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 4事故调查与分析 第一阶段在线作业单项选择题第1题 可燃物质的燃点越( ),越容易着火。A、低B、高、C 、中等D、无要求第2题 韧性破裂实际上是材料中的显微空洞形成和( )的过程。A、断裂 B、扩展C 、萌生 D、长大第3题 构件发生韧性断裂时,断口与主应力方向成( )。A、30?B、45 ?C 、60 ? D、90?第4题 按照金属构件失效形式进行分类,失效分为过量变形失效、( )失效和表面损伤失效。A、腐蚀 B、磨损C 、韧性断裂 D、断裂第5题 金属在冷凝过程中由于体积的收缩而在铸锭或铸件心部形成管状或喇叭状或分散的孔洞即为( )。A、缩孔 B、气孔C 、疏松 D、夹杂第6题
2、 按人体伤害程度分类,损失工作日低于( )日的失能伤害定义为轻伤。A、100B 、95C、105D、115第7题 普通生产安全事故等级划分中,特别重大事故指一次造成( )人以上(含)死亡的事故。A、10B、30 C、20D 、40第8题 发生电气火灾和爆炸的原因有温度过高、电火花和( )。A、短路 B、静电作用C 、超载 D、老化第9题 在一定温度下,易燃、可燃液体表面上的蒸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与火焰接触时,能闪出火花,随即熄灭的瞬间燃烧过程( )。A、扩散燃烧 B、火球C 、自燃 D、闪燃第10题 构件在腐蚀环境中发生腐蚀时,主要发生的是( )作用。A、电化学 B、化学C 、物理溶解判断题第1
3、1题 自然事故是由自然灾害造成的,在目前条件下受到科学知识的限制不能做到(完全防止);而人为事故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原则上是可以预防的。正确错误第12题 事故总损失为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之和。正确错误第13题 只要可燃物、阻燃物和点火源同时存在,就可以发生燃烧。正确错误第14题 对于疲劳断口而言,可用肉眼或低倍放大镜判断疲劳源位置,疲劳区中磨得最亮的地方即是疲劳核心。正确错误第15题 海因里希的事故因果链锁理论的局限性是把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的发生完全归因于物的缺点。正确错误第16题 钢材表层脱碳时,容易导致脱碳层硬度、强度较低,受力时易开裂而成为裂源。正确错误第17题 构件发生脆性断裂时断口具
4、有明显的形状改变和较大的塑性变形。正确错误第18题 噪声不仅损伤职工的听觉,对神经、心脏及消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还会使职工的情绪烦躁,降低工作效率,但是不会引起事故的发生。正确错误第19题 蠕变破裂指金属材料长期在高温条件下受应力的作用而产生缓慢、连续的塑性变形而产生的破裂。正确错误第20题 当两个零件表面之间由于存在尘埃、金属屑或积碳等坚硬的磨粒时造成的磨损称作磨料磨损。正确错误第21题 事故的形成阶段发现事故隐患,预防事故发生的最佳时机。正确错误第22题 事故调查组无权调阅一切与事故有关的档案资料。正确错误第23题 回归分析的前提:两个变量之间具有相关关系。正确错误第24题 贝壳状条纹的形
5、成表明疲劳裂纹不是连续运动直至断裂,而是间歇式的生长的。正确错误第25题 构件发生化学爆炸时伴有激烈的燃烧反应,容器破裂时出现火化和闪光。正确错误多项选择题第26题 工业毒物侵入人体可通过( )等途径。A、呼吸道 B、皮肤C 、消化道 D、血液系统第27题 海因里希的事故因果链锁理论包括( )。A、遗传及社会环境 B、人的缺点C、人的不安全行为D、事故 E、伤害第28题 容器、设备发生物理爆炸时通常在两种情况下发生,即( )。A、报警失灵 B、超压C 、高温 D、正常操作压力第29题 金属构件由于焊接不当会在焊缝处产生( )和再热裂纹等缺陷。A、热裂纹 B、冷裂纹C 、层状撕裂 D、气孔第30
6、题2 / 4当金属构件内部存在夹杂物时,如果受到力的作用,这些夹杂物容易造成构件内部出现( )或夹杂物( )或与基体交界面产生断裂而成为裂纹源。A、应力集中 B、气孔C 、裂纹 D、本身断裂第31题 事故的特性包含( )。A、因果性 B、偶然性C 、必然性 D、潜伏性第32题 事故调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 )。A、事故是可以调查清楚的B、实事求是C、尊重科学D、尊重事实第33题 事故调查报告权限由负责组织的人民政府批复,重大、较大、一般事故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 )日内批复,特别重大事故( )日内批复,特殊情况可延长,最长不超过( )日。A、15B、30C、30 D、60第34题 根据当
7、事人责任的不同,事故责任包括( )。A、无责任 B、民事责任C、行政责任D、刑事责任第35题 发生事故后,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 )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最长不超过( )日。A、90B、30 C、60D 、60第36题 事故损失计算包括( )。A、财产损失 B、人员伤害C、经济损失D、环境影响第37题 普通生产安全事故等级划分( )。A、特别重大事故 B、重大事故C、较大事故D、一般事故第38题 事故统计的基本方法包括( )。A、综合指标法 B、抽样推断法C、假设检验D、统计模型法第39题 产生SCC的基本
8、条件( )。A、敏感的材料 B、固定拉应力C、特定腐蚀介质D、固定压应力第40题 钢材中的夹杂物分为( )。A、半脆性夹杂物 B、脆性夹杂物C、塑性夹杂物D、半塑性夹杂物第二阶段在线作业单项选择题第1题 从结果到原因找出与灾害有关的各种因素之间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的分析法为( )。A、事件树分析法 B、故障树分析C、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 D、安全检查列表法第2题 木材在( )以上分解极快,热失重显著增加。A、100B、200C、150D 、250?第3题 在事故树分析中,放在最上层的事件是( )。A、中间事件 B、基本事件C、顶事件第4题 ( )可选择最感兴趣的事件最为顶事件进行分析。A、事件树分
9、析法 B、故障树分析法C、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 D、故障假设法第5题 能导致顶事件发生的最低限度的基本事件的集合称为( )。A、最小割集 B、最小径集C、割集D、最小通集第6题 将事故树转化为对偶成功树时,树的逻辑门和树的基本形状( )。A、不变 变B、变 变C、变 不变D、不变 不变第7题 ( )可看出系统变化过程,查明系统可能发生的事故和找出预防事故发生的途径。A、事件树分析法 B、故障树分析C、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 D、安全检查列表法第8题 火灾或爆炸后,当事人为逃避责任,有意对现场进行某些改变的现场叫( )。A、真是现场 B、伪装现场C、伪造现场D、变动现场第9题 NSR 1,表示缺口处发
10、生( ),构件对缺口不敏感。A、脆性断裂 B、解理断裂C、疲劳断裂D、塑性变形判断题第10题 1、零件截面急剧变化处,容易引起局部地区的应力高于零件受到的平均应力。正确错误第11题 2、事故树采用归纳方法分析事故的因果关系,能找出系统潜在危险因素。正确错误第12题 3、故障树的两个逻辑门不能直接连接,必须通过中间事件连接。正确错误第13题 4、故障树的最小割集中,去掉任一个基本事件后,顶事件仍可以发生。正确错误第14题 5、将故障树转为对偶成功树时,不仅逻辑门改变,树的形状也发生改变。正确错误第15题 6、通过最小割集近似判断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系数时,仅出现在同一个最小割集中的所有基本事件结构
11、重要系数相等。正确错误3 / 4第16题 7、事件树分析是一种从原因推论结果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正确错误第17题 8、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不只分析设备故障及其后果,还考虑正常情况下可能出现的破坏。正确错误第18题 9、单事件最小割 (径)集中基本事件结构重要系数最大。 正确 错误第19题 10、无论故障树分析还是事件树分析,都可选择最感兴趣的事故作顶事件进行分析。正确错误第20题 11、火灾与爆炸现场勘察任务是收集、检验能证明起火原因的证据。正确错误第21题 12、火灾与爆炸现场的保护时间为从发现火灾时起至火灾现场勘察结束。正确错误第22题 13、火场上外力冲击破坏的玻璃痕迹一般是由于塑性断裂形
12、成的。正确错误第23题 14、混凝土受热时,一般浅色部位是受火灾温度低,烧得轻的部位。正确错误第24题 15、事故现场发现的火柴、短路电线等固体物证,在拍照记录后如果怀疑是纵火工具,不能直接用手拿取。正确错误第25题 16、一般情况下,火灾与事故现场包括被烧到的全部场所和与起火原因有关的一切地点。正确错误第26题 17、故障假设/安全检查表分析法是将故障假设与安全检查表两者结合在一起的分析方法,任何人都可以进行该过程。正确错误第27题 18、事件树分析中,最小割集越多,系统越不安全。正确错误第28题 19、编制故障树时,不同的分析人员编制的故障树和分析结果应该是一样的。正确错误第29题 20、
13、事件树分析适用于多种环节事件或多重保护系统的危险性分析,既可定性分析又可定量分析。正确错误多项选择题第30题 构件内残余应力的产生方式有( )。A、热处理 B、焊接C 、铸造 D、切削加工E、涂镀层第31题 消除和调整残余应力的方法有( )。A、去应力退火 B、回火C、自然时效处理D、机械法第32题 对某一事件进行故障树分析时,既可以进行( ),又可以进行( )。A、半定量分析 B、定性分析C、定量分析第33题 火灾与事故现场勘查方法有( )。A、离心法 B、向心法C 、分段法 D、循线法第34题 按事故现场的真实情况对火灾与爆炸事故现场进行分类,包括( )A、变动现场 B、伪装现场C、真实现
14、场D、伪造现场第35题( )的玻璃,裂纹一般呈放射状,以击点为中心;( )破坏的玻璃,裂纹从边角开始。A、机械力冲击破坏 B、高温C、热炸裂D、锤击第36题 短路痕迹表现形式( )。A、短路熔珠 B、凹坑状熔痕C、喷溅熔珠D、尖状熔痕第37题 痕迹与物证按其形态分为( )。A、气态 B、液态C 、气液两相 D、固态第38题 事故现场常见的痕迹有( )和人体燃烧痕迹等。A、烟熏痕迹 B、炭化痕迹C、溶化与变形痕迹D、变色痕迹第39题 火灾与爆炸事故现场的特点包括( )。A、复杂性和隐蔽性 B、共同性和特殊性C、暴露性和破坏性第40题 事故现场勘察的一般原则( )。A、先静观后动手 B、先拍照后提
15、取C、先外表后内部D、先目视后镜视第三阶段在线作业单项选择题第1题 压力容器爆炸时,爆破能量向外释放的主要形式为( )。A、冲击波能量 B、碎片能量C、容器残余变形能量第2题 对事故现场划分警戒线的重危区范围一般是 ( )。A、40米B、100米C、200米D、50米第3题 黄磷着火时,应用 ( ) 扑灭。A、高压直流水 B、低压水C、泡沫D、干砂第4题 扑救遇湿易燃物品如金属钠数量较多时,可以采用哪种物品( )。A、水B、泡沫C 、干粉D、水泥第5题 常温常压下,液体泄漏后如果遇点火源会发生 ( )。A、闪燃火 B、火球C 、池火灾 D、喷射火第6题 计算喷射火的热辐射强度时,假设沿喷射中心
16、线上有( )个点热源组成,每个点热源的热辐射通量相等。A、5B、4C、3D、6判断题4 / 4第7题 1、锅炉超压爆炸是纯粹的物理爆炸。介质化学性质不变,状态参数改变。正确错误第8题 2、运用专家系统可以减轻操作人员的负担,富有较强的安全感。正确错误第9题 3、专家系统能记录和传播珍贵的专家经验,克服人的生理局限,但是少数人类专家拥有的专门知识仍然受时间限制。正确错误第10题 4、超声波检测可用于检测构件表面缺陷。正确错误第11题 5、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小组组长必须由企业法人担任。正确错误第12题 6、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总目标是将紧急事故局部化,尽可能予以消除,尽量缩小事故对人和财产的影响
17、。正确错误第13题 7、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时,单位负责人可以不在场。正确错误第14题 8、发生事故时,抢救危险区内人员是救援中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正确错误第15题 9、发生化学事故后对污染区域的洗消可以采用大量水清洗或用汽油、酒精、煤油灯溶剂浸泡方式将毒害物溶解擦除。正确错误第16题 10、小面积液体火灾,可用雾状水扑灭,泡沫、干粉、CO2灭火更有效。正确错误第17题 11、扑救毒害品和腐蚀品火灾时灭火人员可以不穿防护服及佩戴防护面具。正确错误第18题 12、压力容器爆炸时,爆破能量向外释放的主要形式为容器残余变形能量。正确错误第19题 13、安全培训只需对新进人员进行就可以了。正确错误第
18、20题 14、无论发生哪种火灾,都可以用水扑灭。正确错误第21题 15、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且要具有权威性。正确错误第22题 16、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应具有通用性,适用于不同部门。正确错误第23题 17、扑救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火灾时,如果是输气管道泄漏着火,先找到气源阀门,储罐或管道泄漏关阀无效时,根据实际情况准备堵漏材料。正确错误第24题 18、扑救危险品火灾的总要求是先控制后消灭,找到合适的灭火剂和方法。正确错误第25题 19、事故应急预案要定期演习和复查,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检查和修正。正确错误第26题 20、核爆炸不属于爆炸的范畴。正确错误多项选择题第27
19、题 事故原因与过程分析的基本方法有( )。A、剩余法 B、归纳法C 、演绎法 D、排除法第28题 易燃易爆介质泄漏过程中遇到点火源,发生火灾的形式有( )。A、池火 B、喷射火C 、火球 D、突发火第29题 可燃气体泄漏后果的表现形式有( )。A、立即起火 B、滞后起火C、火球第30题 专家系统的组成包括( )。A、计算机 B、软件C 、硬件 D、网络设备第31题 涡流检测的原理是( ),缺点是( )。A、电磁感应 B、电流分布不均C、集肤效应D、反射第32题 对化学事故事实处置是的指导思想是( )。A、先控制后处置 B、救人第一C、先处置后控制D、处置第一第33题 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包括( )
20、。A、安全生产思想教育 B、安全生产知识教育C、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教育 D、安全培训第34题 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内容包括( )。A、救援组织 B、功能C 、救援行动训练 D、演习第35题 易燃气体泄漏后如果发生蒸气云爆炸,可以利用( )进行定量分析失效后果。A、TNT 方法B、TNO方法C、冲量准则D、超压准则第36题 根据事故现场特点,事故性质分为( )。A、纵火 B、失火C 、C自然起火 D、雷击第37题 爆炸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爆炸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分为( )。A、物理爆炸 B、化学爆炸C、核爆炸D、粉尘爆炸第38题 雷电效应包括( )。A、热效应 B、机械效应C、静电效应D、冲击效应第39题 压力容器和设备发生泄漏的原因一般有( )。A、设计失误 B、管理原因C、设备原因D、人为失误第40题 发生化学事故后,洗消污染区域的化学方法有( )。A、中和法 B、水解法C 、氧化法 D、吸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