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烙印刘鹏2015,传奇色彩的一年,有纪念意义的一年。70 年前,中国人民把侵华日军永远的逐出了中国领土,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全面胜利。还记得当时“世界上最大屠杀案” 南京大屠杀。有三十多万中国同胞遇难。然而,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篡改教科书,妄图掩盖其罪行。这一举动引起了爱国人士的强烈反响。正义必胜,事实是无法掩盖的,真相都会水落石出。 曾有文学作品就有记录这一史实,在拉贝日记魏特林日记程瑞芳日记三部日记中,都有记录南京大屠杀中日军的暴行罪证,其中程瑞芳日记就是首次发现中国人记录关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文学作品。还记得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美术教育家、画家徐悲鸿
2、老先生吗?1943 年,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所执教的南京中央大学为了躲避战争的灾难,迁到山城重庆。当他创作负伤之狮时,当时日寇侵占了我大半个中国,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徐悲鸿怨愤难忍。他画的负伤雄狮,回首跷望,含着无限的深意。他在画上题写:“国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以聊抒怀。”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时的思想。中国被称作东方的“睡狮”,现在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大部分国土,“睡狮”已成了负伤雄狮。如果有幸可以看到这幅战时名作,这头负伤雄狮在不堪 回 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和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量。这头沉睡的负伤雄狮坚强的抵抗外来侵略者,终于成功地觉醒。两年之久,他的一位“好哥们”尽“地
3、主之谊”,前来看望徐悲鸿,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画家的朋友肯定也是个大文豪,果不其然,他的这位朋友就是著名诗人、文学家郭沫若。询问过基本情况之后,他们俩谈论起了陪都文化界的现状,谈起了当前的时局。徐悲鸿再次流露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他们都希望能组成有共产党参加的、更利于抗战的民主联合政府,还民众自由与民主。郭沫若立即从衣袋里掏出一份文稿,题目是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徐悲鸿接过去急切地读着,精神为之一振。待郭沫若说明缘由后,徐悲鸿毫不犹豫地提笔在进言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徐悲鸿说:“我很敬重郭先生,不顾个人安危,在白色恐怖笼罩的国统区的心脏,发出这样的战斗檄文!”郭沫若说:“你不也是把生命置之度外,在檄文上庄严地签下了自己的大名吗?”两人相视大笑。郭沫若即席挥毫作了一首七绝:豪情不让千钟酒,一骑能冲万仞关。仿佛有人为击筑,磐溪易水古今寒。不久之后,新华日报、新蜀报刊登了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的全文和 312 位各界著名人士的签名。它的发表,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半年后,中国人民就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因为,中国有自己的信仰、信念,以及不可磨灭的文化源泉。文化是一个民族强大的根源,这是一个优胜劣汰的世界,缺少文化的民族是不可能有长久发展的。文化推动经济,经济创造利润,只有经济大国才能有足够的资本发展科学,才能成为新一代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