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漫漫华夏五千年,悠悠艾灸文化史.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881245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9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漫漫华夏五千年,悠悠艾灸文化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漫漫华夏五千年,悠悠艾灸文化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漫漫华夏五千年,悠悠艾灸文化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漫漫华夏五千年,悠悠艾灸文化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漫漫华夏五千年,悠悠艾灸文化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漫漫华夏五千年 悠悠中医艾灸史黄帝炎帝时期华夏始祖:轩辕皇帝、炎帝对于我国各方面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黄帝内经载“大风汗出,灸意喜穴”。夏朝时期我国早在 3000 年前的夏朝时期就已经能够用热熨的方法来治疗和调理各类疾病。灵柩经载“灸则强食生肉”商朝时期在商朝时期聪慧的中国先民们就开始把热熨和药物相互结合,调理各种慢性虚损,形成防病治病的一种方法-“灸”灵柩 禁服载“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周朝时期周朝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最重要时期,春秋战国中医基本理论已经形成。艾灸也同砭石、针刺、汤药一起成为最重要的防病治病疗法。 伤寒论载“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 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秦汉时期秦汉时期

2、是中医理论的发展时期,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相继问世。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只有灸法而没有针法,表明灸法的应用要比针法早。备急灸法载“能忍一顷之灸,便有再生之理”魏晋时期魏晋时期,鲍姑“百姓用灸”的学术观点及其发明的灸疗史上第一个施灸工具“瓦甑”,极大地丰富了灸疗法;同时,曹操之孙曹翕著曹氏灸经;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强调:上工治未病的科学理念,提倡利用灸法预防疾病,保健身体。医学入门载“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经济繁荣更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药王孙思邈著出了针灸学界最早的参考穴位图明堂图。提出了被后人大力推崇

3、的“针、灸、药”三位一体的治疗方法。王焘所著外台秘要中提出“人过三十必须灸以养生”的观点。灵柩 官能载“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宋元时期宋朝政府对医药学非常重视,中医分科由唐朝的四科增加到九科,妇科与儿科在宋朝正式形成。针灸学进步尤大,窦材著扁鹊心书注重灸法,并创造“睡圣散”以减轻艾灸时的痛苦。王唯一始创针灸同仁,更感性化地认知针灸理论,是中国灸史上心的里程碑。针灸资生经载“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明清时期明代编著的本草著作不下百种,在药物学与方剂学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上都具有巨大进步,对理、法、方、药的研究也更为重视。清代则于医史资料撰集、考证、评论等方面,有较明显的进步。尤其名本

4、草纲目云:“灸法,本无一症不可治。”清代著作神灸经论全面头侧地阐述了针灸与灸的内在联系。本草纲目载“艾叶味苦,气微温,阴中求阳之最,主灸之百病”近现代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灸法越来越为当代人所重视,中医艾灸养生保健以其自然、经济、疗效显着的特点成为时代的大需求。中艾堂:中国都市灸养会所开创者,中国中医养生名牌缔造者。中艾堂传承古老艾灸疗法,弘扬中医养生文化,捍卫民族艺术瑰宝,打造中医艾灸养生第一品牌!中艾堂:中医养生名牌缔造者千年灸法渊远流长,中医艾灸千年传承 在世界浩瀚的历史上,从四五千年之前即出现了一个个举世闻名的文明策源地,产生了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等四个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

5、区。但是,这些文明的光辉在历史的长河中是那样的短暂就销声匿迹了。唯中华民族,虽然也经历了无数战争的创伤和朝代更替,也有过被人欺辱的历史,五千年来却始终一脉相承,积淀了无以计数的宝贵财富。“中医艾灸”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历经漫长岁月,去伪存真,在千年过后的今天依旧盛久不衰。1973 年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足背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指出经脉循行部位、所主疾病及其灸治所宜等,在同时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在配合药物治疗法同时,还例用了灸法、角法、浴法、熏蒸法、熨法等,说明在黄帝内经成书以前,灸闻不但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基础理论,而且也有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足背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

6、首次记载灸疗的医学典藉,提到的各种经脉病证以及心痛、癃、癫狂、咳血、耳聋、曀等急难病证,均可采取灸疗其所属经脉之法进行治疗。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一些病甚至可以“久灸既息则病已矣” 。约成书于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把灸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系统介绍,从灸疗的起源到各种灸法及其适应症,书中记载颇多。素部异法方宜论篇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哉也,基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芮。故灸芮者,亦从北方来”。说明灸法的产生与我国北方人民的生活习惯及发病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灵枢.经脉说:“陷下则灸之。”灵枢.官能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阴阳皆虚,火自当之”,说明灸疗的

7、适应症很广,有些疾病应用灸疗更能取得治疗效果。素问.骨空论曰:“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 ”,“失枕灸脊中” 。灵枢.癫狂曰:“治癫疾者,灸穷骨二十壮”。对临床上治疗内脏疾患并有成效的背腧穴,灵枢.背腧中强调:“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泻之,虚则补之” 。素问 .血气形志曰:“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灵枢 .经水曰:“其治以针艾” ,说明在 黄帝内经成书前,针石和艾灸结合应用治疗多种疾病已经很盛行,甚至在历史传记中也有灸疗的记载。左传载:“成公十年(公元前 581 年晋)景公病,延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 。这里的

8、“攻”即指灸法。在非医家的著作中也可窥见艾灸之痕迹。如孟子左传离娄篇:“今人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足见灸疗影响的深远。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虽以方脉见长,但对许多病证都有“可火” ,“不可火”,“ 不可以火攻之”,的记载,说明灸疗已有了适应症与禁忌症。在治疗少阴病方面,仲景十分重视灸治,伤寒论说:“少阴病,吐利, 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等。汉书. 艺文志中综合我国古代治病方法为“箴、石、汤、火 ”,火灼是古代治病四法之一。灸法在古代曾是帝王、诸侯、将相治病诸法之上乘。临床实践证明,灸效不亚于针效,故灸法在历史上曾列箴、石、汤三法之前。三国曹操之子魏东平王曹翕著曹氏灸方七卷,为最早

9、的灸疗专著。所载施灸孔穴增多,施灸的禁忌也较以前诸书具体,并申明禁灸原因。西晋皇甫谧编纂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刺艾灸专著,它汇集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三总书的内容,详尽地论述了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刺艾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侯、针刺艾灸取穴,把针刺艾灸专门化、系统化,对针刺艾灸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对霍乱吐利,以及急救等亦注重灸疗。南北朝时,灸法盛行,南史?齐本纪第四记载:“ 贵贱争取之,多得其验,二十余口都下大盛,咸云圣火,诏禁之不止,火灸至七炷而疾愈”。由此可见,当时灸疗在民间已盛行。唐代,在唐代灸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10、,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太医令掌医疗之法,丞为之弍;其属有四:曰医师、针师、按摩师、咒禁师,皆有博士以教之”。新唐书?百官志记载:“针博士一人,从八品上 ”。唐朝建有医科学校,并设有针刺艾灸科,由针博士教授,唐太宗又命甄权等入校订明堂,做明堂人形图,足见唐朝对针刺艾灸的重视。孙思邈撰集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提倡针刺艾灸并用,特别是他识真胆雄,注重灸量,施灸的壮数多至几百壮。他还绘制了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明堂三人图,“其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为之” 。在千金方中就有关于艾灸和药物结合运用于临床的记载,如隔蒜灸、豆豉灸、黄蜡灸、隔盐灸、黄土灸等等。千金要方?七窍病下中还有竹筒及

11、苇筒塞入耳中,在筒口施灸以治耳病的“筒灸”,这是灸疗利用器械的鼻祖。因孙思邈有功于医道,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曾多次召见了他。在唐代与孙思邈有同等业绩的是王焘,他的外如秘要?中风及诸风方一十四首倍加注重灸疗的应用。他指出:“圣人以为风是百病之长,深为可犹,故避风如避矢。是以御风邪以汤药、针刺艾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奇能,虽曰针、汤、散,皆所不及,灸为其最要”。并提出灸为 “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之要,无过此术 ”。此外,崔知悌的骨蒸病灸方是专门介绍灸疗治痨病的,而新集备急灸经则是灸疗治急症的专论,在唐朝已有了“灸师 ”这一专门职称,这些都说明在盛唐时期,我国灸疗学已正式

12、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宋代,更加重视针灸在医疗中的作用,并将针灸列为十三科之一,使针灸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宋代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撰集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在刊印流传的同时,还刻于石碑上,不但便于抄咏,而且可防刊行之误。其设计制造的铜人模型丙具,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对孔穴的统一起了很大的作用,是针刺艾灸史上的重要成就。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以及其前后的小儿明堂针灸经、膏肓俞穴灸法、西方子明堂灸经以及明堂经、针灸经等,在理论和实际操作上,形成了不同的针灸流派,丰富了灸疗学的内容。此外,宋代的针灸书籍中还有“天灸” 或“自灸”的记载,这是利用某些刺激性药物如毛莨叶、芥子泥、旱莲草、斑蝥等贴在有关部位上

13、,使之发泡的方法,它是不同于温热刺激的另一类施灸方法。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普济本事方以及圣济总录等医方书中更多收集了大量的灸疗内容。宋代窦材的扁鹊心书是记载以灸法治疗各种疾病的专著,书中还记载有“睡圣散 ”,使病人昏睡后施灸,这是灸法应用于麻醉的最早记载。扁鹊心书?须识扶阳指出常灸关元、气海、中脘等穴,“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长寿”。灸法在宋代皇宫中得到宠遇,宋太祖曾亲自为太宗皇帝施灸并取艾自灸宋史:“太宗尝病亟,帝往观之,亲为灼艾,太宗觉痛,帝亦取艾自灸。”明代是我国针灸的全盛时期,其间针灸学家倍出,其中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对针灸学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颇有影响于后世的针灸专著。徐凤的针灸大全、高

14、武的针灸聚英、张介宾的类经图翼、汪机的针灸问对等,都对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明代,参照古代树枝灸的方法,又有“桑枝灸”及用特制的桃木棍藮麻油点火后吹来趁热垫绵纸熨灸的所谓“神针火灸” ,以及近代应用的艾条灸及药条灸,这些均可以认为是灸法和古代熨法的结合应用。此外,明代还有灯火灸的记载,是用灯草藮油点火在病人皮肤上直接烧灼的一种灸法;出有利用铜镜集聚日光,作为施灸热源的所谓“阳燧灸” ,近代则必用透镜集聚日光施灸的“日光灸” 。明代医学家李言闻(李时珍之父)称赞艾叶 “产于山阳,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李时珍称艾叶“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

15、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弃也 ”,故蕲艾因此而闻名全国。他在本草纲目中曾有 35 处提到艾和艾灸的用途及灸法, “艾灸用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其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大矣”。清代吴谦等人撰集的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用歌诀的形式表达刺灸的各种内容,便于初学和记诵。清代吴亦鼎的专著神灸经论是我国历史上又一部灸疗学专著,它标志着我国灸疗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雷丰的专著灸法秘传,对灸法的认识和应用更上一层楼。清宫医案里记载:光绪 34 年,太医院的御医用蕲艾加以药物粉碎揉搓后,再用绫绢包裹制成六寸宽的腰带,给光绪皇帝系在腰间来治疗腰胯疼痛,以补汤药之不及。建国后,针刺艾灸在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

16、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各级中医院开设了针刺艾灸科,综合医院以及卫生院也开展了针刺艾灸医疗,全国以及各省市均先后建立了一批针刺艾灸研究机构,一部分中医学院还专设了针灸系。1984 年,国务院正式批准筹建北京针灸学院。近年,为了继承发掘针刺艾灸疗法,卫生部组织人力对一批古典针刺艾灸著作进行校勘整理。今天,针刺艾灸学又进一步得到了新生和发展。灸疗对世界医学也有很大影响。公元 562 年(陈文帝天嘉三年)秋八月,吴人知聪携 明堂图等医书一百六十养卷越海东渡,将我国的针刺艾灸疗法传入日本。公元 608 年 9 月,日本推古天皇遗药师惠日、倭汉直、福因等来中国学习医学。我国的医学传入朝鲜约在公元五世纪。公元 692 年,古朝鲜医学教育以甲乙经、 针经、明堂经等教授学生。朝鲜和日本把针刺艾灸作为他们传统医学的重要部分保流至今。以后艾灸疗法又传到东南亚、印度,以及欧洲。我国的艾灸之花,现在已开放在世界五大洲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国内已有专业的集团公司对我们的艾灸疗法、艾灸养生文化进行专业推广,发展国际化连锁经营,广泛传播中医艾灸养生文化。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北京中艾堂中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艾堂五行灸养”承古启今,享誉海内外,中艾堂都市灸养会所成为都市亚健康人群,常见病多发病人群防治理疗的最佳去处。中艾堂为中医文化的传承,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李唐艾灸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规范标准 > 文化创意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