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数学回归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现在的数学教学存在着一个弊端:教师为了教而教,只是把知识生硬地教给学生;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的,是冷冰冰的。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数学考试。这样的教学欠缺鲜活有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使数学与生活脱节了,完全失去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那么如何真正让数学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价值呢?这是我们数学老师应该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善于创设生活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生不是一张白
2、纸,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产和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教学相关、生动形象的实例,能使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时又能很快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教学内容上,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前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了有趣的表演。教师让两个学生站在教室的前后两个黑板前,准备相对而行,请另一个学生喊口令。学生一说:“出发”,两个学生很快撞在一起,教师立即让学生思考:他们是怎样行走的
3、?结果怎样?然后再让两个学生背对背站好,一声令下,他们便向相反的方向走去,一直走到两个黑板前。“现在他们又是怎样行走的?结果怎样?”教师再让两个学生一个在前慢行,一个在后面快走,做一次追赶表演。命令下下,快的很快把慢的追上教室里一片欢笑,学生仿佛感到不是在上课,是老师在领他们玩。但他们哪里知道,这样玩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行程问题的概念和数量关系。这样就把缺乏生活气息的教材替换成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真正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再比如教学百分数时,教师拿出两瓶酒,一瓶雪津啤酒,一瓶泸州老窖,设问:“喝哪一种酒更容易醉?为什么?”来源于
4、生活现实的、熟悉的情景,马上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这种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来创设情境,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数学和积极性,促进他们全身心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而且能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不是单调枯燥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实实在在的。二、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资源大量地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交流汇报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例如:在学习利息和利率时,课前可以布置一个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到银行进行参观、调查,甚至可以将自己的压岁钱进行储蓄,亲
5、身体验一下储蓄、取钱的过程。实践的过程中,问题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利率是什么啊?”“怎样计算利息?”“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呢?”然后就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老师为学生提供自由交流的机会,学生会把自己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由于这些成果来自于学生的实践,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经过一节课的学习与交流,学生们不仅消除了心中的疑惑,而且还找到了符合实践需要的储蓄方式。又如:教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选取文具、玩具、食物、水果盒等校园里的实物或模型,使学生领悟长方体,探索长方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的长方体。再如:学生学习元、角、分时,可根据儿童
6、的心理特点,设计购物游戏,让学生模拟购物。这样教室变成商场,学生变成顾客或售货员,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买与卖的活动中,进行体验学习,发现数学问题,并感受运用知识的乐趣。这些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事例,融入数学的含义,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的意义,而且体验到身边处处有数学的存在,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三、善于解决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来源生活,最终要回归到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学习有用的数学“,旨在说明要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教师要设法让学生的所学能够在生活中加以运用,提
7、供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灵活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瑞云洞风景区的门票是每张 15 元,50 张以上可以购买团体票,每张 12 元。我们班一共有 45 人,该如何购票?学生们通过思考、计算,得出了多种解法:1545675(元),5012600(元),5012512540(元),5012515525(元),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去春游时必须解决的真实问题,因此,学生们解决问题时兴趣盎然。他们接触的是一种活生生的数学,体验数学经验生活化
8、。再如:在学习“百分数应用题”的课堂总结时,教师问学生:“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日常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学生纷纷举手:银行储蓄可以用到,税收经常要用,财政计算也要用到教师又说:“请你根据你想了解的问题,自己确定一项调查内容,利用课余时间对你所关注的问题进行调查,并记录下所了解的信息,编出有关百分数的应用题。”这样,学生不仅理顺了所学的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而且充满信心地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从而认识到数学是解决生活、生产问题的一种工具,体验到书本上数学知识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地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
9、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以数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事物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做”数学,真切感受“数学是来自生活的”,即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让数学回归生活结题报告 让初中数学有点生活味撰稿人: 余颖敏【摘要】本课题旨在构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实施让数学回归生活基本模式的途径、方法及操作策略,在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教学设计、内容选择、教学组织、考试评价等方面提供一定的范例,增 强教师在教学中以科研促教学,增强改进传统教学方法的创新意识。通 过
10、研究,让学校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得以深化,学校学生数学学习发生明显变化,数学学科教师教学水平取得长足进展。近十多年来,数学教学模式研究在我国有了较大的发展,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也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但由于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左右,数学教学模式研究理论的准备不足,实践操作的策略性不尽多元,导致数学方法论及效果价值等方面存在颇多值得解决的症结和问题。从现实数学教学的实践来看,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在教学内容上,以知识为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太接近;在教学方式上,以灌输为主,以讲代练现象较为突出;在教学策略上,以教师为主,权威主义、经验
11、主义教学较为盛行;在学习辅导上,以习题为主,答案成了追求的终极结果;在效果检测上,以考试为主,分数成了衡量学生数学能力的唯一依据。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脱离,扼制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发展性关注不够。鉴于此,本课题的提出,旨在围绕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掌握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理论为指导原则,根据当今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向,打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屏障,从而明确数学回归生活的途径与方法,建构有效、科学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寻找到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一、本课题的理念皮亚杰的“发
12、生认识论”强调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自身因素主体机能(即机体的生长成熟)和主体作用(自我意识、自我调节、自我建构)的功能性,目标是形成起完整统一的开放的心智。运用这一理论研究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对于激发学生自我内在潜能、发展心智、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主体性教育理论强调“学生本位和实践”,即强调人的发展是通过活动自觉地进行的,学生在校求学期间,是活动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他们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通过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发展智能,建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与生活技能的框架,成为具有基本生活技能的个体,毕业后成为学有所成、学有所获的具有主体意识的主体。陶行知的“生活
13、教育论”强调生活即学习、学习即生活,主张“教学做合一”,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即体现在“社会化原则”上,即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能有效地运用于社会、运用于未来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让数学回归生活”即是又一种意义上的“教学做合一”。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时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数学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现实生活,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学生学习活动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一以贯之,不断深化,就能逐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
14、,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得出的答案或结论,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二、内容描述和过程解析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和个案研究法。为改进行动而研究是行动研究的核心理念。(一)构建了“让数学回归生活”的基本模式。几年的研究中,我们力避数学教学内容陈旧化、教学语言抽象化、教学空间封闭化等现象的出现,努力让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实现无缝对接。首先,通过改编教学内容,提炼生活素材,引入生活话题,致身生活环境等方
15、式使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生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其次,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革,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充足的实践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使课堂教学充满探索、创造、观察、实验、模似、猜测、矫正和调控等。再次,教师的角色实现了较大的转变,教师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的前提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鼓励他们探索,引导他们掌握数学方法,参与数学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初步构建了“让数学回归生活”的基本模式,即:(创设)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开展)数学活动(解决)实际问题(验证)生活经验。(二)探索了“让数学回归生活”
16、的基本途径与策略。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首先提出问题:某校将举行初中男生乒乓球比赛,比赛分成 3 个阶段进行。第 1 阶段:将参加比赛的 48 名选手分成 8 个小组,每组 6 人,分别进行单循环赛,分组时,先将 8 名种子选手分别安排在 8 个小组,然后用抽签方法确定其余各选手分在哪个小组。第 2 阶段:将 8 个小组产生的前 2 名共 16 人再分成 4 个小组,每组4 人,分别进行单循环赛。第 3 阶段:由 4 个小组产生的 4 个第 1 名进行 2 场半决赛和 2 场决赛,确定 1 到 4 名的名次。
17、现在要问:整个赛程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在第 1 阶段抽签分组时,某选手避免分到种子选手实力较强的第 1小组和第 8 小组的可能性有多大?对上述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但又不会解决,教师再告诉他们学好本章中的排列、组合和概率的知识,就能顺利地解决上述问题,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二是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经历和感受概念、定理、法则的形成、发生、发展的过程。如在上初三几何 “圆周角”的一节课时,不是一开始就给出圆周角的定义,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屏幕上闪烁着五彩的星星(五角星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然后是学生的团徽,最后展视上海大众汽车的标志,让学生感受生活中除了圆心角外
18、,还有一类特殊的角圆周角(让学生自己发现、命名圆周角,并不断补充给出圆周角的完整的定义),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概念的形成、发生、发展过程,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一是用数学概念解释生活问题。如学习了比例尺之后,让学生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是什么方法可以把我们常山县的面积画在任意大小的一张纸上”;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后,让学生解释“侦探人员只要量出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大约身高?”二是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事件。数学首先是一种语言,它是人们交流的工具。由于它可以用来储存和传递信息,因此在信息化时代,数学的语言功能更为突出,人们可以用所
19、学的数、符号或图象这些语言去描述世界,可以用严谨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让学生动手把 18 个苹果平均分,并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是怎样分的,再用算式表示自己的分法。学生根据自己的摆法和想法列出了以下算式:18/2=9 12/9=2 18/3=6 18/6=3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体会到数学语言的功能,而且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真正意义。三是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环境。如学习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说说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经常这样做,让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身边的事物,用数学的思想去分析
20、身边的实际问题。四是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先通过实验得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后,把学生带到一个圆锥形的沙堆边,让学生计算出沙堆的体积。学生就必须解决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沙堆的有关数据,还必须用垂线、平行线的知识测量出沙堆的高,测量出沙堆的底面周长,求出底面半径,最后求出沙堆的体积。在此基础上再告诉每立方米沙的重量,让学生求出这堆沙的重量。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学生摸得着、看得见,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既学会了数学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五是用数学规律表示生活现象。如学习了一次函数以后,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哪些变量之间存在一次函数关系。学生积极性很高,争先恐后地
21、说:“如果某种报纸的单价为 元, 表示购买这种报纸的份数,那么购买报纸的总价(元)与 间的关系式 是一次函数;三角形的一边长 4cm,它的面积S(cm2)与这边上的高 h(cm)的关系式 S=2h 是一次函数;汽车以 80 千米/时的速度行驶,它驶过的路程 s(千米)与所用时间 t(时)的关系式 s=80t 是一次函数;”六是用数学方法进行综合实践。如学习了“利息”的计算后,让学生替教师出主意:“老师有 1 万元钱,该怎样存比较合算?”学生不但要到各家银行去了解各种存款种类的利率,还必须考虑教师这些钱能存多久,最后还要考虑存的方法,是逐年存再逐年把本金和税后利息存入,还是整存整取?有没有国债可
22、买?有没有建设债券可买?然后进行交流汇报,并阐述理由。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但加深学生对“利息”的理解,进一步掌握有关利息的计算方法;又让学生懂得储蓄的意义以及利率调整与社会生活、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体验社会各行各业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3、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数学,提升学生数学水平。一是关注学生的所见所闻。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所见所闻很多很丰富,与数学相关联的事件也是数不胜数,如果能够将学生的这些在头脑中业已形成的表象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就相当于在表象与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
23、加强学生形象思维的深刻性及培养学生的思维由形象向抽象转变也正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所在,因此就需要教师以敏锐的洞察力搜集能够引起学生强烈兴趣的所见所闻,为数学教学创设良好的情境,加强数学的应用性。二是关注学生的生活常识。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学生学习数学是学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离不开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对学生来说,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三是关注学生的疑问。在
24、生活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疑问,这些疑问学生往往不能用数学的思考方式来解答,数学新课标中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要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从而感受到数学带给自身的乐趣,进而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疑问,将学生的疑问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使数学更加贴近生活。四是关注解决问题。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必然到实践中进行应用,才能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每个人有着共同的特点:具有挑战意识。每个人都会因亲手解决问题而激动不已,尤其是自己身边的
25、问题。抓住了这一点就可以使数学显得更亲切、使学生觉得数学离自己很近。(三)形成了“让数学回归生活”的价值共识。1把数学知识抛锚在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中体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概括反映,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沃土。教材所呈现的数学知识应是结晶了现实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力研究学习者的生活背景,致力于拓展生活背景与学习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数学知识抛锚在广阔的现实生活经验背景中。2让数学知识从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中建构起来体现数学概括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并不等于生活本身的摹本,它是对生活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提炼,高于生活,概括生活,具有
26、高度的抽象性。注重数学的“来龙去脉”,贴近学生的经验背景,让学生实现自主建构。教师在遵循学习对象的认知规律对数学学习材料进行适度的心理化加工的同时,特别注重对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加工,把数学知识寓于生活中,从而让学生在动用自身经验去概括生活的过程中,把数学从现实生活背景中建构起来。3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情景体现数学用于生活。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社会的到来,数学的价值与作用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广泛注意,数学思维能力渐渐成为未来公民必备的重要文化素养之一。教学中教师努力把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加工,在课堂上提供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在体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
27、功中,凸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四)提炼出“让数学回归生活”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1、生活化原则。在选取或补充数学内容时,应当考虑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选取必须考虑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开放性原则。打破课堂的时空限制,强调课堂信息的多渠道沟通,避免单纯的讲练,采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重要方式,让学生获取深刻的数学体验,并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业让学生选,问题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教师在考试教学目标时既着眼显性的、短期的、可检测目标,更着眼隐性的、长期的、不可
28、测目标,坚持单一与综合相结合,坚持显性与隐性相结合,坚持短期与长期相结合,坚持预设和生成相结合。3、探究性原则。牢固确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营造富有探究性的氛围,向学生提供较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4、人本化原则。师生在数学中都应把对方看作是与自己在“平等对话沟通”的主体,师生交流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深度交谈与讨论”,师生融入这一境界后,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精神的交流与愉悦使学生的学习不感到负担,而是
29、需要。课堂评价更具人情味,让学生认识自我、获得自信。尤其关注班级中的弱势群体。三、有关成效和成果(一)学校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得以深化。让初中数学有点生活味课题的研究,对推进我们学校数学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年来,我们课题组配合县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及教研室,在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围绕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学校奉行在实践中研究,用实践的方法进行研究的原则,总结经验、探求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了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实验在本校的深入开展。(二)学校学生数学学习发生明显变化。主要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普遍较高。我们针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0、这一问题,随机抽取试点班和非试点班各 3 个班。分别为 132、124 人,前测时间为 2006 年 10 月,后测时间为 2007 年 9 月。其结果统计如下(表一):表一:试点班和非试点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变化统计表前 测 后 测喜欢学数学不太喜欢数学喜欢学数学 不太喜欢数学类别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试点班68515743.6 9572.63527.4非试点班6250.0660496452.15846.3从表中可以看出,试点班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化人数明显多于非试点学班级。二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随机抽取试点班和非试点班各 2 个,在学习兴趣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调查。如下表所示:表二:试点班和非试点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比统计表有问题就要问有良好的预习习惯完成作业情况较好思维较活跃项目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试点班 74 71.95 78 73.74 91 87.61 86 75.95非试点 61 56.36 69 57.73 70 63.67 63 63.14