍,火炮重量为

    25、炮弹重量的一百一十至一百五十倍,装药量为炮弹重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附有炮架及弹药前车。其性能:进行直射时,炮弹约在300 码距离上落地;如增大射角,射程可达 30004000 码,但距离这样远时,命中目标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的;其有效射程不超过 14001500 码,即使在这个距离上,六发或八发炮弹中,也只可能有一发命中目标。二十四磅和三十二磅炮是用于攻城或装备于要塞及军舰上的重炮。一些为专门目的制造的,共长度为口径的二十二至二十五倍的炮,射程大,命中精度较好。短炸炮就是臼炮(我国当时称为田鸡炮、硼炮或冲天炮)。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跳我国仿制的短炸炮有十八磅、四十八磅、一百零八磅等种。这种炮的

    26、炮身最短,一般约为口径的六至十二倍。口径较大,一般为 13 英寸、15 英寸或更大一些。发射时固定于 45 度角,用加减装药来定射程的远近,如十八磅炮用药三两多,射程达千余米,初速为 200260 米秒,弹道弯曲。一般用于攻城或装备在军舰上,也可用于野战。由于其炮身短,炮的重量较轻(十八磅炮重不过五十斤),因而运动灵便;由于其射角大,初速小,炮弹所受空气阻力不人,因而射程较远;出于其弹道弯曲,对遮蔽物后的目标及有掩盖工事具有较大助威力,这是它的优点,其缺点是命小精度差。六十年代初清朝开始仿造新引进的前装滑膛炮,以后在洋务运动中达到了高潮。1864 年李鸿章一手建立的苏州样炮局就造出了二十四磅子

    27、的生铁制田鸡炮,月产量有 67 尊。以后的江南制造局在 18671876 年间共生产十二磅子、十六磅子、二十四磅子和生铁和铜质滑膛前装炮 128 门。1878 年,江南制造局在英人麦根的督导下,仿制出英国阿姆斯特朗式四十磅子钢膛熟铁箍前装线膛炮,即以钢管为内管外加一熟铁箍,以增加炮身强度。制造此炮时,采用了热套工艺。该炮口径 47 英寸,炮管长为口径的 41 倍,有膛线,射程远,最大射程 7900 码,炮弹侵彻力和命中精度,均较滑膜饱有较大提高,是中国最早制造的钢质火炮,到 1884 年共生产 23 门。18801885 年,该局又先后生产 80 磅子、 120 磅子仿英阿姆斯特朗式钢膛熟铁箍

    28、前装线膛炮 50 门。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后装炮开始输入我国,主要有英国阿姆斯特朗式、德国克虏伯式和格鲁森式几种,包括陆路炮(野炮)、过山炮(山炮)、要塞炮和船台炮(舰炮)。1882 年,江南制造局生产仿英阿姆斯特朗式 80 磅子钢膛熟铁箍炮,口径 1492 毫米,炮身重 45 吨,射程 7500 码。1886 年又生产 180 磅子钢膛熟铁箍炮,口径 20317 毫米,有短、中、长式三种,射程分别为 7000 码、7700 码和 8400 码,至 1891 年共生产 56 门。 1884 年,金陵机器局首先仿制成移动式的德国格鲁森式口径 37 毫米二磅弹后装线膛架退炮。1888 年,江南制

    29、造局生产口径 9 英寸阿姆斯特朗式 250 磅子后装线膛炮,配有液压制退的弹性炮架。这种架退炮,有短、中、长三式,射程分别为 7200 码、8000 码、11000 码,炮身重分别为 19 吨、21 吨和 25吨,至 1898 年共生产 19 门,用于要塞重地。1890 年,江南制造局又进一步仿制成功英阿姆斯特朗式 12 英寸 800 磅子后装炮,炮身长 35 尺,来复线 36 条,弹重 800 磅,内装栗色药饼 300 磅,单孔黑药饼 200 磅,炮身重 50 吨,最大射程 10000 码,在 1000 码以内,可击穿 19 英寸厚铁靶,到 1893 年,共制造 4 门。此炮系中国近代生产最

    30、大最重的火炮。1892 年,江南制造局仿英阿姆斯持朗式造出中国最早的后装线膛管退式船台快炮,口径 47 英寸,又称速射炮,最大射程为 7000 码,至1903 年共生产 56 门。18951900 年,湖北枪炮厂仿制出德克鲁森式 37 毫米、47 毫米、53毫米、57 毫米架退式后装炮 290 余门。1897 年起,江南制造局先后生产出2 磅子、 3 磅子、 6 磅子、12 磅子炮,口径分别为 37 毫米、47 毫米、57 毫米、76 毫米,皆为架退式,至 1904 年,共生产 411 门。根据江南制造局19001903 年的有关报表可以看出,该局平均年产 100 磅及 40 磅炮子的船台快炮

    31、(舰炮)各 45 尊,12 磅炮及 6 磅炮各 1020 尊,3 磅炮 4060尊。较新式的后装管退炮的仿制则是在二十世纪初的事情了。1905 年,江南制造总局仿制成功第一门克虏伯式 14 倍 75 毫米管退山炮,炮架为双轮单脚式,炮闩为横楔式,行列全长 4600 毫米(放列全长 3230 毫米),行列全重 405公斤(放列全重 386 公斤),用四马驮载或一马挽曳,高低射界8 至15度,使用榴弹重 53 公斤,初速 280 米秒,射速 1020 发分,最大射程 4300 米,有效射程 4000 米。这门火炮除复进弹簧购自美国外,其它部件全部是江南制造总局自制的。不久,其它较大的军工厂局亦相继

    32、具备了仿制管退炮的能力,但生产数量极少。如 19071908 年间,江南制造局制造的七生半管退过山快炮仅六尊。从以上洋务运动中清朝火炮生产情况来看,其重点在于要塞炮和船台炮方面,而陆军野战用炮的生产稍嫌不足,主要依赖从国外购置,但仍难以满足清军的需求。因此,在清朝后期的练、防各军中,李鸿章的淮军及直隶练军装备较好,如七十年代初李鸿章添置了新式的德国克虏伯后膛 4 磅钢炮 114 门,并仿德国炮营之制,成立了新式炮队十九个小营(每营 170 余人,配钢炮 6 门,略与西式炮兵连相仿。),用以装备铭军、盛军和亲军。除淮军系统和满清的八旗禁军(例如,八十年代神机营就装备了克虏伯 4 磅陆路钢炮 8

    33、尊、金陵局造过山炮 8 尊)以外,其余各军在六十至八十年代装备的新式洋炮较少。例如,中法战争中,入越作战的滇军有一百二十余营,近五万人,但装备的新式克虏伯炮仅有十二尊;盛京地区编练的十数营的盛字练军,仅有炮队三哨;山东全省勇营数十营,仅有广武军的两营炮队,等等。不少练防勇营多无专门的炮队营,而采取在统领下直属的中营添置几哨炮队的做法。在清军的火炮装备中,旧制火炮仍占大多数,这在中法、中日战争中均带来了显著的不利影响。八、九十年代以后,清军中的野战火炮装备略有改善。如东三省整编的练军已有克虏伯炮六十尊左右。光绪十八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曾建议“所有湘军各营及督抚亲军、新兵等营,应一律编立炮队”,并规定

    34、:凡统领五营之军由中营编成炮队者,营内前后左右四哨,每哨配炮六尊,共二十四尊;凡统领四、五营分营操练之军,每营配炮四尊。因此,当时两江的合字五营、新湘五营两军以中营专练火炮,每军装备两磅子后装炮二十四尊;老湘五营、督标新兵五营两军以五营分营操练,每军配炮二十尊;督标亲军以四营分营操练,配炮十六尊。晚清进行了一定的海防、边防建设,要塞炮的购置和装备相对要好一些。从七十年代起,北洋在京师门户大沽、北塘及其新城构筑了多个炮台群,装备大小火炮三百余尊,并以精锐的淮军盛字营和海防练军驻守。南洋在吴淞至南京段修筑炮台 60 余座,安放巨炮近百尊,以后又在镇江、江阴等处修筑炮台,安放新式后膛大炮。鲁、浙、闽

    35、、粤等省也在海疆修筑了一批新炮台。在内陆边防方面,西南各省以广西边防建设最好,计在中越边境修筑大炮台 34 座、中炮台 48 座、碉台 83 座,并购入大口径克虏伯火炮与中小洋炮分布于各炮台。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也在边地修筑了部分炮台,购入少量大口径要塞炮。北洋海军成立之后,李鸿章在海军基地旅顺、威海卫均修筑了坚固要塞区。其中旅顺共计有二十多处炮台群,火炮一百四十余尊,其中不乏 100口径,甚至 200以上的重炮。威海卫各炮台群装备火炮也达一百七十余尊。旅顺、威海卫和大沽口形成北洋海防的三角形支撑点,也构成了拱卫京畿的重要门户。可惜旅顺、威海卫毁于甲午,大沽毁于庚子,令人扼腕。五、新建、自强

    36、、武卫诸军炮兵甲午战争后,清廷认识到旧式军队的不可恃,开始了裁汰旧军、编练西式新军的活动。其中,北洋的新建陆军和南洋的自强军在组织编制、干部配备、武器装备、操法训练等方面开始模仿西洋,开了练新军的先河。1894 年底,督办军务处委派广西按察使胡燏棻编练新军,到次年已经募足步、马、炮、工共十营四千七百五十人,号定武军,驻天津马厂训练。定武军中的炮队有正副两营一千人,装备火炮以克虏伯、格鲁森炮为主。这年年底,改由浙江温处道袁世凯接练,驻扎津南小站训练,并改称“新建陆军“。新建陆军改革了营制,每营编制人数较定武军有较大增加,共编有步、马、炮、工共八营七千三百人,分左右两翼。其中炮队一营,列为左翼,编

    37、为左翼炮队第三营,炮队营的统带官为段祺瑞,营分三队:左翼重炮队、右翼快炮队和接应炮队,每队又分三哨。左翼重炮队领官商德全,装备克虏伯七生半(即 75mm口径)过山轻炮十八尊;右翼快炮队领官田中玉,装备格鲁森五生七过山快炮二十四尊;接应炮队领官张怀芝,装备格鲁森五生七陆路快炮十八尊。全营官弁兵夫总数高达 1651 人,配马 474 匹,炮六十尊。从编制与炮位数上看,相当于西制一个炮兵团,队相当于西制炮兵营。新建陆军的火炮装备主要是甲午战争时委托德员汉纳根设法购入储存于北洋,建军后由袁世凯电禀督办军务处拨与。1898 年底,新建陆军改编为武卫右军,内部组织基本不变,并于次年随袁世凯开赴山东。190

    38、0 年庚子事变时,因荣禄的武卫中军无炮兵,袁世凯奉召将右军接应炮队与部分步兵组织为步炮混合队七百余人,委张怀芝率领去北京拱卫武卫军大营。在清廷向各国宣战后,武卫后军与神机营、虎神营围攻东交民巷使馆不下,调张怀芝的开花炮队往击。张怀芝得荣禄“横竖只要宫里听得见炮声就是了”的密谕,虽炮声连连,而不伤使馆毫发,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战后全部归建。1901 年底,武卫右军随袁世凯离鲁入直,驻扎京师南苑,成为朝廷拱卫之军。以后由于调拨变化,炮队的装备稍有改变,到改编北洋常备军前夕,有格鲁森五生七陆炮十二尊、格鲁森五生七山炮三十二尊,又增加了克虏伯八升七围城快炮四尊、马克沁八毫米二轻机快炮(即机关枪)八尊。

    39、1905 年春,在扩建北洋军的运动中,武卫右军被改编成北洋常备军第四镇,即以后的近畿陆军第六镇,炮队营也相应地被改编为炮队第四标(即以后的炮六标),其中左翼重炮队、右翼快炮队和接应马炮队分别改编为炮四标第一、二、三营。南洋的自强军也是与新建陆军同时编练的一支新式军队,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大力支持下,练成步马炮工十三营共计二千八百六十人,比新建陆军规模要小。其中炮队两营,每营四哨二百人,装备炮六门,相当西制一个炮兵连。自强军的两营炮队中,一营装备克虏伯八生的后膛钢炮六尊,另一营装备英国麦克尔逊七生半后膛钢炮六尊。自强军一直没得到发展,以后转归北洋节制,1905 年春与武卫右军合编入北洋常备军第四镇

    40、。1898 年底荣禄提议组建武卫军,除以聂士成的武毅军改编为武卫前军、袁世凯的新建陆军改编为武卫右军、宋庆的毅军改编为武卫左军、董福祥的甘军改编为武卫后军外,又新成立自兼的武卫中军。武卫军共六万余人,成为拱卫京师的基本力量,是当时具有初步兵种合成的精锐部队。庚子事变后,除武卫右军在山东得以保全,左军留存外,中、后两军被裁,前军被拆散改编。武卫前军的实力为五军中最强大者,仍沿用原来的淮军营制,分中前后左右五路,每路有炮队一营(即各路的前营)。武卫前军的炮队每营下分四哨,每哨有炮四尊,一营有官弁兵夫共七百零三人,装备炮十六尊。火炮有七生半的十二磅克虏伯火炮十六尊,六生的七磅后装克虏伯炮三十二尊,五

    41、生七的六磅格鲁森速射炮(陆路快炮和过山快炮)三十二尊,以上共有炮八十尊,另有三生七的两磅克虏伯速射炮、八生七的二十磅后装炮若干,此外还有两尊口径七毫米九二的马克沁机关炮。在专练炮队的各营哨中,总统亲军有一哨炮队,(配八七大炮四尊),前路前营装备八七、七五炮,后路前营装备七五、五七炮,左路前营装备五七、三七炮,右路前营装备六、五七炮,中路前营装备七五、五七、三七炮。同由聂士成指挥的直隶练军的左翼中营、右翼中营也是专练炮队。 武卫左军的装备比前、右两军稍逊,七生五及五生七的火炮十二至十六尊,编成炮队左、右两营,统领余仁同。庚子时左军有所损失,但后来经过整补,实力有所上升,一度扩充到四十营,但炮队仍

    42、为两营。武卫后军也有炮队一营,列入总统亲军之内,装备汉阳枪炮厂造的五生七快炮十二尊,庚子时曾以此参加围攻使馆之战和北京之战。武卫中军因是新建,加上荣禄大力提倡使用国造武器,致使到最后也没有成立炮兵。除了前、后、左、右、中五军外,武卫军还曾有两次扩编,一次是在江北增编武卫先锋左、右军各十营,一次是袁世凯在山东将山东勇营整编为武卫右军先锋队。武卫先锋右军中有炮队一营,装备旧式的两磅熟铁后膛过山炮四十二尊、旧式三磅快炮八尊。武卫右军先锋队中有中路炮队左、右二营,每营计官弁兵夫 598 名,配炮十八尊,共计五生七陆炮三十六尊,由山东巡抚衙门拨款添置。附:八国联军中使用的炮兵部队德军炮兵:包括三部分:殖

    43、民地兵队中有炮兵两个中队(350 人,炮 6 门)、海军炮兵一个支队(200 人);常备兵队中有炮兵第 1 联队(榴弹炮,共四个中队);后新增炮兵四个中队、重炮兵一个大队又一个中队。 英军炮兵:先头部队内有野炮兵四个小队、山炮兵一个中队;第 3 旅团内有炮兵三个中队;总部直辖炮兵一中队,合计大炮二十八门。 法军炮兵:第 1 旅团内有山炮兵四个中队、野炮兵两个中队;第 2 旅团内有炮兵三个中队。 俄军炮兵:一队又四个中队。 日军炮兵:炮兵第 5、16 联队。 美军炮兵:四个中队。 意军炮队:一个中队。六、清末新式陆军炮兵庚子拳乱后,清廷痛感整军经武之必要,遂于 1901 年 9 月下诏,宣布整顿

    44、兵制,将全国原有各制兵防勇严行裁汰,精选募练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操习新式枪炮。同时废除武生童考及武科乡会试,在各省建立武备学堂。不久,袁世凯继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以武卫右军为基础,加紧了编练新军的步伐。1902 年初,第一批募练的新兵六千人进入保定训练营地,揭开了新制军队发展的序幕。这年 6 月,袁世凯上奏拟定常备军营制饷章,并拟按照新订营制。以后三年多时间里,袁世凯相继按此编练了北洋常备军五镇,并替朝廷练了一支京旗常备军。与此同时,其余各省也开始陆续将军队分为常备、续备、巡警各军,分别募练。不过各省情况有异,程度不一,编制也五花八门。1905 年 2 月 25 日,袁世凯等奏

    45、请统一全国新军番号,提出“以陆军编号通国一贯,脉络相连”,并呈请将“ 所有常备军各镇拟即一律改为陆军各镇,以符名实而遵定制”。当年夏天,首批陆军即以北洋、京旗两支常备军改编为北洋六镇。到 1907 年陆军部拟订了全国编练三十六镇的计划,到清亡前夕,共计成立十四个镇、十六个混成协、一支禁卫军,以及几个独立标、营。清末新军中并无独立炮兵部队建制,在定制中一镇内有炮队一标,计三个营。此外,混成协内一般应至少有炮队一营以上。1907 年后明确提出镇属炮队标一般应有两营陆路炮计三十六尊、一营过山炮计十八尊组成,而火炮口径统一拟定为七生半。但实际上,由于军械装备途径并不统一,除了北洋六镇、禁卫军及鄂、苏等

    46、少数镇外,其他各镇协很少达到上述水准。新军各镇协炮兵基本情况略列于下:1、北洋六镇与禁卫军炮兵近畿陆军第一镇:前身是 1902 年起开始编练的京旗常备军,1904 年初练成六营二队,其中过山炮一营。次年,又增加陆路炮一营,夏天改编为陆军第一镇,又增练陆路炮一营,组成炮队第一标。炮一标装备有日造七生半陆路炮十八尊,格鲁森五生七陆路炮和过山炮各十八尊。直隶近畿陆军第二镇:原为北洋常备军左镇、第一镇,是新军中最早成立的一镇,1905 年夏改编为陆军第二镇。炮二标的火炮均为 1903 年从日本购入装备,较为整齐,计有日造七生半二十九倍身长管退陆路炮三十六尊和日造七生半十三倍身长速射过山炮十八尊。近畿陆

    47、军第三镇:原为 1904 年成立的北洋常备军第三镇,1905 年夏改编为陆军第三镇。炮三标的火炮均为德制,但炮式较杂,原有克虏伯七生半轻重陆路炮三十六尊、七生半速射过山炮十八尊。1907 年调赴东北驻防时,将一营克虏伯陆路炮十八尊上缴,更换为一营格鲁森过山炮十八尊,变成一营陆路炮和两营过山炮。直隶近畿陆军第四镇:原为北洋常备军右镇、第二镇,1905 年夏改编为陆军第四镇。炮四标在初成时,炮式较杂,装备英、德制的七生半陆路炮三十六尊和湖北、江宁制造的五生七过山炮十八尊。以后将杂制各炮全部更替,换装为日制七生半陆路速射陆路炮(三十六尊)和过山炮(十八尊)。1907 年抽出一营陆路炮调赴东北,编入第

    48、二混成协。 近畿陆军第五镇:以山东的武卫右军先锋队为主改编,初为北洋常备军第五镇,1905 年夏改称为陆军第五镇。炮五标装备有克虏伯七生半三十倍管退陆路炮三十六尊、克虏伯七生半十四倍身长管退过山炮十八尊。1907 年抽出一营陆路炮调赴东北,编入第一混成协。近畿陆军第六镇:以武卫右军和自强军合编,初为北洋常备军第四镇,1905 年夏改称为陆军第六镇。成镇时将原武卫右军、自强军旧炮上缴,更换为新式的法国克鲁苏七生半陆路管退快炮三十六尊、克鲁苏七生半过山管退快炮十八尊。禁卫军:禁卫军于 1909 年初开始编练,在武昌起义前夕正式编成。禁卫军相当新军一镇,除步队第四标外,全系旗丁组成,各级军官也全为旗

    49、人。军械之精,过于北洋六镇,其炮队一标内有陆路炮两营、重炮一营,军还直属机关炮一营。以上六镇一军炮队,实为当时中国炮兵之精华。武昌起义后,第二、四、六镇炮队和禁卫军一个炮队营投入湖北前线。由于北军的新式管退炮在射程等方面远优于革命军的火炮,而北洋军各镇每个步队协在战前又各自配属一个机关炮队,使得火力大占优势,对民军杀伤很大。湖北民军起于湖北新军,是当时除了北洋六镇外全国最强者,但其火炮与北洋六镇相比,仍稍逊一筹。北洋军的火力在汉口、汉阳两役中起了致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第三镇在山西、第五镇在鲁南、第一镇对察绥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表现。2、其它各省新军炮兵湖北新军炮队:湖北练成一镇一混成协,炮队也相应练成一标一营,即:炮队第八标,隶属于陆军第八镇;炮队第十一标第一营,隶属于暂编陆军第二十一混成协。湖北新军炮队火炮数目足额,共计七十二尊,其中一部分是张之洞时从德、日等国购入,一部分是湖北兵工厂自产,以五生七过山炮为多。整体而言,湖北新军炮队在国内属于较强者,但逊于北洋炮队。江苏新军炮队:江苏练成一镇两混成协,实力与湖北新军不相上下,但指挥系统上分别为两江总督、江北提督和江苏巡抚所分割。第九镇属的炮队第九标火炮数目足额,种类为日造平射炮和德造管退炮,有一营陆路炮和两营过山炮。暂编第十三混成协驻于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晚清炮兵:拥有先进武器装备的常败之兵.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5881670.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