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做到“四个讲清楚”韦建乐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柳州 545616)摘要:在“概论”课中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关键是要做到“四个讲清楚” ,即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根植于传统文化;要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根源于传统文化;要讲清楚重要理论观点背后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要讲清楚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所蕴含的理论自觉。关键字:“概论”课;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4 年 4 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概论
2、”课作为全国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其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四个讲清楚” ,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根植于传统文化开设“概论”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前提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要搞清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必然要懂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以及形成过程,因此在“概论” (2013 版)教材中的第一章第一节开门见山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内涵和结果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
3、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三个过程: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即实现了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三件大事” ;第二,把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经验提升为理论的过程,即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三,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在教学中,学生对于前两个过程比较容易掌握,而对于第三个过程理解不深,因此, “概论”课要深化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之根植于传统文化成为了首要前提。毛泽
4、东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 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找到为中国人民所能接受和理解的民族形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如“实事求是” 、 “小康社会” 、 “以人为本” 、 “和谐文化”是向传统文化的回归,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如“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在 1979 年 12 月第一次用于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特征,形象地表达了我国在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前的发展目标,延续了我国积极追求理想社会的传统信念。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在礼记中描绘了理想的大同社会;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理想社会的生
5、活情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提出了理想社会的具体构建。再如“以人为本”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相一致, “和谐社会”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的思想相契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第三个方面贯穿于整个“概论”课教学过程,体现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种观点,这就要求“概论”课教师一方面要努力钻研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这个平台上实现二者的契合,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又深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二、要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根源于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
6、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工作。在“概论”课教学中,不仅要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要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24 字内涵,它根源于传统文化,与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2014 年 2 月 24 日,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同志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7、最深厚的文化基因、精神纽带、价值源泉,研究分析其传统文化根源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工程。在“概论”课教学中,要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做到“二联系” 、 “二抓住”和“二融入” 。一要“二联系” ,即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在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理论化,抽象难懂。因此,在“概论”课教学中,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关键就在于联系社会实际,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效,同时又要把握学生了解这些成效之后在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如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8、”的国家层面价值观的感悟。二要“二抓住” ,即要抓住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抓住学生在理解当代核心价值观内容中的难点。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有四类,以人为本、以德为本、以民为本、以合为本,这些都是当代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渊源,同时又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重点阐释学生在理解核心价值观内容中的难点。三要“二融入” ,即把抽象的理论融入感性的案例,把深邃的理论融入具体的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精心挑选相关案例,运用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理论进行分析,深化认识,同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突出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力争在传承的过程中做到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总之,在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根源时,
9、要把握好社会发展实际与学生思想实际、古代核心价值观与当代核心价值观、理论分析应用与学生具体实践之间的关系,切实做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项基础性工程。三、要讲清楚重要理论观点背后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概论”课主要介绍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同。 “理解”与“认识”是“是什么”的问题,而要让学生心悦诚服的做到“认同” ,必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当然,任何一个理论观点都有其内在的根据和不同的背景,但在这种特殊性背后存在着一个普遍性的因素,那就是中华优
10、秀传统文化。在“概论”课中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要讲清楚重要理论观点背后的共性因素传统文化。比如,在讲授“我国为何走和平发展道路”时,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中国人天生的态度就是宽容和友好,以礼待人” 。中国古代和多分少,即使是三足鼎立时期,其目的也是在追求和平统一;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针对中国如何实现民族独立,摆脱被侵略和压迫,走上富强和近代化的道路,实现中国梦,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孜孜以求,展开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探索和战争
11、;中国当代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为了这条道路,中国人民付出了世界历史上罕见的代价。如果不把握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内涵,不理解中国近代以来为了和平所经历的深重苦难,就难以体会和平发展对于中华民族具有何等重要的历史意义,正因为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决不放弃。再比如,在讲授“中国共产党面临四大危险”时,要重点讲解脱离群众的危险,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而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为什么要密切联系群众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告诉了我们答案。中国古代有“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古训, 史记中
12、记载了黄帝“修德”以“抚万民,度四方” ;周人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孟子提出了“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荀子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些思想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都主张重视民生、尊重民意、保障民权,同马克思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唯物史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讲清楚重要理论观点背后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关键是要把握当代中国的价值共识,即四重历史传统的叠加:30 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传统、60多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传统、90 多年来的民族复兴传统以及作为所有这些传统底色的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传统。 “概论”课教师只有在
13、把握这些传统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才能顺利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进而转化为学生的信仰体系。四、要讲清楚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所蕴含的理论自觉2013 版“概论”课教材增加了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深谙马克思主义的朴素真理,善于运用古代的俗文俚语来解疑释惑,引用古代诗文来阐述道理,讲话内容几乎囊括了所有著名的诸子百家,第一次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核心价值观建设、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手段。因此,在“概论”课教学中要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清楚习近平系
14、列重要讲话所蕴含的理论自觉,特别是研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自觉成为应有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表达治国理政时运用了“蹄疾而步稳” 、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 “既打老虎,又拍苍蝇”等话语;在强调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运用了“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 “润物细无声” 、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 、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话语;在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时运用了“压仓石” 、“助推器” 、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话语;在坚定改革信念和加强执政党建设时运用“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 “开
15、弓没有回头箭” 、 “打铁还需自身硬”等话语。这些都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体现了他研习经典、运用经典、传承经典的高度的理论自觉。总之, “四个讲清楚”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前两者是前提和核心,后两者是目的和延伸。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背景之下,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潮流之中,通过深刻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背后的传统文化因素,加强理论自觉来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本文系 2015 年度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课题“以高职院校思政课为平台推进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编号:2015-B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注释: 中国教育报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2014 年 4 月 2 日,第 001 版。 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年出版,第 1、3 页。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 ,人民出版社,1991 年出版,第 707 页。参考文献:1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年2李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四方“普世”价值的四大区别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 (3) 3陈锡喜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所蕴含的理论思维和价值取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