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碗代文字从传统文化看京华烟云的女性形象高雪京华烟云有“现代红楼梦”之称。书中人物近百,女性占了多半,构成了一个艳丽多彩的女儿国:冰雪聪明的木兰,端庄典雅的莫愁,娴雅淑静的曼娘,才华横溢的红玉那是一个弥漫着战火硝烟的年代,女儿们因社会及家庭环境的影响,气质秉性各异,走着不同的人生道路,演绎着不同的人生命运。瞬息京华中的女JLfrq,大都受到儒道传统文化的影响。木兰是姚思安最喜爱的孩子,受其父道学思想的影响,她成长为一位清雅超逸的道家女儿。宝钗的丰韵,黛玉的灵秀湘云的豪爽,探春的精明在木兰身上都隐约可见。她是道家女,也是儒家媳,集儒道文化精华于一身,且兼有时代精神。她独立主见,却保留着传统文化美德
2、,她堪称一位新思想与旧道德兼备的完美女性。木兰从小受家庭文化的熏陶,有着超凡脱俗和顺其自然的道家精神。她有自由的身心,当遭遇困难挫折时她能用顺势的方式进行自我超越。而她一生中最大的超越,就是她的婚姻。木兰其实深爱孔立夫,但因曾家对自己有救命之恩,她便如曾家所愿嫁入曾府以身报恩,婚后她悉心经营和荪亚的婚姻,日子过得美满幸福。木兰在婚姻家庭中也展现出道家的超凡脱俗与个性自由。受其父影响,木兰也愿“内衣清白,外穿布衣,也胜似内衣污秽,外罩绸袍。”她热衷于远离功名的田园隐士生活,所以她同意荪亚弃绝从政;她能想象如出现家道中落,可以粗茶淡饭。在现实生活中,她除了进行精神方面的奇思妙想,并没有放弃心灵企盼
3、的洒脱自由。婚后她并没有受到束缚反而更加自由,丈夫荪亚陪她一起享受着登山临水的快乐。京华烟云中的儒家女性占绝大多数。第一类是典型的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女性,像姚太太、马祖婆和陈雅琴等人。她们是中国儒教文化影响下的典型,深受封建礼教的戕害却浑然不知,反而时时恪守并维护着封建礼教。如陈雅琴的逆来顺受,丈夫纳妾她丝毫不敢反对,这种琐碎卑微的家庭妇女角色是中国封建文化的残留。第二类儒家女性是莫愁、红玉、曼娘等儒家文化熏陶出来的旧式小姐。这些端庄典雅的小姐们从小到大一直接受着儒家的教养,自觉谨慎地履行着儒家所规范的三从四德。曼娘淑静庄重,她明知未婚夫平亚将不久于人世,却依然担起冲喜的重任,无怨无悔,贞烈如斯
4、。平亚病逝后,曼娘守身如玉。她默默呆在曾府的院落里静观春去秋来,默览梅凋鹤老。曼娘的人生悲剧,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与其相似命运的儒家女性的典型境况。第i类儒家女性是银屏、暗香等大家庭中使用的丫鬟。这些苦命的丫鬟与小姐不同,身处社会的最底层,她们对于外界压迫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会坚决反抗,也有的会妥协甚至甘于为奴。从表面看,银屏是个富于反抗的丫鬟,可实质上她是为了自己能跻身于上层社会才强烈反抗。她企盼自己能嫁给姚体仁,为了得到一妻半妾的身份,竟甘心和华大嫂一起侍奉体仁以抓牢他的心。可见,在银屏强烈反抗的背后展现的是她骨子里抹不去的奴性意识。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大都美丽善良,端庄贤惠,
5、且知书达理。林语堂对这些女性的态度是竭力褒扬或深表同情。这方面酷似曹雪芹对红楼梦中女儿们的态度,展现了作者的女性崇拜。细看京华烟云,林语堂有意安排男性家长让权于自己的夫人:在姚府,姚思安一心修身养性,不理家庭琐事;在曾府,曾文璞先是依靠曾太太和桂姐治理家务,后来又依靠能干且处事周到的儿媳木兰;在牛府,牛似道官运亨通其实是得益于他的太太马祖婆。纵观全书,不难看出京华烟云在塑造以上女性形象时也体现了作者林语堂的女性崇拜。林语堂对道家文化熏陶出来的女儿,如木兰是喜爱有加的,认为其按照天性生活,超逸脱俗;他对于儒家礼教束缚出来的女性却深表否定,并对深受儒教传统戕害的女性深表同情。他曾在其书中国人中谈到
6、过儒家封建礼教对女性身心自由限制的批判:“理想的女性不再是以前7万方数据琨代文字那种受人压制、娴静、文雅的女性,而是接近于欧洲妇女那样天真活泼健美的女性。”可见,林语堂的女性观是充满人道主义的,是进步的、符合时代潮流的。当然,林语堂对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并非一概排斥,他对那些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女儿们也并非全盘否定。红玉博学多才却红颜薄命,他对此深表惋惜,可见林语堂对儒家文化之精华也是持肯定态度的。由他塑造的完美女性形象木兰可见,他心目中的理想女儿应是集儒道两家文化精华于一身,即应揉和儒家的温婉典雅与道家的灵秀超逸于一体。林语堂对红楼梦深有研究,他纵观大观园女儿之后得出觉悟,认为理想的女儿形象应该是
7、儒道互补的,即“钗黛合一”。从这点来看,木兰就不只是中国道家女儿的代表,她也是儒家文化精华的结晶。然而,仔细读过京华烟云之后,我们在欣赏木兰:莫愁等优秀女儿时,心灵深处总会激起淡淡遗憾的涟漪。我们发现,林语堂虽然给予了女J1df极大的同情和推崇,其实却直是以他们男性的眼光和审美标准来衡量和塑造理想女性形象的。他对女性的推崇,原来只不过是作品表面现象,因为儒释道文化的浸润,在每个读书人身上都有着千古不灭的传承,林语堂也概莫能外。京华烟云中,林语堂对女j1dr3进行浓墨重彩地描绘和赞美,然而这些赞美都是源于广大男性的审美需求和期待的。木兰的博学豁达,莫愁的温和娴静,都是符合男性们的审美眼光的。他赋
8、予了木兰超凡脱俗的气质和才华,她不仅能诗能文还会做女红,她认识古老的甲骨文还会喝现代的咖啡,然而她嫁给荪亚后也像传统女性一样囿于家庭,并没有脱离贤妻良母的传统角色。无论林语堂字里行间的女性是何等美丽优雅。终究局限于男性的审美标准。他既对女JLfl-i赞美有加,又从男性的眼光出发对女JLffl进行统治和要求。其进步的现代性女性观中依然存在着传统局限性。【作者单位:I!tJll夕bl学院研究生部】(上接第6页) 道,她简直快疯掉了。毕竟她是爱吴晓的,吴晓已经没有母亲了,再不能没有父亲呀。但这是两条命案啊,案件终会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况且老警察已多次暗示她他们已经找到了充分的证据。当那一天真正到来时
9、,当吴晓因为“包庇罪”被警方带走时,当别人都误解是她向警方告密时,她的心碎了。特别是吴晓出狱后的离家出走,简直让她痛不欲生。没有吴晓的日子她日不进食、夜不能眠,多少次呕吐时她不想再去透析,吴晓走了,她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可她又想吴晓只是想出去散散心,总有一天他会回来,回到他“fling温暖的小屋,他还要给他做饭、洗衣,吴晓不能没有她,吴晓是那么爱她,她一定要等他回来,一定要看到吴晓。想到这里,她告诫自已为了吴晓,一定不能死。当她打听到吴晓在上海时,只身跑到上海,可在吴晓的身边已经有了另一个女孩,怀着内心的强烈痛苦。她离开了上海。我不能忘记,当吴晓多次问及她在上海的地址时。她在临走时留给吴晓的一句
10、话“我住在北京扬州胡同那个我结婚、幸福生活过的地方,如果你真愿找我,就到那里去!”在吴晓准备去美国的头一天晚上,应“天堂乐队”的邀请,回北京“天堂酒吧”吹萨克斯时,她听着那首他曾送给她的天堂之约,在一个不为人注意的角落里看着吴晓默默流泪离开。在吴晓二十三岁生日来临之际,林星制作了一张贺卡,上面画了两个小人,男孩儿背着行囊挥手说“再见”,女孩儿说“生日那天再回你过去的家看看吧!我去上班,家里没人。你不想再回来看看吗?这个家会祝你一路平安,永远平安的!”她没有亲自去找吴晓,而是连同一把钥匙一起装在信封里给了宾馆里的服务员,让她转交给吴晓。因为她的是吴晓陪他过的,那天吴晓在屋顶上挂着气球让她去扎破,
11、那天他们满屋子跑拍打着气球的幸福快乐的情景她怎么也忘记不了,所以吴晓生日那天,她没有回家,而是在街上漫无目的地转悠。直到晚上她才回到家,开门拉亮灯,看见满屋的气球全被扎破时,她哭了,这说明吴晓还是爱她、爱这个家的。当吴晓去美国的那一天,她跑到机场,最终没见到他而悲痛欲绝地回到家,令她吃惊又感动的是吴晓正在家里等她。从此,在那个北京扬州胡同里,他们又开始了幸福的生活,他们已彼此深知,在各自的内心里只爱彼此一个人。8这是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没有金钱的诱惑、没有政治商场上的相互利用,只有对彼此的爱,就如林星让吴晓的律师把吴长天给儿子留下的遗产转交给吴晓时,律师说“按照离婚协议全
12、部存款归林星,”又看着那七百九十九万存折目瞪口呆地看着林星,她向律师说出了他们当时相爱的约定“彼此相爱,别无所求”“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百年之后,我们还有一个天堂之约,我们都是普通的善良人,我们一定会迸天堂的。”一个多么美好的约定啊,这是不含任何杂质的生死之恋,怎能不让人为之动情呢?联想到我们今天的社会,无论什么事情,都要一切向钱看,爱情也必须通过经济杠杆来衡量,一旦对方失去了经济上的优势时,首先想到的不是怎样和对方携手共度难关而是分手另寻经济靠山,这多表现在女性上;而男性一旦有钱就忘了结发之妻在外另寻新欢,爱情观已经严重扭曲。“从某种意义上说,海岩的这部小说正是对当代流行的爱情观的反拨,
13、表达了他对爱情的独特见解。海岩为无爱的时代做爱情小说精心打造唯美的爱情童话,歌颂好了他心中美好的爱情,为当代人疲惫的心灵带来了无限美好的遐想。”虽然只是小说中的爱情,但并不完全是童话,在一定程度上也源于现实的土壤,海岩自己也认为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会有纯真的爱情,只不过是少数人碰到了,大多数人没碰到而已,但没碰到并不代表没有,也不能说不会被这种爱情感动或者自己不在内一15里向往。更不能说不美丽。爱情是什么?它不是摇钱树,不是一袭色彩华丽的缎衣,不是刹那间划过天际的流星,也不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它是一种朴实的情感,是年龄、学历、相貌、时空距离和经济基础都阻隔不了的真实情感。两千多年前,古人就有执子之手,与之偕老的爱情誓言;如今,你的生命如此多情中的林星、吴晓有“彼此相爱,别无所求”“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的爱情约定。希望这种爱情能提醒我们:爱情的存在是人与人之间真心情感的交流,是恋爱中的男女或夫妻彼此间的患难与共、相偎相依、不离不弃,抛开爱情中那些庸俗的成分,从这些纯洁的爱情中,让我们的灵魂得以进化和升华。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万方数据从传统文化看京华烟云的女性形象作者: 高雪作者单位: 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刊名: 剑南文学英文刊名: JIAN NAN WENXUE年,卷(期): 2011(5)本文链接: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