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29 卷 第 6 期2010 年 06 月地 理 科 学 进 展PROGRESS IN GEOGRAPHYVol.29, No.6June, 2010收稿日期 :2010-01; 修订日期 : 2010-05.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057104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40635026).作者简介 :谌丽 (1985-),女 ,四川绵阳人 ,研究方向是宜居城市和商业地理等 。 E-mail: cleo_通讯作者 :张文忠 (1966-),男 ,呼和浩特市人 ,博士 ,研究员 。 研究方向是城市和区域发展等 。 E-mail: 649-656 页历史街区地方文化的变迁
2、与重塑以北京什刹海为例谌 丽1, 2,张文忠1(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摘 要: 如何保护与发展地方传统文化是许多历史城市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 基于文化生态学理论 ,将文化当作一个有机体 ,当其生存环境发生变化之后 ,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将发生一系列变化 。 本文以北京什刹海历史街区为例 ,探讨在旧城更新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下 ,地方文化如何回应环境的变化 。 资料分析和调查结果表明 :什刹海的传统文化特色正在削弱 ,且外来文化与地方文化之间存在隔离 ;外来文化进入什刹海之后一般会产生适应新环境的进化现象 ;就
3、什刹海地方文化建议而言 ,要最大程度的保护传统物质空间 ,积极发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业态 ,尽量维持原有社会网络和生活方式 。关 键 词 :旧城更新 ;全球化 ;文化变迁 ;文化重塑 ;什刹海1 引言许多大城市的旧城区都是以浓郁历史文化氛围见长的街区 ,它们能够反映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多样性 ,包含着城市历史特色和景观意象 ,是城市历史活的见证1。 当这些街区从一个时代延续到另一个时代 ,其区位特征和建筑结构位相对固化 ,必然会存在 “过时 ”的现象 ,这是城市变化的自然结果2。在这种情况下 , 旧城更新改造运动应运而生 。在此过程中经常伴随大面积拆旧建新损害了历史原真性的行为 ,使得高度的现代主
4、义摧毁了传统城市及其街区的文化组织结构3。 近 30 年来 ,中国的城市建设发展历程几乎等同于欧洲过去一个世纪的建设历史 ,其中不乏因为一味大兴土木而切断了历史延续 、盲目拼凑组合现代化建筑而弱化了文化底蕴的先例4。 不仅如此 ,随着社会开放度的提高 ,历史街区的 “他向 ”经济活动 (如旅游业 )也在不断影响着地方历史文化5。 有学者指出 ,东道社区或社会的文化变迁实质就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这两个相互开放的文化系统之间 ,随着碰撞发生持续的交互适应6。 尽管说 “他向 ”活动中的文化扩散是双向的 ,但实际上外来者给目的地带来的影响比他们受目的地文化影响的可能性要大得多7。更为严重的是 ,对历
5、史街区 ,尤其是对具有居住功能的街区的更新几乎不可避免会导致其社会特性的变化 。 例如 ,西方国家的城市更新中往往出现原居住地低收入的居民或功能被高收入居民或功能所取代的现象 ,即所谓绅士化或中产阶层化现象 (Gentrification)8-9。 我国虽然不存在明显的中产阶层化现象 ,但在上海和北京也开始出现富有阶层迁入城市中心区的案例 ,这是政府实施旧城改造政策以及房地产商进行开发的共同结果10,同时还存在外地流动人口聚居于旧城老旧小区的现象 ,从而使得旧城成为一个混合居住的社会形态 。 更多的研究则指出社会网络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11-12。 这些社会结构的变化将导致地方文
6、化特色产生变异 ,因为一个地方的文化积累需要人来进行 ,传承文化的人不断变化 ,就会大大损失文化的信息13。全球化的冲击使得历史街区的文化变迁过程更趋复杂 。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全球化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 、政治及社会问题 ,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问题 ,即经济的全球化正在促生着文化的全球化14。 在这个过程中 ,异域强势文化和新兴时尚文化在城市中逐渐兴盛 , 城市的传统文化被压缩 、扭曲 。 伴随着区域经济版图的改变 ,文化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 不少学者认为文化将会逐渐取代意识形态和经济因素 ,成为下一时代地 理 科 学 进 展 29 卷区分城市之间差别的最根本的因素15
7、,而本土的传统文化正是体现城市特色的核心所在 ,故而不能使全球化消灭本土的地方特色 ,导致城市丧失文化竞争力 。 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不能改变16。 如何在保护和发展城市本土文化的同时融合外来文化是城市研究的重要话题 。中国是当代全球社会与经济变化最为活跃的场所 ,作为首都的北京不仅面临由快速城市化带来的拆迁 、改造 、更新等一系列问题 ,还必须应对全球化的强烈冲击 , 这对拥有 3000 年历史的旧城历史街区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 在剧烈的转型过程中 ,如何解读自身地方特色 、重构和再塑城市文化是北京应对激烈城市竞争时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 本文基于文化生态学理论 ,试图剖
8、析北京什刹海地方文化的内涵 , 分析在旧城更新和全球化双重作用下 ,现代流行文化和异域强势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侵入和影响 ,以探讨什刹海的地方发展如何回应旧城更新和全球化的作用 。2 研究方法及研究区域2.1 研究理论基础及方法本论文基于文化生态学理论构建研究路线 。 文化生态学是文化学 、生态学 、社会学及经济学的多学科交叉 ,1955 年美国学者 J.H.斯图尔德最早提出文化生态学的概念 ,指出它主要是 “从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研究文化产生 、发展 、变异规律的一种学说 ”17。 文化生态学理论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其方法论的意义 ,它运用了系统论的有关原理
9、,发展地看问题 ,把人类文化当作一个有机体 ,放到具体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加以研究 ,着重强调文化与环境的互动 ,体现出研究方法上的优势 。 值得注意的是 ,文化生态学不仅研究文化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 ,更重要的是研究文化发展的各种复杂变量间的关系 ,特别是科学技术 、经济体制 、社会组织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等对人的影响18。当城市更新和全球化进程发生时 ,最先受到影响的是往往是各种经济活动 。 根据文化生态学的观点 ,本文把旧城的传统文化看作一个有机体 ,当有机体存在的物质 、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 ,它不会被动地接受这种变化 。 随着时间演变 ,城市社会的家庭状况 、经济状况和社会结构会逐渐改变 ,文
10、化就产生了变异 。基于此思路 ,本文以田野调查的方式观察和记录什刹海地区发展和地方特色 ,并分别设计了针对当地居民 、消费者和企业的调查问卷 ,同时与当地政府进行深入访谈 ,以了解什刹海地方文化的转变和未来发展方向 。 调查于 2006 年 12 月 2007 年 1月展开,向当地居民发放问卷 290 份,向消费者发放问卷 280 份,向企业发放问卷 70 份 。 问卷的发放得到什刹海管理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配合 ,分别回收居民有效问卷 286 份 、 消费者有效问卷241 份和企业有效问卷 62 份 , 回收有效率分别为98.7%,86.1%和 88.6%,基本满足研究的需要 。2.2 研究
11、区域介绍什刹海位于西城区东北部 ,本文研究重点区域为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 ,面积约 323 hm2,包括前海 、后海 、西海 3 海 ,是北京市旧城 25 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区域 。 其中水域面积 34 hm2(约占总面积的 23%),绿地面积 11.5 hm2。3 什刹海地方文化的解读3.1 什刹海地方文化的形成过程什刹海成形于金元两代的水利开发 ,当时积水潭成为京杭大运河的终点码头 ,南北的物资在此吞吐转运 ,逐渐形成大都最大的商业繁华区 。 明代漕运码头终点移至通州 ,功能的转变使什刹海地区成为供市民游乐嬉戏的风景胜地 。 清初更成为官宦公用 、甚至帝王独享的御用园囿
12、 ,直到清中叶才开始恢复商业 ,形成了繁华的市场和庙会 。 解放前由于战乱曾一度衰败 ,20 世纪 80 年代后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重建规划 ,什刹海的旅游业和酒吧街逐渐兴抽样样本量确定均采用成数指标公式 : n=t2p (1-p)NNp2+t2p(1-pp p)式中 :n 是待求的样本容量 ; p 是抽样极限误差 ,调查中取 0.1;N 是总体数量 ; p 为成数 ,即具有某种性质的样本比例 ; t 为概率度 ,取 1.96。 居民总体数量为 88712 人 (街道常住人口 ),消费者总体数量为 2 万人 (日均客流量 ),p 在尚未调查之前按能够取到最大值 N 的 0.5 计算 。 企业数量
13、为工商局登记的企业数 8198,根据工商局资料 ,什刹海地区内约 77%的企业注册资金在 10 万以下 ,为小规模企业 ,因此成数 p 取 0.8。 计算得出居民 、消费者 、企业的样本量分别为 96、96、61。 实际调查中居民 、消费者问卷数量超过此数 ,能够保证调查的需要 。居民调查按照社区采取分层抽样 ,共有 29 个社区 ,每个社区 10 份 。消费者调查仅涉及散客 ,未涉及成团的旅游游客 。6506 期 谌 丽 等 :历史街区地方文化的变迁与重塑盛起来 。 什刹海地方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经历了形成期 、发展期 、鼎盛期 、衰落期和复兴期 5 个历史阶段 (表 1)。
14、3.2 什刹海地方文化的构成要素及特征为了更好地解读什刹海地方文化的内涵 ,对构成什刹海地方文化的要素进行分类梳理 (图 1)。 其中 , 物质文化是文化要素或文化景观的物质层面 ,是人们创造的可见的 、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内容 ,它是与非物质文化相对应的 ,后者即文化要素中那些可见 、可记 ,但却无形的东西 ,如音乐 、传统风习及道德规范等 ,它们尽管无法通过视觉察觉到 ,但人们却能感知其存在18。 物质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表明人类的适应性和创造性 。 而非物质要素则体现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特征 ,是区别于其他文化类型的识别性要素 。 根据对什刹海文化要素的梳理 ,不难看出什
15、刹海地方文化有以下特征 : 集中体现了京味文化的内涵 。 京味文化是宫廷文化 、缙绅文化和庶民文化三者相互结合的产物19。 什刹海在历史上既是皇亲国戚和达官显贵的贵族园囿 ,又是平民大众居住之所 ,而且因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便利的交通 ,还吸引了大批优秀人物到此游览 、聚会甚至居住 ,是难得的一处能够同时体现京味文化全部内涵的区域 (图 2)。 文化中的休闲意味浓厚 。 依托景色优美的水域风光 ,什刹海地区从古至今都是市民雅集 、游览 、购物等休闲活动进行的场所 。 历史上形成了一大批繁华的商业街道和市集 , 也承载了许多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动 。 从荷花市场到火神庙 ,再到汇通祠 ,都是附近居民
16、喜游乐见的地方 。 雅俗共赏 ,“人民性 ”突出 。宫廷文化和缙绅文化以传统伦理道德及渊博知识为基础 ,属于 “雅文化 ”,庶民文化则通俗有趣 ,为下层民众所喜 ,属于 “俗文化 ”。 一般来说 ,雅 、俗文化相互对立 ,但是在什刹海区域内却融合在一起 ,社会上层 、知识分子及市井百姓共享这一片区域 ,什刹海的这种地位即便在现代社会也仍然有很强烈的意义 。 费孝通先生和侯仁之先生都认为什刹海不同于其他历史保护区的最大特色就是它的人民性20。G1G2G3 G4G5G3 G6G7G3 G8G9G3 GAGBG3 GCGD GEGF。 。 。 。 。 。 。G93。G94G20。G93。G94。G2
17、0。G20。G20。GA。G1。G20。G20。GEGF。G20。G4G5。GBG7G20。G6G7。G80G81。G20。G82G83。G84G85G86G4G5。G87G88G20G89G8A。G8B。GAG8C。G4G5。G8DG8EG4G5G20G8FG90G20 G91G92G93G94G20 G95G81。G96G97G98G20 G97G81。G96G99G97G20。G9AG9BG86G96 20G9CG9D 70G9EG94G9FG20GA0GA1GA2G85G9BGA3G20表 1 什刹海地方文化发展阶段与特征Tab.1 Developing stage and chara
18、cter of Shichahai local culture图 2 什刹海地区现存的部分物质文化要素的分布Fig.2 The distribution of material cultural elements in Shichahai图 1 什刹海地方文化构成要素Fig.1 Composition of the local culture of Shichahai651地 理 科 学 进 展 29 卷4 旧城更新及全球化对什刹海地方文化的影响4.1 旧城更新对什刹海地方文化发展的双面效应什刹海地区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开始了旧城更新的步伐 ,更新的内容包括水域环境治理 、历史建筑的修
19、缮和街区环境的整治 ,90 年代以来旧城更新深入到经济领域 ,开始发展 “胡同游 ”和 “水上游 ”,21 世纪初又恢复了历史上的荷花市场 、 烟袋斜街等市场和商业街衢 (图 3)。这一系列物质更新和经济更新的开展对什刹海地方文化产生了两大方面的影响 (图 4)。 一方面 ,旧城更新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 首先 ,在物质更新过程中导致部分建筑物用途改变 ,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被拆除或改建 ,部分街巷胡同消失 ,导致区域传统风貌消退 ;第二 ,物质更新引起社会网络变化 ,以德内大街为例 ,街道的拓宽导致两侧居民邻里联系减弱 , 此外 ,原始居民的流失使得地方文化的传承丢失了载体 。 在调查中发
20、现 ,被调查的 282 名居民中 ,有6.3%为外地租户 , 而 19.9%的居民在什刹海的居住年限不满 20 年 (被调查的居民中 20 岁以下的仅占 3%);第三 ,过度的商业化氛围威胁到传统生活方式的真实性体现 (表 2)。 总而言之 ,旧城更新过程中 ,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的确使什刹海地方传统文化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 。另一方面 ,旧城更新也使什刹海的文化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 政府在旧城更新过程中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清理 、腾退 ,对历史建筑和街道市场进行重建和恢复 ,促进了对物质文化要素的合理保护 ,同时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利用热情 ,从而使什刹海地方文化的生存环境得以改善 。 例如
21、1990 年对荷花市场的古建恢复就为区域的复兴奠定了物质基础 。4.2 全球化对什刹海地方文化的冲击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显著特征 ,改革开放使中国及时赶上经济全球化的高潮21,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涌入中国 。而什刹海因其蕴藏着极高的自然环境 、历史 、建筑 、文化 、艺术等综合价值 ,成为其到北京的必游之地 。 可以说 ,胡同游和水上游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国外游客垂青 。 而建成后商业发展一直未见起色的荷花市场 ,在 2003 年非典后 ,逐渐成为西方人品酒休闲场所 ,并形成和三里屯齐名的京城酒吧区 (图 5)。全球化的侵入对什刹海地方文化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 ,业态为了
22、满足西方消费者的需求 ,经营内容和经营形式发生转变 。 许多商店经营的并不是体现北京传统特色的产品 ,例如餐饮向多元化发展 ,有泰式餐馆 、越南餐馆 ,甚至美式连锁餐厅等 。 在装修装饰上也极力向西方靠拢 ,例如点蜡不点灯 ,布置原始鬼头艺术等 。 其次是引起生活方式变化 , 根据本文对消费者的调查 ,64%的消费者来什刹海的目的都是泡吧休闲 ,已经取代了传统的赏荷纳凉等活动 ,成为主要的休闲方式 。 第三是导致荷花市场地名的认同度降低 ,随着酒吧的聚集图 3 什刹海旧城更新的主要内容及重大项目Fig.3 The content of urban renewal and important p
23、rojectsG1G2G3 G4G5G3 G6G7 G4G5G8 G1G2G8 G9GAGB GCGDGEGFG10G11G12G13 3.85 7.69 20.63 36.71 25.87 1.06 GCGDG14G15G16G17G18G19G1AG1BG12G13 5.59 14.69 34.62 20.28 14.69 1.11 GCGDG1CG17G1DG1EG1FG20G12G13 3.15 3.50 24.13 36.36 24.83 0.98 GCGD!G14“#$%?*ABG1ACDE,G1DFGHIG16JKLMNOG1G1,PG1 QR,PG8G9GASTUG1VWXYG
24、1 Z_G4G5G4G9GAGBabcdefG1gh*iBG1jklmnoG18pqr-stuvwxyG16789G1 z|G7FG80G81G82G83G84X_G84G16G17G18G85G86G1G87G88G89G8AG1 G8BG8CG8DG8EG8FG90G913G92G93:G94G1(8?G95G1,P-TUG96G97G98G99!YG8G9AG9BG1AG4G5G9CG9DG9EG9FGA0GA1G1AGA2GA3?G95GBG9EGA4?G95c)G1G9FGA5G9FGA6G1GA7GA8GA9G92GAAGABGACGADzGAEG16G6G7G9FGA5GAFMy
25、3GBzGB0GB1GB2GABGB3GB4GB5G16GB6GB7GB889G1GB9gh*iBG1GBAGBBG1G3GBCGBAGBBGB0GBDSc)GBGBEG8B|,G903G3GBFGC0GC1_GC2GB6=G8BFGHIG90G1G1G2G3G4G5 G6G7G8G9GA* G1GBGCG4G5 G6G7G8G9GA G1GDG3GEGF G6G7G8G9GA G10G11G12 G13G14 5 11 39 7 G15G16G17/% 8.06 17.74 62.90 11.29 表 5 企业工作人员的构成Tab.5 The composition of corporati
26、on staff*:即该组居民占企业工作人员的 50%以上 。G1G2G3 G4G5G3 G6G7 G4G5G8 G1G2G8 G9GAGB GCGDGEGFG10G11G12G13G14GDG15G16 29.02 28.32 29.02 5.94 1.05 0.98 GCGDGEGFG10G11G17G18G19G13G15G16 29.72 28.32 27.27 6.99 1.05 1.00 注 :以总样本量 286 为 100%。表 6 居民参与周围商业的强度 (单位: %)Tab.6 The intensity of residents participatein commerci
27、al activities图 5 什刹海酒吧的分布 (调查时间 :2007 年 1 月 )Fig.5 The wide distribution of bars in the context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653地 理 科 学 进 展 29 卷商家 ,或租给在附近商家工作的经营者和胡同游人力车夫 ,这些业态的经营者多是外地人员 (表 5)。 而多数仍然留在什刹海的原住居民表示 ,周围商业给居民提供就业和提高收入的机会较小 (表 6),居民很少从这些商业活动中获利 。 不仅如此 ,调查还发现什刹海本地居民几乎没有到酒吧中消费 。 也就是说 , 商店及酒吧的经营者
28、和消费者均不是本地居民 。 什刹海仅仅是为流行文化和异域文化提供发展空间的场所 ,不同文化之间很少直接对话 。(3) 流行文化与异域文化对地方传统文化的适应 。 涵化理论认为 ,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由于持续接触和影响 ,将造成的一方或双方发生的大规模的文化变迁 ,一种文化将会从其他文化中获得对新的生活条件的适应过程 ,双方在此过程中出现文化交流 、传递和整合 ,也就是涵化 (accultura-tion)25。 强势的流行文化和异域文化在什刹海传统文化较为薄弱的时期反客为主 ,导致什刹海地方文化特色削弱 。 但是与此同时 ,流行文化和异域文化在此过程中也会或多或少地吸收当地文化元素 ,
29、如同生态学中入侵物种产生适应新环境的进化 ,以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 。 什刹海吸引国外游客和白领的根本是什刹海的京味文化氛围和水域环境 ,为了吸引消费者 ,位于荷花市场入口处的星巴克连锁咖啡厅 ,一改其企业统一的装修风格而采取古色古香的中式门户 。5 什刹海地方文化的重塑什刹海的旧城更新仅不到 30 年的历史 , 受到全球化的冲击也是近 10 年来的事情 。 实际上 ,西方国家已经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城市更新改造的实践 ,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 。 阿普尔亚德曾经中肯地分析了西方旧城更新中出现的绅士化过程是怎样逐步影响地方文化的26:“早先的移民们对移居地生活和环境特性的影响微不足道 ,但是这些人
30、不愿意生活在与周围居民同样的环境中 ,所以他们经常对住宅进行改善 ,最终尽管大部分的原有空间特性得以保留 , 但是邻里却变成了一个混合的社会 。 对于传统中产阶级来说 ,这里既 “时髦 ”还相当安全 。 于是更多开发商开始积极参与房产的购买 、改造和销售 ,使区域失去其 “生命 ”和 “完整性 。 那些“先驱 ” 移民们比原先的当地居民更加怨恨绅士化后对原有特色所造成的破坏 ”。随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不断深入 ,国际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理念从单纯的物质环境改善转变为社会 、经济 、文化和物质环境规划相结合的综合性更新 ,保护对象也从局限于文物建筑到具有文化历史意义或见证了社会 、 经济发展的
31、一般建筑 ,强调保护和发展相结合 ,历史街区与城市形成和谐的整体 ,并适应城市不断进步的需要 。 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保留历史的遗存与记忆 ,更在于历史城区与现代城市生活息息相关 ,它记录着城市的发展轨迹 ,是城市持续发展的物质和精神依托 。同时 ,全球化趋势下 ,运用 “文化 ”作为地方发展政策已是发达国家提高经济增长的方式之一 。Scott27指出 ,历史建筑的整修与维护 、文化活动的推广 、都市意象的塑造 、居民对文化活动需求的提高 ,以及跨国文化产品交换的日益兴起 ,致使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 ,“文化 ”逐渐成为新的产业形式和市场发展空间 。因此 ,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应抓住城市发展 “文化转
32、向 ”的契机 ,从物质 、经济 、社会等各个方面入手 ,重塑历史街区的地方文化 。5.1 最大程度地保护传统物质空间建筑 、街巷和水系等是什刹海物质文化的特征要素 ,它反映了什刹海的地方特色 ,承载了市民的共同记忆 , 是地方获得场所认同感的重要依据 ,也是地方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 因此需要开发者珍惜这些传统物质空间 , 善待历史积淀下来的城市文脉 。 对于大规模的改造一定要慎重 ,最好代之以小规模 、渐进式的有机更新 ,最大程度地保护物质文化要素 。5.2 积极发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业态经济和商业价值是地方性保护的经济基础 ,过分强调地区的传统和文化 , 而不发展支柱产业 ,没有资金投入
33、,传统空间的保护难以持续下去 。 而且 ,对于什刹海来说 ,业态本身也是地方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 什刹海地区的业态发展历史已近千年 ,从最早的漕运码头开始 , 商业和手工业发展数次起伏 ,形成了一大批具有悠久历史的特色街道和老字号店铺 。 依托业态发展的历史脉络和丰富积淀 ,可以通过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旅游业 ,发扬传统特色餐饮业 ,将京味文化融入酒吧和茶艺 ,来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图 6)。 此外 ,凭借文化艺术积淀和现存艺术组织机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是保持传统文化氛围的重要措施28。 与此同时 ,还应控制业态进6546 期 谌 丽 等 :历史街区地方文化的变迁与重塑入的强度和范围 , 并
34、严格限制与地方文化不协调的业态进入 。5.3 尽量维持原有社会网络和生活方式居民是文化的载体 ,而社会网络 、生活方式所组成的环境氛围是地方文化不可忽视的一方面 , 它使得什刹海成为一种活的文化而非陈列在展览馆的标本 。 因此 ,在旧城更新和房地产开发中 , 首先应尽量减少原住居民的流失 , 控制外来居民进入的数量 ;其次 ,需要从空间上对居住功能和旅游及商业功能的区域进行区分 , 控制旅游业及商业渗入的程度 , 尽量降低外来文化对居民生活方式的破坏 ;第三 ,在规划中充分考虑原住居民的意愿 ,提倡居民参与 。6 结语文化是历史城市的灵魂 , 不仅具有美学意义 ,更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35、 。 但是近几十年来 ,我国旧城更新过程中盲目的拆迁 、改造等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城市传统文化遭到极大破坏 ;同时在北京这样的国际开放度高的历史城市里 ,全球化的兴起引起以酒吧 、咖啡厅等为代表的异域文化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 。 在旧城更新和文化全球化的共同影响下 , 历史街区的传统文化特色不断削弱 ,并且被排挤到主流文化之外 ,缺少与流行文化和异域文化的直接对话 。 但是现实并不完全悲观 ,保护和重建措施不仅使历史街区的物质文化要素得以保存和再现 , 也使地方的文化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从而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 而且外来文化进入什刹海之后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一般会产生适应新环境的进化现象
36、 。基于以上分析 ,最后本文提出了从物质 、经济和社会 3 方面重塑什刹海地方文化的建议 。 本文仅仅是运用文化生态学的观点来指导历史街区文化重塑的一次尝试 ,在城市规划中迫切需要开展更广泛而深刻的研究 ,加强实践 ,以推动城市规划工作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1 芦原义信 . 外部空间设计 . 尹培桐 , 译 .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1985.2 Tiesdell S, Oc T, Health T. 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 . 张玫英 等 , 译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6: 22-26.3 Jamesom F. 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37、 Logic of LateCapitalism.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1:411.4 刘云 , 王德 . 基于产业园区的创意城市空间构建 : 西方国家城市的相关经验与启示 . 国际城市规划 , 2009, 24(1): 72-78.5 谢婷 , 钟林生 , 陈田 , 等 .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 地理科学进展 , 2006, 25(5): 120-130.6 Jamal T B, Getz D. Collaboration theory and communitytourism planning. Annals of
38、Tourism Research, 1995, 22(1): 186-204.7 马波 . 现代旅游学 . 2 版 . 山东 : 青岛出版社 , 2001.8 Johnson J H. Suburban Growth: Geographical Processes atthe Edge of the Western City. London: Wiley,1974.9 Smith N, Willianms P. Alternatives to Orthodoxy: Invita-tion to a Debate/Smith N, Willianms P. Gentrification ofth
39、e City. Boston: Allen G9GA$%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Abstract: How to protect and develop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n essential problem faced by historic cities.According to cultural ecology, culture is deemed as an organism in the ecological s
40、ystem, which will change withthe environment. This research, taking the Shichahai historic district of Beijing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how lo-cal culture changes in response to urban renewal and globalization.Shichahai historic district holds the largest land and population of all the 25 protected
41、districts of historyand culture in Beijing. The local culture of Shichahai is representative of Beijing culturel, which is a conbina-tion of royal culture, celebrity culture and civil culture. The local culture here is a kind of “recreation culture”.In fact, Shichahai area has been known as a commer
42、cial district and a recreation district since the Ming Dy-nasty. All the people, both the rich and the poor, can have fun in the same place, and this make Shichahai sospecial compared to the other parts of Beijing. The research result shows that the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local culture in Shi
43、chahai are fading away. Furthermore, as we find from the survey, the participants of currentculture (owners and customers of the bars) are not local people. There is a lack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localculture and current culture. This research also finds that foreign culture will change itself in
44、order to adapt tothe new environment.Finally, 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reconstructing the local culture of Shichahai, that is toprotect the material environment, develop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industry and keep the original social networksand life style.Key words: urban renewal; globalization; cultural change; the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e; Shichahai本文引用格式 :谌丽 , 张文忠 . 历史街区地方文化的变迁与重塑 . 地理科学进展 , 2010, 29(6): 649-65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