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民的影响以萧山地区为例摘要:本论文为暑期实践课题,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民的影响,文章先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然后具体以萧山地区为例,从四个角度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四个角度分别是建筑、风俗、遗址、方言,最后以一些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对现在的人们产生的影响结题。关键字:传统文化、萧山、人民、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
2、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特点: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每一个特点铸就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影响着现在的中国人民。纵观传统文化,基本上每一个领域都有它留下的痕迹。总的概括起来,有仁、义、礼、智
3、、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鉴于每一个领域涉及到的传统文化实在繁多,这里不再做一一阐述,我想就以萧山地区为例,做一些详细的论证。就某个地区而言,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共性,每个地区还有地区的特色。萧山地区也一样,有着自己的礼仪与风俗,有自己的方言和道德,还有很多。萧山,地处钱塘江南岸。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毕息,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世代勤劳的萧山人在这块颇有江南特色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又铸造了新的辉煌,萧山连续多年被列入全国十大财神县(
4、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国明星县(市)。如今,更致力于生态环境建设,萧山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堂之地” 。萧山,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沉丰厚,人才辈出。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萧山属会稽郡地。西汉初至元始二年(2)间始建县,名余暨。三国吴黄武年间(222229)改县名为永兴。唐天宝元年(742)始称萧山县。1949年5月萧山解放,为省直属县,6月底,划归绍兴专区。1952年起,复为省直属县。1957年隶属于宁波专区。1959年1月改属杭州市。1987年11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萧山县,设立萧山市(县级)。1988年1月1日起改称萧山市,仍属杭州市。萧山目前具有如此高的经济地位与成
5、就当然是与萧山独特的地域文化有密切关系的。萧山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一般都建有宗祠,一些如楼塔、欢潭等地的大村,还建有若干支祠。宗祠、支祠俗称祠堂,是旧时供奉和祭祀祖宗的地方,也是宗族议事、修谱、庆典、娱乐的场所。农耕社会里,它是宗族实力与权威的象征,也是族人耀祖扬宗的寄托,因此在血缘村落处于核心地位。如今,宗祠已成了夕阳残照里一抹渐逝风景。 宗祠是宗族象征,也是宗法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宗祠建筑浸透着封建宗法思想和传统儒家文化。首先,宗祠围绕供祖祭宗这一根本宗旨来设计建造,“孝先”思想鲜明地反映在宗祠的外在形态。正如会郎曹宗祠禁碑说,“建造宗祠为先人灵爽所凭”;郎家祠堂重建宗祠碑记说,“能孝
6、先者其后必昌 ”。宗祠一般坐北朝南,寝堂为上,中轴分明,两厢对称,左昭右穆,等级严格,处处突出祖宗的地位。如裘氏宗祠柱联所云:“春祀秋堂世代精神日月光,左昭右穆一门忠气山河壮” 。前厅侧门往往额书“ 入孝 ”、“出第”,如山里沈宗祠、北坞宗祠等,未入大门已在提醒“ 孝悌” 。戏台一律面对寝堂,据说演戏是给祖宗看的。寝堂、享堂不置门窗,畅对天井,显得高深肃穆,便于祭祀。紫东宗祠额匾“孝思维则”,直接点明“孝 ”的主题。在这样的建筑氛围里,面对祖宗牌位,香烟袅袅,烛光摇曳,怎不令子孙肃然而生缅怀之情?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果剔除其中封建孝道和某些迷信糟粕,那么宗祠建筑所承载的孝是可以为我所用的
7、。宗规祠约体现了传统道德标准。宗祠一般订有宗规祠约,或镌碑,或载谱,具有家族小宪法作用。萧山李氏宗谱载宗规六条:“崇祀以笃孝思;数典以陈宗器;礼让以肃家风;和睦以联族谊;赈济以活贫富;告庙以成婚礼。”长巷宗祠乾隆九年家庙修约碑,洋洋数千字,从祠产、祭具的管理,到祭礼、祭品的要求,以及对包括族长在内所有族人的道德规范,一一镌刻分明。宗规祠约对传统道德具有承传性,少数条款带有封建糟粕应予摈弃,多数内容如戒赌博、禁偷盗、重耕读、敬父母、睦邻里、济贫困等,对今天的乡村文明建设仍具有积极作用。宗祠在今天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一是文物价值。宗祠建筑本身就具有一定文物价值,更何况现存宗祠仍散藏着不少碑、匾
8、、柱联、旗杆石、祭器等大量遗存。如长巷宗祠有碑通、匾块,“云英将军讲学处” 学馆石额块、石祭桌块,均为清代遗存。其中乾隆九年()重修宗祠碑,由赐进士出身、文渊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海宁陈世官撰文,由赐进士出身、诰授光禄大夫吏部左侍郎常熟蒋溥书丹,由进士及第翰林院侍读学士谭干振篆额,一碑三进士的杰作,尤为难得。峡山头宗祠镌近代著名金石书画家吴昌硕题书柱联两副,具有很高艺术价值。该宗祠前还有块旗杆石,横倒地边作栏石。其他象吉山宗祠、会郎曹宗祠等,也都祠藏颇丰。一些宗祠的重建碑记,可与宗谱互为补充,是研究谱牒的重要资料。笔者踏勘过我区一百余座宗祠,发现三分之一以上宗祠有藏品。可以说,现有宗祠是文物的“富
9、矿” 。二是娱乐价值。宗祠原本就有娱乐场所的功能。每年春秋祭祀或年节大庆,请戏班演大戏,族人与祖宗“同乐 ”一番。现在一些宗祠的戏台仍然完好无损,如沈家渡宗祠,去年春节请民间剧团演越剧二度梅。楼塔、大湖头、北坞等宗祠,今辟为老年活动室,老人们下棋、搓麻将、喝茶、聊天、晒太阳,其乐融融。常听一些村苦于没有老年活动场所,若将宗祠腾出来略加修葺,岂不是事半功倍。三是旅游价值。将宗祠辟为旅游景点,楠溪江流域的苍坡村、兰溪诸葛村已有成功经验。萧山现存宗祠不乏建筑精美、设施齐全、祠藏丰富、保护较好的。若选择其中佼佼者,稍加修缮,完全可以向游人开放。如吉山宗祠、平阳宗祠,可列入“葛云飞故里游”,让游人领略萧
10、山古建筑、古戏台、古民俗乡风,其人文价值和旅游价值,绝不是投入大量资金新建一个人工景点可同日而语。萧山龙舟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萧山人民不可缺少的活动。吴越春秋中的越王勾践以“ 卧薪尝胆”众志成城精神取得了以弱胜强吴越战争的最后胜利。于是公元前471年为庆祝胜利出现了龙舟竞渡,位置可能就在萧山的湘湖一带,因此地是越国屯兵之地,也是我国最早的军港(待进一步探索),伐吴大军又是在该地出发的,天然的西湖与渔浦湖相连的优越条件推论。据绍兴市志越俗记载(2841页)“龙舟竞渡起自越王勾践”。宋代陆游剑南书稿稽山行均有龙舟竞渡说明。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也曾推论“吴越人举行图腾祭节日,民间有划龙舟的传说”。
11、又据越绝书记载“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越国灭吴纪念日,并开展龙舟竞渡”。历史以来,萧山长期隶属于绍兴管辖,称谓会稽郡余暨县或绍兴府萧山县,与今杭州市萧山区关系一样。到解放后才划规杭州市管,所以萧山的文脉在绍兴的,越风、越书,绍兴志内就有我们萧山的传统与文化。所以萧山的龙舟来由起源于吴越战争后庆胜利的“龙舟竞渡” 是有根据的。在东汉年代的汉安二年(743)上虞人曹盱,因祝神溺水身亡。其女14岁,沿江号泣,昼夜不绝,七日后投江而死(绍兴市志)2183页。汉朝皇帝以“孝感动天”赐予曹娥,建庙祭祀,并划龙舟进行纪念这一孝行。曹娥的外婆家是萧山新塘街道金家滨村,有汉天子亲赐曹娥划龙舟进行纪念。萧山人历来
12、敢为人先的,自然当仁莫让重新组建豪华型龙舟队,以威仪精美龙首龙尾,引人注目帅旗彩幡,装饰华丽的五彩龙舟来进行表演,定于每年的农历五月廿二日纪念曹娥生日。由此,萧山早期出现装饰只有龙首龙尾(又称泥鳅龙船)、龙舟竞渡的龙船升级为汉代高大华丽的新塘龙舟。萧山新塘街道龙舟凭借江南水乡江河交叉之便利,民风淳朴人心持古之条件,注重传统文化,传承民间艺术,这一千年传统文化,古老民间艺术(除重大战争外)一直得以演传和发展。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浙江省萧山城区西南约4公里的城厢街道湘湖村。遗址西南约3公里为钱塘江、富春江与浦阳江三江的交汇处,在此形成曲折之形,往北再折向东流入东海。遗址南北均为低矮的山丘,往
13、北越过山岭可见钱塘江,南面为东西向连绵不断的会稽山余脉。跨湖桥遗址,是由古湘湖的上湘湖和下湘湖之间有一座跨湖桥而命名。由于长期的湖底淤泥沉积,遗址的表土厚达34米,从而使遗址内的文物保存比较完整。 跨湖桥遗址文化内涵不同于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出土的栽培稻实物将浙江的栽培稻历史提前1000年;出土的独木舟是迄今我国年代最早的。跨湖桥遗址的发掘是我省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个突破,对研究浙江省早期新石器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跨湖桥文化是萧山文物考古史上一项重大突破,也是萧山文化事业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跨湖桥文化” 是萧山先民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她必将为萧山的各项社会事业发
14、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萧山地处浙江北部,钱塘江南岸,杭州湾喇叭口,东邻文化古城绍兴,南接诸暨,西连富阳。风调雨顺,环境优越,历史悠久,民风淳厚,属吴方言区。吴方言(吴语)也叫江浙话或江南话,通行于江南100多县市,使用人口达7000万之多。按其语言特点可区分为5个次方言片,其中“太湖片”即北吴语片分布面积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土语分支也相当纷杂。萧山话即北吴语片再分下来的6个小片之一 临绍小片。除萧山话外,这一小片还包括临安、绍兴、诸暨、余姚等地的方言,吴越文化与萧山方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俗文化是构成社会生活,尤其是广大劳动大众日常生活的真实文化场景与社会世俗生态。萧山方言中的谚语、俗语表述了
15、越地民间文化心理,如“手脚勿停,饿勿刹人”展现了勤劳谋生的劳动观、“穷人勿可看富样” 展现了节俭为乐的生活观、“ 愁也屋漏,勿愁也屋漏”展现了随遇而安的人生观、“ 宁可扶人起,勿可推人倒” 展现了自爱互利的处世观、“ 过头茶饭还好吃,过头说话勿好听” 展现了脚踏实地的行为观、“树靠皮,人靠气” 展现了身正形端的修养观。由上述可见,虽然萧山文化不能代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但是有着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样的特性,有着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样的血液。 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
16、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
17、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将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 在人生态度上,司马迁那种逆境奋发的精神,苏东坡豪放达观的胸怀,张衡、徐霞客那种对真理的执着热爱,孟子的“吾善养浩然之气” ,均是一种健康的精神境界。对待自然、命运上,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的“天人交相胜” ,王夫之的“相天”、“ 造命”说,无不包含着人定胜天的思想光辉。在对待个体生命的权利和自由上,古诗十九首和阮
18、籍咏怀诗对人生意义的关注,世说新语中对个人价值的肯定,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都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中国人崇尚天伦,“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很大程度上温暖着我们的人生,支持着我们战胜各种困难。“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国人热爱现实,关心现实,很大程度克服了各种虚无主义思想对人心灵的浸染,能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建设现实生活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面对生活中种种挑战,中国人并不屈服,而始终保持一种信心、斗志,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仁者爱人 ”,中国人常常讲究道德,
19、以友善态度看人、待人,这对于社会秩序的优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是积极的。 在对待个人和民族、国家利益上,“与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均是很高尚的精神境界。在义利取向上,“见义忘利,见危授命”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对拜金主义、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等思想的侵蚀,其抗击力闪着道德的光辉。在修身方面,国语中的“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老子的“自胜者强” ,无一不是良言警训。 在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滥让责任感处处失守的今天,白居易的“百姓多忧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顾亭林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啻于一记警钟?在见义勇为精神缺失、诚实守信品德失落的时下,“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的千金一诺,令我们
20、汗颜。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漫长的形成过程中,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性,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薄弱之处,对这些消极文化现象,我们惯常的做法是避而不谈、违莫如深。其实,躲是躲不开的,还不如正视它、走近它、反观它,反倒可使之作为反面教材,有催人警省,策人深思之效。我们应在引领人们了解、认识这些消极文化现象的同时,促其克服消极效应、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唯古是法”、“唯古是崇” 的认知价值取向、因循保守的心理、“守一”、“忌讳” 的惯性会阻碍人们创新意识、进取精神的形成。崇尚中庸的信条又会直接影响人们竞争观念的形成。“别尊卑,明贵贱” 的等级观念、忠孝文化及封建纲常等伦理道德会阻碍人们民主意识、民主作风的形成。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文化,把官僚作为整个社会的核心阶层,这些必然会导致推崇“ 人治” ,忽略“法治” ,排斥民主的后果。 参考书籍与资料:中华民族 萧山史志 萧山日报 吴越文化视野中的绍兴方言研究行政管理091赵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