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 技 信 息关于鬼的形象,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是否真实存在,从古到今,已展开过无数次的论争,无论其存在与否,伴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它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这种文化现象,虽然不像 老子 、论语 、孟子 等诸子学说和佛学著作那样,为许多文人士子所热衷研究,但它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而是,活跃在广大劳动人民之中,深植于人们心中 。伴随着华夏民族的发展,这种原始通俗的文化现象还被注入了一定的思想内容,因而使这种文化现象具有特定的社会惩诫功能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与儒释道文化相比,鬼文化更具有直接性和现实性,他们对所谓的 “圣人 ”、“贤人 ”等并不感兴趣,但对发生在身边 、流传于口头的鬼魅形象
2、,却深信不疑 。他们既没有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思想深度,也没有自然科学家的理论知识,但对祖辈流传下的鬼怪故事,从不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也许有人认为他们愚昧无知,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笔者却不这样认为 。任何事物既然存在,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鬼文化维护了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维护着人们内心深处的美好与善良,它比法律更具有震慑作用,比儒家的 “仁 、义 、礼 ”更深入人心,在维护统治秩序方面,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简单地把鬼文化斥之为封建迷信是不科学的,应把它置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分析其合理内核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就鬼文化的社会惩诫功能进行一些探讨 。一 、鬼文化的形成要探讨
3、鬼文化的社会惩诫功能,应先分析鬼文化的形成,从其形成过程中,也许能找到它是如何对社会起惩诫作用的 。“鬼 ”泛指人死后与躯体相脱离的 “魂灵 ”,围绕 “魂灵 ”问题,在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社会各阶层存在着大量的传闻和描述,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每谈及鬼魂诉怨 、厉鬼索命等问题都津津乐道;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多与鬼有密切的联系;中国的典籍如 山海经 、搜神记 、聊斋志异 、阅微草堂笔记 等无不记述着关于鬼魅的故事;在儒道墨甚至兵家思想中也有关于鬼的传说;在礼仪方面,从上古的祭天 、地 、山川河流,到古代帝王的祭祀,达官贵人 、平民百姓的祭祖以及现代各阶层人士在清明上坟,无不与鬼有着密切的
4、关系 。我们把这种围绕 “魂灵 ”问题而产生的各种社会现象以及与之有关的古籍 、典章 、礼仪 、风俗等统称为鬼文化 。了解了什么是鬼文化,下面分析鬼文化的形成 。首先,鬼文化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从本原意义上讲,鬼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逐步形成的 。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为谋求生存,在同自然界的不断接触斗争中,因对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特别是那些不可抗拒的自然力不了解,认为这是操纵人世变化的一种神秘力量,因而把它人格化神灵化加以崇拜 。与此同时,极低的生产力水平,很少的科学知识,对自己身体构造的一无所知,对梦中景象的不理解,遂以为梦见的事物都是真实存在的,因而产生了灵魂出窍及灵魂不死的观念
5、。总之,原始人类由于不能正确区分醒时的感觉与梦中的幻觉,以至把精神和肉体分离开来,视精神为独立于肉体之外的实体,因而产生鬼魂的观念 。其次,畏惧死亡也是鬼魂观念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与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知冷暖能言笑的人转瞬间成为冰冷的僵尸,古人无法理解这一现象,在两相对比之中,遂认为后者是缺少了某种东西,即所谓的 “魂魄 ”,他们把附着在活人身上的灵魂与死后独立存在的灵魂加以区别,称后者为鬼 。礼记 祭法 曰: “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 。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指黄帝 、尧 、舜 、禹 、汤)之所不变也,七代之所更立者,禘郊宗祖,其馀不变也 。”鬼的形成,在当时而言,是人
6、类希望的一种精神寄托 。古人一想到自己终究有一天要告别曾生活过的温暖世界 、依恋牵挂的亲人 、心爱的物品而独自变成无知无觉的僵尸,内心不免深感恐惧 。为了摆脱这种恐惧心理,人们渴望死后有知,鬼魂观念的产生,灵魂的脱胎转世,无疑给人类来了巨大的安慰,使生者那颗悬浮的心终有所依托而能踏实地生活 。二 、鬼文化具有社会惩诫功能的原因鬼文化之所以有惩诫功能,是因为社会上对鬼的那种普遍的恐惧心理 。伴随着鬼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在古老而又传统的中华大地上,在日夕月没的夜晚,一个又一个的鬼故事在摇摆的蒲扇或跳跃的火苗中一代代地流传着 ,加之文人士子的绘声绘色地描绘,于是人们普遍认为:鬼无处不在,明智于圣人,在
7、冥冥之中监视人类的行为,并依据人的行为的好坏而赏善罚恶 。尽管人们赋予了鬼福佑和作祟的功能,但在世人的内心深处,真正恐惧的却是鬼兴灾降社员的超人本领 。一个人或许不怕世上其他的人 。做了邪恶之事也许在没人发现而侥幸逃脱舆论的遣责或逍遥法外,但他却无法逃脱的心灵深处的恐惧,因为明智于圣人而无处不在的鬼将会随时对其惩罚 。在这种恐惧心理的笼罩下,做了亏心事的人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尤其在夜深人静或出门在外时,这种不安如影随形,将其紧紧缠绕,深夜被恶梦惊醒而在无限恐惧中痉挛的人,正是由于其内心极隐秘处,潜藏着一个鬼 。古老中国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也就是说,做了亏心事,
8、才担心鬼敲门,而所谓的鬼敲门,又是夜猫进宅 无事不来 。正是由于这种心理作用,人才自觉去恶行善 。而这种心理的形成,又有以下两点原因:首先,对鬼超人威力的崇拜 。古人对附在活人身上的灵魂不感兴趣,他们认为,附在活人身上的灵魂只对它所附的本人起作用,对其他人并不起作祟或保护作用,但对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却崇拜其超人的威力 。认为它能变化形态,并在暗中对死者以外的人发生好的或坏的作用,做到活人无法办到的事情,如 墨子 明鬼 中有杜伯冤魂射杀周宣王的故事: “若昔者杜伯也 。周宣王杀其臣杜伯不辜 。杜伯曰:吾君杀我而不辜,若以死者为无知则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 。其后三年,周
9、宣王合诸侯而田于圃田,车数有乘,徒数千人,满野 。日中,杜伯乘白马素车,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追周宣王射之车上,中心折脊,殪车中伏弢而死 。”大体上说人们赋予鬼魂作祟与福佑的职能源于鬼魂的分类 。礼祀 祭法 载: “天子七祀中有泰厉,诸侯五祀中有公厉,大夫三祀中有族厉 。”疏曰: “曰泰厉者,谓古帝王无后者,此鬼无所归依,好为民作祸,故祀之也 。曰公厉者,谓古诸侯无后者 。曰族厉者,谓古大夫无后者 。”春秋左传 曰: “鬼有所归,乃不为厉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所谓厉鬼是为人在世时,没有后代,死后无所归依而兴灾作祸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受儒家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思想的影响,没有后代
10、,无论是生者还是死者,都是块揭不开的心病,这不甘的心病才使其化为厉鬼 。对平民百姓而言,强死为淫厉,既然强死,心中必有所恨,而恨使其变为厉鬼 。与此同时,受道教思想的影响,古人把历史上著名人物的鬼魂神化,如黄帝 、姜子牙 、关公 、秦叔宝等,幻想这些鬼魂能像他们生前一样保护百姓 、造福人类 。不同的鬼人们赋予其不同的职能,善鬼赋予其佑福的功能;厉鬼则给予他作祟的功能 。具有这些超人功能 “明知于圣人 ”的鬼,在冥冥之中监视人类的行为,并赏贤而罚暴 。这是人们普遍具有恐惧心理的原因之一 。其次,受地狱观念的影响 。古人认为鬼也像人一样有其生活的世界,即所谓的 “冥世 ”或 “阴间 ”。在不平等的
11、社会中,人们幻想在现实中无法伸张的正义,无力惩罚的罪恶,都将在此受公正之神的判决 。佛教思想与中国的官吏体制相结合,又使中国地狱突出 “狱 ”的特点,即刑罚世间之人,无论生前富贵贫贱,死后其鬼魂都要到地狱接受阎王的审判,对于行为不轨之人,将严惩不贷 。因果轮回之说,更使人震恐而自觉行善 。厉鬼的作祟,地狱的严惩恶者,因果轮回报应和文人学士对阴阳两世的描绘,不仅在民间而且在达官贵人和学富五车的学者之间,都产生非同一般影响,这种自下而上的普遍恐惧心理,使原始单纯的鬼文化不只是佑福与祸祟这么简单,而是对整个社会都有惩诫的功能 。三 、鬼文化的社会惩诫功能鬼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
12、惩诫功能,是其生命所在,它维护着人类社会朝一定的方向发展 。对其惩诫功能的探讨,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一)进行社会才华,维护传统的伦理道德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思想源远流长,并以其独特的内涵构成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传统鬼文化主要借鬼在人们心中的影响来维护传统的伦理道德 。佛学与鬼文化的糅合,使中国的 “地狱 ”观类似西方的末日审判,设阴司地狱是为了惩处生前作恶多端的人 。古人认为,人死后都要到阎王处报到受审,生前犯何种罪将受到何种处罚,再加之因果报应之说,使人对未知世界极为恐惧,且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 。在论鬼文化的社会惩诫功能郑州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生 张 俊摘 要 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
13、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先民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对自然 、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思索和探求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鬼文化固然存在有大量糟粕,但透视鬼文化也不难发现其积极的一面,它对社会的惩诫功能,就是一个值得分析探讨的问题 。鬼文化在弘扬社会美德,维护传统伦理道德,进行社会教化,加强政权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鬼文化 惩诫 去恶从善 社会教化人文社科133 科 技 信 息这种普遍心理的支配下,鬼神往往成为道德公理的审判官,世人遵循的传统道德是其审判的法律条文,以此对人的鬼魂进行 “依罪论处 ”,严惩那些在阳世道德败坏之人 。这不但体现在死人身上,而且体现在活人身上,也就是
14、要延及其子孙后代,这就是所谓的因果报应之惩罚 。它实际上只不过是借助于心灵的惩罚来进行社会教化,维护传统伦理道德 。任何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以小农经济为主的中国封建社会,是个严密的宗法制社会,受儒家思想影响,其传统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集中体现在 “忠 、孝 、仁 、义 ”方面 。家喻户晓的关羽,被标榜为 “忠义 ”的典范,死后,被世人尊为关圣帝君,享此盛祀,究共原因,主要在于他的 “忠义神武 ”。“忠 ”指他忠于皇帝,忠于主子,追随代表正统的刘备,至死不渝 。“义 ”指他忠于朋友,不忘桃园结义,患难与共 。正是由于其生前的事迹及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恪守,使他成为封建社会各阶层共认
15、的典范,受到全社会的颂扬 。死后人们为其建庙祭祀,香火断,目的是利用鬼文化的影响告诫世人,应该像关羽那样严格遵守伦理道德,从而进行社会说教 。“孝 ”的观念始于周,孝在道德实践中占最重要的地位,始于儒家 。儒家接受孝这个观念所产生的影响,既广泛又深远,几乎可以说,它是儒家式的生活中最高的领导原则 。作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孝不仅指父母生前要事之以礼,从礼仪上讲,除了 “事 ”外还有“葬 ”、“祭 ”,即 论语 为政 所说的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礼记 将此称为 “事亲之三道 ”。受鬼文化惩诫功能的影响,在 “事亲 ”三道中,人们更注重虔诚的祭祀,而这种祭祀源于
16、对祖先鬼魂的崇拜,它告诫人们不能忘本 。由此可见,以孝为主题的祭祀担负着进行社会教化,维护传统伦理道德的职能 。在 史记 的诸多记载中,也体现了鬼文化对传统伦理道德的维护与说教:广常与望气王朔燕语曰: “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汉击胡军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朔曰: “将军自念,岂尝有恨乎? ”广曰: “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 。至今大恨独此耳 。”朔曰: “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封侯者也 。”史记 李将军列传 由朔告知李广不被封侯的原因可知李
17、广杀降卒违背了传统的道德,他的不被封侯,某种程度上说是鬼文化对李广的惩罚,虽他有功于国,才能出众,但不如他的人却受功封爵 。该史料透射出鬼文化进行社会说教维护传统伦理道德的功能,它使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去遵从伦理道德规范 。(二)自我约束,避恶从善,弘扬美德自我约束,避恶从善,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社会复杂,它像个万花筒,形形色色,良莠不齐,不是每个人都能自我约束,去恶行善,对于这些人除用法律手段道德观念进行惩处外,传统鬼文化对其也有一定的约束或惩诫 。我国鬼文化,在与多种思想的融汇中不断丰富 、变异 、更新,随其震慑力的增强,敬畏 、信奉鬼神的已不单是处于蒙昧状态下的
18、平民百姓,相反,自下而上,已成为一种全民性的文化 。有些人也许不怕世人,但对未知的阴世却充满恐惧,特别是鬼文化中地狱严惩恶者,因果轮回报应的说教,使他们为人行事心中有所顾忌,自觉或不自觉地约束自己,去恶从善,继承和弘扬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 。人们常说: “举头三尺有神灵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等等诸多俚语,劝诫自己也劝诫他:为人做事,要自我约束,避恶从善 。从鬼文化的多元发展而言,无论是信鬼还是信神,其宗旨都是相同的 。用刘鄂在 老残游记 中的话: “凡道总分两层:一个叫道面子,一个叫道里了 。道里子都是相同的,道面子就各有分别了 。”所谓
19、道里子相同,是指其宗旨都是相同的:教育世人走正道,做善事,为人光明磊落,去除邪恶之心 。据记载:始,陈平曰: “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 。终不能覆起,以吾多阴祸也 。”史记 陈丞相世家 陈平的话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鬼文化的惩诫功能,它维护着人们内心的真 、善 、美,使人自觉去恶从善,从而弘扬了社会美德 。史记 中还有如下记载: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圮下,顾谓良曰: 孺子下取履 。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疆忍下取履 。父曰: 履我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 儒子可教矣 。出一编书曰
20、: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十三年儒子见我,济北毂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太史公曰: 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 。”黄石公为人为鬼?为人何曰黄石?为鬼何曰 “儒子可教 ”?该史料中,从张良身上我们可看到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首先,张良做到了自我约束,老人的无理,良的愤怒,因对方是老人而忍之,良的行为,做到了避恶从善 。正是因为有这些传统美德,老人才授书予他,否则张良何以成为一代帝师?诸多的文献记载和口头流传也表明,阳世的乐善好施,可在阴间积德积福,鬼文化弘扬社会美德的功能由此可窥见一斑 。马克思指出: “国家起源于人们相互间契约 。”而这种契约的来源是
21、为了避免彼此伤害而订立的,人们对这种契约的遵从,是在强制下的被动服从 。相比之下,人们信奉鬼,赋予其超人的权力,并心甘情愿地自觉接受这种约束,则是主动的,它不用任何人 、任何法律去监督约束 。鬼文化的这种惩诫功能,使许多追求平安就是福的淳厚民众自觉约束自己,去恶行善,互相谦让,和睦相处,从而弘扬了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加强政权力量,维护统治秩序鬼文化不仅在进行社会说教,维护传统伦理道德,弘扬美德方面具有惩诫功能,而且对国家的政治生活也有重大影响,特别是进入阶级社会后,统治阶级利用人们对鬼的敬畏 、崇拜心理愚弄百姓,论证其统治的合理性,以维护本集团内部各阶层的政治经济利益 。中国自古就有关
22、于鬼神直接参政的记载,上古时期,神治人治合一, “鬼 ”凌架于一切政治之上,鬼神的意志直接体现政治行为上 。例如,黄帝既是华夏部落的首领,同时又是部落中最大巫师 。传说他1与蚩尤逐鹿大战时,参战的除了华夏部落集团各氏族外,还有四方的鬼神 。大禹对事鬼神也格外诚敬,孔子曾说: “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 。神治 、人治分离后,鬼文化对社会政治的影响虽然不再具有直接性 、决定性的特点,但它仍然从思想上 、精神上间接地发挥着作用,如历代统治者利用祖先崇拜来维护王族地位的神圣性,调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加强其政权力量 。春秋时的祖先崇拜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左传 有 “国之大事,在祭在戎 ”
23、之说, 国语 也说: “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 。”“祀所义昭孝息民,扶国家,定百姓也 ”。春秋时期的儒家又提出了 “忠 、孝 、仁 、义 ”等思想服务于政治,为使其思想融入到社会中,他们利用鬼文化对社会的惩诫功能,在对鬼神存在持怀疑态度的基础上,高度重视与鬼文化密切相关的丧葬 、祭祀活动,如孔子一方面认为 “未知生,焉知死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1、“敬鬼神而远之 ”,2同时又强调 “祭如在 ”。3有趣的是荀子坚持无神论,但却不否定祭祀,认为祭祀作为礼节仪式不可缺少!他说:故先王案之为立文,尊尊亲亲之义至失 。故曰:祭者,志意恩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
24、圣人,莫之能知也 。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宫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 。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 。( 礼论 )荀子还积极主张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 礼论 )提倡厚葬和三年之丧,甚至说: “三年之丧,人道之至文者也,夫是之谓至隆;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一也 。”( 礼论 )正是祭祀对维护封建政治制度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才使荀子这样的无神论者也积极主张祭祀 。孔荀等之所以这样做,其目的都是借鬼文化的惩诫功能,加强所谓的忠孝仁义思想观念,巩固尊尊卑卑的等级制度,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秩序 。自从国家建立以后,统治阶级在利用国家政权 、动用军队 、法庭 、监狱等国家机器,直接镇
25、压人民,加强其政权力量,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利用鬼文化的社会惩诫功能来论证其政权的神圣合理性 。到了秦汉,由于社会的动荡,鬼神信仰神灵崇拜愈演愈烈,秦始皇废百家惟留卜筮,汉武帝大兴神祀,王莽 “崇鬼神淫祀 ”,并言: “帝王建社稷,百王不易 。社者,土也 。宗庙,王者所居 。稷者,百谷之主,所以奉宗庙,共盗盛,人所食以生活也 。王者莫不尊重亲祭,自之主,礼如宗庙 。”4在这方面,朱元璋做得更为露骨,明朝建立后,洪武二年,即大封城隍神,南京 、开封 、太平 、和州 、滁州等地的城隍被封为王,其他府城隍封为公 。洪武三年,朱元璋又整顿祀典取消诸神的爵称,对城隍也都按其行政区划称,同
26、时下令仿照各级官府衙门的规模,布局建造城隍庙 。他直言不讳地宣称:他设立祭祀典制等的目的,就在于 “使人知畏,不敢妄为矣 。”5“借鬼神之威,以声其教 。”这是历代君王利用鬼文化的社会惩诫功能来维护其统治秩序的重要政治目的 。综合以上论述可知,鬼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浓厚迷信色彩的特殊文化现象,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被赋予了不同的使命 。从某种意义说,它和法律 、道德一起维持着社会的发展,它对社会的惩诫功能,主观上起到了自我约束,与人为善,弘扬美德的作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说教,维护传统的伦理道德,加强政权力量,使人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避恶从善,构建和谐 、美好社会 。参考文献 1论语 先进 2论语 雍也 3论语 八佾 4班固 .汉书 郊祀志 .中华书局 1962 年版, 1269 页 5阴法鲁 .中国古代文化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490 页人文社科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