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红色文化感悟与实践淮盐文化课程校本教材之六2目 录第一章 板浦春秋(历史)第二章 革命先驱的足迹(事迹)第三章 连云港地区革命斗争史第四章 日上红波起征帆第五章 走进(史实)现场第六章 将军的风采第七章 信仰的力量3第一章 板浦春秋(历史)第一节 板浦红色文化简介板 浦 不 仅 是 一 座 历 史 悠 久 的 文 化 古 镇 , 还 是 一 座 有 着 辉 煌 革 命 斗 争 史 的古 镇 。“九 一 八 ”事 变 后 , 板 浦 的 原 灌 云 县 中 ( 即 现 板 浦 中 学 ) 和 灌 云 乡 师的 师 生 走 上 街 头 , 轰 轰 烈 烈 地 开 展 查 禁 日 货 活 动 ,
2、并 组 织 募 捐 队 为 抗 日 战 士募 捐 。 一 九 三 八 年 五 月 二 十 日 日 寇 出 动 多 架 飞 机 轰 炸 灌 云 县 城 , 在 飞 临 板 浦上 空 时 , 接 连 抛 下 48 枚 炸 弹 , 城 内 共 有 700 多 间 房 屋 被 炸 毁 , 70 多 人 被炸 死 炸 伤 ; 三 元 宫 、 崇 庆 院 、 二 许 故 居 等 古 建 筑 群 都 被 炸 成 一 片 瓦 砾 废 墟 ;当 年 八 月 , 日 机 再 次 轰 炸 板 浦 , 使 古 城 惨 遭 浩 劫 , 满 目 疮 痍 。日 寇 如 此 猖 獗 , 但 英 雄 的 板 浦 人 民 是 吓
3、 不 倒 的 , 这 里 的 革 命 斗 争 一 直 没有 停 止 过 。 许 多 有 志 青 年 也 纷 纷 冲 破 日 伪 的 层 层 封 锁 , 投 奔 根 据 地 参 加 革 命抗 日 。 其 中 革 命 烈 士 苏 光 ( 陈 德 芳 ) 、 “板 中 二 女 杰 ”张 明 、 朱 平 等 , 就是 其 中 杰 出 的 代 表 , 他 们 的 英 勇 事 迹 都 为 板 浦 写 下 了 光 辉 的 革 命 的 篇 章 。板 浦 镇 革 命 历 史 悠 久 , 老 一 辈 革 命 家 在 本 地 区 留 下 了 许 多 动 人 的 故 事 ,为 我 们 留 下 了 宝 贵 的 精 神
4、财 富 , 也 使 板 浦 成 为 了 红 色 文 化 的 根 据 地 。 依 托 本地 的 红 色 文 化 和 革 命 精 神 , 有 利 于 我 们 开 设 一 些 红 色 文 化 校 本 课 程 , 教 育 广大 中 学 生 不 忘 国 耻 , 勤 学 报 国 。4抗 战 初 期 的 板 浦板浦既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镇,又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小城镇。一九二八年秋,在这儿相继成立了中共灌云县第一个党小组和第一个党支部;一九二九年春,这儿又建立了中共灌云县第一届委员会。一九三一年, “九一八”事变后,板浦的原灌云县中(即现板浦中学)和灌云乡师的师生即走上街头,轰轰烈烈地开展查禁日货活动,将没收
5、的日货集中到北门外焚烧,并将与奸商勾结的国民党县党部常委孙友仁等三人抓住游街示众;“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板浦的爱国师生又向十九路军发出声援和慰问函电,并组织募捐队为抗日战士募捐。5一九三三年夏,孙笃生、钱天素、汤良谦、吴泉友等同志在板浦创办“连云汽车公司” ,掩护党组织,搜集情报,筹集经费,进行地下革命活动;一九三八年二月,周春如、孙海光等在板浦组织成立“灌云县抗日救亡巡回话剧团”,排演了放下你的鞭子等节目;同年夏,吴健、沙衡、周特夫以及许家屯等在板浦成立“灌云县青年救亡工作团” ,创办灌云日报 ,宣传抗日救亡。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日(农历四月二十一日,板浦的老人们对这个日子是永远忘记不了的
6、) ,早饭后,板浦镇上仍像平常一样,商店开门营业,小贩摆摊设点,学生到校上课,妇女提篮购物,市场上渐渐喧腾热闹起来。突然,响起了长时间的凄厉瘆人的防空警报声。这下子,古镇混乱了,处处收摊关门,一片大哭小叫,人们扶老携幼,惊慌失措地跑往城东大天池、小天池、城西拾骨寺、城南水关门、秋园等处躲蔽,有的干脆就钻进床底桌下原来,这一天日寇部队攻打连云港企图强行登陆,为了配合战斗,即出动四架飞机来轰炸灌云县城,这四架飞机从北面飞临板浦上空,盘旋几圈示威后,就接连抛下48 枚炸弹,板浦城东的陶公祠(现东小区东首) 、城中的当铺(现海林饭店一段) 、盐运分司衙门(现市场路供销社宿舍区)以及北后街街头汪蔚农家正
7、在新建的“诚吉新村”先后被炸;最可惨的是城北街的“小人堂” , (此为当时慈善机关设置的育婴堂,专门收容抚养社会上的孤儿) ,该堂内挖有一防空洞,这天防空警报拉响后,板浦当铺喊头柜的罗姓一家慌忙随同一些过路人跑进洞里躲藏,其中有一位小新娘子还穿着件红套褂,刚跑进洞口,红光一闪,使日机发现了目标, “轰轰”几声,炸弹响处血肉横飞,洞内近 40 名男女老幼无一幸免,不是被炸死,就是被洞顶坍塌砸死。从农历四月二十一日到四月二十四日,日机连续四天狂轰滥炸,古镇板浦硝烟弥漫,墙倒屋塌声和着惨叫之声此起彼伏,城内共有 700 多间房屋被炸毁,70 多人被炸死炸伤;三元宫、崇庆院、盐义仓、二许故居等古建筑群
8、都被炸成一片瓦砾废墟(二许故居惟剩下许氏后人许绍蘧居住并撰写连云一瞥的三间小堂屋尚未炸倒) ;其中鱼市口至东大街的吕姓、施姓、徐姓三家被炸死17 口,一施姓妇女被炸去下半截身体;花园巷一个卖鱼的徐二被炸得身首异处,大腿被炸断,挂到了树上,血肉喷溅到墙上,惨不忍睹。贫民季万祥家房屋被一颗琉磺弹烧毁,六口人流离失所,他按苏北小调手扶栏杆的曲谱,以国难家仇和板浦人民的遭遇为内容,填词编成了面对苍生叹十声小唱,满腔悲愤地四处说唱,听者无不潸然泪下,对日寇暴行义愤填膺。6当年八月,日机再次轰炸板浦,使古城惨遭浩劫,满目疮痍。眼看日寇铁蹄逼近灌云,国民党县政府却执行“焦土抗战”政策,在国民党第八十九军军长
9、李守维的直接指挥下,由自卫团连长陈少山带人,将板浦城南的淮北盐务稽核所办公楼、别墅和被誉为“淮北第一名园”的“秋园” ,遍浇汽油后点燃炸药,使这座由国民党财政大员、两淮盐运使兼淮北盐务稽核所经理缪秋杰多年苦心构建的名园胜地毁于一旦。1939 年农历正月十一日,日寇在灌河埒子口登陆;正月十三日(公历 3月 3 日)夜,板浦沦陷。首先从城南进入板浦的是日寇第五师主力和田部队、岗崎部队,紧接着是川口马队和伪和平军七十二旅。就在日军进城后的翌日清晨,有两个小要饭花子在街头小便,当场即被“啪!啪”两枪打死了。当时日寇部队占驻在板浦中心马路南头的朱垣生大楼(现金玉缘照相大楼的前身) 、南门外堆栈、东大街陶
10、公祠、三元宫一带和老县政府(现板浦初级中学后操场位置)等处;七十二旅旅部设在现板中(高中部)的后院。日寇一进城,随军的“宣抚班”即一面作反动宣传,一面纠合地方上地痞流氓组织成立“灌云县治安维持会” ,会址设在原国清禅寺内,会长丁均南。不久,在板浦即建立伪县政府,并派了名日本陆军特务小池幸一作顾问。 (日寇占领七年间连换了七任伪县长,当时亦称县知事,先后为葛锦城亦名葛植安、黄绥之、徐善东、刘玉璜、曾天琳、邵竞生、崔庸庭。 )日寇在城郊建了地堡3 个、碉堡 3 个(现小南门碉堡仍存在 2 个) ,将原稽核所防空洞地下室改建为水牢,并将“秋园”废墟作为屠杀中国人的刑场。四一年麦收后的一天傍晚,日寇就
11、在这儿一次砍杀了 11 名中国人,其中一个颈部没被砍断,夜里爬到南边一家窑民家讨水喝,刚喝一口便断了气。还有一次,一个外乡农民拾到一张字纸,他不识字,便揣在衣袋里,在南门口炮楼前被日军搜了出来,原来纸上抄的是大刀进行曲歌词,后来这个农民就被绑到“秋园”地下室边活剐了。日寇在板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镇东门外有个外号葛小毛头的葛帮胜,一天在鬼子川口马队的马棚中打扫马粪,他将马粪中未消化完的麦片扫聚在一起,准备带回家淘净后煮粥吃,被鬼子发现,命他自己挖坑,然后用刺刀将他刺死在坑内;还有一个叫王小丫头的贫民,也因此惨死在日寇屠刀下。最可恶的是一些无耻汉奸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有个叫蒋占高的特务,霸7占了
12、东大街璇桥头王小二的女人,王小二母亲骂了几句,便被蒋占高抓去,捏造个罪名,叫手下人把王母拖到小南门外顾小园用刺刀戳死。最有名且民愤最大的汉奸恶棍名叫刘龙飞,原籍东北,认贼为父,跟随日寇来到板浦,起初当了日伪警察局督察长,后又升任伪县警备大队副大队长,他平日身着军装,腰挂东洋刀,骑着大洋马,在板浦街上横冲直撞,稍不顺眼,开口就骂“八格牙鲁” ,举起马鞭就抽;对路摊小贩的果品杂货则用马靴踢翻,打马让马蹄踏烂,作恶多端,人人恨之入骨;他逼死了板浦小学工友王德,又威逼奸娶了板小女教师程翠华,真是恶贯满盈。后来因与伪和平军七十二旅少将旅长李实甫互相倾轧,被李逮捕拷打后拖到板浦北门外公路西侧枪毙了,成了板
13、浦当时人心大快的一件特大新闻。日军还经常到板浦周边乡村“扫荡” ,39 年 7 月 23 日和 8 月 23 日就两次血洗吴凤庄,烧毁房屋 30 余间,杀害村民群众 20 人。日寇如此猖獗,但英雄的板浦人民是吓不倒且征服有了的,此地的革命斗争一直没有停止。孙笃生等同志在沦陷前即解散了汽车公司,购买了枪支弹药,组织成立灌云三区抗日基干队,进行了抗日武装斗争。许多革命青年也纷纷冲破日伪顽层层封锁,投奔根据地参加革命抗日,革命烈士苏光(陈德芳) 、 “板中二女杰”张明、朱平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附注:李守维,国民党军队八十九军军长,黄桥战役中溺毙。第二节 淮北盐都板浦淮盐今古古老的海州流传这样童谣
14、:“讲古讲古,讲到板浦”,当地民谚也有“先有板浦,后有新浦”之说法。板浦镇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代。上世纪八十年代,板浦镇龟腰桥西曾发现一座战国墓葬,出土了以灰色泥质陶制的锄、镐及簸箕等精美的农具冥品。说明早在二千多年前,先民们就在这一带劳作了。古时候,板浦周围是浅滩,为地势低洼的开卤之地,又有大片的芦苇荡,是提取海水煎盐最方便的地方,理所当然地成了海盐的重要产地。8板浦地名的由来也与海有关。那时,这块新淤的滩地中间有一条南北向流淌的小河,煎盐的灶户为了便利东西交通,在河上架桥,低洼之处以“苍梧板”铺垫以利通行,因而人们把这个地方称为“板铺”。日久天长,由于濒临河流入海口,人们又把它叫“板浦”。
15、按辞典解释:浦乃水边或河流入海处之意,用于此地颇为合理。板浦由于座落在海盐产区,因此,板浦的兴衰与盐务的变迁相关。板浦自唐代建镇,属淮安府管辖,为淮北重要的产盐区之一。唐垂拱元年(685)官河开挖,板浦成为水陆枢纽。有文字记载,板浦盐场设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池滩在板浦北太平埝一带,辖西临、东归、西三、新坛四疃。疃即古代盐民屯聚的村落。据宋史食货志载:“板浦,惠泽,洛要三场岁鬻盐四十七万七千余石。”当时板浦盐业生产已居淮北之冠。元朝初年,板浦盐场为两淮都转盐运使所辖,驻有七品盐司令、八品司丞和九品管勾各一员。明洪武元年改设板浦盐场盐课司大使;洪武二十五年(1392),大使丁乙、副使贾清在
16、板浦中心河东孙家桥北创建盐课司大使衙门,有“官厅三间,后厅三间,书房二间,门楼一座,廨舍二所”。清康熙年间开海,盐河流经这里,水陆交通顺利。板浦设立口岸监督,征收往来船舶货税,当然包括盐课。康熙十七年(1678),板浦场设徐渎场,辖于公、北献、大义三疃,产盐区在东陬山与朐山之间,计有官私盐滩 330 份。清朝中叶,盐商又在云台山北麓濒临海处新建池滩,正是“东边北边都是大海,海滨尽是盐滩”。时有垣商 331 家。雍政五年(1727),雍政帝“敕建”板浦盐义仓,仓储大米三万四千二百石,“以备贫苦灶户缓急之用”,用现代话说则是备荒为盐民。乾隆二十八年(1763),板浦归属海州、淮安盐业公司,更名为海
17、州盐业公司,在板浦建立分司署。在任盐政官吏对原衙门进行了扩建,增设了“大门、仪门、大堂、内堂、内室、东西书房”,同时开始修建城墙,营造城门,规划街市铺面。板浦逐步发展成为苏北三大盐运内港码头之一,准盐“出于斯,纳于斯,敛于斯,散于斯,其来无尽,其去无穷”。因为板浦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准盐集散港,所以河面停泊的盐船几乎成了这座小镇的标志。歌咏板浦的诗人,常常提到这里的盐船。清时漕运总督管干贞在板浦诗中赞道:9昔闻营板筑,远浦接蓬莱。山月随潮入,秋帆逐水开。地令临海断,人自涉淮来。信宿犹知处,渔矶绣绿苔。道光年间,陶澍剔除旧弊,大力发展盐务,扩建板浦,中正,临兴三场,使淮北盐务得以复振。淮北海州分司运
18、判童濂在板浦设督销局,管理票盐的放销事宜;海州副长官“州同”衙门也一度设在这里,板浦成为国家征收田赋、盐课、工料的要区。板浦凭借“岁产百万金”的盐场为依托,成为商贾辐辏之地。商业之盛,曾被视为江北各镇之冠。当时,“四方豪商大贾,鳞集麇至,侨寄户居者”不下 3 万人,其中商业市民占该镇总人口的 85%以上。可谓 “皆鹾客侨聚,为财赋重地”。运盐河穿街心而过,河上铺以木板。盐河两岸商号林立,繁华热闹,镇上有大盐商十余家。陶澍设府于板浦,专门管理漕运。以板浦盐关为中心,北至大浦,东达海边,运盐河、纳潮河形如蛛网。运盐盛期,板浦盐关每天出关盐船达 80 余艘,日运盐量达 500 余吨。板浦榷关每年征收
19、的淮北盐税居海州地区之首,不仅左右海属经济形势,还直接支持了淮安、扬州的繁盛。漕运总督杨钖绂在板浦诗中咏道:板浦沿东海,鱼盐夙号饶。人家都水面,井灶自通潮。野烧随风起,寒声落雁遥。云台欣在目,谁共履岹峣。至民国 25 年(1936)板浦场有池滩 552 份,约 5.27 万亩,年产盐约 150万担。1914 年,稽核总所为改变两淮税收日减的状况,遂将原两淮稽核的一套人马,分解为二,在板浦另立淮北稽核分所,专门管理淮北盐税征收及盐斤称放。1928 至 1937 年,淮北盐产空前发展,漫滩是”积雪中春,飞霜暑路”。板浦除设立淮北盐务稽核两淮运使等机关外,还驻有一些其它机构,如板浦场盐课司,建坨委员
20、会,济南七公司驻朐办事处,湘鄂赣皖四岸公所等。1931年,两淮盐运使公署扬州迁板浦,下设八十一处盐场,产盐行销苏、豫、皖四十一个州县。板浦镇的深巷小街到处都是盐务机关,加之板浦、中正两场垣商多居于此,三街六巷市井显得分外繁华。盐业的兴旺也促进了金融业的发达。10是时,中国、中央、上海、商业、江苏、交通、厚康诸银行在此广设分所,开业钱庄有十五家之多。马路两侧店面衔接不断,商贾川流不息。酒楼、茶馆、澡堂、妓院等冶游场所人声鼎沸;鱼市、花市生意兴隆,还有那古色古香的建筑物、青砖小瓦的幽深庭院,使人感到古老而清新。这座盐业古镇一时名扬苏北、鲁南、皖东。板浦得山海之势,具鱼盐之利,不仅为历史悠久的繁华商
21、埠,而且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堪称人杰地灵。这里的秀水媚水曾孕育出李汝珍的镜花缘,也曾哺育出凌廷堪、刘淑曾、许乔林、许桂林等一批享誉海内的文士。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文学家阮元、思想家魏源、官宦文士陶澍、杨锡绂、管干贞等都曾到过板浦游说、巡视或居住过。近代教育家江问渔以及电讯专家、原联合国联盟高级官员汪德官,我国水声学研究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德昭,原厦门大学名誉校长、细胞物理学家汪德耀,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汪德熙,原邮电部副总工程师、电讯专家汪德诚,美籍数学博士、曾任美国少数民族学院副院长程君复,著名表演艺术家朱琳等,都是板浦人。清人黄申瑾将板浦“盐池汇宝”列为云台二十四胜景之一,到这里游
22、览人常年络绎不绝,“登山场者必宿板浦场市”。板浦曾是古海州地区的旅游胜地,名胜古迹非常丰富。有相传唐初大将罗成挑出的天龙泉,后经唐代开掘扩建成为 “大天池”;有国清禅寺、拾骨寺、关帝庙、火星庙、天齐庙、龙王庙、文昌宫、天后宫、百子堂、善林庵、观音堂、崇庆院、陶公祠等寺庙二十多处,或殿阁巍峨,雄奇瑰丽,或画栋雕梁,飞檐流金。其中金碧交辉的国清禅寺始建于北宋,堪称建筑艺术上的上乘佳品。李汝珍著书楼和 “二许”故居是游人必到之处。城墙、护河、市桥、四座花园及高大的北城门是十分引人注目的板浦胜迹。板浦饮食之精,歌舞之繁,粉黛之多,园林之美,冠盖之盛,酷似扬州,倒也赫赫扬扬地兴旺了上百年。日战争,驻板浦
23、的灌云县政府执行国民党的“焦土抗战”政策,在第八军军长李守维的指挥下,将“秋园”遍浇汽油烧毁,一些重要设施被炸毁。1938年 4 月,日寇袭占了连云港口,被我军民所阻,西进不得,疯狂的日机于 4月 21 月至 24 日对板浦进行狂轰滥炸,板浦的一些建筑物被毁。瓦砖遍地,疮痍满目。抗战后盐务机构迁出,板浦从此一蹶不振。11板浦新生以后,这座地道的消费城镇的面貌得以改观,逐步形成了电镀、纺织、食品、建材、化工、包装六大支柱产业的工业系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得板浦人躁动不安,他们始终为寻回昔日的辉煌而苦苦奋斗着。当地政府大力发展镇办工业,在传统名特产上做文章,板浦滴醋香飘海内外。板浦现为附近各乡的农、
24、副、商业集市贸易中心。(选自文化连云港丛书淮盐今古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 年 3 月第一版)第三节 在水一方潘友国(板浦实验中学后勤)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古镇板浦因善后河里的水得以繁衍、鲜活、生生不息。老家的水是古镇独特的标志。老家古镇板浦因水而生,因河而闻名。老家板浦不仅因水而盛,老家板浦还因水而灵。水给了古镇最灵动的恩泽。古镇板浦人自古就与水有着不解的渊源。善后河浩浩荡荡,一河古水从古流到今,竟孕育出无数的名人。水,是老家的血脉。老家板浦善后河中的水,光彩照人,熠熠生辉。老家的水盛产名人闻名于世。老家的水滋养一方水土。翻开历史的档案,著名的武卞赓、 “二许” 、 “汪氏五魁” 、革命
25、烈士陈苏光、板中二女杰他们的名字光彩耀目,光辉耀古今,载入史册,令后人世代敬仰。他们曾经叱咤风云,他们曾经名噪一时,他们曾经令历史动容,令历史震撼。在古镇提起他们任何一人,如果有谁不知他们,那么这个人就不是古镇的人。一方灵土,悠悠岁月中流淌着水秀,也流淌着水性。水性的流淌中,滋润了多少文人的心灵,滋润了多少文人的情怀。12水诞生了多少传奇。水是源头。老家的水得天独厚。水孕育了柔情的古镇,老家的古镇注定与水相依为命,密不可分。水与古镇板浦人命运紧紧相连。水滋润了老家的风物,风姿灼约。水环绕古镇,尽显妩媚,就像母亲将自己的孩子揽入怀中。水,宛约多情。水美丽诱人。水柔媚秀丽。水流淌出一部活的风俗志。
26、水与才子佳人结缘。镜花水月水为媒。有水就有船,200 多年前,李汝珍就是坐着船来到这一块神奇的土地的。是多情的水留住了李汝珍,是水使才子李汝珍与佳人许小姐喜结良缘,是水才有了一部石破天惊的古典名著镜花缘 。水,成就了李汝珍与许小姐动人、缠绵的爱情故事。老家板浦一带,有许多跟李汝珍有关的遗迹和传说。水,书写了古镇的风土人情,千古传奇。水,秋园的桃花因水而艳。桃花有情,才有了名句: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有情,水更有情。水,一汪清水,碧透灵动,澄净可人,不染尘世半粒尘埃。老家的水是滋润万物的元素。老家的水是滋润万物的元素。老家的河水,是世界上最美最甜的水。甜得一如母亲乳汁的味道。水,浸
27、润着这块神奇的土地。水,滋生出富有自己特色的文化,风俗与民情水孕育美食,河源的饮食之族,让人体会到“人之饮食,首重惟水。 ”水之身无穷末,却是万味之祖。人所共知的特产汪恕有滴醋、小脆饼、凉粉、香肠、糖人人足可以让外地人垂涎欲滴,品尝之余,惊呼:美哉,板浦美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13无论外地人,怎样模仿板浦名食,都以失败告终。老家的板浦人美食小吃的秘诀,世代相传,相沿成俗。老家的水,灌溉着农田,稻花飘香,果蔬压枝,老家宛如“塞上江南。 ”老家的水,早在千年之前就为人所用知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老家的水,吸引了数不胜数的他乡文人墨客,例如:李渔袁枚等皆在古镇板浦,或抚琴、或吟诗、或饮酒、或
28、品茗、或交相唱和。老家的水风流千古。欲闻行人何处去?善河盈盈处。老家的水,滋养着芦苇,万千郁郁葱葱的芦苇,一片嫩绿,如美女随风轻盈摇曳。水天一色。老家的水像一泓清波明镜一样,倒影着蓝天,白云,花草,树木老子说上善若水。水泽滋养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家的河水,柔波万里,气象万千,气吞山河。水饱蕴着春天的绿色。春阳正暖,微风轻送,河水恬静温婉,水中的野鸭,白鹭密密麻麻,成群成对,结伴而行,蔚为壮观,一幅多么赏心悦目的水墨画卷。老家的水岸千树万树梨花,白似雪锦,灿然多姿,傲然竟放。落日水融金。夕阳余辉,红彤彤过阳光照在水面,像一幅彩色的油画。无怪乎,乾隆帝下江南,多次在次,流连忘返,游忘思归,赞叹不已。
29、倘如有朝一日,不为名利所累,不为利所扰,不为情所困,远离古镇的喧嚣和浮华。携两三知己,泛舟水上,清风徐来,水波荡漾,一壶浊酒,对酒当歌,是何等的美气,是何等的惬意!如能与一汪清水相伴,便是人生最理想的生活,便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古镇的水是灵魂,古镇的水是魂魄。水把这一块神奇的土地装扮得如此多娇水的背后必有一段不寻常的岁月,以及千古不同的题材故事。14离开了水,千年的古镇便没有了叱咤风云的英雄,便没有了儿女情长的市井传奇故事,便没有了灵气,便没有了内涵,便是一潭死水。没有了水,古镇板浦便黯然失色。水造就了,古镇繁华。我始终不会忘记,是老家的水滋养了我,给了我的生命。我是喝老家的水,长大成人。长大
30、的以后,本向了外面的世界。长大的以后,本向了外面的世界。今生今世,无论走到何处,老家的善后河的水,永远流淌在我的心中,流淌在我的血液里第二章 革命先驱的足迹第一节 惠浴宇在海州任职时间最长的江苏省省长惠浴宇。惠浴宇(1909 一 1989 年) 原名惠美琬,灌南县新安镇镇北村人。曾跟随其大哥惠美珊到位于板浦镇的江苏省立第八师范附属小学(今苏光小学)就读四年,后就读于江苏省第八师范 (海州师范前身)。 1928 年 7 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秋,他与李超时等人按照中共江苏省委的要求,在海州白虎山建立东悠特别支部任特支宣传委员。次年秋,在东海中学读书 时,发起驱逐反动校长的学潮,参与发动海州大村的
31、农民暴动。1929 年秋,到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0 午 4 月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在狱中 7 年,坚 贞不屈、坚持斗争。1937 年 l0 月作出狱,奔赴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作为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惠浴宇的一生始终和江苏的革命与建设事业相连。他曾经两度担任江苏省省长,前后长达 15 年,是建国后任职时期最长的江苏省省长。惠浴宇,1909 年 7 月出生于江苏省灌南县。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积极投身于革命。大革命失败后,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下,他于 1928 年 7 月加入中国15共产党。同年秋天,他与李超时、宋绮云共同创建了海州地区的党组织。在革命的低潮时期,他领导了震撼海州的农民
32、暴动。1929 年秋,他来到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0 年 4 月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抗日战争时期,惠浴宇受党组织和陈毅的直接派遣,奔赴苏中开辟抗日根据地,创建了苏中地区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并担任县长。这块地区成为新四军挺进江北的先头阵地,为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新四军东进后,他又奉命率领部分武装胜利地完成了恢复江都、开辟兴高宝抗日根据地的任务,使苏北根据地与淮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1946 年重庆谈判后,国民党军撕毁停战协议,向苏中解放区姜堰一带猖狂进犯。当时在苏中军区工作的惠浴宇作为我军首席代表,深入虎穴与敌人“火线谈判” ,他针锋相对,寸土不让,迫使敌人不得不在谈判桌
33、上签字。人民解放军转入全国战略性反攻后,惠浴宇随解放大军驰骋大江南北,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功勋。从 1949 年到“文化大革命”前,惠浴宇历任苏州市委书记、市长兼市军管会主任,苏北行政公署主任、区党委常委,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市长,省委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华东局常委。1955 年 2 月,惠浴宇当选为江苏省省长,在 1958 年和 1964 年他又连续当选为江苏省省长。在这一时期,惠浴宇为江苏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业绩。他是党的八大、十二大、十三大代表,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文革”十年浩劫中,惠浴宇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蒙冤受屈达十
34、年之久。坚持真理,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不屈的斗争。粉碎“四人帮”以后,惠浴宇蒙受的不白之冤得以彻底平反。他恢复工作后,于1980 年重新担任江苏省省长。1983 年,他拥护中央关于实现干部新老交替的重要决策,主动退居二线。晚年撰写了大量缅怀战友的回忆文革,汇成了感人至保的写心集 。第二节 “板中二女杰”一、张明、朱平烈士生平简介张明、朱平都是板浦人,是我校一九三八年的初中毕业生。张明生于一九16二 O 年,家住东大街,学生时代取名张流芝,牺牲于一九四三年。朱平生于一九二二年,家住大寺巷,学生时代取名朱芳,在上饶集中营化名王洋,牺牲于一九四二年。张明、朱平在板浦中学就读期间,不仅是品学兼优
35、的好学生,更是忧国忧民的热血青年。当时正值芦沟桥事变爆发,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特别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日至二十三日,日本侵略军的飞机连日轰炸板浦,使古镇惨遭劫难,张明、朱平的家几乎被炸成废墟,更使她们仇恨倍增,热血沸腾。她们立即和同学们结伴而出,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滚滚洪流。当年的板浦,是失掉组织关系的早期共产党员、仁人志士、知识青年奔走呼号、宣传抗日的集合地。他们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启示下,运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政治影响,积极联络各界人士开展救亡工作。张明、朱平在他们的带动下,积极参加演戏、教唱救亡歌曲、慰问伤兵等活动,整日为唤起民众而奔忙。一九三九年三月一日,日本侵
36、略军从灌河口登陆,灌云沦陷。四日,日军占领板浦,在城内大肆抢掠奸淫,残酷杀害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张明、朱平和家人一起避难乡村。在无处栖身时,偶遇熟人介绍,去国民党三十三师政治部宣传队搞救亡工作,以求报效祖国。但在很短时间里,她们便看清了国民党军队消极抗日、反动腐败的真面目,随即脱离,并决定赴泰州,以寻求报国之路。一九三九年四月六日(清明节)早晨,张明、朱平女扮男装,告别家人,步行五百余里,到达泰州,和新四军挺进纵队三支队取得了联系,并从新四军秘密书店里买了很多马列主义书籍。张明、朱平在这里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理论,开始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即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只有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才是真正抗日的
37、武装。她们决心投奔新四军,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五月,她们二人来到江都县吴家桥,找到新四军挺进纵队三支队政委刘培善、政治部主任惠浴宇,提出参军要求。支队领导高兴地接收了她们,同时介绍她们去皖南新四军军部学习。她们大喜过望,再次女扮男装,跟着带路的新四军侦察员,踏上了奔赴皖南的征途。从苏北江都到皖南泾县,途经两省十县,行程八百余里。路上据点无数,封锁重重,更有戒备森严的京沪铁路和浊浪翻滚的万里长江。张明和朱平硬是靠两只脚,翻山越岭,晓行夜宿,跋涉两个多星期,胜利到达泾县云岭新四军17军部。在新四军军部里,张明、朱平先被安排在战地服务团学习和工作,后被分配在军部直属印刷所做校对工作。她们干一行,爱
38、一行,对革命工作倾注了全部心血,并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一九四 O 年五月,二十岁的张明加人了中国共产党。九月,十八岁的朱平也跨人了党组织的大门。一九四一年一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张明在事变前,参加运送物质的队伍先期转移到苏南。朱平同志编人教导总队,在事变中,直接参加了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战斗。直至弹尽粮绝,在极度疲倦中不幸被俘。二月,被俘的新四军战士被押至浙江淳安、开化一带。三月上旬,由浙入赣,到达上饶。朱平被编入上饶集中营军官大队第五中队女生分队,囚于周田监狱。在狱中,朱平始终坚贞不屈。她在狱中秘密党支部的领导下,同国民党特务、军警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不管是关禁闭,处罚“特别操” ,总是
39、正气凛然,铁骨铮铮,一九四二年六月二十三日,年仅二十岁的朱平同志在集中营由赣移闽的途中惨遭枪杀。张明同志从苏南渡江北上,到达新建的新四军盐城军部,被分配到阜宁县参加民运工作队,后任阜东县东坎区委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她在敌顽我三角斗争的严峻形势面前,不仅担负起团结、组织妇女抗日的任务,而且和男同志一样,抓工农青妇组织筹建工作,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一九四二年底,张明调到新四军三师八旅政治部任组织干事。一九四三年三月,张明随丈夫张池明同志同赴延安学习,在连云港东面的海面上与日军巡逻艇遭遇,激战一天,不幸牺牲,年仅二十三岁。她与同船遇难的三师参谋长彭雄、八旅旅长田守尧等十六位英烈合
40、葬在赣榆县抗日山烈士陵园。张明、朱平二烈士虽然离开我们近半个世纪,但她们那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为国捐躯的高尚情操将与大地同在、日月同光。她们是我们的学习榜样和心中之魂。二、 为“板中二女杰”塑像18中共连云港市委常委秘书长宋开智同志在“板中二女杰”塑像揭幕仪式上的讲话尊敬的各位来宾、同志们、老师们、同学们:在我们纪念连云港市解放四十三周年的日子里,板中二女杰塑像揭幕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了,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盛事。为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二女杰的战友、亲属、各位老前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板浦是有着光荣历史的地方,张明、朱平就是我们这块土地
41、上培育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她们正当风华正茂的年代,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用她们的鲜血和生命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战歌,为我们树立起一座英雄的丰碑,为我们19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我们永远学习的光辉榜样。我们在这里为二女杰塑像,就是要永远铭记她们的事迹,永远牢记她们的芳名,用她们的崇高精神激励我们在今后的征程中努力奋斗,去夺取新的胜利。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任务十分繁重,我们正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而奋斗。在这样一个形势下,我们更需要发扬党的光荣传统,用我们党的历史,用我们地方的革命斗争史,用我们身边的英雄模范事迹,来教
42、育我们的同学,教育我们的人民,激励大家继承先烈的遗志,象她们那样去学习、去工作、去生活、去奋斗。为建设好我们的家乡,为富民兴连,为振兴中华,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通过我们的艰苦奋斗,把烈士的遗愿化作壮丽的宏图。让我们共同努力吧,去迎接光辉灿烂的明天!灌云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琪珂同志在板中二女杰塑像揭幕仪式上的讲话同志们、同学们:首先,我代表灌云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向远道而来参加“板中二女杰”塑像揭幕仪式的革命前辈、二女杰的生前战友、德高望重的惠廉老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在百忙中莅临会议的市领导和各县区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二女杰的亲属致以亲切的问候!由板浦镇党委、政府牵头,在各级领导、广大群
43、众及二女杰亲友的大力支持下,在板浦中学校园为张明、朱平二位烈士塑像,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这对于全校师生、板浦镇广大居民乃至全县人民都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在民族灾难深重、祖国满目疮疾之际,面对日寇铁蹄蹂躏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青年学生张明、朱平追求真理,向往革命。她们怀着矢志报国的激情,离开了家庭,走出了校门,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友和同学,毅然投向中国共产党的怀抱,选择了抗日救国的人生道路。她们为了民族的独立,为了祖国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幸福,甘洒一腔热血,奉献出了20年轻的生命。张明、朱平二位烈士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她们的一生凝铸了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凝铸了
44、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凝铸了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她们的精神光照人间,她们的英名永垂史册。板浦的大地上孕育了张明、朱平二位英雄,是板浦人民的光荣和骄傲,也是全县人民的光荣和骄傲。同志们,同学们:二女杰虽然离开我们半个世纪了,但她们的精神却时时激励着无数的革命后来人。我们今天缅怀二女杰,就是要继承先烈遗志,学习先烈的革命精神和高贵品质。当前,国际形势急剧变化,我们一方面面临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一方面面临着坚持和保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阵地的严峻考验。我们广大师生和全县人民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重大历史责任,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振奋精神,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勤
45、奋工作,为国家的富强、灌云的振兴而奋斗!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传统,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为保证我们国家千秋万代永不变色,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校长祝景祥同志在“二女杰”塑像揭幕仪式上的讲话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同学们:为了弘扬民族精神,继承先烈遗志,为了更好地加强师生“两史一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反“和平演变”教育,由我校原校长、现校友联谊会会长茹燕宾同志倡议,板浦镇党委、政府牵头,在各级领导、广大群众及“二女杰”亲友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四个多月的努力,在今天十一月七日板浦镇解放四十三周年之际,板浦中学“
46、二女杰”一塑像揭幕了。这是我校师生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我校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页。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志不辞劳苦,在百忙中赶来参加“二女杰”塑像揭幕仪式,这是对我校全体师生的关怀和鼓励,是对我校各项工作的鞭策和激励。我代表全体师生向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志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21革命烈士张明和朱平是我校 1938 年初中毕业生,她们在国难当头、民族危难之际,毅然奔向光明,参加了新四军,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革命道路。她们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她们的顽强的斗志、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为我们板浦中学写下光辉的篇章。她们是党的好女儿,是中华民
47、族的脊梁。她们是我们板浦中学的光荣,是我们板浦中学的骄傲。从今天起,“二女杰”的塑像在我们校园竖立起来了,这在我们全体师生的心目中竖起了一个高大的形象,竖起了一面明亮的镜子,竖起了一个光辉的榜样。我们要结合学校各项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向“二女杰”学习的活动,提高我们的思想,净化我们的颜,推动我们的工作。学习“二女杰”,首先要学习她们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灼热的爱国主义精神。她们为了民族解放,人民幸福,中华崛起,弃家业,抛头颅,洒热血。我们全体师生学习她们的精神,自觉地爱国爱乡爱校,具有极强烈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效国之行。第二,学习“二女杰”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我们都知道,1938 年,国家内忧
48、外患严重,反动势力猖撅,中国共产党力量还弱小,但“二女杰”决心投人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胜利,并努力为之奋斗。这是我们全体师生要铭记在心的。我们要始终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第三,学习“二女杰”顽强的革命斗志。她们在革命的道路上不怕困难重重,不怕艰难险阻,不怕反动派威逼利诱,不怕敌人的枪林弹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今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上,仍有许多艰难险阻,我们要象“二女杰”那样顽强拼搏,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尤其是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大搞“和平演变”战略,企图把“和平演变”一的妄想寄托在我们第三代人、第四代
49、人身上。这就更需要具有“二女杰”那样坚定的立场、顽强的斗志,与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阴谋作长期的坚决的斗争。不取得胜利决不罢休。第四,学习“二女杰”为革命而英勇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她们从参加革命起就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党、交给人民,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为了革命而壮烈牺牲,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今天,作为一名人民22教师,作为一名国家工作人员,更应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光和热,象红蜡那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作为一名中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大好时光,勤奋学习,勇攀科学高峰,当好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同学们:几百年来,我们祖国多少仁人志士、多少革命先烈东奔西走,南征北战,流血牺牲,他们终于找到了一条救国之路: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几十年来,我们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数亿人民艰苦奋斗,几经曲折,终于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现在目标已经明确,道路已经开通,基业已经奠定,让我们在先烈精神鼓舞下,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勇前进吧!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三、战友的回忆惠 廉我与张明、朱平是一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一起参加新四军的老战友,她们为了抗战事业而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